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誌》卷之一 地:天地初不足,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博物誌》卷之一 地

博物誌

卷之一 地

【原文】

天地初不足,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足以立四極。

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帝,而怒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

故天後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注焉。

【譯文】

當初天塌地陷,所以女蝸氏就煉五色石來補缺,又斬斷海中大龜的四隻腳當柱子把天頂住。

後來共工氏與顓項爭奪帝位,共工盛怒之下一頭撞在不周山上,天柱摧折了,維繫大地的繩子也斷了。

因此天向西北斜上去,日月星辰便向那裡移動;地的東南角凹陷下去,於是眾多一江一 河的水便向那裡傾瀉。

【原文】

崑崙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里。

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

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

【譯文】

在崑崙山東北地勢趨於低下的三千六百里處,有個八方一陰一暗的日沒處叫「幽都」,二十萬里見方。

地下有四根大柱,每根柱子直徑為十萬里。

大地又有三千六百根軸,它們犬牙一交一 錯,相互牽制。

【原文】

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孫也。

主召人魂魄。

東方萬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長短。

【譯文】

泰山又名天孫,就是說它是天帝的孫子。

它掌管召人魂靈之事。

東方是世間萬物開始生長的方位,所以泰山主管人壽命的長短。

【原文】

《考靈耀》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里,春秋二分其中矣。

地常動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覺。

七戎六蠻,九夷八狄,經總而言之,謂之四海。

言皆近海,海之言晦昏無所睹也。

【譯文】

《尚書?考靈耀》上說:大地向四面升降游動,冬至時大地向上運行,由北而西三萬里;夏至時大地向下運行,由南而東三萬里;春秋二季介於二者之間。

地面是經常運動的,但人們並不覺察,好比人在大船裡關窗坐著,船在開行,人卻不覺得船在行。

天地四方都有海水相通,所以地在這當中所佔的比例很小。

東南西北諸民族的形貌、種類不同,人們把他們總起來稱為「四海」,是說他們都靠近大海,海還包含有昏暗愚昧沒有見識的意思。

【原文】

地以名山為之輔佐,石為之骨,川為之脈,草木為之毛,土為之肉。

三尺以上為糞,三尺以下為地,重一陰一之性也。

【譯文】

土地以名山作為它的輔佐,石頭作為它的骨,河流作為它的脈,草木作為它的毛,土壤作為它的肉。

地表三尺以上是地氣,三尺以下才是地,是一陰一氣聚積處。

分類:古典神魔志怪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博物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