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十三:【原文】法禁益煩,奸偽滋熾1,惟科場最然,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十三

容齋隨筆

容齋四筆·卷十三

科舉之弊不可革

【原文】

法禁益煩,奸偽滋熾1,惟科場最然,其尤者莫如銓試。

代筆有禁也,禁之愈急,則代之者獲賂謝愈多。

其不幸而敗者百無一二。

正使得之,元未嘗致法。

吏部長貳簾試之制,非不善也,而文具兒戲,抑又甚焉。

議論奉公之臣,朝夕建明,然此風如決流偃草,未嘗少革。

或以謂失於任法而不任人之故。

殊不思所任之人,渠肯一意向方,見惡輒取,於事無益,而禍謗先集於厥身矣!

開寶中,太子賓客邊光范掌選,太廟齋郎李宗訥赴吏部銓。

光范見其年少,意未能屬辭,語之曰:「苟援筆成六韻,雖不試書判。

可入等矣。」

宗訥曰:「非唯學詩,亦嘗留心詞賦。」

即試詩賦二首。

數刻而就。

甚嘉賞之,翌日擬授秘書省正字。

今之世,寧復有是哉!

【註釋】

1滋熾:日益嚴重。

【譯文】

法律禁令越來越多,作一弊 造假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這在科場上看得最清楚的是選授官職的考試。

找人代筆是被禁止的,但禁令越嚴,代筆的人得到的賄賂和酬謝就越多。

其中不幸敗露的,不過是百分之一二,即使被查獲,開始時也沒有按照國家的法律制裁。

宋代吏部選官,凡中選人除同進士出身及恩科人員外的人,皆須赴吏部由其長官副長官進行簾試,以防代筆之弊。

這個規定,不能說不完善,但執行起來,卻是一紙空文,甚至連兒戲也不如。

奉公守法、敢於議論的大臣,雖然天天提出改進意見,但這種壞的風氣如同河決水溢、風吹草倒一樣,一點也沒有得到改變。

有人認為,之所以產生這些流弊,是因為太相信法令而不相信執行法令的人。

持這種議論的人也不想一下,執行法令的官員,誰肯公平正直,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別人,弄個壞名聲?這對於事情不但沒有幫助,禍患誹謗反而先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我朝太祖開寶年間,太子賓客邊光范主持銓選官員,太廟齋郎李宗訥到吏部應選,邊光范見他年輕,認為他寫不出好文章,對他說:「如果你能提筆寫成六首帶韻的詩,即使不考其他科目,也可以算你合格。」

李宗訥說:「我不但學詩,而且也曾留心詞賦。」

於是當場寫詩賦兩首。

邊光范讚美並獎賞了他。

第二天,便打算任命他為秘書省正字。

現在還能有這樣的事嗎?

金剛經四句偈

【原文】

今世所行《金剛經》,用姚秦鳩摩羅什所譯,其四句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又曰:「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予博觀它本,頗有不同。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云:「一切有為法。

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而「不能見如來」之下更有四句云:「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云:「如如不動,恆有正說,應觀有為法,如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應得見我。

由法應見佛,調御法為身,此法非識境,法如深難見。」

唐三藏玄奘譯云:「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諸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

故彼不能了。」

唐沙門義淨譯前四句,與魏菩提本同,而後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起邪觀,不能當見我。」

後四句與玄奘本同。

予案今人稱六如,東坡以名堂者,謂夢幻泡影露電也。

而此四譯,乃知有九如。

《大般若經》1,第八會《世尊頌》,第九會《能斷金剛分》二頌,亦與玄奘所譯同。

【註釋】

1《大般若經》:佛教經典。

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

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

唐玄奘譯。

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

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

梵本多數仍存。

【譯文】

現在社會上所流行的《金剛經》,採用了十六國時期姚氏秦國鳩摩羅什的翻譯,其中有四句偈語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水亦如閃電,應當這樣看待。」

又說:「從顏色形體來看我,從聲音來尋求我。

這是人行邪道,無法見到如來。」

我廣泛地考查了其他版本,有很大的區別。

元魏時期天竺僧人三藏菩提流支翻譯說:「一切有為的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當這樣來看。」

而在「不能見如來」之下還有四句說:「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南朝陳國天竺三藏大師真諦的翻譯是:「如如不動,恆有正說,應觀有為法,如暗翳燈幻,露泡夢電雲。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應得見我。

由法應見佛,調御法為身,此法非識境,法如深難見。」

唐朝三藏大師玄奘的翻譯是:「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諸以色見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

故彼不能了。」

唐朝僧人義淨翻譯的前四句,與元魏菩提流支所譯相同,後面幾句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起邪觀,不能當見我。」

後四句與玄奘所譯相同。

我認為今人稱六如,就是蘇東坡給雲如堂起名字用的雲如,是指夢、幻、泡、影、露、電。

而上以四人的翻譯,使我知道六如應該變成九如。

《大般若經》第八卷《世尊頌》、第九卷《能斷金剛分》中的兩段頌,也和玄奘所譯的一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