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大禹治水的故事:對於當時的情景,《尚書·堯典》中這樣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禹治水的故事

中華上下五千年

大禹治水的故事

據說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氣候轉暖,冰雪消融,致使海平面迅速升高,海水倒灌;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河淤積,洶湧的洪水淹沒了淮、泗流域,滄海橫流,洪水氾濫,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蘇北地區成了一片汪洋,天地萬物在滔天的洪水中沉沉浮浮。

對於當時的情景,《尚書·堯典》中這樣描寫:「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農田被淹沒,房子被摧毀,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為了免於淪沒,只能以木為舟,朝高山土丘上搬。

這樣一來,正常的生產生活無法進行,只能在洪荒的孤島中望水興歎。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請各部落首領來共商治洪良策。

各部落首領都推薦鯀去治理水患。

鯀史稱崇伯,是堯帝的臣子,禹的父親。

堯覺得鯀脾氣暴躁,並不適合去治水,可是當時也沒有別的更合適的人選,治理水患又是當務之急,於是堯決定姑且讓鯀去試試。

鯀治理水患主要採用的是堵塞的方法,他用土築起高高的堤壩,把水圍起來,不讓它到處流。

可是洪水來勢兇猛,不管那堤壩多高,都被洶湧的洪水沖垮,洪水還是會氾濫,鯀就東堵西補,疲於奔命。

因此,鯀治水九年,用去不少人力物力,可是洪水並沒止歇。

鯀一氣之下就盜取了天帝的寶物「息壤」,這是一塊可以自生自長,要多少有多少的寶土。

鯀把息壤投入洪水,想讓生長不息的土掩埋洪水,沒想到洪水氾濫得更加厲害了。

鯀犯下滔天大罪,天帝震怒,命令火神將他處死在了羽山之野。

當時的人類在治理洪災方面,還處於摸索階段,經驗不足,總會有些曲折。

鯀雖然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誤,為後繼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指明了方向。

後來堯讓位於舜,舜親自去視察水患。

此時,鯀的兒子禹已長大成一人,舜見他器宇軒昂,認為他必會有一番作為,於是命禹繼續他父親沒完成的事業,去治理水患,並把後稷、伯益、皋陶等人派去給他當助手。

禹感傷於父親「功之不成受誅」,因此殫一精一竭慮,發誓一定要把水患治好。

他非常聰明,還能吃苦耐勞,領命之後,就帶著伯益、皋陶和其他眾人去勘察地勢水情,尋找以前治水失敗的原因。

他帶著眾人跋山涉水,朝上去追溯黃河的源頭,對黃河的上游、下游做了一次整體的考察。

在這次考察中,他發現黃河除了主幹河道,還有很多分支流向了別處。

在值得注意的地方,他把石頭堆積起來,或是砍倒樹木作為記號,以便治水時可以參考。

當時,氣候惡劣,他們隨身攜帶的工具也非常落後,這次考察非常艱辛而驚險。

據說,有一次,他們正在勘察一條河道,突然間電閃雷鳴,狂風暴雨頃刻而至,山洪爆發,咆哮的洪水淹沒、捲走了他們很多同伴。

考察完畢,大禹對水情作了認真的研究,認為父親「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洪水兇猛,無路可走勢必會衝垮堤壩,因此他決定棄「堵」用「疏」的方法:把黃河的主幹河道加深加寬,可以讓更多的水暢通無阻,然後將支流流向主流的河道疏通,讓水可以順暢地和主流匯合;然後,還要加高原來的堤岸,並清除低地裡的淤積,這樣陸地和湖泊就可以清楚地分開了。

同時,還要將這些大小湖澤和各個支流的河道疏通,這樣一來,一旦水位上升,就會順著各個河道匯入主流,流向大海了。

想好了治水的方法,禹便親自率領助手和眾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他們治水的征一途。

禹事事身先士卒,在他的領導下,眾百姓一心一意,決心不降服水患誓不罷休。

他們風餐露宿,粗衣淡飯,風雨無阻地在群山間穿越跋涉,儘管每天辛苦地勞作,直不起腰來,腿也腫了,可是從來不敢懈怠。

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一陽一南郊的一座高山,那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從東向西一直延續到中岳嵩山,它巍峨陡峭,就好像天成的一道高大屏風。

這座山的中段有一條九曲迴環,又很狹窄的天然水路,水量小的時候,就會從山間形成涓一涓細流,輕輕流過。

但是,山洪暴發時,水就會咆哮著沖刷著狹窄的水道,拍打石岸,時刻可能溢出,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

大禹便決定集中將這條水道拓寬、鑿深、打直。

堅一硬的山石磨壞了他們的工具,而且山上地勢險惡,人們不是被掉下來的石頭砸傷,就是跌落山下,還有的被洪水沖走。

可是他們仍舊毫不退縮,堅持在大山中開道。

在他們不懈的努力下,終於在大山中間鑿出了一條寬闊的水道,形成兩壁對峙之勢,山洪可以順暢地向下游奔湧而去,再也不會對周圍百姓構成威脅。

《莊子》以極其虔敬的心情記述了禹的豐功偉績,頌揚了他堅忍不拔的意志,記述禹親自一操一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一毛一,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意思是說禹為了制一服水患,不辭勞苦,親自拿著工具,帶領眾人興利除害,同人民一起風裡來雨裡去,奮鬥在治水的最前面。

艱辛的勞作使得他形容憔悴,大一腿瘦得沒什麼肉了,小腿上的汗一毛一也都磨光了。

禹就是這樣一位含辛茹苦,解救蒼生的聖人。

因為長期在外治水,禹無暇顧及妻子和家庭。

據說,他才剛剛新婚第四天,就出發去治水了,這一去就是十年,中間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這種捨家為國,公而忘私的一精一神至今被人傳頌。

十年間,他們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疏通了一條又一條河渠,足跡踏遍了九州。

在他艱苦卓絕的努力下,治水進展神速,「淮沂其治,蒙羽其藝」(《史記·夏本紀》)之地,也就是淮河和沂水流過的蒙山和羽山之間,古黃淮容易氾濫的河道得到疏通,擁堵在山間的洪水被引入大海。

同時,低窪的地方留下了微山、東平、鉅野、駱馬等「四瀆」,為百姓種田提供了有利的水源。

地面上現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百姓又可以種莊稼,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率領民眾,頑強地與之鬥爭,最終運用聰明才智,通過堅忍不拔的努力,制一服了水患。

這個傳說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堅毅不屈、公而忘私、萬眾一心戰勝困難的民族一精一神。

禹在治理水患的過程中,對中原各地的土地物產也有了瞭解,水患平息後,就劃分了青、兗、徐、揚、梁、豫、冀、荊、雍等行政區域,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

這樣一來,就真正形成了天下歸一的大好局面。

後代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為「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開部落聯盟會議,物色繼承人。

禹治水有功,深得民心,大家都推選禹,於是舜就把聯盟首領之職禪讓給了禹。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 有巢氏構木為巢的故事 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故事 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 堯舜禪讓的故事 后羿代夏 商湯滅夏的故事 武王伐紂的故事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管鮑之交的故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中華上下五千年
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女媧傳說有巢氏構木為巢的故事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故事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堯舜禪讓的故事大禹治水的故事后羿代夏寒浞篡位少康中興荒淫的夏桀商湯滅夏的故事伊尹放太甲盤庚遷殷傅說拜相後母戊鼎祭母帝乙歸妹周文王求賢武王伐紂的故事伯夷、叔齊寧死不食周粟周公輔成王厲王止謗宣王中興《詩經》問世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分封制和井田制平王東遷鄭莊公掘地見母石大義滅親葛之戰魯桓公醉中喪命管鮑之交的故事齊魯長勺之戰齊桓公九合諸侯晉獻公假途滅虢秦穆公招賢納士五張羊皮贖回的賢臣假仁假義的宋襄公晉公子重耳流亡異邦晉楚城濮之戰弦高犒師智退秦軍秦晉崤山之戰亂世雄才趙盾楚莊王一鳴驚人晉楚鄢陵之戰老子哲學晏子使楚的故事孫武練兵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仲尼修訂《春秋》子貢經商致富勾踐滅吳的故事范蠡功成身退三家分晉的故事兼愛、非攻的墨子西門豹治鄴吳起殺妻求榮名醫扁鵲的故事鄒忌諫齊王商鞅變法孫臏龐涓鬥智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宣講仁政莊子逍遙自得田氏代齊的故事大思想家荀子合縱抗秦的蘇秦張儀拆散聯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燕昭王求賢的故事馮諼為孟嘗君買「義」田單擺火牛陣的故事完璧歸趙的故事負荊請罪的故事屈原投江殉國范雎遠交近攻觸說趙太后趙括紙上談兵白起坑殺降卒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毛遂自薦的故事李冰修建都江堰呂不韋迎異人歸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秦嬴政滅六國秦始皇修長城的故事焚書與坑儒張良博浪沙行刺始皇帝病死沙丘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大澤鄉起義斬白蛇起義的故事項羽破釜沉舟劉邦約法三章鴻門宴的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楚漢爭霸的故事白登之圍韓信之死高祖還鄉白馬盟誓蕭規曹隨呂後臨朝稱制周勃奪軍緹縈救父的故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簡介周亞夫治軍晁錯削藩七國之亂飛將軍李廣賦聖司馬相如漢武帝獨尊儒術張騫出使西域蘇武北海牧羊司馬遷著《史記》霍光輔政鹽鐵會議昭君出塞的故事王莽改制綠林赤眉起義昆陽之戰劉秀建立東漢馬援老當益壯漢明帝天竺求佛班超投筆從戎蔡倫改進造紙術梁冀連立三帝黨錮之禍黃巾起義的故事袁紹盡誅宦官王允施計除董卓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孫氏兄弟踞江東官渡之戰的故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赤壁之戰的故事劉備漢中稱王關羽水淹七軍的故事呂蒙白衣渡江的故事曹丕篡漢曹操陸遜火燒連營的故事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司馬懿裝病篡權鄧艾偷渡劍閣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王濬樓船破吳石崇與王愷斗富的故事白癡皇帝司馬衷故事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故事東晉建立王馬共掌天下祖逖中流擊楫石勒敬重讀書人書聖王羲之的故事能征善戰的桓溫謝安東山再起淝水之戰的故事陶淵明辭官歸隱劉裕智擺卻月陣科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屢次當和尚的梁武帝北魏分崩離析侯景之亂陳後主驕奢亡國開皇盛世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的創立隋煬帝修大運河李春設計修建趙州橋李淵建立唐朝玄武門之變的故事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貞觀之治武則天以周代唐唐室砥柱狄仁傑初唐四傑唐玄宗任用賢臣李林甫口蜜腹劍「詩仙」李白簡介安祿山叛亂的故事楊貴妃魂斷馬嵬驛郭子儀單騎退回紇永貞革新「詩魔」白居易元和中興甘露之變的故事牛李黨爭黃巢起義的故事朱全忠名不副實吳越王錢鏐行事謹慎耶律父子建立遼國李存勖統一北方石敬瑭卑躬屈膝做皇帝馮道縱橫官場後周世宗南征北戰「千古詞帝」李煜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蕭太后治遼寇准抗遼的故事澶淵之盟全世界最早的紙幣「官交子」元昊建立西夏慶歷新政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王安石變法簡介司馬光與《資治通鑒》沈括與《夢溪筆談》遼天祚帝亡國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李綱抗金的故事靖康之變簡介韓世忠勇挫金軍的故事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紹興和議完顏亮弒君奪位採石之戰張世傑死守崖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窩闊台滅亡金國忽必烈統一中國關漢卿和《竇娥冤》馬可·波羅遊歷中國元世祖大興文治郭守敬編製《授時歷》書畫名家趙孟元朝年間的敦煌莫高窟元末紅巾軍起義從和尚到元帥朱元璋建立明朝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鄭和七次下西洋土木之變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