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自從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便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不甘受辱的中國百姓紛紛起來反抗,山東等地的農民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運動。
1900年,西方列強以幫助清政一府鎮壓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運動為借口,向中國派出了大量遠征軍,組成八國聯軍從天津一路攻打到北京城,這便是震驚中外的。
19世紀末,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運動首先在山東興起,其後又在直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地區迅速發展起來。
作為一個極度排外的群眾一愛一國組織,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的發展壯大給當時活躍在中國境內的各國列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為了消除這種威脅,各國列強不斷向清政一府施壓。
英、法、德、美四國列強更聯合起來,向清政一府發出了剿滅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的照會。
不過,清政一府在鎮壓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運動的過程中,卻始終沒有取得多麼明顯的效果。
不僅如此,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在這段時期的發展速度與先前相比反而更加迅猛。
列強們對此十分惱火,決定直接從本國派軍隊前來鎮壓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運動。
接下來,先後有八個國家對中國派出了軍隊,這分別是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和俄國。
八國派出的軍隊共同組成了聯合軍隊,簡稱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最初有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意軍五十三人,以及奧軍五十人。
在與清政一府一一一交一一一戰的過程中,聯軍的數目不斷增多,其中尤以日軍人數最多,總人數最後竟高達兩萬三千五百餘人。
八國一開始派遠征軍進入我國境內的理由就是保護各國的駐華大使館。
為了打消清政一府的疑慮,他們在派兵之前還承諾每個國家只派二三十名士兵。
可是,各國很快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了中國那句老話「醉翁之意不在酒」。
1900年6月,八國聯軍陸續抵達中國。
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兩千多名聯軍乘坐火車從天津趕赴北京。
在京津兩地的一一一交一一一界處廊坊地區,聯軍與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以及清軍展開了激烈一一一交一一一鋒。
被洋槍大炮武裝的聯軍最終被英勇的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打得潰不成軍,不得不暫時退回天津租界。
後來,西摩爾在提及這一戰時曾說:「若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所用武器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
然而,首戰告捷的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與清軍卻在隨後與八國聯軍的一一一交一一一戰中不斷遭遇失敗,這一方面是因為八國聯軍的援軍陸續趕到,軍隊人數增加,實力隨之變得十分強大;另外一方面卻是因為清軍在倚賴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與八國聯軍作戰的同時,又不斷對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施以暗算,致使己方的實力越來越弱。
6月17日,大沽口炮台落入了八國聯軍之手。
大沽口守將羅榮光當時已年近七旬,他帶著三千多名將士誓死保衛大沽口炮台。
只可惜,因為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實在太過懸殊,清軍將士最終彈盡糧絕,敗在了八國聯軍手上,羅榮光也在此戰中壯烈犧牲。
6月21日,清政一府以光緒皇帝的名義向八國聯軍宣戰。
從6月17日到7月14日,八國聯軍又對天津展開了進攻。
當時總共有大約一萬名清軍駐守在天津,清軍將領聶士成將這些清軍分成多個部分,在天津各處嚴防死守。
6月17日,天津守軍在與八國聯軍首度一一一交一一一戰的過程中取得了小勝,致使二十一名聯軍非死即傷。
在其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內,清軍和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聯合起來,對八國聯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抗爭。
期間,八國聯軍的援軍陸續趕到,力量隨之不斷壯大,最終擊敗了清軍和義和一一一團一一一,攻陷了天津。
在天津保衛戰中,清軍將領聶士成壯烈犧牲。
與此同時,八國聯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總共死傷了九百多名聯軍。
同年8月,兩萬名八國聯軍開始從天津向北京進發。
8月13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不久之後,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外出逃難,這也是繼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後,慈禧太后第二次逃離北京城避難。
北京失陷後,八國聯軍又對保定、山西、張家口和山海關發起了進攻。
在進攻的過程中,聯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在攻陷北京後的頭三天,八國聯軍公開允許軍隊在城內大肆搶劫,當時北京城的家家戶戶都被洗劫一空,連宮中的珍寶和文物也遭到了洗劫。
不僅如此,聯軍在搶劫的過程中還時常濫殺無辜,一奸一婬一婦女,給北京城內的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向北京進犯的八國聯軍舊照
1900年8月,清政一府開始向八國政一府議和。
1901年,奕劻和李鴻章代表清政一府與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就此落下帷幕。
第一次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的歷史簡介 中法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