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秋官司寇第五·銜枚氏/司儀:國之大祭祀,令禁無囂。軍旅、田役,令銜枚、禁囂呼歎嗚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周禮》秋官司寇第五·銜枚氏/司儀

周禮

秋官司寇第五·銜枚氏/司儀

銜枚氏掌司囂。

國之大祭祀,令禁無囂。

軍旅、田役,令銜枚、禁囂呼歎嗚於國中者,行歌哭於國中之道者。

【譯文】

銜枚氏負責禁止[在朝廷]喧嘩吵鬧。

王國舉行大祭祀,下令禁止喧嘩。

出征、田獵,命令軍士銜枚。

禁止在都城中呼叫、歎息、呻吟,禁止在都城中的道路上邊走邊唱或邊走邊哭的人。

伊耆氏掌國之大祭祀,共其杖鹹。

軍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齒杖。

【譯文】

伊耆氏負責在王國有大祭祀時供給[收藏老臣們]的杖所用的函。

軍隊出征,授給有爵位者杖。

供給王賜予老人所需的杖。

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

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

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時聘以結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國之慝,閒問以諭諸侯之志,歸脤以一交一 諸侯之福,賀慶以贊諸侯之喜,致禬以補諸侯之災。

以九儀辨諸侯之命,等諸臣爵,以同邦國之禮,而待其賓客。

上公之禮,執恆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斿,樊纓九就,貳車九乘,介九人,禮九牢。

其朝位,賓主之間九十步,立當車軹,擯者五人,廟中將幣三享,王禮再祼而酢。

饗禮九獻,食禮九舉,出入五積,三問三勞。

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斿,樊纓七就,貳車七乘,介七人,禮七牢。

朝位,賓主之間七十步,立當前疾,擯者四人,廟中將幣三享,王禮壹祼而酢,饗禮七獻,食禮七舉,出入四積,再問,再勞。

諸伯執躬圭,其他皆如諸侯之禮。

諸子執谷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斿,樊纓五就,貳車五乘,介五人,禮五牢。

朝位,賓主之間五十步,立當車衡,擯者三人,廟中將幣三享,王禮壹祼不酢,饗禮五獻,食禮五舉,出入三積,壹問、壹勞。

諸男執蒲璧,其他皆如諸子之禮。

凡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小國之君,出入三積,不問、壹勞,朝位當車前,不一交一 擯,廟中無相,以酒禮之,其他皆□小國之君。

凡諸侯之卿,其禮各下其君二等。

以下及其大夫士,皆如之。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謂之侯服,歲壹見,其貢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甸服,二歲壹見,其貢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男服,三歲壹見,其貢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采服,四歲壹見,其貢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衛服,五歲壹見,其貢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謂之要服,六歲壹見,其貢貨物;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壹見,各以其所貴寶為摯。

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歲遍存,三歲遍覜,五歲遍省,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十有一歲,達瑞節,同度量,成牢禮,同數器,修法則;十有二歲王巡守殷國。

凡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協其禮,賓而見之。

若有大喪,則詔相諸侯之禮。

若有四方之大事,則受其幣,聽其辭。

凡諸侯之邦一交一 ,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譯文】

大行人掌管有關大賓、大客的禮儀,用以與諸侯相親睦。

春季諸侯朝見王而共同謀劃[一年的]天下大事,秋季諸侯覲見王而排列各國功績的高下,夏季諸侯宗見王而陳述各自的謀議,冬季諸侯遇見王而協調相互的謀慮,通過時會[征伐不順服的諸侯]而向四方發佈禁令,通過殷同而施行治理天下的政法。

時聘的時候[對來聘的卿以禮相待]以結好諸侯,殷規的時候[通過命以政事和下達禁令]以除去諸侯國的惡行。

隔一年[派使者]慰問一次諸侯並把[王的]心志告訴諸侯,贈送祭肉給諸侯以向諸侯致福,[諸侯有喜慶的事]向他們表示慶賀以增添他們的喜悅,行禬禮[贈送財物]以彌補諸侯國受災的損失。

用九種禮儀區別諸侯、諸臣的爵命等級,以統一各諸侯國的禮儀,而用以接待諸侯國的賓客。

上公的禮儀:手執九寸長的桓圭,配有彩繪的九寸長的圭墊,冕服上繪刺九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九存,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扇]繞飾九匝,副車有九乘,設九名介,款待公的大禮用九牢,公的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九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的右軸端旁,[王迎接公]設五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桓圭授給王,並三次進獻方物;王向公行裸禮,兩次向公進獻郁鬯而後公酌郁鬯回敬王,王用饗禮款待公並向公行九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公並向公行九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五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公行三次問禮、三次勞禮。

諸侯的禮儀:手執七寸長的信圭,配有彩繪的七寸長的圭墊,冕服上繪刺七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七脖,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廚]繞飾七匝,副車有七乘,設七名介,款待諸侯的大禮用七牢,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七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前侯處的右邊,[王迎接諸侯]設四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信圭授給王,並三次進獻方物;王向諸侯行裸禮,向諸侯進獻一次郁鬯而後諸侯酌郁鬯回敬王,王用饗禮款待諸侯並向諸侯行七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諸侯並向諸侯行七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四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諸侯行兩次問禮,兩次勞禮。

諸伯手執躬圭,其他禮儀都同諸侯一樣。

諸子手執直徑五寸的谷璧,配有彩繪的直徑五寸的璧墊,冕服上繪刺五種花紋圖案,所樹的旗幟旁飾有五脖,裝飾馬的樊和纓[都用五彩的扁]繞飾五匝,副車有五乘,設五名介,款待諸子的大禮用五牢,朝位在[大門外]與主人之間距離五十步的地方,站在當車衡處的右邊,[王迎接諸子]設三名擯者,在廟中[行聘禮]把谷璧授給王,並三次進獻方物;王向諸子行裸禮,向諸子進獻一次郁鬯而諸子不回敬王,王用饗禮款待諸子並向諸子行五次獻酒禮,又用食禮款待諸子並向諸子行五次舉牲肉勸飯禮,從來直到返國要三次供給糧草牲牢,[王還要]向諸子行一次問禮,一次勞禮。

諸男手執蒲璧,其他禮儀都同諸子之禮一樣。

凡大國的孤拿豹皮裹飾的束帛做見面禮,跟在小國之君的後面[朝見王],從來直到返國要三次供給糧草牲牢,[王對於孤]不行問禮,行一次勞禮,朝位在[大門外]所乘車的前面,不行一交一 擯傳辭之禮,在廟中行授玉禮時不設相禮者,用醴禮敬孤,其他禮儀都比照小國之君。

凡諸侯的卿(受君命來向王行聘禮],禮數各比他們的君降低二等,卿以下的大夫、士又相應降低二等。

王國的畿疆地方千里。

王畿之外方五百里叫做侯服,一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祭祀用物。

侯服之外方五百里叫做甸服,二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接待賓客用物。

甸服之外方五百里叫做男服,三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宗廟器物。

男服之外方五百里是采服,四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縫製祭服的材料。

采服之外方五百里是衛服,五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竹、木材。

衛服之外方五百里是要服,六年朝見王一次,他們的貢品是珠玉龜貝等自然之物。

九州之外叫蕃國,一代新君即位來朝王一次,各用他們寶貴的物品作見面禮。

王用以安撫各國諸侯的辦法:一年[派使者]普遍慰問一次;三年[派使者]普遍看望一次;五年[派使者]普遍探視一次;七年聚集[諸侯國的]譯官,告訴他們語言,協調他們的辭令;九年聚集[諸侯國的]樂師和史官,告訴他們文字,讓他們聽一習一 聲音;十一年頒發瑞節[的樣式],同一度量單位,平抑牢禮的僭越,統一度量單位,修治法則;十二年王巡守天下,或在附近的諸侯國接見眾來朝的諸侯。

凡諸侯因王事而來朝,辨別他們的朝位,規正他們的尊卑等級,協調他們的禮儀,由擯者相禮而朝見王。

如果有大喪,就告教並協助諸侯行喪禮。

如果有四方的(諸侯國因遭兵寇而]前來告急的事,就接受他們的見面禮,聽他們敘述情況(而向王報告]。

凡諸侯國之間的交往,每年(使大夫]相問一次,若干年[使卿]相聘一次,新君即位就相朝。

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

令諸侯春人貢,秋獻功,王親受之,各以其國之籍禮之。

凡諸侯入王,則逆勞於畿,及郊勞、□館、將幣,為承而擯。

凡四方之使者,大客則擯,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

使適四方,協九儀賓客之禮:朝、覲、宗、遇、會、同,君之禮也;存、覜、省、聘、問,臣之禮也。

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

成六瑞:王用瑱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用谷璧,男用蒲璧。

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

若國札喪,則令賻補之。

若國凶荒,則令賙委之。

若國師役,則令槁禬之。

若國有福事,則令慶賀之。

若國有禍災,則令哀吊之。

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乃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凶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

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於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譯文】

小行人掌管有關接待諸侯國賓客的禮籍,以接待四方的使者。

命令諸侯國春季進貢,秋季呈報政績,王親自接受,各依照有關該國的禮籍接待他們。

凡諸侯來朝見王,就前往畿疆迎接並行勞禮。

到行郊勞禮、為賓客安排館舍以及(諸侯在廟中向王]授玉的時候,都擔任承擯。

凡四方諸侯國的使者來朝,是大客就擔任擯者[引導他們見王],是小客就接受他們的見面禮,並聽取他們言辭[而轉告王]。

奉使前往四方諸侯國,(幫助他們]演一習一 並記錄下九等禮儀[中所當實行的禮儀]。

做賓客的禮包括:[春季]朝見王、[秋季]覲見王、(夏季]宗見王、[冬季]遇見王,以及參加王的會同,這是諸侯國君所行的禮;存問、看望、探視、大聘、小聘,這是王或諸侯派出的]使臣所行的禮。

出使天下各國以頒給六種瑞節的樣式:山區之國用虎節,平地之國用人節,澤地之國用龍節,都用銅鑄造;通行道路用旌節,出入城門和關卡用符節,經過采邑用管節,都是用竹製造的。

統一六種瑞玉的樣式:王用的鎮圭,公用的桓圭,侯用的信圭,伯用的躬圭,子用的谷璧,男用的蒲璧。

六幣的配合法:[夏殷二王的後代進獻給王的]圭配以馬,[進獻給王后的]璋配以虎豹皮;[五等諸侯進獻給王的]璧配以帛,[進獻給王后的]琮配以錦;(子男二等諸侯相互行聘禮進獻給對方國君用]琥配以繡,(進獻給國君夫人用]璜配以黼。

這六種.幣,用以和好諸侯。

如果某國因瘟疫而造成國人喪亡,就命令[其他國家]補助他們財物;如果某國遭受大饑荒,就命令[其他國家]救濟他們糧食;如果某國遭受兵寇之災[而致使國窮民貧],就命令[其他國家]救助他們資財;如果某國有福慶的事,就命令[其他國家]為他們慶賀;如果某國遭受災禍,就命令[其他國家]對他們哀悼慰問。

凡屬以上五方面的事,[依照有關法令]力口以治理。

將天下各國[的自然形勢]對於民眾有利和不利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各國的禮俗、政事、教化治理和刑法禁令能否遵守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將天下各國的反叛、暴亂、作惡和圖謀違反禁令者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將天下各國的瘟疫喪亡、遭受大饑荒和民眾困厄貧窮的情況記載為一書,將天下各國民眾康樂、和睦相親、安寧太平的情況記載為一書。

凡此五方面情況,每國按條目分別記載,以向王報告,以[使王]遍知天下的事。

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

將合諸侯,則令為壇三成,宮旁一門,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及其擯之,各以其禮:公於上等,侯伯於中等,子男於下等。

其將幣,亦如之。

其禮,亦如之。

王燕,則諸侯毛。

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皆三辭拜受,皆旅擯,再勞,三辭,三揖,登,拜受,拜送主君郊勞,一交一 擯,三辭,車逆,拜辱,三揖,三辭,拜受,車送,三還,再拜。

致館亦如之。

致飧如致積之禮,及將幣,一交一 擯三辭,車逆拜辱,賓車進,答拜,三揖,三讓,每門止一相。

及廟,唯上相入,賓三揖三讓,登,再拜授幣,賓拜送幣,每事如初。

賓亦如之,及出,車送,三請,三進,再拜,賓三還三辭,告辟。

致饔餼,還圭。

饗食,致贈。

郊送,皆如將幣之儀。

賓之拜禮,拜饔餼,拜饗食,賓繼主君,皆如主國之禮。

諸侯、諸伯、諸子、諸男之相為賓也,各以其禮相待也,如諸公之儀。

諸公之臣相為國客,則三積,皆三辭拜受。

及大夫郊勞,旅擯三辭,拜辱,三讓,登聽命,下拜,登受,賓使者,如初之儀。

及退,拜送,致館,如初之儀。

及將幣,旅擯三辭,拜逆,客辟,三揖,每門止一相。

及廟,唯君相入,三讓,客登,拜,客三辟授幣,下出,每事如初之儀。

及禮,私面,私獻,皆再拜稽首,君答拜,出及中門之外,問君,客再拜對,君拜,客辟而對。

君問大夫,客對,君勞客,客再拜稽首,君答拜,客趨辟。

致饔餼,如勞之禮。

饗食,還圭,如將幣之儀。

君館客,客辟,介受命,遂送,客從,拜辱於朝。

明日,客拜禮賜,遂行,如入之積。

凡侯、伯、子、男之臣,以其國之爵相為客而相禮,其儀亦如之。

凡四方之賓客,禮儀、辭命、餼牢、賜獻以二等,從其爵而上下之。

凡賓客,送逆同禮。

凡諸侯之一交一 ,各稱其邦而為之幣,以其幣為之禮。

凡行人之儀,不朝不夕,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

【譯文】

司儀掌管迎接九等賓客的擯相之禮,以告王應有的儀容、辭令和揖讓的節度。

王將與諸侯會同,就命令築壇高三層,[壇周圍築矮牆以象宮],宮[的四邊]每邊開一門。

告訴王會同的禮儀。

[王]面朝南接見諸侯,向庶姓諸侯行土揖禮,向[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諸侯行時揖禮,向同姓諸侯行天揖禮。

到設擯者召諸侯見王時,各依所應行的禮:擯上公時站在[壇的]上層,擯侯伯時站在[壇的]中層,擯子男時站在[壇的]下層。

諸侯向王授玉和進獻禮物時也這樣。

王向諸侯行裸禮[進獻郁鬯]時也這樣。

王舉行燕禮時,諸侯就依照年齡大小序尊卑排列座次。

凡諸公相互為賓[而行朝禮],[賓從來直到返國]主國要五次供給糧草牲牢,[要對賓]行三次問禮,[賓對於主國所致的禮]每次都要推辭三次而後行拜受禮[接受],每次都要陳列介迎接[前來行禮的]使者;主國對賓行前兩次勞禮時,每次賓都要推辭三次,[然後賓與前來行勞禮的使者進入館舍],[行進中]互行三次揖禮,登階升堂,賓行拜受禮[接受勞禮],使者行拜送禮。

[第三次]主君親行郊勞禮,賓主一交一 擯傳辭,(賓對主君親行勞禮]三次表達推辭之意,然後乘車[出館舍大門]迎接主君,拜謝主君屈駕親臨,[然後賓與主君進入館舍],[行進中賓主]互行三次揖禮,[來到堂階前,賓要三次讓由主君先升階],[主君]推辭三次,[然後登階升堂],賓行拜受禮[接受主君的勞禮]。

賓乘車送主君,主君三次轉身推辭,賓於是行再拜禮以示相送。

[賓進入國都後]為賓安排館舍也如同郊勞一樣[由主君親自進行]。

為賓設便宴的禮儀也如同向賓贈送糧草牲牢之禮一樣,[由主國的大夫前往進行]。

到[第二天將正式行朝禮]向主君授玉時,[在大門前]通過一交一 擯傳辭,[主君]三次表示推辭之意,然後乘車[出大門]迎接賓,[下車]拜謝賓屈駕親臨。

賓乘車進前[而後下車]答拜。

[接著賓主進入大門,每進一門]主君都三次揖請賓先入而賓三次推讓。

每經過一門都只由一名上相相禮,到了太祖廟門前,只有上相進入廟中。

[進廟後]賓主行三揖三讓之禮,登階升堂。

[主君]行再拜禮然後接受了玉圭。

賓授玉後行拜送禮。

(向主君進獻禮物,或有國事要同主國一交一 涉],每件事的禮儀都同當初一樣。

主君向賓[進獻郁鬯]行裸禮的禮儀也同當初一樣。

到賓退出時,主君乘車送賓,三次請賓登車,並三次驅車前進[做出將要遠送賓的姿態],(賓將要登車時]又向賓行再拜禮以相送。

賓[對於主君的三請]三次轉身推辭,(對於主君的再拜禮]告以不敢當並做出 迴避的樣子,[然後登車而去]。

[行過朝禮之後],主國要向賓饋送饔餼,[賓將返國時]主君要把圭璋送還給賓,[賓在主國居留期間]主君要用饗禮、食禮款待賓,[賓返國出了主國都城到達近郊時]主君要贈送財物,並到近郊館舍送行:以上幾件事情的禮儀都同賓前去向主君授玉時的禮儀一樣。

賓[返國前]向主君行拜謝禮的[有以下三件事]:拜謝饋送饔餼,拜謝為己設饗禮、食禮。

賓用賓禮接待(到館舍]來的主君,禮儀都如同主國接待自己時一樣。

諸侯、諸伯、諸子、諸男相互[朝見而]為賓,各自依照相應等級的禮數,而相互接待的儀節則同諸公相朝一樣。

諸公的臣相互作為國客[行聘禮],就三次供給糧草牲牢,客每次都要推辭三次然後行拜禮接受。

到主國的大夫前來行郊勞禮時,客陳列介迎接,並要推辭三次,然後拜謝大夫屈尊前來。

[客與大夫進入館舍來到堂階前],客要三次讓由大夫先登階上堂,[而大夫三次推辭],[然後客先登而大夫隨之]登階上堂,客聽(大夫代表主君致]郊勞辭,聽畢下堂行拜禮,再上堂接受勞禮。

客用賓禮接待使者也如同當初行勞禮的禮儀。

到大夫退去時,客行拜禮相送。

為客安排館舍的禮儀也如同郊勞一樣。

到將(行正聘禮向主國國君]授玉時,主君陳列擯者(迎接客],[對於客來行聘禮]三次表示推辭,然後拜迎客,客迴避君的拜禮,[接著客進入大門,以後每進一門]主君都三次揖請客先入,[而客三次推讓],每經過一門都只由一名上相相禮,到了太祖廟門前,只有主君的相進入廟中。

[進廟後主君與客行三揖]三讓之禮,然後客(隨主君]登階上堂。

[主君]拜謝客的到來,客三次退避[君的拜禮]。

客把玉授給主君,然後下堂,出廟。

[向主君進獻禮物,或有國事要同主國一交一 涉],每件事的禮儀都同當初一樣。

到主君向客獻醴,客以個人名義拜見主君,以及以個人名義向主君進獻禮物時,都要向主君行再拜稽首禮,君回拜禮。

客出廟走到中門外,主君詢問[客的]國君的健康情況,客行再拜禮而後回答。

主君回拜禮。

客迴避主君的拜禮而後又回答[有關國君的其他方面問題]。

主君又問起卿大夫們的健康情況,客回答。

主君勞問客(旅途辛苦],客行再拜稽首禮[表示感謝]。

主君回拜禮,客快步出大門避開主君的拜禮。

(主君派卿去向客]饋送饔餼,如同郊勞時的禮儀。

(主君向客]致送饗禮、食禮,以及[客返國前]向客奉還玉圭,都如同客向主君授玉時的禮儀。

[客返國前]主君前往客館看望客,客[因不敢當而]迴避,使介聽取主君的辭命。

接著[主君行拜禮表示]送客。

【主君離去時]客跟從主君,到朝[的大門外]拜謝主君屈尊親來送行。

第二天,客到朝[的大門外]拜謝主君禮賜的[乘禽],接著啟程上路。

(主國饋送的糧草牲牢]如同客進入主國時所饋送之數。

凡侯、伯、子、男的臣,依照他們在本國的爵位[出聘而]相互為客、相互禮待,其禮儀也同諸公的臣一樣。

凡來自四方諸侯國的賓客,接待他們所用的禮儀、辭命、向他們饋送的牲牢數,以及所禮賜和進獻的物品,都依照他們的爵位,爵位上下差一級,就上下相差二等。

凡賓客,都同樣要行送迎之禮。

凡諸侯國之間的交往,各自依據自己的國家大小來決定進獻禮物的多少,[主國]則依據來賓所進獻禮物的多少來決定還報之禮的厚薄。

凡行人(擔任擯相時]的禮儀,不正面向東,不正面向西,不正面對著主人,也不背對著賓客。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周禮
天官塚宰第一·敘官天官塚宰第一·大宰天官塚宰第一·小宰天官塚宰第一·宰夫天官塚宰第一·宮正/外饔天官塚宰第一·亨人/獸醫天官塚宰第一·酒正/掌次天官塚宰第一·大府/職幣天官塚宰第一·司裘/內樹天官塚宰第一·九嬪/女史天官塚宰第一·典婦功/夏采地官司徒第二·敘官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地官司徒第二·鄉師/比長地官司徒第二·封人/均人地官司徒第二·師氏/媒氏地官司徒第二·司市/掌節地官司徒第二·遂人/土均地官司徒第二·草人/羽人地官司徒第二·掌葛/槁人春官宗伯第三·敘官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春官宗伯第三·小宗伯春官宗伯第三·肆師春官宗伯第三·郁人/典瑞春官宗伯第三·典命/職喪春官宗伯第三·大司樂/小師春官宗伯第三·瞽蒙/司干春官宗伯第三·大卜/詛祝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夏官司馬第四·敘官夏官司馬第四·大司馬夏官司馬第四·小司馬/司險夏官司馬第四·候人/司右夏官司馬第四·虎賁氏/道右夏官司馬第四·大馭/形方式夏官司馬第四·山師/都司馬秋官司寇第五·敘官秋官司寇第五·大司寇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秋官司寇第五·士師/朝士秋官司寇第五·司民/掌戮秋官司寇第五·司隸/庭氏秋官司寇第五·銜枚氏/司儀秋官司寇第五·行夫/朝大夫冬官考工記第六·總敘冬官考工記第六·輪人/輈人冬官考工記第六·築氏/玉人冬官考工記第六·磬氏/車人冬官考工記第六·弓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