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
袁崇煥寧遠大捷
天啟至崇禎年間,明朝與後金的鬥爭進入了激烈的狀態,積弊已深的明朝在後金鐵騎的踐踏下,只能做垂死掙扎。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卻有一位將領打了勝仗,他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廣州府東莞縣(今廣東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三甲第四十名,賜同進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縣。
袁崇煥到邵武上任之後,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比如為民救火、平反冤案等。
雖然他身在福建,卻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尤其是遼東的情況。
為了有朝一日可以為遼東戰事出一份力,他招募了一批壯丁進行一操一練,還經常跟那些與他志同道合的人談論戰事,這為他後來的軍旅生涯做了初步的準備。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遵照朝廷的規定,到北京接受政績考核。
在此期間,袁崇煥一抽一空視察了邊塞,瞭解了遼東的形勢。
這時的遼東,形勢越來越危急,先是撫順、清河、開原、鐵嶺、遼一陽一、沈一陽一失陷,然後整個遼寧都被後金佔領了。
自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以來,明朝在遼東的總兵官總共陣亡了十四人,舉國上下的官員談敵色變。
袁崇煥就是在這種嚴峻的局勢下隻身視察邊塞的,從邊塞回來之後,他向朝廷詳細地說明了關上的形勢,並上奏說:「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朝廷見他既有見識又很英勇,就破格提拔他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命他監管關外軍,不久後又升他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
袁崇煥赴任之後,上《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自請練兵選將,整械造船,以固守山海,進而慢慢收復失地。
當時,山海關以外的廣大地域還是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的領地,袁崇煥只好在關內駐軍了。
後來,朝廷對關外的蒙古部落實行了「撫賞」政策,以期能夠與他們聯合對抗後金。
一些蒙古部落首領同意接受「撫賞」,於是袁崇煥就受遼東經略王在晉之命到達了山海關外的中前所(位於今遼寧綏中)。
隨後,王在晉又命他趕赴前屯(今遼寧綏中前屯)安置流民。
袁崇煥領命之後就穿叢林、過荒野,連夜趕到了前屯,其英勇令將士們讚歎不已。
王在晉見他如此英勇,越來越倚重他,題請朝廷擢升他為寧前兵備僉事。
在軍事問題上,王在晉曾經主張以八里鋪為山海重關,袁崇煥認為此舉不妥,並將自己的見解上奏給了朝廷。
朝廷派大學士孫承宗親自前往山海關視察。
孫承宗經過實地考察,認為寧遠(今遼寧興城)才是山海重關,於是聽從了袁宗煥的建議,還自請督師遼東。
至於王在晉,則被調任為南京兵部尚書。
天啟三年(1623年)春,袁崇煥受孫承宗之命安一撫哈刺慎各部,然後由八里鋪移師到寧遠,收復了二百七十里失地。
次年,寧遠城竣工,然後逐漸變成了關外重鎮。
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因柳河之戰失利,屢次被彈劾,只好請辭,遼東經略一職由兵部尚書高第接任。
高第認為關外根本不可守,所以他在上任之後就力主盡撤寧錦之兵於山海關內,袁崇煥極力反對:「兵法有進無退。
三城已復,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障。
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
並說誓死也要堅守寧前。
同年十二月,袁崇煥升任按察使,仍然主管寧前事宜。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後金兵渡遼河,部分明軍望風而逃。
袁崇煥聽說之後,與總兵滿桂、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人發誓死守寧遠。
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至寧遠,並自稱其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必然能破城,令袁崇煥投降。
袁崇煥早已探知對方只有十三萬的兵力,且已發誓要死守寧遠城,於是率部以火器迎戰,共殲敵一萬七千餘人,史稱寧遠大捷。
在這場戰役中,後金將士雖然也全力抗敵,但是仍然避免不了傷亡。
努爾哈赤自稱:「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可,惟寧遠一城不下。」
寧遠大捷之後,袁崇煥被敕封為安邊靖虜鎮國大將軍,次年,袁崇煥又全權掌管了關內關外的一切事宜,可謂榮耀等身。
不過,立下如此大功的袁崇煥,最後卻沒能善終。
___相關文章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