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六:【原文】唐五竇《聯珠集》1載,竇牟為東都判官,陪韓院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六

容齋隨筆

容齋四筆·卷六

韓文公逸詩

【原文】

唐五竇《聯珠集》1載,竇牟為東都判官,陪韓院長、韋河南同尋劉師,不遇,分韻賦詩。

都官員外郎韓愈得尋字,其語云:「秦客何年駐,仙源此地深。

還隨躡鳧騎,來訪馭雲襟。

院閉青霞入,松高老鶴尋。

猶疑隱形坐,敢起竊桃心。」

今諸本韓集皆不載。

近者莆田方嵩卿考證訪賾甚至2,猶取《聯珠集》中竇庠《酬退之登岳一陽一樓》一大篇,顧獨遺此,何也?

【註釋】

1唐五竇《聯珠集》:唐代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五兄弟共同編寫《聯珠集》。

2訪賾:訪問。

甚至:非常下工夫。

【譯文】

唐代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五兄弟的《聯珠集》中記載,竇牟在任東都判官時,曾經陪同韓愈、韋執中一道去找劉尊師。

不巧,未能見到。

於是三人分韻賦詩。

都員外郎韓愈的詩,韻用尋字。

他在詩中寫道:「秦客何年駐,仙源此地深。

還隨躡鳧騎,來訪馭雲襟。

院閒青霞入,松高老鶴尋。

猶疑隱形坐,敢起竊桃心。」

而今所見韓愈文集的各種本子,都不見有這首詩。

近來,莆田方嵩卿在考證、訪問方面很下工夫,仍然只取《聯珠集》中竇庠所寫的《酬退之登岳一陽一樓》一長篇,亦將這首詩漏掉,這是什麼原因呢?

徙木僨表1

【原文】

商鞅變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輒予金,乃下令。

吳起治西河,欲諭其信於民,夜置表於南門之外,令於邑中曰:「有人能僨表者,仕之長大夫。」

民相謂曰:「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試往僨表,不得賞而已,何傷2?」往僨表,來謁吳起,起仕之長大夫。

自是之後,民信起之賞罰。

予謂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蓋以效起,而起之事不傳。

【註釋】

1徙:搬遷。

僨:推倒。

表:表桿。

2何傷:有什麼妨礙。

【譯文】

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國家的改革法令,於是就決定在都城城門前,豎一根三丈長的木桿,並且公開宣佈誰能搬走那根三丈長的木桿,就賞給五十金。

這天,突然有一個人將這根木桿搬走,商鞅知道後,馬上下令賞給那個人五十金。

並且施行法令,佈告天下。

吳起在魏國做西河(今陝西大荔)長官時,為了取信於民,就在一天夜裡,派人在都城南門外豎立一根表桿,並在城中公開宣佈:「誰能將這根表桿推倒,就任命做長大夫的官。」

老百姓聽到這些宣傳,議論紛紛。

有人說:「這是絕對不可相信的,哪有這樣的好事。」

也有人說:「不管是真是假,不妨去試一試,如果將那根表桿推倒,最多得不到賞賜,也沒有什麼妨礙。」

說完,就來到都城的南門外,一下子就把那根表桿推倒了。

之後,他去求見吳起,告訴自己推倒了南門外的表桿。

吳起當即宣佈任命他為長大夫官。

經過這件事之後,魏國的軍民對吳起實行的改革法令及賞罰不再有所懷疑了。

商鞅本來是魏國人,後到秦國做官進行變法,他的搬移木桿取信於民的做法,大概是倣傚吳起的計謀。

而吳起立木示信的首創之功,卻未流傳下來,很少為人所知。

建武中元續書

【原文】

《隨筆》所書《建武中元》一則,文惠公1作《隸釋》,於蜀郡守何君《閣道碑》一篇中,以為不然。

比2得蜀士袁夢麒應祥《漢制叢錄》,亦以紀、志、傳不同為惑,而雲近歲雅州榮經縣治之西,有得3《蜀郡治道記》於崖壁間者,記末云:「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

於是千代之疑,渙然冰釋。

予觀何君《閣道碑》正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

袁君所言榮經崖壁之記,蓋是此耳。

但以出於近歲,恨不得質4之文惠,為之惻然。

【註釋】

1文惠公:即洪適。

2比:近來。

3得:得到,看到。

4質:質疑。

【譯文】

《容齋隨筆》中有《建武中元》一則,我曾對這一記載談了自己的看法。

文惠公洪適在所著《隸釋》中,對於成都所存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中的建武中元亦有考釋,認為不是這樣。

近來看到蜀人袁應祥《漢制叢錄》,亦以紀、志、傳所記不同而感到困惑。

近年在雅州榮經縣縣城西部山區的崖壁上,發現有《蜀郡治道記》石刻,在這篇記最後,書作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建成。

這一發現,使得一千多年來的疑慮,迎刃而解。

依據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所記,閣道正式建成是在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六月。

袁應祥所說榮經縣西崖壁石刻的《蜀郡治道記》,也就是這塊石碑。

但是,由於它是近年來才被人們發現的,不能用它與文惠公質疑商榷,非常遺憾。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