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誌》卷之八 史補: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黃帝,帥諸侯以朝之。七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博物誌》卷之八 史補

博物誌

卷之八 史補

【原文】

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黃帝,帥諸侯以朝之。

七年不還,左徹乃立顓頊。

左徹亦仙去也。

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處士東鬼塊責禹亂天下事,禹退作三城。

強者攻,弱者守,敵戰,城郭蓋禹始也。

【譯文】

黃帝成仙後,他的臣子名叫左徹的就砍削木頭雕了一具黃帝像,並帶領諸侯們朝拜它。

過了七年,黃帝還沒有回來,左徹就立顓頊為首領。

後來左徹也成仙而去了。

洞庭湖中的君山上,住著堯的兩個女兒,也就是舜的兩個妃子,叫做湘夫人。

舜死後,二位妃子啼哭不已,把眼淚揮灑在竹子上,竹子上全染上了斑痕。

一個名叫東裡塊的讀書人責備禹沒有把天下事治理好,於是禹退而自省,修築了三仞高的城牆。

力量強大的據此以進攻;力量弱小的據此以自守;力量對等的據此以作戰。

修築城牆大概是從禹開始的。

【原文】

大姒夢見商之庭產棘,乃小子發取周庭梓樹,樹之於闕間,梓化為松柏棫柞。

覺驚以告文王,文王曰:慎勿言。

冬日之一陽一,夏日之一陰一,不召而萬物自來。

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潦東流。

天不享於殷,自發之夫生於今十年,禹羊在牧,水潦東流,天下飛蝗滿野,日之出地無移照乎?

【譯文】

周文王的妃子太姒夢見商朝的庭院裡生長著荊棘,她的小兒子姬發取來周朝庭院的梓樹,種植在荊棘叢中的空缺處,梓樹馬上變成了松樹、柏樹、棫樹和柞樹。

太擬從夢中驚醒後,便把夢中之事告訴了文王,文王說:小心點,可別講出去。

冬天的太一陽一,夏天的蔭涼,不召請而萬物都會自動前來。

天的法則崇尚左,所以日月向西邊移動;地的法則崇尚右,所以積水向東邊流動。

上天不享受殷商的祭品,從姬發沒出世到現在已六十年了,怪物出現在商郊的牧野一帶,蝗蟲盈田滿野,這是殷商將要滅亡的徵兆,太一陽一從地平線上升起後,難道不會易地而照嗎!

【原文】

武王伐殷,捨於幾,逢大雨焉。

衰輿三百乘,甲三千,一日一夜 ,行三百里以戰於牧野。

成王冠,周公使祝雍曰:「辭達而勿多也。」

祝雍曰:「近於民,遠於佞,近於義,嗇於時,惠於財,任賢使能,陛下摛顯先帝光耀,以奉皇天之嘉祿欽順,仲壹之言曰:「遵並大道,郊域康阜,萬國之休靈,始明元服,推遠童稚之幼志,弘積文武之就德,肅懃高祖之清廟,六一合 之內,靡不蒙德,歲歲與天無極。」

」右孝昭周成王冠辭。

【譯文】

周武王攻打商紂王,軍隊駐紮在戚地,在這裡遇上了大雨。

武王率領三百輛戰車、三干名兵士,一天一夜 行軍三百里,趕到牧野與紂王大戰。

周成王行冠禮時,周公讓祝雍為成王祈禱,說:「言辭達意就行,不必多。」

祝雍祈禱說:「使王接近百姓,疏遠奸債,合於正義,珍惜時間,廣施錢財,任用賢能的人。」

漢昭帝行冠禮時的祝辭是:「陛下顯揚先代帝王的光耀,接受上天賜予的洪福,敬受仲春的吉日,為使普天下沿著康莊的大道,為使全國的人民安樂富庶,而今開始戴上光華的貴冠。

推廣擴大童年時的志向抱負,廣積文王武王的美好品德,恭敬慇勤地祭祀高祖的宗廟,天地四方之內,無不蒙受您的德澤,願您永遠永遠與天地共存。」

以上是漢昭帝和周成王行冠禮時的祝辭。

【原文】

《止雨祝》曰:天生五穀,以養人民,今天雨不止,用傷五穀,如何如何!靈而不幸,殺牲以賽神靈,雨則不止,鳴鼓攻之,朱絲繩縈而脅之。

《請雨》曰:皇皇上天,照臨下土。

集地之靈,神降甘雨。

庶物群生,鹹得其所。

【譯文】

《止雨祝辭》說:天降生了五穀,來養活人民。

現在天雨不止,因此毀傷了五穀,怎麼辦啊怎麼辦!希望土地神為我們止雨,我們將宰殺牲畜來酬謝土地神;如果雨還是不停止,我們就擂起鼓來討伐他,還要用紅絲繩把他捆一綁起來脅迫他。

《求雨的祝辭》說:偉大的上天啊,俯照著下面的大地。

匯聚地上的靈氣,天神降下甘雨。

世間的一切生物,便都能得到它所適宜的環境。

【原文】

《禮記》曰:孔子少孤,不知其父墓。

母亡,問於鄒曼父之母,乃合葬於防。

防墓又崩,門人後至。

孔子問來何遲,門人實對,孔子不應,如是者三,乃潸然流涕而止曰:「古不修墓。」

蔣濟、何晏、夏侯玄、王肅皆雲無此事,注記者謬,時賢鹹從之。

【譯文】

《禮記》上說:孔子小時候死了父親,所以不知道父親的墓地在哪裡。

母親死後,他向鄒人曼父的母親打聽後,才把父母合葬在防山。

葬好後防山的墳墓又坍了。

弟子後到家。

孔子問:「怎麼回來得這麼遲?」

弟子把墳坍的實情講了,孔子不吭聲。

這樣反覆了三次,孔子傷心地流下了眼淚,淚止後說:「古人是不在墓上加積土配啊!」蔣濟、何晏、夏侯玄、王肅都認為沒有這回事,是記錄的人搞錯了。

當時的賢人都贊同這個觀點。

【原文】

孔子東遊,見二小兒辯鬥。

問其故,一小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小兒曰:「以日出時遠,而日中時近」一小兒曰:「日初出時大如車蓋,及日中時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大者近乎?」

一小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中而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兩小兒曰:「孰謂汝多知乎!」亦出《列子》。

【譯文】

孔子在東方遊歷,看見路旁有兩個小孩在爭辯。

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一陽一剛出來時離人最近,到了中午時離人最遠。」

另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一陽一剛出來時離人最遠,而中午離人最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一陽一剛出來時有車蓋那麼大,到中午時卻只有盤碗那麼大,這不是遠小近大的緣故嗎?」

後一個小孩說:「太一陽一剛出來時天氣還是涼甩爬的,到中午熱得像在湯鍋裡,這不是近熱遠涼的緣故嗎?」

孔子不能判定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啊?」

這件事亦出自《列子》。

【原文】

子路與子貢過鄭神社,社樹有鳥,神牽率子路,子貢說之,乃止。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公羊傳》曰:「有以告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

【譯文】

子路和子貢經過鄭國的土地廟,廟中樹上有鳥,子路便去捕鳥,結果土地神把子路拉住了,經子貢勸說,土地神才把子路放開。

《春秋?哀公十四年》記載:這一年的春天,在魯國西部打獵,捕獲一頭麒麟。

《公羊傳》上說:「有人把獲麟的消息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你是為誰而來的啊!你是為誰而來的啊!"

【原文】

《左傳》曰:「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祥。」

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思欲歸。

請於秦王,王不聽,謬言曰:「令烏頭白,馬生角,乃可。」

丹仰而歎,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陷丹。

丹驅馳過之,而橋不發。

遁到關,關門不開,丹為雞鳴,於是眾雞悉鳴,遂歸。

【譯文】

《左傳》上說:叔孫氏的車伕子鈕商捕獲一頭麒麟,認為是不吉利的事。

燕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秦王待他無禮,他心裡很不痛快,想要回家。

他向秦王提出請求,秦王不依,還信口開河地說:「要是烏鴉頭變白,馬兒長出角,就可以放你走。」

太子丹仰天歎息,烏鴉真的頭變白了;低頭歎息,馬兒真的長出角了。

秦王沒辦法,只好打發他走,但特地設置了一座用機關制動的橋,想讓太子丹過橋時陷下去。

丹騎馬奔馳過橋,可是橋上機關並沒有發動。

逃到函谷關,關門因不到時候而沒開,太子丹就學雞叫聲,這時別的雞也都跟著叫了起來,門就開了,他終於回到了燕國。

【原文】

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筱為竿,割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申,竿不撓。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旨,於一日遂辭歸。

秦青乃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雲。

薛譚乃謝求返,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遺糧,過雍門,鬻歌假食而去,余響繞樑,三日不絕,左右以其神弗去。

過逆旅,凡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喜歡抃舞,弗能自禁,乃厚賂而遣之。

故雍門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遺聲也。」

【譯文】

詹何用一個蠶繭上抽下來的絲作為釣絲,用細長的針作為釣鉤,用細柔的荊條作為釣竿,剖開飯粒作為魚餌,從幾十丈的深淵和滔滔激流中釣起一條大得可以裝滿一車子的大魚,而且釣絲不斷,魚鉤不直,釣竿不彎。

薛譚向秦青學習 唱歌,還沒有把秦青的要訣完全學到手,有一天就提出告辭回家。

秦青在城郊大道旁為他餞行,在宴席上敲著拍板慷慨悲歌,歌聲振動林木,擋住了飄動的浮雲。

薛譚聽了,便向他認錯,要求返回重新學習 ,從此再也不敢提起回家的事了。

秦青回頭對他的友人說:「從前韓娥往東去齊國,路上糧食吃光了,經過雍門時,靠賣唱換取食物才繼續趕路。

她走後,歌聲的餘音在屋樑上久久迴繞,三天都沒斷絕,附近的人還以為她沒有離去。

她經過旅店時,旅店裡的人侮辱她。

韓娥於是拉長聲音傷心地哭起來,全鄉的男女老幼也都為她悲愁,相對流淚,整整三天不吃飯。

大家急忙去追趕她。

韓娥回來後,又為大家放聲高唱,全鄉的男女老少都歡喜不已,鼓掌跳舞,簡直不能自我控制。

於是大家贈給她許多禮物,送她上路。

所以齊國雍門一帶的人至今還擅長唱歌和悲哭,就是倣傚了韓娥傳留下來的聲音啊。

【原文】

趙襄子率徒十萬狩於中山,藉艿燔林,燀赫百里。

有人從石壁中出,隨煙上下,若無所之經涉者。

襄子以為物,徐察之,乃人也。

問其奚道而處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為火?」

襄子曰:「不知也。」

魏文侯聞之,問於子夏曰:「彼何人哉?」

子夏曰:「以商所聞於夫子,和者同於物,物無得而傷,閼者游金石之間及蹈於水火皆可也。」

文侯曰:「吾子奚不為之?」

子夏曰:「刳心知去,商未能也。

雖試語之,而即暇矣。」

文侯曰:「夫子奚不為之?」

子夏曰:「夫子能而不為。」

文侯不悅。

軍羸謂魏王曰:「臣能射,為虛發而下鳥。」

王曰:「然可試於此乎?」

曰:「可。」

間有鳥從東方來,羸虛發而下之也。

【譯文】

趙襄子帶領十萬人馬在中山國打獵,踐踏亂草,焚燒樹林,熾烈的火勢煊赫百里。

忽然有個人從懸崖的石壁中鑽出來,隨著煙火上下飄浮,好像沒有穿過石壁涉歷火焰似的。

趙襄子以為是鬼,慢慢察看,原來是人。

趙襄子就問他憑什麼道術能居住在石壁當中,憑什麼道術能鑽進大火之中,那人說:「什麼東西叫做石壁?什麼棄西叫做火?」

襄子說:「剛才你所出來的地方叫石壁,剛才你所涉歷的東西就是火。」

那人說:「我不知道。」

魏文侯聽說這件事,問子夏:「他究竟是什麼人?」

子夏回答說:「我從孔夫子那裡聽說,保全純和之氣的人,身心與外物相融合,任何外物都不能傷害和阻隔他,在金屬石頭裡走動以及在水火中跳躍都可以。」

文侯又問:「您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子夏答道:「剔淨思欲、摒棄智慧,我還辦不到。

盡寇如此,試著談談這些道理還是可以的。」

文侯又問:「那麼孔夫子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子夏回答:「夫子能做得到,但他不這樣做。」

魏文侯聽了很不高興。

軍羸對魏王說:「我擅長射箭,能拉空弓把鳥打下來。」

魏王說:「這樣說來你的射箭本領果真能達到這個地步嗎?」

更羸說:「行。」

不一會有鳥從東方飛來,更羸不搭上箭而拉弓,果然把鳥打下來了。

【原文】

澹檯子羽子溺水死,欲葬之,滅明曰:「此命也,與螻蟻何親?與魚鱉何仇?」

遂不使葬。

《列傳》云:聶政刺韓相,白虹為之貫日;要離刺慶忌,彗星襲月;專諸刺吳王僚,鷹擊殿上。

齊桓公出,因與管仲故道,自燉煌西涉流沙往外國,沙石千餘里,中無水,時則有沃流處,人莫能知,皆乘駱駝,駱駝知水脈,過其處輒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於其蹋處掘之,輒得水。

【譯文】

澹台滅明的兒子被水淹死了,弟子們打算把他收殮埋葬。

滅明說:「他的死是命運安排的。

為什麼與縷蟻為親,與魚鱉為仇?」

於是不讓弟子們收葬。

《刺客列傳》上說:聶政刺殺韓相國的時候,白色的虹霓為此穿過了太一陽一;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掃帚星侵襲了月亮;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老鷹在宮殿上搏擊。

齊桓公出行,與管仲一起循著舊道,從敦煌向西穿過沙漠前往外國。

沙漠一千多里,到處都沒有水,有時雖有地下河,但人們並不知道。

桓公一行都乘著駱駝,駱駝瞭解水脈,經過有地下河的地方就會停住腳步,不肯繼續前進,而且用腳來踩踏地面,人們在它踩過的地方向下挖掘,便找到水源了。

【原文】

楚熊渠子夜行,射寢石以為伏虎,矢為沒羽。

漢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澤以求神仙之道。

時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當來,乃供帳九華殿以待之。

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雲車而至於殿西,南面東向,頭上戴玉勝,青氣鬱郁如雲。

有三青鳥,如烏大,使侍母旁。

時設九微燈。

帝東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彈丸,以五枚與帝,母食二枚。

帝食桃輒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將何為?」

帝曰:「此桃甘美,欲種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

唯帝與母對坐,其從者皆不得進。

時東方朔竊從殿南廂朱鳥牖中窺母,母顧之,謂帝曰:「此窺牖小兒,嘗三來盜吾此桃。」

帝乃大怪之。

由此世人謂方朔神仙也。

【譯文】

楚人熊渠子夜間走在路上,把路旁一塊橫臥的石頭當成趴著的老虎,一箭射去,箭深入石頭,連尾部羽毛都隱沒不見了。

漢武帝愛好成仙的道術,他祭祀名山大川來求神仙。

當時西王母曾派遣使者乘著白鹿,向武帝報告她將要來訪的消息,武帝就在承華殿張設了帷帳,等待她的光臨。

七月七日晚上七時,西王母乘著紫雲車來到了殿的西南面,面朝東坐了下來,只見她頭上戴著七樣玉製的首飾,秀髮濃密如雲。

有三隻青鳥,像烏鴉那麼大,在兩旁侍候著西王母。

當時宮殿裡陳設燃點著九微燈。

武帝在殿的東面,面朝向西,西王母從使者那裡取來七隻仙桃,都像彈丸那麼大,拿子五隻給武帝,自己吃兩隻。

武帝吃桃子時,總是把桃核放在膝前,酉王母問:「留下這桃核幹什麼?」

武帝回答說:「這桃子甘甜鮮美,我想種這種桃樹。」

西王母笑著說:「這種桃樹要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呢。」

當時只有武帝與西王母相對而坐,其他侍從的人都不能入內。

這時候,東方朔偷偷地從殿南面廂房雕有朱鳥的窗戶中窺探西王母,西王母回頭看了看他,對武帝說:「這個在窗上窺看的傢伙,曾經三次來偷我這桃子。

,,武帝對此大為驚異。

從此世上的人都認為東方朔是個神仙。

【原文】

君山有道,與吳包山潛通,上有美酒數鬥,得飲者不死。

漢武帝齋七日,遣男女數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

因一飲致盡。

帝欲殺之,朔乃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

以其有驗,殺亦不死。」

乃赦之。

【譯文】

君山下面有一條通道,與吳地包山暗中相通,君山上有好幾斗美酒,能喝上這種酒的人便不會死。

漢武帝齋戒了七天,派了幾十個男女到了君山,得到美酒,正準備喝,東方朔說:「我能辨別這酒的真假,請允許我看一看。」

於是他端起酒來,一飲而盡。

武帝想要殺他,東方朔就說:「你殺我,倘若我死了,說明這酒喝了無效;如果這酒真的靈驗,你殺我,我也死不了。」

武帝只好赦免了他。

分類:古典神魔志怪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博物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