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築氏/玉人: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種鼎之齊;五分其金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築氏/玉人

周禮

冬官考工記第六·築氏/玉人

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治氏執上齊,鳧氏為聲,□氏為量,段氏為鏄器,桃氏為刃。

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種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譯文】

治理金屬的工匠,築氏掌洽下齊,冶氏掌治上齊,鳧氏製作樂器,栗氏製作量器,段氏製作農具,桃氏製作長刃的兵器。

[銅錫]合金有六種比例:把合金分為六等分而錫佔六分之一,叫做鐘鼎之齊;把合金分為五等分而錫佔五分之一,叫做斧斤之齊;把合金分為四等分而錫佔四分之一,叫做戈戟之齊;把合金分為三等分而錫占三分之一,叫做大刃之齊;把合金分為五等分而錫佔五分之二,叫做削殺矢之齊;銅錫各佔一半,叫做鑒燧之齊。

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而成規。

欲新而無窮,敝盡而無惡。

【譯文】

築氏製作削,長一尺,寬一寸,六把削可以合成一個圓。

削要造得永遠像新的一樣鋒利,即使刀刃磨損殆盡也沒有缺損變形。

冶氏為殺矢,刃長寸圍寸,鋌十之,重三垸。

戈廣二寸,內倍之,一胡一 三之,援四之,已倨則不入,已句則不決。

長內則折前,短內則不疾,是故倨句外博,重三鋝。

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一胡一 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

【譯文】

冶氏製作殺矢,矢刃長二寸,[矢最闊處]圍長一寸,鋌長十寸,重三垸。

戈寬二寸,內[的長度]比寬加一倍,一胡一 [的長度]是寬的三倍,援[的長度]是寬的四倍。

援太向上仰就不便於啄擊,援太向下勾就不能割斷創處,內太長就容易折斷援,內太短啄擊就不迅捷,因此使[援與一胡一 之間的]角度稍向外張。

戈重三鋝。

戟寬一寸半,內[的長度]是寬的三倍,一胡一 [的長度]是寬的四倍,援[的長度]是寬的五倍,[刺、一胡一 與援、內縱橫相一交一 ]呈直角,[援、一胡一 、內]與刺共重三鋝。

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寸,兩從半之。

以其臘廣為之莖圍,長倍之,中其莖,設其後。

參分其臘廣,去一以為首廣,而圍之。

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

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

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譯文】

桃氏製作劍。

劍的臘寬二寸半,兩從的寬度各佔一半。

以臘的寬度作為莖的圍長,莖的長度則比圍長加一倍。

在莖的中間部分,設置[用繩纏的]後。

把臘的寬度分成三等分,去掉一等分作為劍首的直徑,而據此製作劍首的圍長。

劍的身長是莖長的五倍,重九鋝,稱為上制,上等身材的勇士佩用它;劍的身長是莖長的四倍,重七鋝,稱為中制,中等身材的勇士佩用它;劍的身長是莖長的三倍,重五鋝,稱為下制,下等身材的勇士佩用它。

鳧氏為鐘,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於,於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鍾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干,鍾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於上之攠謂之隧。

十分其銑,去二以為鉦。

以其鉦為之銑間,去二分以為之鼓間。

以其鼓間為之舞修,去二分以為舞廣。

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以其甬長為之圍。

參分其圍,去一以為衡圍。

參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

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興,有說。

鍾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則柞,弇則郁,長甬則震。

是故大鐘十分其鼓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鍾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

鍾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鍾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

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為之深,而圜之。

【譯文】

鳧氏製作鐘。

鍾[兩旁]的兩欒叫做銑,兩銑[的末端]之間叫做於,於上[敲擊]的部分叫做鼓,鼓上面的部分叫做鉦,鉦上[鍾頂]的部分叫做舞,舞上面[的柄]叫做甬,甬上端[的平面]叫做衡。

[設在甬下部的圓環形的]鍾懸叫做旋,[貫旋的如紐狀的]旋蟲叫做干。

鍾帶叫做篆,篆間[突起的鐘乳]叫做枚,枚又叫做景。

於上面稍凹而生光[以備敲擊的地方]叫做隧。

把銑的長度分為十等分,去掉二等分就是鉦的長度。

用鉦的長度作為兩銑之間的距離,再去掉二分就是兩鼓之間的距離。

用兩鼓之間的距離作為舞的長度,再去掉二分就是舞的寬度。

用鉦的長度作為甬的長度,用甬的長度作為甬的[大端的]圍長。

把甬的[大端的]圍長分為三等分,去掉一等分就是衡的圍長。

把甬長分為三等分,二等分在上,一等分在下,[就在上下兩段之際]設置旋。

鍾體或厚或薄所產生的震動,鐘聲或清或濁所由產生的原因,鍾口或寬或窄所由制定的根據,其中都有道理可說。

鍾體太厚就會像石頭一樣[發不出聲音],鍾體太薄[發出的聲音]就會播散,鍾口太寬[發出的聲音]就過於迫促,鍾口太窄[發出的聲音]就抑鬱迴旋難出,甬過長發出的聲音就不正。

因此大鐘把兩鼓之間的距離分成十等分,用它的一等分作為鍾體的厚度。

小鍾把兩鉦之間的距離分成十等分,用它的一等分作為鍾體的厚度。

鍾體大而短,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短暫。

鍾體小而長,發出的聲音就舒緩而持久。

製作[備敲擊的]隧,把鍾體的厚度分成六等分,用一等分作為隧凹下的深度而做成圓形。

栗氏為量,改煎金、錫則不秅,不秅然後權之,權之然後准之,准之然後量之。

量之以為□,深尺,內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釜,其臂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

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黃鐘之宮,概而不悅。

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後,茲器維則。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

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

【譯文】

栗氏製作量器,先反覆冶煉銅錫[使之一精一純而]不再有雜質可損耗,不再有雜質可損耗然後稱量,稱量後浸入水中測知體積大小,體積確定後再鑄造量器。

所鑄造的量器為釜,深一尺,可容納一立方尺而口緣為圓形,它的容積即為一釜。

釜的臀部深一寸,臀部的容積為一豆。

稿[兩側]的耳子深三寸,耳子的容積為一升。

釜重一鈞。

[敲擊]釜所發出的聲音符合黃鐘宮。

用概推平[釜中所盛的米粟]而不讓它脫落。

釜上的銘文說:「這位有文德的君王思求[為民眾確立度量的法則而製作了這釜],達到了最高的信用。

優良的量器已經製成,用以頒示四方各國。

永遠開導你的子孫後代,把這量器作為準則。」

凡[觀察]冶鑄金屬的狀態,[被冶煉的]銅和錫黑濁的氣體銷盡了,接著會出現黃白的氣體;黃白的氣體銷盡了,接著會出現青白的氣體;青白的氣體銷盡了,接著會出現青色的氣體,然後就可用以鑄造器物了。

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

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

凡為甲,必先為容,然後制革。

權其上旅與其下旅,而重若一,以其長為之圍。

凡甲,鍛不摯則不堅,已敝則橈。

凡察革之道,□其鑽空,欲其豐也;□其裡,欲其易也;□其朕,欲其直也,櫜之欲其約也;舉而□之,欲其豐也;衣之,欲其無齘也。

□其鑽空而惌,則革堅也;□其裡而易,則材更也;□其朕而直,則制善也。

櫜之而約,則周也;舉之而豐;則明也;衣之無齘,則變也。

【譯文】

函人製作甲衣。

犀甲[的上下旅都是]用七片連綴而成,兕甲(的上下旅都]是用六片連綴而成,合甲[的上下旅都是]用五片連綴而成。

犀甲可用一百年,兕甲可用二百年,合甲可用三百年。

凡製作甲衣,必須先量度人的體形,然後裁製甲片。

稱量甲衣的上旅和下旅,而重量要一樣。

用甲衣的長度作為腰圍。

凡甲衣,[皮芋]鍛治不實就不堅固,鍛治過分致使革理損傷就會使甲衣易於曲折[而不強韌]。

凡觀察甲衣的方法:看甲片上[為穿絲繩連綴甲片]鑽的孔眼,孔眼要小;看甲片的裡面,要刮治得平而光;看甲衣的縫,要上下對得很直;裝進袋子裡,要體積小;舉起而展開來看,要顯得寬大;穿到身上,要甲片相互間不磨切。

看到甲片上的鑽孔很小,就知道甲衣很堅固;看到甲片的裡面平而光,就知道甲衣的材料好;看到甲衣上的縫很直,就知道做工好;裝進袋子體積小:就知道縫製一精一致;舉起展開顯得寬大,就一定很有光耀;穿到身上甲片相互不磨切,活動起來就很便利。

鮑人之事,望而□之,欲其荼白也;進而握之,欲其柔而滑也;卷而摶之,欲其無迆也;□其著,欲其淺也;察其線,欲其藏也。

革欲其荼白而疾,汗之則堅,欲其柔滑而腛,脂之則需,引而信之。

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則取材正也。

信之而枉,則是一方緩一方急也。

若苟一方緩一方急,則及其用之也,必自其急者先裂。

若苟自急者先裂,則是以博為帴也。

卷而摶之而不迆,則厚薄序也。

□其著而淺,則革信也。

察其線而藏,則雖敝不甐。

【譯文】

鮑人[揉治皮革]的事,遠看那皮革,要像茅、蘆的花那樣白;進前用手握一握,要感到很柔滑;把它緊緊地捲起來,要整齊而不斜;看皮革上兩皮縫合處,要又薄又窄;看那縫合處的線,要隱藏不顯。

皮革要像茅、蘆的花一樣白而清洗時很快捷,[不使入水時間過久],就會堅韌;要使皮革柔滑而塗上厚厚的油脂,就會很柔軟;拉而伸展皮革,要它很平直。

拉伸開來很平直,就說明所取革材紋理很正;伸展開來歪斜不直,就因為[拉伸時用力]一邊緊,一邊松。

如果(拉伸時用力]一邊緊,一邊松,到用皮革的時候,一定會從緊的一邊先斷裂。

如果從緊的一邊先斷裂,那就是使寬的皮革反而變窄了。

將皮革卷緊而不歪斜,就說明厚薄均勻;看到皮革縫合處又薄又窄,皮革就不會伸縮變形;看到皮革上的縫線隱藏不顯,即使皮革用壞了縫線也不會受損傷。

韗人為皋陶,長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廣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

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卉鼓>。

為皋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

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良鼓瑕如積環。

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鼓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

【譯文】

韗人製作皋陶,長六尺六寸,[構成鼓身的每片木板]左右兩端寬六寸,中段寬一尺,厚三寸,中段穹隆部分(比兩端鼓面直徑]高出三分之一,鼓框上的木板都折成平直的三段。

鼓長八尺,鼓面直徑四尺,鼓身中段圍長[比鼓面圍長]增加三分之一,叫做轟鼓。

製作皋鼓,鼓長一尋零四尺,鼓面直徑四尺,[鼓腰]彎曲如磬。

凡蒙鼓皮,必須在啟蟄那天。

好鼓鼓皮上的漆痕[一圈圈地]如同積環。

鼓面大而鼓身短,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短暫;鼓面小而鼓身長,發出的聲音就舒緩而持久。

畫繢之事,雜五色。

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

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

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黼,五采,備謂之繡。

土以黃,其象方天時變。

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龍,鳥獸蛇。

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謂之巧。

凡畫繢之事後素功。

【譯文】

繪畫的事,調配五色。

象徵東方叫做青色,象徵南方叫做赤色,象徵西方叫做白色,象徵北方叫做黑色,象徵天叫做玄色,象徵地叫做黃色。

青與白是順次排列的兩種顏色,赤與黑是順次排列的兩種顏色,玄與黃是順次排列的兩種顏色。

青色與赤色相配叫做文,赤色與白色相配叫做章,白色與黑色相配叫做黼,黑色與青色相配叫做黻,五彩具備叫做繡。

畫土地用黃色,它的形象畫作四方形。

畫天依照四季的變化用色。

畫火用圓環[作為象徵],畫山用獐[作為象徵],畫水用龍[作為象徵],還畫有鳥、獸、蛇等。

調配好像征四季的五色的著色部位以使色彩鮮明,叫做技巧。

凡繪畫,最後才著白色。

鍾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熾之,淳而漬之。

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

【譯文】

鍾氏染羽毛,把丹砂和丹秫一起在水中浸漬三個月,而後用火蒸,[再用蒸丹秫的水]澆丹秫[並再蒸],而後就可以[用蒸丹秫的水]染羽了。

[羽毛]三次放進染汁中浸染就成縹色,五次放進染汁中浸染就成鯫色,七次放進染汁中浸染就成緇色。

荒(此字為左「巾」右「荒」)氏湅絲,以兌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

晝暴諸日,夜宿諸井。

七日七夜,是謂水湅。

湅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一婬一之以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揮之,而沃之,而盝之,而塗之,而宿之。

明日,沃而盝之,晝暴諸日,夜宿諸井。

七日七夜,是謂水湅。

【譯文】

荒(此字為左「巾」右「荒」)氏湅絲,先把絲放在一溫一 水中浸泡七天,再離地一尺曝曬,白天在太一陽一下暴曬,晚上懸浸在井水中過夜,經過七天七夜,這就叫做水湅。

湅帛,用欄木燒灰(再和以水],厚厚地澆在帛上,放進光滑的容器裡,再將蛤灰塗在帛上。

[早晨]清洗帛上的蛤灰而擰乾,振去細灰,再厚澆欄灰水,再清洗擰乾,塗上蛤灰,這樣過夜;第二天再清洗擰乾。

[這樣經過七天七夜,叫做灰涑]。

白天在一陽一光下曝曬,晚上懸浸在井水中過夜,這樣經過七天七夜,叫做水湅。

玉人之事,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天子執冒四寸,以朝諸侯。

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繼子男執皮帛。

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黃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繅,天子以巡守。

宗祝以前馬,大璋亦如之,諸侯以聘女。

瑑圭璋八寸。

璧琮八寸,以覜聘。

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駔琮五寸,宗後以為權。

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謂內鎮,宗後守之。

駔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為權。

兩圭五寸有邸,以祀地,以旅四望。

瑑琮八寸,諸侯以享夫人。

案十有二寸,棗栗十有二列,諸侯純九,大夫純五,夫人以勞諸侯。

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餼。

【譯文】

玉人[製作玉器]的事:鎮圭長一尺二寸,由天子執守;命圭長九寸,叫做桓圭,由公執守;命圭長七寸,叫做信圭,由侯執守;命圭長七寸,叫做躬圭,由伯執守。

天子所拿的瑁,四寸見方,用以接見來朝諸侯。

天子用純玉,上公用[石佔四分之一的]龍,侯用[石占一半的]瓚,伯用[石占一半的]埒。

[朝見天子時]位在子男之後的孤拿豹皮裹飾的束帛[作為摯]。

天子的圭中間系有絲帶。

四圭[的每一圭]長一尺二寸,用以祭祀天。

大圭長三尺,上端兩側向裡削,首部如椎頭,天子插在腰間。

土圭長一尺五寸,用以測量日影,度量土地。

裸圭長一尺二寸,[前端]有勺,用於祭祀宗廟。

琬圭長九寸而有彩色的圭墊,用以象徵德行。

琰圭長九寸,[上端尖角兩側作]半規形,用以[作為奉王命]誅除惡逆[的憑證],以改變[諸侯]煩苛酷虐的政令。

璧的直徑長一尺,中間的孔徑三寸,用作一尺的標準長度。

圭璧直徑五寸,用以祭祀日、月、星、辰。

琮的邊長九寸,璧的直徑九寸,是諸侯[朝見天子時]用以進獻天子的。

谷圭長七寸,天子用以向[將要迎娶的]女方行聘禮。

大璋、中璋長九寸,邊璋長七寸,削尖的部分長四寸,厚一寸,[璋的前端有]黃銅勺,勺外塗有鉛,勺內朱紅色,[勺旁的]流長一寸,勺的直徑四寸,有繅墊,天子用以巡守天下時[祭祀所經過的山川],由大祝在殺馬祭祀山川之前先用璋瓚行裸祭禮。

[諸侯的長七寸的]大璋也如同天子的谷圭一樣,用以向[將要迎娶的]女方行聘禮。

有紋飾的圭和璋長八寸,[有紋飾的]璧的直徑和琮的邊長八寸,是諸侯用來向王行艦禮或聘禮用的。

牙璋、中璋長七寸,削尖的部分長二寸,厚一寸,用以發兵,用以調動駐守的部隊。

駔琮邊長五寸,王后用作稱錘。

大琮邊長十二寸,四角各長四寸,厚一寸,這叫做內鎮,由王后執守。

駔琮邊長七寸,繫絲帶的鼻一寸半,天子用作稱錘。

用長五寸而以琮為本的兩圭祭祀地,並用以祭祀四方的名山大川。

有紋飾的琮的邊長八寸,是諸侯[相互朝聘時]用以進獻給夫人的。

玉案高十二寸,案上陳放棗栗,[對於來朝的夏、商二王的後裔]用十二張玉案排成列,[對於來朝的]諸侯都用九張玉案排成列,[對於來朝的]大夫都用五張玉案排成列,這是天子夫人用以慰勞來朝諸侯的。

以琮為本而銳出一璋的玉器,沒有紋飾,用以祭祀山川,並在向賓客贈送糧草時[拿著它致辭]。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周禮
天官塚宰第一·敘官天官塚宰第一·大宰天官塚宰第一·小宰天官塚宰第一·宰夫天官塚宰第一·宮正/外饔天官塚宰第一·亨人/獸醫天官塚宰第一·酒正/掌次天官塚宰第一·大府/職幣天官塚宰第一·司裘/內樹天官塚宰第一·九嬪/女史天官塚宰第一·典婦功/夏采地官司徒第二·敘官地官司徒第二·大司徒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地官司徒第二·鄉師/比長地官司徒第二·封人/均人地官司徒第二·師氏/媒氏地官司徒第二·司市/掌節地官司徒第二·遂人/土均地官司徒第二·草人/羽人地官司徒第二·掌葛/槁人春官宗伯第三·敘官春官宗伯第三·大宗伯春官宗伯第三·小宗伯春官宗伯第三·肆師春官宗伯第三·郁人/典瑞春官宗伯第三·典命/職喪春官宗伯第三·大司樂/小師春官宗伯第三·瞽蒙/司干春官宗伯第三·大卜/詛祝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夏官司馬第四·敘官夏官司馬第四·大司馬夏官司馬第四·小司馬/司險夏官司馬第四·候人/司右夏官司馬第四·虎賁氏/道右夏官司馬第四·大馭/形方式夏官司馬第四·山師/都司馬秋官司寇第五·敘官秋官司寇第五·大司寇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秋官司寇第五·士師/朝士秋官司寇第五·司民/掌戮秋官司寇第五·司隸/庭氏秋官司寇第五·銜枚氏/司儀秋官司寇第五·行夫/朝大夫冬官考工記第六·總敘冬官考工記第六·輪人/輈人冬官考工記第六·築氏/玉人冬官考工記第六·磬氏/車人冬官考工記第六·弓人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