中華上下五千年
子貢經商致富
孔子一生收徒三千,行不言之教,教育出七十二賢人。
其中「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論語·先進》)這幾個人是最卓著的。
孔子在這裡列出了各科成績最優秀的幾個人,其中認為子貢在言語方面最優異,其實子貢在從政方面也很有才能,而且是孔子弟子中唯一一個經商的。
子貢是春秋時衛國人,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在孔子三十一歲時投身孔子門下,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子貢在說話技巧、演講技能上有獨到之處,能言善辯,口才極佳,因此在言語科的學一一習一一上業績最優異。
在孔子時代,外一一一交一一一對答的辭令主要取自於《詩經》,因此《詩經》是當時語言訓練的主要教材,孔子曾說:「不學《詩經》,無以言。」
因此孔子要求學子們深刻理解《詩經》的本來含義,以致可以融會貫通,在外一一一交一一一活動中可以順手拈來。
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到的,需要相當的靈活一性一和敏銳一性一,在孔子的眾弟子中,子貢在這方面做得最好。
子貢曾靈活運用《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針對孔子的提問回答問題。
孔子對他的回答非常肯定,認為雖然是斷章取義,卻恰到好處。
孔子和子貢經常就一些問題展開討論,這也鍛煉了子貢的口才。
除了在言語方面,子貢在從政方面,表現也同樣突出,絕不輸於在因政事出色而聞名的子路、冉求等人。
孔子認為子貢通達事理,對於從政者而言,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做到從高處俯視全局,而不至於被細枝末節迷惑。
子貢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非凡的口才,使他在外一一一交一一一活動中可以得心應手。
他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是在出使齊、吳、越、晉四國的外一一一交一一一活動中。
這次出使中,子貢利用自己卓越的口才,提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主張,通過利害分析,讓四國國君深信不疑,並採納他的建議,從而圓滿完成任務。
其實,除了在學業和政事方面,子貢在商業方面極有天分,他總能看準商機,囤積貨物,賤買貴賣,終於累積了萬貫家財,是孔子的弟子中最富有的。
因此孔子對子貢有「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的評價,意思是說子貢很不安分,總能準確把握時常行情,囤積投機,從中獲利。
子貢經商成功的一個秘訣就是能準確地預測商情。
魯哀公十一年時,吳國要發兵遠襲齊國。
子貢從這條消息中發掘出了商機,他經過分析認為,吳國遠征齊國,曠日持久,肯定會在全國強征絲綿,以備軍隊御寒之用。
這樣一來,吳國國內就會緊缺絲棉,如果囤積絲綿,到時候賣給吳國百姓,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於是他安排了很多人,分頭到各地去採購絲綿,然後快車運往吳國。
此時,吳國的百姓正衣著單薄,倍受寒冷之苦。
子貢採購的絲綿一到,就被他們搶購一空,子貢也因此大大發了一筆戰爭財。
在經商時,子貢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時刻謹記孔子的教誨,以儒興商,忠誠守信,以義取利,謀利有度,絕不欺詐。
致富之後,他也沒有為富不仁,而是以利濟世,經常散發家財,救濟困窘。
子貢能夠家累千金,正是他在經商中堅持仁義,追求德業的結果。
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曾極力表彰這位商業鉅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並把他列為富翁排行榜的第二名。
子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儒商,被譽為商業鼻祖,是商人頂禮膜拜的聖人。
由於其複姓端木,「端木生涯」就成了商業的別稱。
子貢在學問、政績、理財經商等方面成就卓越,因此聲名鵲起,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儒學的傳播和發展。
當年子貢「常相魯、衛」,經常參加外事活動,各國把他奉為上賓,地位顯赫,他本人又長於辭令,能言善變,出使過程中,肯定少不了替自己老師的理論和主張做宣傳。
雖然當時孔子的主張並不為各國所接受,但是他們還是要給子貢面子,因此多少也會聽聽。
這樣一來,孔子的學說便得到了推廣。
由此可見,孔子能夠名滿天下,儒學能夠成為顯學,子貢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儘管子貢在學問、政績、理財經商等方面表現卓越,但他一直保持著尊師重道的良好品德,非常謙虛。
子貢的成績有目共睹,他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孔子。
魯國大夫曾公開說,子貢的才能高於孔子。
子貢聽到這種說法後,以宮牆做比,謙遜地說,自己的學問就好比被矮牆圍著的房屋,人們可以輕易地看見,而孔子的學問就好像被數丈的高牆圍起來的景觀,不找到門然後進入是看不見的。
因為很少有人能找到那道門,因此別人才有這樣的誤解。
孔子自己也曾問過子貢,他與顏回誰更優秀。
顏回德行高尚,但是政事和謀生方面都不及子貢,窮得丁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且也不像子貢那樣可以廣泛傳播孔子的學說,這些是人所公認的,可孔子卻要向子貢提這樣的問題。
子貢依舊很謙遜,回答說,自己比不上顏回,顏回可以「聞一知十」,而自己只能「聞一知二」。
傳說孔子病危時,子貢沒能趕回。
子貢覺得很內疚、難過,孔子去世後,別的弟子守墓三年離開,他則又守了三年,也就是替孔子守了六年墓。
老子哲學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 孟子宣講仁政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