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
于謙誓死保衛北京
「土木之變」發生後,景泰帝朱祁鈺登基。
其後,瓦剌首領也先率軍攻打北京城,景泰帝便將朝臣于謙擢升為兵部尚書,全力保衛北京城。
于謙是浙一一江一一錢塘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于謙天分極高,又十分好學。
十二歲那年,他便寫下了名垂千古的《石灰吟》。
其中的兩句詩「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展現了少年于謙的非凡抱負。
二十三歲時,于謙考取了進士,從此踏入仕途。
于謙才能出眾,深受歷任君主的器用。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漢王朱高煦意圖謀反。
朱高煦被捕後,宣宗便讓于謙去將他的罪行一一列舉出來。
于謙的口才非常好,當時只見他義正詞嚴,聲色俱厲,直將朱高煦痛斥得伏一在地上,抖若篩糠。
宣宗對此非常滿意,其後又派于謙到一一江一一西巡查。
于謙在一一江一一西期間平反了多起冤案,並對官兵擾民的情況予以上報。
由於表現出眾,此後于謙再度獲得擢升,官拜兵部侍郎。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以後,對太監王振一一寵一一信有加。
王振在朝中的勢力不斷膨一脹,朝臣們紛紛向他行一賄,唯有于謙是個例外。
同僚好心勸導于謙不要兩手空空,就算不行一賄納銀,至少也應該給王振送些土特產之類的禮品。
于謙卻甩甩自己的袖子說:「我唯有兩袖清風。」
後世在形容為官清廉時經常用到的「兩袖清風」一詞就是起源於這裡。
于謙的特立獨行惹惱了王振,但當時楊士奇、楊榮和楊浦這「三楊」尚在朝中,輔佐朝政,他們都對于謙很是賞識。
王振懾於他們的權威,雖然心中痛恨于謙,但也不敢對于謙實施報復。
等到「三楊」或是去世,或是退隱,先後離開朝堂以後,王振開始暗中報復于謙。
王振指使自己的爪牙污蔑于謙,將于謙囚禁在獄中,並判處極刑。
因為于謙為官期間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的一愛一戴,所以這個消息傳出以後,馬上就引來了大批百姓的不滿。
官民紛紛上書為于謙請命,王振迫於輿論壓力,只好將于謙無罪釋放。
其後,于謙被貶黜到各地擔任地方官,直到「土木之變」發生前夕,明英宗才將他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左侍郎。
英宗御駕親征之前,于謙不斷上書勸阻,無奈始終無法勸服英宗。
「土木之變」發生後,英宗被俘虜的消息傳到京城,朝臣們紛紛提議南下,遷都南京。
于謙力排眾議,他認為,京城是國家的核心,倘若京城失守,國家滅亡便指日可待了,明朝要是不想重蹈宋朝的覆轍,就萬萬不能遷都。
當時負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堅定地站在了于謙這邊,並任命于謙擔當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
由於京城的軍隊主力已經在土木堡一戰中被全數殲滅,當時的京城只剩下了十萬軍隊,並且這些士兵大都年老體弱,顯然無法抵抗瓦剌的一精一銳騎兵。
在這樣的情況下,于謙一方面在京城範圍內大量招募士兵,另外一方面又調集附近的儲備軍趕到京師會合。
沒過多久,京城就聚集了二十萬大軍,準備迎接瓦剌大軍的進攻。
朱祁鈺對于謙讚賞有加,將他擢升為兵部尚書。
這時,群臣們紛紛上書,請求嚴懲「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的余一一一黨一一一。
于謙奉旨抄了王振的家,王振的余一一一黨一一一如馬順等人則被憤怒的群臣拖到朝堂之上活活打死。
此後,于謙命人將馬順的一一屍一一體遊街示眾,朝中的宦官勢力因此大受打擊。
英宗被俘後,朝臣們一直想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然而,朱祁鈺心中畏怯,一再推辭。
後來,在于謙的遊說下,朱祁鈺才總算答應下來,登基成為景泰帝。
接下來,于謙開始動員京城百姓修整護城牆,並組織軍民從通州運來大量糧食,以備戰時需要。
與此同時,于謙又命令大批工匠日夜趕工,製造出大量的盔甲和武器。
于謙向景泰帝上書闡明自己的防禦計劃,景泰帝都一一接納。
一個月後,也先率領瓦剌大軍南下攻打北京城。
于謙命令朝中數名大將率領二十萬大軍,分別防守北京城的九大門戶,並親自督戰。
也先此行特意帶著明英宗一同前來,原以為明朝軍隊會有所忌憚,哪知事實並非如此。
也先先是挾持英宗勒索財物,後又要求與于謙談判,結果都遭到了拒絕。
眼見北京城堅固如鐵桶,連只蒼蠅都飛不進去,瓦剌軍隊屢戰屢敗,也先幾乎喪失了繼續進攻的信心。
不過,也先終究是不能甘心,他又選擇了德勝門作為進攻對象。
于謙派大將石亨設下埋伏,誘敵深入,瓦剌軍隊大敗,繼而轉戰西直門,結果再次遭到明軍的頑強抵抗。
在接下來的五天時間內,雙方一直僵持不下。
這一次,也先終於徹底死心,帶著明英宗撤軍。
在于謙的指揮領導下,明朝軍民最終成功地保衛了北京城。
景泰帝對于謙等人論功行賞,將于謙冊封為少保,掌管全國的軍務。
在于謙的建議下,景泰帝派出大批將士保衛保定、涿州等邊關要塞,以防瓦剌騎兵捲土重來。
在此之後,明軍又多次擊敗了前來進犯的瓦剌軍。
也先畏於明軍的實力,想與明朝政一府講和。
朝中很多大臣都提議要將明英宗朱祁鎮接回來,惹得景泰帝十分不悅。
于謙勸說景泰帝,如今大局已定,就算英宗回來,也不會再有什麼作為。
就這樣,景泰帝總算答應接回了英宗。
這也為後來景泰帝和于謙之死埋下了隱患。
景泰帝在位時,對于謙賞識有加,委以重用,幾乎已到了對于謙言聽計從的地步。
于謙為人正直不阿,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很多無能的朝臣都受過他的彈劾,這使得他在朝堂之中屢受排擠,幸而景泰帝十分信賴他。
景泰帝在位期間,是于謙政治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段時期。
然而,好景不長,「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辟,景泰帝重用的于謙和王文隨即遭到囚禁。
因為于謙在朝中的人緣向來不好,很多朝臣乘機落井下石,誣陷他有謀反之意。
明英宗聽信讒言,將于謙判處死刑,並將于謙的兒子於冕發配邊疆。
于謙死後,英宗派錦衣衛去抄他的家,結果發現他家無餘財,僅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
于謙的清廉,由此可見一斑。
明正統九年銅銃
這是明朝軍隊配備的重型火器,從設計思路和製造工藝都借鑒了西方的先進技術。
這類火器在于謙取得北京保衛戰勝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百姓們都非常一愛一戴于謙,于謙之死引來全京城人民為他痛哭、哀悼,就連皇太后也忍不住扼腕痛惜。
明英宗念及于謙為明朝立下的汗馬功勞,也不由得開始自責。
當時有不少官員都很敬佩于謙,有一名官員偷偷將于謙的一一屍一一身收殮了,葬到杭州,與抗金英雄岳飛的墳墓遙相呼應。
英宗之子憲宗登基以後,為于謙平反,召回他的兒子於冕,並將他的故宅改名為「忠節祠」。
明神宗在位時,又贈于謙謚號「忠肅」。
于謙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尤其是他在北京保衛戰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又一位偉大的一愛一國英雄,名垂千古。
___相關文章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