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卷十五:【原文】帝王創業垂統,規以節儉,貽訓子孫,必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卷十五

容齋隨筆

容齋續筆·卷十五

帝王訓儉

【原文】

帝王創業垂統,規以節儉,貽訓子孫,必其繼世象賢,而後可以循其教,不然,正足取侮笑耳。

宋孝武大治宮室,壞高祖所居一陰一室,於其處起玉燭殿,與群臣觀之,床 頭有土障,上掛葛燈籠、麻蠅拂。

侍中袁覬因盛稱高祖儉素之德,上不答,獨曰:「田舍翁得此,已為過矣!」唐高力士1於太宗陵寢宮,見梳箱一、柞木梳一、黑角篦一、草根刷子一,歎曰:「先帝親正皇極,以致昇平,隨身服用,唯留此物。

將欲傳示子孫,永存節儉。」

具以奏聞。

明皇詣陵,至寢宮,問所留示者何在?力士捧跪上,上跪奉,肅敬如不可勝,曰:「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將何以愈此?」即使史官書之典冊。

是時,明皇履位未久,厲一精一為治,故見太宗故物而惕然有感。

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力不足以副其求,尚何有於此哉?宋孝武不足責也,若齊高帝、周武帝、陳高祖、隋文帝,皆有儉德,而東昏、天元、叔寶、煬帝之一婬一侈,浮於桀、紂,又不可以語此雲。

【註釋】

1高力士:高力士(684—762),唐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城區),為馮盎之曾孫、馮智玳之孫、馮君衡之子,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武則天聖歷初(698),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進二閹兒,一為力士,為則天賞識,後因小過逐出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一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景龍中(708),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己,景龍四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和武氏一黨一 羽,唐睿宗復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

【譯文】

帝王創立基業後,為了使一江一 山牢固,世代相傳,總要規勸子孫們過節儉的生活,給他們留下訓誡。

然而,只有他們的後人比較賢明時,才會遵從教誨。

否則的話,僅僅是自取侮辱和嘲笑罷了。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大興土木,建造宮殿。

他拆毀了宋高祖劉裕曾居住過的一陰一室,準備在這裡新建玉燭殿。

在他與群臣一起去觀看時,只見高祖的床 頭有一道土障,上面掛的是葛條編的燈籠和用麻做的驅蠅撣子。

侍中袁凱於是感歎稱讚高祖的儉樸之德,孝武帝並不答話,只是自言自語地說:「種田的老頭用這些東西,已經太過分了。」

唐朝宦官高力士在太宗陵的寢宮中只見到梳箱一隻、柞木梳子一把、黑角篦子一把、革根刷子一把,感歎說:「太宗皇帝親手匡正了為帝王的準則,使得天下歌舞昇平,而他自己隨身所穿所用的,卻只是這些東西。

他是想以此傳示子孫,告誡他們永保節儉之德啊!」高力士將這件事一五一十地向玄宗皇帝作了匯報。

玄宗聞報,馬上親赴太宗陵,到寢宮問太宗所留下的東西在何處。

高力士手捧這些東西跪著獻給玄宗,玄宗跪拜接受,其肅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並且說:「珍奇的夜光寶珠,垂棘的稀世美玉,難道能比這些更好嗎?」玄宗當即命令史官記載於典冊。

當時唐玄宗剛剛繼位不久,雄心勃勃,勵一精一圖治,因而見到太宗的遺物後感觸良深。

及至他的奢侈心一動,即使竭盡天下之財力人力也無法滿足欲一望 ,哪裡還有一丁點兒對太宗遺物的印象?宋孝武帝不值得指責,至於像齊高帝、周武帝、陳高祖、隋文帝等,都有節儉的美德,可是他們的後代像東山侯蕭寶卷、天元皇帝宇文贇、陳後主叔寶、隋煬帝楊廣等人的驕奢極欲,其程度超過了夏桀、商紂,對他們就不必提倡什麼節儉之德了。

陳涉不可輕

【原文】

揚子1《法言》:「或問陳勝吳廣,曰:「亂。」

曰:「不若是則秦不亡。」

曰:「亡秦乎?恐秦未亡而先亡矣。」

」李軌以為:「輕用其身,而要乎非命之運,不足為福先,適足以為禍始。」

予謂不然。

秦以無道毒天下,六王皆萬乘之國,相踵滅亡,豈無孝子慈孫、故家遺俗?皆奉頭鼠伏。

自張良狙擊之外,更無一人敢西向窺其鋒者。

陳勝出於戍卒,一旦奮發不顧,海內豪傑之士,乃始雲合響應,並起而誅之。

數月之間,一戰失利,不幸隕命於御者之手,身雖已死。

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

項氏之起一江一 東,亦矯稱陳王之令而度一江一 。

秦之社稷為墟,誰之力也?且其稱王之初,萬事草創,能從陳餘之言,迎孔子之孫鮒為博士,至尊為太師,所與謀議,皆非庸人崛起者可及,此其志豈小小者哉!漢高帝為之置守塚於碭,血食二百年乃絕。

子雲指以為亂,何邪?若乃殺吳廣,誅故人,寡恩忘舊,無帝王之度,此其所以敗也。

【註釋】

1揚子:即楊雄(前53—18),一作「揚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漢族。

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

字子雲。

揚雄少時好學,博覽多識,酷好辭賦。

口吃,不善言談,而好深思。

家貧,不慕富貴。

【譯文】

西漢揚雄的《法言》中說:「有人問陳勝、吳廣是什麼樣的人,我的回答是:「亂臣。」

對方又說:「但如果他們不首先起事,那麼殘暴的秦朝就不會滅亡。」

我說:「滅亡秦朝嗎?恐怕秦朝未滅而他們自己就已經死了。」

」隋朝的李軌認為:「陳勝和吳廣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情況下,輕舉妄動,鋌而走險,不但不能為人民帶來幸福,相反卻造成了沉重的災難。」

我的看法與揚雄、李軌有別。

無道的秦朝殘害天下,塗炭生靈,原來的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也都是實力雄厚的大國,卻接踵為暴秦所滅,難道這六國的人都沒有孝子賢孫和家族傳統嗎?為什麼都恭恭敬敬地拜伏在秦人的腳下呢?除了韓國的張良曾在博浪沙狙擊過秦始皇之外,竟沒有一個人敢於挑戰泰王朝。

陳勝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微不足道的小戍卒,一旦奮不顧身地揭竿而起,天下的英雄豪傑才開始雲集響應,共同伐秦。

數月之間,因一戰失利,陳勝不幸被車伕所殺。

雖然死了,但是他所任命和派出的王侯將相卻最終推翻了秦朝。

項梁和項羽在一江一 東起兵後,也是假借陳王的命令渡過長一江一 的。

秦朝的殘暴統治被推翻,這究竟是誰的功勞呢?難道不主要是陳勝、吳廣的功勞嗎?而且,陳勝稱王建國之初,萬事草創,忙得焦頭爛額。

卻能聽從陳餘的話,迎立孔子的後人為博士,以至尊奉他為太師,他們在一起所商議的事情,絕非平庸之輩崛起後所能想到和做到的,就憑這一點,難道不足以說明陳勝的志向之遠大嗎?漢高祖劉邦為他在碭縣設置守塚戶,使他享用祭祀達二百年才告斷絕。

揚雄指斥陳勝為亂臣,不知是何緣故?至於殺吳廣,誅殺老朋友,寡恩少義,忘記舊情,缺乏帝王的度量,這才是陳勝之所以失敗的真正原因。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