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
王安石變法簡介
宋仁宗駕崩以後,因為他膝下無子,就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侄子趙曙。
趙曙就是宋英宗,他一直體弱多病,在位五年以後就病逝了,接著由他的兒子趙頊繼承皇位,史稱宋神宗。
宋神宗是個很有抱負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曾經出兵討伐西夏,佔領西夏兩千里領土。
然而,後來在永樂城一戰中,宋軍遭遇慘敗,神宗剿滅西夏的夢想也就此破滅。
在這樣的重挫面前,神宗忍不住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失聲痛哭,後來,他未滿四十歲便飲恨而終。
神宗在位十八年,對外征討西夏,對內啟用王安石實施變法,算是一個相當有作為的皇帝。
只可惜他英年早逝,而這兩件大事最終也都以失敗收場。
「慶歷新政」失敗以後,北宋國內的冗官、冗兵、冗費現象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有不斷加劇的趨勢。
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尖銳,保守派官員與改革派官員爭鬥頻繁。
神宗統治時期,北宋先後與西夏和遼國發生了數次戰爭,民族矛盾愈演愈烈。
偏偏天公不作美,國內接連數年自然災害不斷,農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農民起義頻發。
在這種情況下,神宗擢升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第二年,仁宗又將王安石擢升為宰相。
王安石從小就非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
他的父親是一名地方官,王安石自幼便跟隨父親到全國各地遊歷,對百姓生活的疾苦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青年時代的王安石就樹立了「矯世變俗」的理想,他一生都在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奮鬥。
二十一歲那年,王安石考取了進士,開始步入仕途。
王安石為官正直不阿,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他興修水利工程,改善水陸一一一交一一一通,遇上災荒年,他就將官倉裡的糧食暫借給百姓,幫助百姓渡過難關。
他為官期間政績突出,因此得到了當時的宰相文彥博的賞識,並獲得了晉陞。
王安石立志改革,曾向宋仁宗上萬言書,請求變革法度,鞏固邊防,廢除科舉制度,改為從基層提拔人才為官。
不過,他這些意見並沒有得到仁宗的認同,母親病逝後,王安石便以守喪為由,辭去了官職。
後來,仁宗駕崩,英宗即位,數次召王安石回京。
王安石一再推辭,理由一是為母親守喪,二是自己的身一體抱恙。
直到神宗即位後,王安石才再度出仕。
先前在位的仁宗與英宗,在變法方面要麼淺嘗輒止,要麼乾脆無心變法,只有神宗與王安石的觀點一拍即合。
有了皇帝的支持,王安石便放開手腳,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變革。
王安石此次變法要比他的前輩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規模更大,力度更強。
王安石首先找到的突破口就是財政,他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和將兵法等,全方位改革財政、賦稅、軍隊、科舉,並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生產。
這一系列的變革舉措有效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推動了農田水利的發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並增強了北宋的軍事力量。
然而,此次變法極大地損害了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官員的強烈反對。
這一點與「慶歷新政」十分相像。
在巨大的壓力下,神宗的信念也開始動搖了。
偏巧此時天降旱災,有大臣便向神宗進獻了一幅《流民圖》,圖中描繪的是旱災過後,百姓流離失所,他們之中有的身負枷鎖,有的正在吃草根。
進獻此圖的大臣說,王安石變法違背了天意,所以上天才會用旱災來警醒世人,神宗就此開始懷疑這次變法到底正確與否。
隨後,兩位太后也帶頭反對變法,她們兩個向神宗哭訴道:「王安石這是要通過變法搞得天下大亂啊!」
第二年,神宗終於不堪重負,將王安石貶黜到外地,讓呂惠卿等人代替王安石主持變法。
可是由於呂惠卿過分自以為是,觸怒了更多的朝臣,變法的阻力越來越大。
神宗只能又將王安石調回京城,繼續主持變法。
然而,當時保守派的力量已經在朝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而改革派內部也已分崩離析,變法的實施幾乎寸步難行。
王安石對變法心灰意冷,他的一愛一子又在這段時間因病去世,沒過多久,神宗再次將他貶黜。
此後,王安石便隱居世外,不理朝政。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期,儘管變法仍在繼續,但其力度與效果都已大不如從前。
等到神宗駕崩,哲宗即位後,司馬光被封為宰相。
對於王安石變法,司馬光一向都持否定態度,他掌權之後,很快就將王安石變法的大部分新舉措都廢除了,此次變法最終慘淡收場。
第二年,王安石就在憂憤之中病逝了。
王安石變法致力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社會局面,在最初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儘管後來沒能擺脫失敗的結局,但其影響力卻不可小覷。
梁啟超對王安石的個人品德、學術修養和政治理想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盛讚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完人」。
王安石在變法中堅持「人言不足恤」的觀點,認為在變革時,不必顧忌那些流言蜚語,在實施變法的過程中,王安石就是依靠這句話的支撐,才堅持到了最後。
文景之治簡介 「詩仙」李白簡介 靖康之變簡介 火燒圓明園的歷史簡介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