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三:【原文】朱新仲舍人常云:「人生天地間,壽夭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五筆·卷三

容齋隨筆

容齋五筆·卷三

人生五計

【原文】

朱新仲舍人常云:「人生天地間,壽夭不齊1,姑以七十為率:十歲為童兒,父母膝下,視寒暖燥濕之節,調乳哺衣食之宜,以須成立,其名曰生計;二十為丈夫,骨強志健2,問津名利之場,秣馬厲兵,以取我勝,如驥子伏櫪,意在千里3,其名曰身計;三十至四十,日夜注思,擇利而行,位欲高,財欲厚,門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計;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間,智術用盡,西山之日4漸逼,過隙之駒不留,當隨緣任運5,息念休心,善刀而藏6,如蠶作繭,其名曰老計;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一陽一銜山,倏爾就木,內觀一心,要使絲毫無慊7,其名曰死計。」

朱公每以語人8,以身計則喜,以家計則大喜,以老計則不答,以死計則大笑,且曰:「子之計拙也。」

朱既不勝笑者之眾,則亦自疑其計之拙,曰:「豈皆惡老而諱死邪?」因為南華長老作《大死庵記》,遂識其語。

予之年齡逾七望八,當以書諸紳雲。

【註釋】

1壽夭不齊:壽命長短不一。

2骨強志健:筋骨強健,志向高遠。

3如驥子伏櫪,意在千里:就像是千里駒雖然屈伏槽櫪,卻想著有朝一日能馳騁千里。

4西山之日:死亡的日子,諱稱。

5隨緣任運:聽從命運的安排。

6善刀而藏:修繕並藏起在名利場上廝殺的工具。

7慊:不滿,怨恨。

8朱公每以語人:朱新仲先生每次把他的人生五計講給人聽。

【譯文】

朱新仲經常說:「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壽命的長短不一樣,姑且以七十歲為準:十歲左右還是兒童,跟隨在父母身旁,天氣的寒暖燥濕父母都得為他操心,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安排,只待長大成一人 ,這叫生計;二十歲時已是成一人 ,筋骨強健,志向高遠,開始問津名利場、秣馬厲兵,以爭取自己獲勝,就像是千里駒雖然屈伏槽櫪,卻想著有朝一日馳騁千里,這叫身計;三十到四十歲之間,日夜苦思,選擇有利於自己的事情去做,欲求高官厚祿、財源旺盛、門第高大、子孫興盛,這叫家計;五十歲時,心力已經疲憊,俯仰人世間,自己的聰明才智已經施展殆盡,生命已接近尾聲,就像過隙白駒一樣,過去的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

這時應當聽從命運的安排,收起名利之心,善藏起在名利場上拚殺的工具,像蠶作繭一樣建一個舒適的安樂窩,這叫老計;六十歲以後,人生已過了一個甲子,生命就像夕一陽一銜山一樣很快要朽木入土了,這時應靜心修養,使生活安寧,死而無憾,這叫死計。」

朱新仲先生每次把他的人生五計講給人聽時,聽者的情緒都在不斷地變化。

講到身計,聽者喜笑顏開;講到家計,聽者欣喜若狂;講到老計,聽者沉默不語;講到死計,聽者則哈哈大笑,並對朱新仲說:「你的五計太笨拙了。」

笑話他的人多了,朱新仲自己也對五計產生了懷疑,自言自語地說:「難道人們都諱老忌死嗎?」我在為莊子作《大死庵記》時,才真正認識到他講的人生五計的深刻內涵。

我已是七八十歲的人了,覺得他說的人生五計很有道理,所以應把這五計記下來,銘刻在心中。

瀛莫間二禽

【原文】

瀛、莫二州之境,塘泊之上有禽二種。

其一類鵠,色正蒼而喙長,凝立水際不動,魚過其下則取之,終日無魚,亦不易地。

名曰信天緣。

其一類鶩,奔走水上,不閒腐草泥沙1,唼唼然2必盡索乃已,無一息少休。

名曰漫畫。

信天緣若無能者,乃與漫畫均度一日無饑色,而反加壯大。

二禽皆稟性所賦,其不同如此。

【註釋】

1不閒腐草泥沙:不停地在腐草泥沙中尋覓食物。

2唼唼然:水鳥或魚吃食的樣子。

唼唼,象聲詞,水鳥或魚的吃食聲。

【譯文】

在瀛州(今河北河間縣)和莫州(今河北任丘縣),在河塘湖泊上有二種鳥。

一種很像是天鵝,全身灰白色,嘴很長,長時間靜立於水邊不動,有魚從它身下經過時,它就用嘴將其捉住吃掉,即使終日無魚,它也不換地方。

它的名字叫信天緣。

另一種很像是鴨子,經常在水上游來游去,不停地在腐草泥沙中唼唼尋覓食物,直至找完為止,也不休息。

它的名字叫漫畫。

信天緣好像是很無能,卻和漫畫一樣都要度過一天,且面無饑色,其反比漫畫更壯更大。

二禽的秉性都是天賦予的,卻有如此不同。

蕭穎士風節

【原文】

蕭穎士為唐名人,後之學者但稱其才華而已,至以笞楚1童一奴一為之過。

予反覆考之,蓋有風節識量2之士也。

為集賢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見之,穎士不詣,林甫怒其不下己。

後召詣史館,又不屈,愈見疾3,至免官更調河南參軍。

安祿山一寵一 恣,穎士一陰一語柳並曰:「一胡一 人負一寵一 而驕,亂不久矣。

東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

祿山反,往見河南採訪使郭納,言御守計,納不用。

歎曰:「肉食者以兒戲御劇賊,難矣哉!」聞封常清陳兵東京,往觀之,不宿而還4,身走山南。

節度使源洧欲退保一江一 陵,穎士說曰:「襄一陽一乃天下喉襟5,一日不守,則大事去矣。

公何遽輕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6。

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見。

劉展反,圍雍丘,副大使李承式遣兵往救,大宴兵客,陳女樂。

穎士曰:「天子暴露7,豈臣下盡歡時邪!夫投兵不測,乃使觀聽華麗,誰致其死哉!」弗納。

穎士之言論操持如此,今所稱之者淺矣。

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墮永王亂中,為終身累8。

穎士,永王召而不見,則過之焉。

【註釋】

1笞楚:鞭笞。

2有風節識量:高風亮節,有膽識,有肚量。

3愈見疾:越發遭到李林甫的嫉恨。

4不宿而還:連夜返回。

5喉襟:咽喉要衝,兵家重地。

6按甲不出:按兵不動。

7天子暴露:天子逃離京師,風餐露宿。

8為終身累:一輩子都受牽連。

【譯文】

蕭穎士是唐代的名人,後代學者只稱讚其才華出眾而已,把他鞭笞童一奴一作為他的過錯。

我反覆考察有關資料後發現,他還是一位高風亮節有膽識、有抱負的人。

在他擔任集賢殿校理時,當時的權相李林甫想召見他,他卻辭而不去,李林甫對他不屈從於自己很惱火。

後來,李林甫又讓他到史館任職,他仍然不屈服,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職務外調到河南府(今河南洛一陽一)任參軍。

當時,安祿山自恃玄宗的一寵一 信,恣意妄為,蕭穎士私下對柳並說:「一胡一 人(指安祿山)依仗著皇上的一寵一 信而驕橫跋扈,他反叛朝廷的時間不會太久了。

東都洛一陽一到時會最先陷落!」不久,他便托病很快離開了洛一陽一。

安祿山反叛以後,蕭穎土去見河南採訪使郭納,向他進獻防守抵禦叛軍的策略,可郭納不予採用。

蕭穎士感歎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職的人抵禦來勢兇猛的叛賊如同玩兒戲,想抵擋住也太難了!」他聽說大將封常清陳兵東都洛一陽一,就去觀察了一番,結果很失望,連夜返回,南逃到山南東道(今湖北襄樊)避亂。

當地節度使源洧想放棄襄一陽一,退保一江一 陵(今湖北一江一 陵),蕭穎士規勸道:「襄一陽一是天下的咽喉要衝,兵家必爭之地,一日不堅守,則大勢即去。

你何必匆忙輕易放棄這個戰略要地,讓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聽從了他的建議,就按兵不出。

源洧死後,蕭穎士又去金陵(今一江一 蘇南京),並客居於此。

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璘慕名要召見他,他堅辭不去。

後來,劉展反叛,兵圍雍丘,副大使李承式派兵救援,出兵前大宴賓客,歌女環列。

蕭穎士見此勸李承式說:「天子逃離京師,風餐露宿,這難道是臣下盡情歡樂的時候嗎?現在要到吉凶難測的戰場戰鬥,臨行前卻讓他們看聽如此華麗的歌舞音樂,誰還願去拚死疆場呢?」李承式拒不接受其建議。

蕭穎士的言論如此一精一辟,操持膽識如此卓異,今天對他的議論也太淺薄了。

李白,是天下聞名的大詩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軍之中,而終身受到連累。

蕭穎士對永王李璘的召見辭而不見,可見他的膽識遠遠超過李白。

開元宮嬪

【原文】

自漢以來,帝千妃妾之多,唯漢靈帝、吳歸命侯、晉武帝、宋蒼梧王、齊東昏、陳後主。

晉武至於萬人。

唐世明皇為盛,白樂天《長恨歌》云「後宮佳麗三千人」;杜子美《劍器行》云「先帝侍女八千人」,蓋言其多也。

《新唐史》所敘,謂開元、天寶中,宮嬪大概至四萬。

嘻,其甚矣!隋大業1離宮遍天下,所在皆置宮女。

故裴寂為晉一陽一宮監,以私侍高祖。

及高祖義師經過處,悉罷之2。

其多可想。

【註釋】

1隋大業:隋煬帝大業年間。

2悉罷之:把離宮中的女人悉數釋放回家。

【譯文】

自漢朝以來,擁有眾多妃妾的帝王,只有東漢靈帝劉宏、三國吳歸命侯孫皓、西晉武帝司馬炎、南朝宋蒼梧王劉昱、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南朝陳後主陳叔寶幾人。

晉武帝司馬炎的後宮中嬪妃近萬人。

唐代以唐玄宗的嬪妃最多,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後宮佳麗三千人」;杜甫在《劍器行》中也寫道「先帝侍女八千人」,都是說唐玄宗嬪妃之多。

據《新唐書》記載,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後宮中嬪妃大概有四萬人之多。

嘻,這也太過分了!隋煬帝大業年間,離宮遍佈天下,每座離宮中都有數量不等的宮女。

故此,裴寂才能以晉一陽一宮監的身份,私下裡歸奉唐高祖李淵。

唐高祖起義兵以後,所到之處,把離宮中的宮女都釋放回家。

其宮女之多可想而知。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