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四:【原文】東坡作《蓋公堂記》云:「始吾居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四

容齋隨筆

容齋五筆·卷四

東坡文章不可學

【原文】

東坡作《蓋公堂記》云:「始吾居鄉,有病寒而欬者,問諸醫,醫以為蟲1,不治且殺人。

取其百金而治之,飲以蟲藥,攻伐其腎腸,燒灼其體膚,禁切其飲食之美者2。

期月而百疾作,內熱惡寒而欬不已,壘然真蟲者也3。

又求於醫,醫以為熱4,授之以寒藥,旦朝吐之,莫夜5下之,於是始不能食。

懼而反之6,則鐘乳、鳥喙,雜然並進,而漂疽、癰疥、眩瞀7之狀,無所不至。

三易醫而病癒甚。

裡老父教之曰:「是醫之罪、藥之過也。

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氣為主,食為輔。

今子終日藥不釋口8,臭味亂於外9,而百毒戰於內十,勞其主,隔其輔,是以病也。

子退而休之,謝醫卻藥,而進所嗜,氣全而食美矣。

則夫藥之良者,可以一飲而效。」

從之,期月而病良已。

昔之為國者亦然。

吾觀夫秦自孝公以來,至於始皇,立法更制,以鐫磨鍛煉其民,可謂極矣。

蕭何、曹參親見其斫喪之禍,而收其民於百戰之餘,知其厭苦、憔悴、無聊,而不可與有為也,是以一切與之休息,而天下安。」

是時,熙寧中,公在密州,為此說者,以諷王安石新法也。

其議論病之三易,與秦漢之所以興亡治亂,不過三百言而盡之。

【註釋】

1醫以為蟲:醫生認為我肚子裡有蛔蟲。

2禁切其飲食之美者:禁食一切美味佳餚。

3壘然真蟲者也:疲憊不堪好像腹中真有蟲子一樣。

4醫以為熱:醫生認為是內熱。

5莫夜:通「暮夜」,晚上。

6懼而反之:醫生恐懼,則反其道而行之。

7眩瞀:眩暈。

8藥不釋口:藥不離口。

9臭味亂於外:外在的味覺被破壞。

十百毒戰於內:各種病毒在體內發作。

勞其主:氣受勞頓。

隔其輔:食物被阻隔。

立法更制:訂立法令,更改制度。

與之休息:與民休息,讓百姓休養生息。

【譯文】

蘇東坡作《蓋公堂記》,文章說:「以前我在鄉下居住的時候,著了涼而咳嗽,詢問醫生,醫生認為有蟲,不治療就會死人。

於是我拿出百金來治療,喝了打蟲藥。

攻伐腎腸,燒灼體膚,禁食一切美味佳餚。

一個月以後各種疾病都發作了,忽冷忽熱而咳嗽不已,疲憊不堪像真有蟲子一樣。

又請了一個醫生,醫生認為是內熱,給開了清熱藥,喝下之後一直吐了一天多,於是飯也吃不下去了。

醫生害怕了,反過來給開了鐘乳、鳥喙等,喝下之後,癤子、瘡疥、眩暈等症狀,一齊都來了。

三次換藥而病得越來越厲害,鄉里的老人對我說:「這是醫生的責任和吃藥的過錯。

您有什麼病?人生在世,以氣為主,吃的為輔。

現在您一直藥不離口,外面的味覺破壞之後,各種病毒發作於體內,氣受勞頓,食物被阻,所以真的就病了。

您回頭體息一下,不找醫生,停止服藥,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氣全飯也就香了,那時一劑藥立即見效。」

我聽從他的話,一個月後病真的全好了。

過去治理天下也是這個理兒。

我看秦自孝公以來至於始皇,頒布法令,更改制度,百般地挫磨百姓,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頂點。

蕭何、曹參親眼目睹了秦暴政的禍害,他們在百戰之後統治天下,知道人民的疾苦和困頓,知道不能再繼續使人民勞作了,於是一切與民休息,從而安定了天下。」

當時是宋神宗熙寧中,東坡先生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一帶),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諷刺王安石的新法。

他議論三次換藥及秦漢興亡的原因,不過短短的三百字就把理說透了。

漢武帝田蚡公孫弘

【原文】

尚論古人者,如漢史所書,於武帝則譏其好大喜功,窮奢極侈,置生民於塗炭;於田蚡則詆其負貴驕溢1,以肺腑2為相,殺竇嬰,灌夫;於公孫弘則云:「性意忌3,外寬內深,飾詐釣名4,不為賢大夫所稱述。」

然以予考之,三君臣者,實有大功於名教5。

自秦始皇焚書坑儒,六學散缺,高帝初興,未遑庠序之事6,孝惠高後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好刑名7,孝景不任儒。

至於武帝,田玢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

帝詳延天下多聞之士8,鹹登諸朝,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9,以為天下先。

而公孫弘以治十《春秋》為丞相,天下學士靡然向風鄉。

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始請為博士官置弟子,郡國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請著為令。

而《詩》、《書》、《易》、《禮》之學,彬彬並興,使唐、虞、三代以來稽古禮文之事,得以不廢。

今之所以識聖人至道之要者,實本於此。

史稱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號令文章,煥焉可述」,蓋已不能盡其美。

然則武帝奢暴,固貽患於一時;蚡、弘之為人,得罪於公論,而所以扶持聖教者,乃萬世之功也。

平帝元始詔書,尚能稱弘之率下篤俗,但不及此雲。

【註釋】

1負貴驕溢:仗勢驕傲。

2肺腑:外戚。

3性意忌:性格狹隘。

4飾詐釣名:生性狡詐,沽名釣譽。

5名教: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魏晉南北朝時期該名稱出現。

6未遑庠序之事:無暇顧及文化教育事業。

庠序,代指學校教育。

7刑名:刑律。

8詳延天下多聞之士:廣招天下博學多才之士入朝為官。

9舉遺興禮:舉遺才,興禮樂。

十治:研究、治學。

靡然向風鄉:蜂起響應。

道之郁滯:學術荒廢。

郁滯,停滯不前。

請著為令:請求用法令的形式將這些內容都確定下來。

稽古禮文:稽古,考察古事;禮文,禮樂儀制。

表章:同「表彰」。

煥:光明。

篤俗:篤正社會風氣。

【譯文】

談論古人,就像漢代史書所記載的那樣,對武帝則諷刺他好大喜功、窮奢極欲,致使人民生靈塗炭;對田蚡則詆毀他仗勢驕傲,以外戚為相,殺竇嬰、灌夫;對公孫弘則說他:「生性狹隘,表面寬厚,內心促狹,矯飾沽名,為賢大夫所不贊成。」

然而在我看來,這君臣三位,實際上對名教都有大功。

自秦始皇焚書坑儒,《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散缺,高帝建國初起,無暇顧及文化事業,惠帝高後時代,公卿都是些武官功臣,孝文帝好刑名之學,孝景帝不喜歡儒生。

至於武帝,用田蚡為相,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學,招攬文學儒生上百人。

武帝廣招天下多才之士到朝廷,命令禮官鼓勵儒學,講論學術,興禮樂,舉遺才,作為天下的表率。

公孫弘於是以治《春秋公羊傳》而登上丞相的寶座,天下學士蜂起響應。

公孫弘為學官,對於學術荒廢感到痛心,請求皇上為博士官置弟子員,地方郡國有秀才異等要上報中央,並請求把這些內容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詩》、《書》、《易》、《禮》之學於是彬彬興起,唐、虞、三代以來的典章制度得以傳播下來。

現在能夠認識聖人之道的基本精神,全靠這些人的努力。

史書記載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儒家《六經》,於是儒學煥然明白」,已經不能把好處全部記述。

然而武帝奢侈暴虐,的確給一代人帶來災難;田蚡、公孫弘的為人處世,得罪了社會輿論,但他們扶持聖教,則是萬世之功。

平帝元始年間的詔書,還能稱讚公孫弘率領下屬篤正風氣,只是沒說到這一點罷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