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誌》卷之二 異產:漢武帝時,弱水西國有人乘毛車以渡弱水來獻香者,帝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博物誌》卷之二 異產

博物誌

卷之二 異產

【原文】

漢武帝時,弱水西國有人乘毛車以渡弱水來獻香者,帝謂是常香,非中國之所乏,不禮其使。

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輿聞,並奏其香。

帝取之看,大如鸞卵,三枚,與棗相似。

帝不悅,以付外庫。

後長安中大疫,宮中皆疫病。

帝不舉樂,西使乞見,請燒所貢香一枚,以辟疫氣。

帝不得已,聽之,宮中病者登日並差。

長安中百里鹹聞香氣,芳積九十餘日,香猶不歇。

帝乃厚禮發遣餞送。

【譯文】

漢武帝時,弱水西國家有人乘著毛車渡過弱水前來進獻香料,武帝認為是普通香料,不是中國所罕見的,便沒有對使者以禮相待。

使者逗留了好長時間,有一次武帝巡幸上林苑,西方使者請求武帝聽他享告,並把香料獻了上去。

武帝拿過來一看,香料像燕予的蛋一樣大,共三枚,與棗子相似。

武帝很不高興,就把它一交一 給了外庫收藏。

後來長安城裡流行瘟疫,宮裡的人都染上了疫病,武帝愁得不再欣賞音樂。

西方使者前來求見,請求燒一枚進貢的香料來驅除邪氣。

武帝迫不得已依他所說去做,宮裡的病人都豁然而愈。

長安城裡百里都聞到香氣,這芳香持續了九十多天還沒有消散。

武帝於是備了厚禮並派人給他們餞行。

【原文】

一說漢制獻香不滿斤不得受,西使臨去,乃發氣如大豆者,拭著宮門,香氣聞長安數十里,經數月乃歇。

【譯文】

還有一種說法:依漢朝的規矩,獻香不滿一斤的,不得接受。

西方使者臨走的時候,打開裝香的器皿,取出一顆像大豆般的香來,塗擦在宮門上,這下子香氣瀰漫長安四周,數十里外也能聞到,經過個把月才消散。

【原文】

漢武帝時,西海國有獻膠五兩者,帝以付外庫。

余膠半兩,西使佩以自隨。

後武帝射於甘泉宮,帝弓弦斷,從者欲更張弦,西使乃進,乞以所送餘香膠續之,座上左右莫不怪。

西使乃以口濡膠為水注斷弦兩頭,相連注弦,遂相著。

帝乃使力士各引其一頭,終不相離。

西使曰:「可以射。」

終日不斷,帝大怪,左右稱奇,因名曰續絃膠。

【譯文】

漢武帝時,西海國有人獻上五兩膠,武帝把它一交一 給了外庫。

剩下半兩,西使佩著隨身攜帶。

後來跟隨武帝在甘泉宮打獵時,武帝的弓弦斷了,隨從正準備重新繃上新弦,西使走上前去,請求用送剩下來的香膠來把弦接好,在座的手下人無不感到奇怪。

西使接著用口濕潤粘膠使之成水狀,塗在斷弦的兩頭,然後把斷弦連接起來,再塗粘膠,這樣,斷弦就接起來了。

武帝派了兩個大力士各拉一頭,弦怎麼也拉不斷。

西使說:「現在可以用這弦來射了。」

結果射了一整天也沒斷過弦,武帝大為震驚,手下人也都稱奇。

從此這種膠被稱為「續絃膠」。

【原文】

《周書》曰:西域獻火浣布,昆吾氏獻切玉刀。

火浣布污則燒之則潔,刀切玉如脂。

布,漢世有獻者,刀則未聞。

【譯文】

《周書》上說,西戎進獻火浣布,昆吾氏進獻切玉刀。

火浣布髒了,燒一燒就會乾淨;切玉刀切起玉來,就像切泥一樣。

漢代有獻火浣布的,至於獻切玉刀的事則沒有聽說過。

【原文】

魏文帝黃初三年,武都西都尉王褒獻石膽二十斤,四年,獻三斤。

【譯文】

魏文帝黃初三年,武都郡西部都尉王褒進獻石膽二十斤。

黃初四年.又進獻三斤。

【原文】

臨邛火井一所,從廣五尺,深二三丈。

井在縣南百里。

昔時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諸葛丞相往視之,後火轉盛熱,盆蓋井上,煮鹽得鹽。

入以家火即滅,訖今不復燃也。

酒泉延壽縣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

【譯文】

臨邛有一口火井,直徑五尺,深二三丈,井在縣南一百里。

以前人們用竹木投入井中來取火,諸葛丞相曾前往觀看。

後來火勢轉旺,一溫一 度越來越高,用盆子蓋在井上煮水,所得的鹽比家火煮的要多。

後來有人把家裡的燭火投入井中,井裡的火就滅了,直到今天再也燃不起來。

酒泉郡延壽縣南山有個著名的火泉,那兒的火噴出來就像火炬一樣。

【原文】

徐公曰:西域使王暢說石流黃出足彌山,去高昌八百里,有石流黃數十丈,從廣五六十畝。

有取流黃晝視孔中,上狀如煙而高數尺。

夜視皆如燈光明,高尺餘,暢所親見之也。

言時氣不和,皆往保此山。

【譯文】

徐公說:西域使王暢說硫黃礦出自足彌山,這座山離高昌郡八百里,那兒的硫黃高幾十丈,方圓五六十畝地。

有人取帶孔穴的硫黃,白天看去,孔上冒青煙,常高好幾尺。

夜晚看去,都像是燃著燈,光焰高二尺多,這是王暢親眼看見的。

足彌山的人說,當時天地間一陰一陽一之氣不和,人們都前往此山尋求護佑,果然毒氣都自行消失了。

分類:古典神魔志怪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博物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