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七:【原文】李一習一 之《答朱載言書》論文最為明白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七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七

李一習一 之論文

【原文】

李一習一 之《答朱載言書》論文最為明白周盡1,云:「《六經》2創意造言,皆不相師。

故其讀《春秋》也,如未嘗有《詩》也;其讀《詩》也,如未嘗3有《易》也;其讀《易》也,如未嘗有《書》也;其讀屈原、莊周也,如未嘗有《六經》也。

如山有岱、華、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榮,不必均也。

如瀆有濟、淮、河、一江一 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淺深,不必均也。

天下之語文章有六說焉:其尚異者曰,文章詞句,奇險而已;其好理者曰,文章敘意,苟通而已4;溺於時5者曰,文章必當對;病於時者曰,文章不當對;愛難者曰,宜深,不當易;愛易者曰,宜通,不當難。

此皆情有所偏滯,未識文章之所主也。

義不深不至於理,而辭句怪麗者,有之矣,《劇秦美新》、王褒6《僮約》是也。

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詞章不能工者有之矣,王氏《中說》、俗傳《太公家教》是也。

古之人能極於工而已,不知其辭之對與否、易與難也。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非對也;「遘閔既多,受侮不少」非不對也;「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劉」非易也;「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非難也。

《六經》之後,百家之言興,老聃、列、莊,至於劉向、揚雄,皆自成一家之文,學者之所師歸也。

故義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傳也。」

其論於文者如此,後學宜志之。

【註釋】

1周盡:周到詳盡。

2《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3未嘗:不曾,沒有。

4苟通而已:只要通順就可以了。

5溺於時:順應時俗。

6王褒:字子淵,漢宣帝時著名文學家。

王褒特別善於寫詠物小賦,是漢代寫詠物小賦的代表作家。

【譯文】

李一習一 之所寫的《答朱載言書》,論述文章最為明白、周到詳盡。

他在這篇文章中說:「《六經》立意用語,各有特點,富於創造,不相互倣傚引用。

所以在讀《春秋》的時候,就見不到其中有引用《詩經》的。

在讀《詩經》的時候,就見不到其中有引用《易經》的。

在讀《易經》的時候,就見不到其中有引用《書經》的。

甚至,讀屈原、莊周的著作,也見不到其中有引用《六經》的。

譬如高山,有泰山、華山、嵩山、衡山,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高大,至於說山上草木的茂盛如何,則是不完全相同的。

又如河川,有濟水、淮河、黃河、長一江一 ,它們共同的一點是從發源地流出,一歸於大海,至於說河道的曲直,河水是深是淺,則是不完全相同的。

現在評論文章,有六種說法。

有崇尚奇特的人說,文章語言詞句,要奇特驚險。

有喜好辯論的人說,文章敘事論理,要通順流暢。

有拘泥時尚的人說,文章必須講求對仗。

有厭惡時尚的人說,文章不應當講求對仗。

喜愛難的人說,文章應當難,而不應當淺顯。

喜愛容易的人則說,文章應當通順不應當難。

這六種情形,都是由於人的情感喜怒愛好不同,未曾涉及文章的主題總旨。

有的文章義理說得浮淺不透徹,但是詞句離奇華美,揚雄的《劇秦美新》、王褒的《僮約》,便是如此。

有的文章講道理講得好,但是不注意修辭,語句粗劣,如王通的《中說》、俗傳《太公家教》,便是如此。

古時候的人,能夠在語言文字上狠下一番工夫,但不大明白其詞是對仗還是不對仗,是易還是難。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是不對仗。

「遘閔既多,受侮不少」,是對仗。

「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菀彼桑柔,其下侯甸,捋采其劉」,並不容易。

而「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則並不難。

自從《六經》出現之後,百家之言紛紛興起,老聃、列子、莊子,以至於劉向、揚雄,在文壇上都自成一家。

學習 寫文章的人,紛紛以他們為師。

由此可見,有的文章雖然道理講得很深,說理亦恰當,但是語言文字不好,不能成為好文章,亦不能傳之於世。」

李一習一 之關於文章的論述,大致是這樣。

作為後學,應當注意他的這些論述。

將軍官稱

【原文】

《前漢書百官表》:「將軍皆週末官,秦因1之。」

予按《國語》:「鄭文公以詹伯為將軍。」

又:「吳夫差十旌一將軍。」

《左傳》:「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

《檀弓》2:「衛將軍」。

《文子》:「魯使慎子為將軍」。

然則3其名久矣。

彭一寵一 為一奴一所縛,呼其妻曰:「趣4為諸將軍辦裝。」

《東漢書》注云:「呼一奴一為將軍。

欲其赦己也。」

今吳人語猶謂小蒼頭5為將軍,蓋本諸此。

【註釋】

1因:因襲,沿用。

2《檀弓》:《札記》中的篇章。

3然則:由此可見。

4趣:通「促」,趕緊,趕快。

諸將軍:諸位將軍。

這裡指各位一奴一隸。

辦裝:置辦行裝。

5小蒼頭:級別很低的一奴一婢。

【譯文】

《漢書·百官表》中載:「將軍都是周代末年的官。

秦代沿用了這個稱號。」

據查,《國語》裡有載:「鄭文公以詹伯為將軍。」

又載:「吳王夫差十旌一將軍。」

《左傳》裡記有「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

《檀弓》裡有「衛將軍」語。

《文子》裡亦有「魯國任用慎子為將軍」。

可見,將軍的稱號時間很久了。

東漢時,彭一寵一 為一奴一隸縛捆,他急忙喊叫他的妻子說:「快去為各位將軍置辦行裝。」

《後漢書》中在這一句下作注說:「稱呼一奴一隸為將軍,是為了要他們釋放自己。」

現在吳(今一江一 蘇蘇州)人仍稱名叫小蒼頭的一奴一隸為將軍,其根據也在於此。

孟子書百里奚1

【原文】

柳子厚2《復杜一溫一 夫書》云:「生用助字,不當律令,所謂乎、歟、耶、哉、夫也者,疑辭3也。

矣、耳、焉也者,決辭4也。

今生則一5之,宜考前聞人所使用,與吾言類且異,一精一思之則益也。」

予讀《孟子》百里奚一章曰:「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為污也6,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

時舉於秦7,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開闔變化,使人之意飛動,此難以為一溫一 夫輩言也。

【註釋】

1百里奚:秦穆公時賢臣,早年貧窮困乏,流落不仕。

百里奚輔佐秦穆公,富國強兵,立下大功。

2柳子厚:即柳宗元,字子厚。

3疑辭:疑問詞,表示疑問語氣。

4決辭:判斷詞,表示判斷。

5一:同一對待,認為它們都一樣。

6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為污也:食牛,給牛吃食,餵養牛。

百里奚曾經做過放牛的一奴一隸,故有此說。

7時舉於秦:當被秦舉薦時。

【譯文】

柳宗元在《復杜一溫一 夫書》中說:「你在寫文章時,使用助詞,不合乎規則。

人們常用的所謂乎、歟、耶、哉、夫等,是疑問字,表示疑問的意思。

所謂矣、耳、焉等,是判斷字,表示判斷的意思。

而今,你認為這些字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應仔細查考前人對這些字的使用。

若與我上面所說的是不同的,從此進行認真的思考分析是有益的。」

我在讀《孟子》一書時,見到關於百里奚的一段記載:有人說百里奚用自己賣給秦國養牲畜的人的所得來懇求秦穆公,這話可信嗎?其回答是:他竟不知道用飼養牛的方法來懇求秦穆公是「為污也,司謂智乎?」他預見到虞公不可以勸阻,便不去勸阻,「可謂不智乎?」他又預知到虞公將要滅亡,因而早早離開,「不可謂不智也」。

當他在秦國被推舉出來的時候,便知道秦穆公是一位可以幫助而有作為的君主,「可謂不智乎?」仔細辨別所使用的助字,開合變化,使人思緒飛動,這些對一溫一 夫之輩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韓柳為文之旨

【原文】

韓退之自言:作為文章,上規姚、姒、《盤》、《誥》、《春秋》、《易》、《詩》、《左氏》、《莊》、《一騷一》、太史、子雲、相如,閎1其中而肆其外。

柳子厚自言:每為文章,本之《書》、《詩》、《禮》、《春秋》、《易》,參之《谷梁氏》以厲其氣2,參之《孟》、《荀》以暢其支3,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一騷一》以致其幽4,參之太史公5以著其潔。

此韓、柳為文之旨,要學者宜思之。

【註釋】

1閎:宏大充實。

肆:汪洋恣肆。

2厲其氣:振奮文章的氣勢。

3暢其支:使文章行文流暢通順。

4致其幽:使文章意境幽遠。

5太史公:即司馬遷,他著《史記》,語言一精一練優美,無冗詞。

【譯文】

唐代韓愈曾說:寫文章時,應當師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諸如《虞書》、《夏書》、《尚書·盤庚》、《尚書·誥》、《春秋》、《易》、《詩經》、《左傳》、《莊子》、《離一騷一》,以及司馬遷、揚雄、司馬相如的文章。

在內容上要充實,在表現上要流暢。

柳宗元則認為,寫文章時,應當首先依據《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易經》這個根本。

其次,要參照《谷梁傳》的寫法,可使文章思路開闊,振奮氣勢。

參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暢、說理一精一當。

參照《莊子》、《老子》,可使文章酣暢潑墨,妙筆生花。

參照《國語》,可使文章情趣橫生,耐人尋味。

參照《離一騷一》,可使文章意境幽遠,發人深省。

參照《史記》,可使文章語言優美,簡潔一精一練。

這是韓愈、柳宗元兩人所談的創作要旨,應當引起學人的重視。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