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三:【原文】今人好和《歸去來辭》,予最敬晁以道所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三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三

和歸去來

【原文】

今人好和《歸去來辭》,予最敬晁以道所言。

其《答李持國書》云:「足下愛淵明所賦《歸去來辭》,遂同東坡先生和之,僕所未喻也。

建中靖國間,東坡《和歸去來》,初至京師,其門下賓客從而和者數人,皆自謂得意1也,陶淵明紛然一日滿人目前矣。

參寥忽以所和篇示予,率同賦,予謝之曰:「童子無居位,先生無並行,與吾師共推東坡一人於淵明間可也。」

參寥即索其文,袖之出,吳音曰:「罪過公,悔不先與公話。」

今輒2以厚於參寥者為子言。」

昔大宋相公謂陶公《歸去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五經》之鼓吹。

近時繪畫《歸去來》者,皆作大聖變,和其辭者,如即事遣興小詩,皆不得正中者也。

【註釋】

1自謂得意:自以為做得不錯。

2輒:就。

【譯文】

今天的文人喜歡唱和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我最佩服晁以道所說的話。

他在《答李持國書》中說:「先生喜歡陶淵明所作的《歸去來辭》,於是與東坡先生和它,這我就不明白。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東坡有《和歸去來》辭,文章剛傳到京城時,他門下的賓客,隨他唱和的有好幾個人。

都自以為做得不錯,真是一日之間滿眼都是陶淵明瞭。

參寥忽然把他和的篇章給我看,大略和賦一樣,我告訴他說:「童子不敢佔據高位,先生面前不敢同行,我和大師共同推舉東坡先生與陶淵明並駕齊驅就足矣了。」

於是參寥就把他的文章索回,裝在袖裡走了,並且用吳語說:「對不起先生,我後悔沒有早點向先生請教。」

現在我把愛重參寥子的話對先生說。」

舊時大宋相公稱陶淵明《歸去來》是南北文章之絕唱,《五經》的傳播者。

近來畫《歸去來》的都畫成了大聖變,唱和陶公的作品就如同即事所作的遣興小詩。

這些都是與原意不符的。

李太白

【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當塗採石,因醉泛舟於一江一 ,見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1。

予按李一陽一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一陽一冰試絃歌於當塗,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

又李華作《太白墓誌》,亦云:「賦《臨終歌》而卒。」

乃知俗傳良不足信,蓋與謂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2而死者同也。

【註釋】

1捉月台:又稱聯壁台。

在安徽馬鞍山採石磯的陡峭絕壁間,翹首展翅,突兀一江一 干,勢態險峻,十分壯李白觀。

傳說李白醉酒後即從此台跳一江一 捉月,故名。

2炙:烤肉。

【譯文】

世俗多傳說李太白在當塗的採石酒醉後行船於長一江一 之上,因見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便俯身去撈取,結果失足落水而死,所以採石今築有捉月台。

我考察李一陽一冰為李白所作的《草堂集序》中說:「我任當塗縣令期間,李白病重,有很多卷草稿,還沒有修訂,他在病床 上把草稿一交一 給我,囑咐我為之作序。」

另外李華所作的《太白墓誌》也說:「太白作《臨終歌》而死。」

由此可知社會上所傳的,實在不可信。

這大概和說杜甫因吃了白酒、牛肉塊,飽脹而死,是一樣的無稽之談。

鄱一陽一學

【原文】

鄱一陽一學在城外東湖之北,相傳以為範文正公做郡守時所創。

予考國史,范公以景祐三年乙亥歲四月知饒州,四年十二月,詔自今須藩鎮乃得立學,他州勿聽,是月,范公移潤州。

《余襄公1集》有《饒州新建州學記》,實起於慶歷五年乙酉歲,其郡守曰都官員外郎張君,其略云:「先是郡先聖祠宮棟宇隳剝,前守亦嘗相士,而未遑締治,於是即其基於東湖之北偏而經營之。」

浮梁人金君卿郎中作《郡學莊田記》云:「慶歷四年春,詔郡國立學,時守都官副郎張侯譚始營之,明年學成。」

與余公記合。

范公在饒時,延君卿置館舍,使公有意建學,記中豈無一言及之?蓋是時公既為執政,去郡十年矣。

所謂前守相士者不知為何人?

【註釋】

1余襄公:余靖於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病逝,享年65歲。

英宗念其輔先皇有功,謚號「襄」,後人稱他為余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遺世。

他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後的又一揚名之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一交一 家。

【譯文】

鄱一陽一學宮在城外東湖的北面,相傳是文正公范仲淹任郡守時所創建的。

我考察國史,范公在仁宗景祐三年(1036)乙亥歲(按三年為丙子,二年為乙亥)四月任饒州太守,四年十二月,詔書規定必須是藩鎮才可以建立學宮,別的州不許建,當月,范公改任潤州知州。

《余襄公集》有《饒州新建州學記》,實為仁宗慶歷五年乙酋歲(1045)建立,當時的郡守是都官員外郎張君,大略說:「起初郡城裡先聖祠宮房屋毀壞,前郡守也曾看過地形地勢,只是還沒有來得及修建。

於是張君就用祠宮舊基,在東湖北邊建起學宮。」

浮梁縣人金君卿郎中所作的《郡學莊田記》中說:「慶歷四年春天,朝廷下詔命令郡國建立學宮,當時郡守都官副郎張侯譚籌建,第二年學宮建成。」

與余公所記相符。

范仲淹在饒州時,曾請金君卿建立館舍,如果范公有意建立學宮,難道記中會隻字不提嗎?況且此時范公已入朝掌管朝政,離開饒州十年了。

所記曾察看地形地勢的前太守不知道是什麼人?

三女後之賢

【原文】

王莽女為漢平帝后,自劉氏之廢,常稱疾不朝會。

莽敬憚傷哀,欲嫁之,後不肯,及莽敗,後曰:「何面目以見漢家。」

自投火中而死。

楊堅女為周宣帝后,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於言色,及禪位,憤惋愈甚。

堅內甚愧之,欲奪其志,後誓不許,乃止。

李忭女為吳太子璉妃,忭既篡吳,封為永興公主,妃聞人呼公主,則流涕而辭。

三女之事略同,可畏而仰,彼為其父者,安所置愧1乎?

【註釋】

1愧:慚愧、羞愧。

【譯文】

王莽的女兒是漢平帝的皇后,自從父親廢漢自立以來,她常常稱病不參加朝會。

王莽對她既敬畏又哀憐,想讓她再嫁,她堅決不同意。

等到王莽敗亡以後,她說:「我有何臉面去見漢家皇帝呢?」於是自己跳入火中燒死了。

楊堅的女兒為周宣帝皇后,她知道楊堅有篡奪帝位的一陰一謀,極為反對,常在言談舉止中表現出來。

等到楊堅篡位,她更加憤恨。

楊堅對此感到很慚愧,想讓她改變初衷。

她發誓絕不答應。

楊堅只得作罷。

李忭的女兒是吳國太子璉的妃子。

李忭篡奪吳國的王位後,封她為永興公主,她每次聽到別人稱她公主,就流著淚制止。

這三個人的事跡,大致相同,可尊可敬,難道那些做父親的不感到羞愧嗎?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