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十四:【原文】省官之說,昔人論之多矣,唯王元之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十四

容齋隨筆

容齋四筆·卷十四

王元之論官冗

【原文】

省官之說,昔人論之多矣,唯王元之兩疏,最為切當。

其一云:「臣舊知蘇州長洲縣,自錢氏納土以來,朝廷命官,七年無縣尉,使主簿兼領之1,未嘗闕事。

三年增置尉,未嘗立一功。

以臣詳之,天下大率如是。

誠能省官三千員,減俸數千萬,以供邊備,寬民賦,亦大利也。」

其二云:「開寶中,設官至少,臣占籍濟上,未及第時,止有刺史一人,李謙溥是也,司戶一人,孫繼是也。

近及一年,朝廷別不除吏。

自後有一團一 練推官一人,畢士安是也。

太平興國中,臣及第歸鄉,有刺史、通判、副使、判官、推官、監軍,監酒榷稅算又增四員,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問其租稅,減於曩日也,問其人民,逃於昔時也,一州既爾,天下可知。

冗兵耗於上,冗吏耗於下,此所以盡取山澤之利而不能足也。」

觀此二說,以今言之,何止於可為長太息哉!

【註釋】

1主簿:官名。

掌置。

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

【譯文】

減少官員的議論,前人談論已經不少了,只有王元之上的兩個奏章,講得一精一彩確切。

其中一個奏章說:「臣過去曾當過蘇州長洲縣知縣,那裡自從錢叔歸附宋朝以來,朝廷派去的官員,七年之間沒有縣尉,僅僅讓主簿兼領他的職務,但一件事也沒有延誤過,設置了三年縣尉,沒有立過一次功。

臣仔細考慮過,天下的情況和長洲縣大致相同。

如果能減少三千名官員,減少俸祿支出數千萬兩,用這些錢供給邊防,減輕百姓負擔,對國家是有很大益處的。」

第二個奏章說:「宋太祖開寶年間,設置的官員很少,臣的籍貫是濟州,我沒有考中進士時,濟州只有一個刺史,就是李謙溥司戶一人,也就是孫繼。

有將近一年,朝廷沒有在濟州再安排官吏。

以後又增加一團一 練推官一人,就是畢士安。

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我考中進士回到家鄉,濟州的官員有刺史、通判、副使、判官、推官、監軍,監理酒榷稅算,又增加了四名官員,曹官之外,又增加了司理一職。

詢問濟州的租稅收入,比過去少了不少;詢問那裡的百姓,逃亡的比過去增多了。

一個州是這樣,天下的情況就知道了個大概。

多餘的士兵在朝廷上消耗錢糧,多餘的官吏在地方上消耗錢糧,因此刮取盡田地河泊中的所有出產也不敷應用。」

讀完王元之的兩個奏折,對照現在的情況,僅為此而歎息是不夠的啊!

梁狀元八十二歲

【原文】

陳正敏《遁齋閒覽》:「梁灝1八十二歲,雍熙二年狀元及第。

其謝啟云:「白首窮經,少伏生之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後終秘書監,卒年九十餘。」

此語既著,士大夫亦以為口實。

予以國史考之,梁公字太素,雍熙二年,廷試甲科,景德元年,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暴疾卒,年四十二。

子固亦進士甲科,至直史館,卒年三十三。

史臣謂:「梁方當委遇,中途夭謝。」

又云:「梁之秀穎,中道而摧。」

明白如此,循齋之妄不待攻也。

【註釋】

1梁灝:(963—1004)字太素,北宋鄆州須城(今東平州城)人,出身宦家。

少年喪父。

曾從學於王禹恬,初考進士,未中。

雍熙二年(985),考取狀元,任大名府觀察推官,時年23歲。

灝有吏才,每上朝進奏,辭辯明敏,對答如流,真宗甚為嘉賞。

群臣奏章,多讓灝參議。

景德元年(1004),任開封知府。

同年6月,暴病卒,時年42歲。

著有文集十五卷。

【譯文】

陳正敏著的《遁齋閒覽》中說:「梁灝82歲那年,於太宗雍熙二年(985)考中進士科第一名。

在他寫給朝廷的謝表中說:「頭髮白了還在研究經典,比秦末漢初人,精通《尚書》的伏生,僅小8歲;在青雲中找到入仕道路,比姜太公還大2歲。」

後來梁灝官拜秘書監,死時已90餘歲。」

這番話流傳極廣,士大夫也認為這是事實。

我考查本朝歷史,梁灝字太素,在雍熙二年殿試時考中甲科,真宗景德元年(1004),他以翰林學士的身份擔任開封府知府之職,得暴病而死,那年他42歲。

他的兒子梁固也考中了進士甲科,在史館,死時33歲。

寫國史的人評論說:「梁灝正當受到信任之際,突然中途死去。」

又說:「梁灝聰明敏捷,突然中年去世。」

這些記載是如此的明白,《遁齋閒覽》一書的荒謬也就不言自明瞭。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