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十一:【原文】《史記·律書》云:「高祖厭苦軍事,偃武1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十一

容齋隨筆

容齋三筆·卷十一

漢文帝不用兵

【原文】

《史記·律書》云:「高祖厭苦軍事,偃武1休息。

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擁兵阻扼2,選蠕觀望3。

宜及士民樂用4,征討逆一黨一 ,以一封疆5。」

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會呂氏之亂,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栗,恐事之不終。

且兵凶器,雖克所願,動亦耗病,謂百姓遠方何?今匈一奴一內侵,邊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6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

願且堅邊設侯,結和通使,休寧北陲7,為功多矣。

且無議軍。」

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於田畝8,天下富盛,粟至十餘錢。」

予謂孝文之仁德如此,與武帝黷武窮兵,為霄壤不侔9矣。

然班史略不及此事。

《資治通鑒》亦不編入,使其事不甚暴白,惜哉!

【註釋】

1偃武:停止戰鬥。

2擁兵阻扼:派重兵扼守險要的地勢。

3選蠕觀望:選擇時機觀望。

4宜及士民樂用:應當調動兵馬。

5以一封疆:以平定邊疆。

6荷兵:征戰。

7休寧北陲:使北方邊境安寧。

8得息肩於田畝:得以休養生息,積極農耕。

9為霄壤不侔:是天壤之別。

侔,相比。

【譯文】

《史記·律書》中說:「漢高祖厭惡打仗,停止戰鬥休息。

孝文帝即位後,將軍陳武等人提議說:「南越、朝鮮,擁重兵把守險地,選擇時機觀望。

應當調動兵馬,征討叛賊,以平安邊疆。」

孝文帝說:「朕能勝任皇上的衣冠,但想不到這一點。

碰到呂氏之亂,誤坐皇位,經常戰戰慄栗,恐怕大事沒有結果。

況且動用兵器,雖能克敵如願,但打仗也會損傷自身,想到百姓的長遠利益該如何。

如今匈一奴一侵入內地,守邊的官吏無功,邊疆的百姓打仗已久,朕常常為他們感到傷心不安,沒有一天能忘記。

我希望一邊鞏固邊防,一邊派使節講和,使北方邊境安寧,這才是大的功德。

暫不要談論用兵。」

因而百姓消除了內外的徭役,得以休養生息,積極農耕,天下富強繁盛,糧食非常便宜。」

我想孝文帝如此仁德,和漢武帝窮兵黷武,真是天壤之別啊!然而班固的史書卻對此事略而不記。

《資治通鑒》也未編入,使這件事不能很好地傳播於天下,真是可惜。

帝王諱名

【原文】

帝王諱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於本廟中1耳。

「克昌厥後,駿發爾私。」

成王時所作詩。

昌、發不為文、武諱也。

宣王名誦而「吉甫作誦」之句,正在其時。

厲王名一胡一 ,而「一胡一 也虺蜴」、「一胡一 然厲矣」之句,在其孫幽王時。

小國曰一胡一 ,亦自若也。

襄王名鄭,而鄭不改封。

至於出居其國2,使者告於秦、晉曰:「鄙在鄭地。」

受晉文公朝,而鄭伯傅王。

唯秦始皇以父莊襄王名楚,稱楚曰荊,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

蓋已非周禮矣。

漢代所謂邦之字曰國,盈之字曰滿,徹之字曰通,雖但諱本字,而吏民犯者有刑。

唐太宗名世民,在位之日不偏諱3。

故戴胄、唐儉為民部尚書,虞世南、李世績在朝。

至於高宗、始改民部為戶部,世績但為績。

韓公《諱辨》云:「今上書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喻及機,以為觸犯。」

此數者皆其先世嫌名也。

本朝尚文之一習一 大盛,故禮官討論,每欲其多,廟諱遂有五十字者。

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4。

方州科舉尤甚,此風殆不可革。

然太祖諱下字內有從木從勻者,《廣韻》於進字中亦收。

張魏公以名其子,而音為進。

太宗諱字內有從耳從火者,又有梗音,今為人姓如故。

高宗諱內從從口者亦然。

真宗諱從心從亙,音一胡一 登切。

若缺其一畫,則為,遂並字不敢用,而易為常矣。

【註釋】

1廟中:宗族。

2出居其國:出國在外。

3不偏諱:不避忌諱。

4黜落:取消資格。

【譯文】

對帝王的名字要避諱,這從周朝開始便有了,然而只是在本宗廟中避諱罷了。

「克昌厥後,駿發爾私。」

這是周成王時所作的詩。

昌、發並不被文王(名姬昌)、武王(名姬發)避諱。

周宣王名字叫誦而當時就有「吉甫作誦」的詩句,正在宣王時代。

周厲王名字叫一胡一 ,然而「一胡一 也虺蜴」、「一胡一 然厲矣」的句子,是在其孫周幽王的時代。

小國叫一胡一 ,也是自此時而起。

周襄王名字叫鄭,而鄭地不改封呈。

至於出國在外,使者對秦國、晉國說:「鄙人在鄭地。」

接受晉文公朝拜時,鄭伯任傅王。

只有到了秦始皇時因其父莊襄王名字叫楚,才稱楚地為荊。

秦始皇自己的名字叫政,為了自避其嫌,才改正月為一月。

這大概已經不是周朝的禮節了。

漢代所謂邦字叫國,盈字叫滿,徹字叫通,雖只避諱本字,而官吏百姓違犯了就要判刑。

唐太宗名叫世民,他在位期間不搞避諱。

所以戴胄、唐儉為民部尚書,虞世南、李世績在朝做官。

到了唐高宗時,開始把民部改為戶部,把李世績改為李績。

韓愈在《諱辨》中說:「如今下級官員上書以及皇上詔書,沒有聽說有對滸、勢、秉、機的避諱。

只有宦官宮妾,才不敢說喻和機等字,以免犯了避諱。」

這幾個字都是唐代皇室先輩的名字中的字或音。

宋朝崇尚文章的風俗大盛,所以禮官討論,每次都想多些,避諱的字就有五十個。

科舉考場的試卷,只要有稍微涉及避諱的字,士人們就不敢用,一旦有人觸犯,往往會被偷偷取消資格。

國內科舉制度更為加強了,這種避諱風大概不可能革掉。

然而宋太祖名字內有從木從勻的字需要避諱,《廣韻》中在進字中收入了。

張魏公給兒子起名,音為進。

宋太宗諱字內有從耳從火的字,又有梗音,現在成為人的姓氏就是這個緣故。

宋高宗的名字諱從從口的字也是這樣。

宋真宗的名字諱從心從亙的字,讀為一胡一 登切。

恆字如少一畫就成了,於是字也不必再用,而改為常字。

東坡三詩

【原文】

東坡初赴惠州,過峽山寺,不值1主人,故其詩云:「山僧本幽獨,乞食況未還。

雲碓水自舂,松門風為關。

石泉解娛客,琴築鳴空山。」

既至惠州,殘臘2獨出,至棲禪寺,亦不逢一僧,故其詩云:「一江一 邊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平湖春草合,步到棲禪寺。

堂空不見人,老稚掩關睡。

所營在一食,食已寧復事。

客行豈無得?施子淨掃地。

風松獨不靜,送我作鼓吹。」

後在儋耳作《觀棋》詩,記游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3,獨聞棋聲,云:「五老峰前,白鶴遺址。

長松蔭庭,風日清美。

我時獨遊,不逢一士。

誰歟棋者?戶外屨二。

不聞人聲,時聞落子。」

其寂寞冷落之味,可以想見,句語之妙,一至於此。

【註釋】

1值:遇見。

2殘臘:臘月要過完的時候。

3闔戶晝寢:關上大門,白天睡覺。

【譯文】

蘇東坡初次去惠州時,路過峽山寺,沒有見到主人,所以寫詩為:「山僧本幽獨,乞食況未還。

雲碓水自舂,松門風為關。

石泉解娛客,琴築鳴空山。」

到了惠州之後,臘月將過之時獨自出遊,來到棲禪寺,也沒遇到一個僧人,所以寫詩說:「一江一 邊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平湖春草合,步到棲禪寺。

堂空不見人,老稚掩關睡。

所營在一食,食已寧復事。

客行豈無得?施子淨掃地。

風松獨不靜,送我作鼓吹。」

後來在儋耳又寫了《觀棋》詩,記載游廬山白鶴觀時,觀中人都閉門在白天睡覺,只聽到下棋的聲音。

詩如下:「五老峰前,白鶴遺址。

長松蔭庭,風日清美。

我時獨遊,不逢一士。

誰歟棋者?戶外屨二。

不聞人聲,時聞落子。」

詩中寫的寂寞冷落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見,語句之美妙,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