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十二:【原文】予家藏《雲林繪監》冊,有顏魯公畫像,徐師川題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十二

容齋隨筆

容齋三筆·卷十二

顏魯公祠堂詩

【原文】

予家藏《雲林繪監》冊,有顏魯公畫像,徐師川題詩曰:「公生開元間,壯及天寶亂。

捐驅范一陽一胡一 ,竟死蔡州叛。

其賢似魏征,天下非貞觀1。

四帝數十年,一身逢百難。

少時讀書史,此事心已斷。

老來鬢髮衰,慨歎功名晚。

嗟哉忠義途,捷去不可緩。

初無當年悲,只令後世歎。

一朝絕霖雨,南畝常亢旱。

小夫計雖得,斯民蓋塗炭。

長歌詠君節,千載勇夫軟。

敬書子張紳,庶幾古人半。」

師川以詩鳴一江一 西,然此篇不為工。

嘗記李德遠舉似童敏德遊湖州題公祠堂長句曰:「掛帆一縱疾於鳥,長興夜發吳興曉。

杖藜上訪魯公祠,一見目明心皎皎。

未說邦人懷使君,且為前古惜忠臣。

德宗更用盧杞相,出當斯位誠艱辛。

生逆龍鱗死虎口,要與乃兄同不朽。

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

乃知成一人 或殺身,保身不必皆哲人。

此公安得世復有,洗空凡馬須騏麟2。」

童之詩,語意皆超拔,亦臨川人,而終身不得仕,為可惜也!

【註釋】

1貞觀:唐太宗的年號。

唐太宗任用賢能,所以魏征能夠直言進諫。

2騏麟:即麒麟,傳說中的祥獸。

【譯文】

我家藏書中,有一本《雲林繪監》,其中有顏魯公的畫像,徐師川在上面題詩說:「顏公生在開元間,壯年正遇天寶亂。

捐驅戰在范一陽一胡一 ,竟然死於蔡州叛。

公之賢德似魏征,可惜天下非貞觀。

侍奉帝王數十年,一身百難真可憐。

少時飽讀經史書,可歎此事心已斷。

老來鬢白毛髮衰,慨歎功名已為晚。

壯志誓走忠義途,直截了當不可緩。

開始並無當年悲,只令後人倍感歎。

一朝斷絕甘霖雨,南畝農田常幹旱。

小小官吏計難得,平民百姓生塗炭。

長歌詠誦君之節,可叫千載勇夫軟。

世人反覆歌頌您,幾乎就是古人半。」

徐師川因詩才出名於一江一 西,但這首詩並不是上乘之作。

我曾記得李德舉薦童敏德出遊湖州時題公祠堂的一首長句。

其中說:「掛帆一縱疾於鳥,長興夜發吳興曉,杖藜上訪魯公祠,一見目明心皎皎。

未說邦人懷使君,且為前古惜忠臣。

德宗更用盧杞相,出當斯位誠艱辛。

生逆龍鱗死虎口,要與乃兄同不朽。

狂童希烈何足罪,奸邪嫉忠假渠手。

乃知成一人 或殺身,保身不必皆哲人。

上公安得世復有,洗空凡馬須騏麟。」

童敏德的這首詩,語言和意義都是超凡脫俗的,他亦是一江一 西臨川人,可是終身沒有做官,真是有點可惜!

閔子不名

【原文】

《論語》所記孔子與人語及門弟子並對其人問答,皆斥其名,未有稱字者,雖顏、冉高第,亦曰回,曰雍,唯至閔子,獨雲子騫,終此書無損名。

昔賢謂《論語》出於曾子、有子之門人,予意亦出於閔氏。

觀所言閔子侍側之辭,與冉有、子貢、子路不同,則可見矣。

【譯文】

《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和人們的談話以及門下弟子對他提出問題的回答,都是直稱其名,沒有稱字的,即使是顏回、冉雍之類的高徒,也叫回,叫雍。

只有到了閔子,才稱為子騫,直到這部書結束都沒有稱他的名。

昔時的賢士說《論語》是曾子、有子的門徒所作,我覺得也出自閔子。

閱讀《論語》中所說的閔子侍側時說的話,和冉有、子貢、子路不同,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了。

曾皙待子不慈

【原文】

傳記所載曾皙待其子參不慈,至雲因鋤菜誤傷瓜,以大杖擊之仆地1。

孔子謂參不能如虞舜小杖則受2,大杖則避,以為陷父於不義,戒3門人曰:「參來勿內。」

予竊疑無此事,殆戰國時學者妄為之詞。

且曾皙與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有「浴乎沂,風乎舞雩」之言,涵泳聖教4,有超然獨見之妙,於四人之中,獨蒙「吾與」之褒,則其為人之賢可知矣。

有子如此,而幾置之死地,庸人且猶不忍,而謂皙為之乎?孟子稱曾子養曾皙酒肉養志,未嘗有此等語也。

【註釋】

1仆地:仆倒在地。

2受:忍受,經受。

3戒:告誡。

4涵泳聖教:受聖人(孔子)的教育。

【譯文】

傳記中記載,曾皙對待兒子曾參很不慈愛,以至於因為鋤菜地誤把瓜給碰傷了,就用大杖子打得曾參趴在地下不能動。

孔子聽說後說,曾參怎麼不像虞舜那樣,小杖打就忍受,大杖打就躲避,這是害得他父親落了個無情無義的名聲,並告誡守門人說:「曾參來了不讓他進門。」

我私下裡懷疑這件事,很可能是戰國時代的學者一胡一 編亂造的。

《論語》中有關於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的記載,還有「沐浴於沂,在風中跳祈雨的舞蹈」的話,可見曾皙受聖人教育,涵養很深,有卓然不群、見解獨到之才。

在這四個人中,只有曾皙承蒙孔夫子「吾與」之褒獎,那麼他為人的賢德就可知了。

有這樣的兒子,幾乎把他置於死地,平庸的人尚且不忍心,更何況曾皙呢?孟子講曾子養曾皙是酒肉養志,我認為未曾有這等語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