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十五:【原文】兗州先聖廟壁,嘗有題詩者云:「靈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三筆·卷十五

容齋隨筆

容齋三筆·卷十五

題先聖廟詩

【原文】

兗州先聖廟壁,嘗有題詩者云:「靈光殿古生秋草,曲阜城荒散晚鴉。

唯有孔林殘照日,至今猶屬仲尼家。」

不顯姓名,頗為士大夫傳誦。

予頃在福州,於呂虛己處,見邵武上官校書詩一冊,內一篇題為《州西1行》,州西者,蔡京所居處也。

注云:「靖康元年作。

時京謫湖湘,子孫分竄外郡,所居第摧毀,索寞殆無人跡,故為古調以傷之。」

凡三十餘韻,今但記其未聯云:「君不見喬木參天獨樂園,至今仍是一溫一 公宅。」

其意甚與前相類。

紹興二十五年冬,秦檜死,空其賜宅,明年,開河,役夫輦泥土堆於牆下。

天台士人左君作詩曰:「格天閣在人何在?偃月堂深恨亦深。

不見洛一陽一圖白髮,但知郿塢積黃金。

直言動便遭羅織,舉目寧知有照臨。

炙手附炎俱不見,可憐泥滓滿牆一陰一。」

語雖紀實,然太露筋骨,不若前兩章渾成也。

左頗有才,最善謔,二十八年,楊和王之子偰,除權工部侍郎,時張循王之子子顏、子正,皆帶集英修撰,且進待制矣。

會葉審言自侍御史、楊元老自給事中,徙為吏、兵侍郎,蓋以繳論之故。

左用歇後語作絕句曰:「木易已為工部侍,弓長肯作集英修。

如今台省無楊葉,豚犬超升卒未休。」

左居西湖上,好事請竭,人或畏其口,後竟終於布衣。

【註釋】

1州西:蔡京所居住的地方。

【譯文】

兗州先聖廟的牆壁上,曾有人題詩:「靈光殿古生秋草,曲阜城荒散晚鴉。

唯有孔林殘照日,至今猶屬仲尼家。」

作者沒有署姓名,卻為文人士大夫所傳誦。

我不久前在福州的呂虛己家裡,見到有邵武人上官校書的一本詩,其中有一篇題目是《州西行》,所謂州西,就是蔡京曾經居住的地方。

在這裡作者自注說:「欽宗靖康元年(1126)作。

此時蔡京被貶到湖湘,子孫分別逃往外郡,他原來居住的房子被拆毀,冷冷清清,無人問津。

所以寫一首古調抒發哀傷之情。」

這首詩共有三十多韻,如今只記得最後一聯是:「君不見喬木參天獨樂園,至今仍是一溫一 公宅。」

表達的意思和前面的那首詩很類似。

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冬天,秦檜死去,他住的地方變成了空宅,第二年挖河時,民工用車把泥土堆到秦宅牆下。

天台文人左君為此作詩說:「格天閣在人何在?偃月堂深恨亦深。

不見洛一陽一圖白髮,但知郿塢積黃金。

直言動便遭羅織,舉目寧知有照臨。

炙手附炎俱不見,可憐泥滓滿牆一陰一。」

其語言雖然側重紀實,但太露骨,不如前面提到的兩首寓意深刻。

左君頗有才氣,最擅長戲謔,紹興二十八年(1258),楊存中的兒子楊偰,被提拔為權工部侍郎之職,這時循王張俊的兒子張子顏、張子正,都帶集英修撰的頭銜,而且升為待制。

正好葉審言從侍御史、楊元老從給事中,陞遷為吏部和兵部侍郎,可能都是由於被非議的緣故。

左君用歇後語作了一首絕句:「木易已為工部侍,弓長肯作集英修。

如今台省無楊葉,豚犬超升卒未休。」

左君居住在西湖上,喜歡請謁會見,有人畏懼他的言辭,其人竟終生都是布衣。

杯水救車薪

【原文】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如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

予讀《文子》1,其書有云:「水之勢勝火,一勺不能救一車之薪;金之勢勝木,一刃不能殘一林;土之勢勝水,一塊不能塞一河。」

文子周平王時人,孟氏之言蓋本於此。

【註釋】

1《文子》:《文子》為辛文子所作,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代表作品為《文子》。

【譯文】

孟子說過:「仁義戰勝不仁不義,就像水戰勝火,現在的人講仁義,好比拿一杯水去澆一車柴禾所燃的火,澆不滅,就說水勝不得火。」

我讀《文子》時,其中有一段說:「雖然水能戰勝火,但一勺水無論如何也無法撲滅一車柴燃燒的火;金可以戰勝木,但一把刀無法砍掉一片樹林;土可以戰勝水,但一塊土也無法堵塞一條河。」

文子是周朝平王時期的人,孟子的話大概是從他那裡來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