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二:【原文】歐一陽一公1《牡丹釋名》云:「牡丹初不載文字2,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二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二

唐重牡丹

【原文】

歐一陽一公1《牡丹釋名》云:「牡丹初不載文字2,唐一人如沈、宋、元、白3之流,皆善詠花,當時有一花之異者,彼必形於篇什4,而寂無傳焉。

唯劉夢得5有詠魚朝恩6宅牡丹詩,但雲一叢千朵而已,亦不雲其美且異也。」

予按7,白公集有《白牡丹》一篇十四韻,又《秦中吟》十篇,內《買花》一章,凡8百言,云:「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而《諷喻樂府》有《牡丹芳》一篇,三百四十七字,絕9道花之妖艷,至有「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十日相望」,「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之語。

又《寄微之百韻》詩云:「唐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註:「崇敬寺牡丹花,多與微之有期。」

又《惜牡丹》詩云:「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醉歸盩厔》詩云:「數日非關王事系,牡丹花盡始歸來。」

元微之有《入永壽寺看牡丹》詩八韻,《和樂天秋題牡丹叢》三韻,《酬一胡一 三詠牡丹》一絕,又有五言二絕句。

許渾亦有詩云:「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窠。」

徐凝云:「三條九陌花時節,萬馬千車看牡丹。」

又云:「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然則元、白未嘗無詩,唐一人未嘗不重此花也。

【註釋】

1歐一陽一公:即歐一陽一修。

2初不載文字:初,起初,最初。

不載文字,不見於文字記載。

3沈、宋、元、白:沈佺期、宋之問、元稹、白居易,這些都是唐朝著名詩人,對於詠花頗有心得。

後文中白公、樂天也是指白居易。

4彼必形於篇什:他們必定會用文字記錄下來。

形,形諸,用形式表現出來。

篇什,《詩經》的《雅》、《頌》以十篇為一什,後用篇什指詩篇。

5劉夢得:即劉禹錫,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朝著名詩人,善於學習 民歌,其詩文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

他最著名的文章當屬《陋室銘》。

6魚朝恩:唐朝有名的宦官,肅宗和代宗時候擅權,執掌朝政,脅迫皇帝,後被代宗藉機捕殺。

7予按:我考察(過)。

按,考察,研求。

8凡:總共。

9絕:極,極端的。

十冠蓋:古代多指官吏的帽子和車蓋,也用來代指官吏。

微之:即元稹,字微之,唐大歷人,詩文超群。

元稹自少與白居易唱和,被當時人稱為「元白」,號為「元和體」。

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風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

其詩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和「貧賤夫妻百事哀」流傳千古。

許渾: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

善於托物寄情,風格婉麗秀美。

其詩中「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句為世人所稱道。

窠:同「棵」。

徐凝:唐朝詩人,受白居易、元稹等人賞識,詩文境界開闊,語句樸實無華。

【譯文】

歐一陽一修《牡丹釋名》說:「牡丹最初不見文字記載,唐一人像沈佺期、宋之問、元稹、白居易等,都是詠花能手,當時有一種奇異的花,都要寫入詩中,然而卻沒有人寫牡丹。

只有劉禹錫有歌詠魚朝恩宅中牡丹詩,也只說它一叢千朵罷了,並沒有誇它美麗和奇異。」

我考察,白樂天集中有《白牡丹》一篇,共十四韻,又有《秦中吟》十篇,其中有《買花》一章,共一百字,說:「都說牡丹開,買花人成隊。

哪知一叢花,十戶一年稅。」

他的《諷喻樂府》有《牡丹芳》一篇,347字,極力稱道牡丹花的妖艷,甚至有這樣的句子:「竟使王公與卿士,看花車馬多如雲。」

「牡丹花期二十天,滿城爭看如發狂。」

又《寄微之百韻》詩說:「唐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

自註:「崇敬寺正開牡丹花,常邀元微之去看。」

又《惜牡丹》詩說:「明天有風來,將把花吹落。

為看凋殘花,夜間燈照著。」

《醉歸盩厔》詩說:「幾天不在家,不是公事緊。

為看牡丹花,直等花開盡。」

元微之有《入永壽寺看牡丹》詩八韻,《和樂天秋題牡丹叢》三韻,《酬一胡一 三詠牡丹》一絕句,又有五言二絕句。

許渾也有詩說:「近來牡丹真價貴,幾萬銅錢買一棵。」

徐凝說:「大街小巷到花期,車馬紛紛看牡丹。」

又說:「有誰不愛牡丹花,絕好風光難比它。」

既然如此,那麼元、白不是沒有牡丹詩,唐一人也不是不重牡丹啊!

長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於裂眥1,長歌2之哀,過於慟哭。

此語誠然。

元微之在一江一 陵,病中聞白樂天左降3一江一 州,作絕句云:「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一江一 4。

垂死病中驚起坐,暗風吹雨入寒窗。」

樂天以為:「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悵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題為病中作,失其意矣。

東坡守彭城,子由5來訪之,留百餘日而去,作二小詩曰:「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 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醒,風吹松竹雨淒淒。」

東坡以為讀之殆不可為懷,乃和其詩以自解。

至今觀之,尚能使人淒然也。

【註釋】

1裂眥:也寫作「裂眥」,多用來形容因發怒而眼睛睜得極大,眼眶似乎要裂開的樣子,形容極其憤怒的神態。

也說「目眥盡裂」。

2長歌:很長篇幅的歌唱或者拖長了聲音唱歌。

3左降:貶官,多指由京官降職到下面州郡。

4九一江一 :也就是一江一 州,即今一江一 西九一江一 市。

5子由:即蘇轍,字子由,蘇軾之弟,與蘇軾一同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歷任推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

蘇轍與其兄一樣,耿直不羈,因為上書進諫,被貶到雷州,又多次遷徙。

【譯文】

帶著嬉笑的憤怒,超過吹一胡一 子瞪眼;用歌聲表達的悲哀,超過嚎啕痛哭。

這話一點也不錯。

元微之在一江一 陵時,正在生病,聽到白樂天被貶到一江一 州(今一江一 西九一江一 市),作絕句說:「殘燈將滅晃又晃,此夕聞君貶九一江一 。

垂死病中驚起坐,窗外風雨打身上。」

白樂天認為:「這些詩句,別人聽到都受不了,何況我呢!」元微之集中作:「垂死病中仍悵望」,「仍悵望」這三個字既不好,又不題是病中作的,就離開原意了。

蘇東坡做彭城(今一江一 蘇徐州市)太守,弟弟蘇轍來看他,住了一百天才離去。

作了兩首詩說:「逍遙堂後面高大的樹木,夜裡常送風雨的悲聲。

我本是高興地來踐約會,哪知道是在淒楚的彭城。」

「秋天的東閣像涼水一樣清冷,客人走後,我只有借酒消愁,一醉如泥。

疲倦時躺在北窗之下,叫也叫不醒,和我相伴的是松竹中的淒涼的風雨之一聲 。」

蘇東坡認為讀了實在不能忍受,便和了兩首詩,自己寬慰自己。

就是今天讀起來,仍然使人十分悲涼。

韋蘇州

【原文】

《韋蘇州集》1中,有《逢楊開府》詩云:「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2。

身作裡中橫3,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4局,暮竊5東鄰姬。

司隸6不敢捕,立在白玉墀7。

驪山風雪夜,長楊8羽獵時。

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癡。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讀書事已晚,把筆學題詩。

兩府9始收跡,南宮謬見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撫惸嫠十。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

味此詩,蓋應物自敘其少年事也,其不羈乃如此。

李肇《國史補》云:「應物為性高潔,鮮食寡慾,所居焚香掃地而坐,其為詩馳驟建安已還,各得風韻。」

蓋記其折節後來也。

《唐史》失其事,不為立傳。

高適亦少落魄,年五十始為詩,即工。

皆天分超卓,不可以常理論雲。

應物為三衛,正天寶間,所為如是,而吏不敢捕,又以見時政矣。

【註釋】

1《韋蘇州集》:韋應物詩集之一。

韋應物曾經擔任蘇州刺史,所以被人稱為韋蘇州。

2無賴恃恩私:仰仗(皇帝的)恩一寵一 幹盡各種無賴事,為所欲為。

3里中:街坊鄰里。

橫:橫行霸道。

4樗蒲:古代一種賭一博 遊戲。

因為遊戲中用於擲采的骰子最初是用樗木製成,故稱樗蒲。

5竊:竊取。

此處指姦污。

6司隸:此處泛指一般官吏。

7白玉墀:宮殿前的玉石台階。

亦借指朝堂。

8長楊:帝王的苑囿,本為秦國歷代秦王春獀之所,因為苑中宮殿四周植有楊樹數百,遍佈宮苑之內,故而稱作長楊苑。

9兩府:指丞相和御史。

十惸嫠:無兄弟與無丈夫的人,也用來泛指孤苦無依的人。

李肇:約為唐憲宗元和中前後在世,累官尚書左司郎中,遷左補闕,入翰林為學士。

元和中,坐薦柏耆,自中書舍人左遷將作監。

著有《翰林志》一卷、《國史補》三卷等。

高適:字達夫,唐朝著名邊塞詩人。

【譯文】

《韋蘇州集》裡,有《逢楊開府》詩說:「少時跟隨武帝(唐明皇),恃恩幹盡壞事。

街坊任意橫行,罪犯藏在家裡。

白天招人賭一博 ,夜晚姦污婦女。

官吏不敢追捕,照樣在朝任職。

隨上驪山避寒,又去長楊打獵。

一個大字不識,用酒消磨歲月。

自從明皇死去,淪落便被人欺。

讀書覺得太晚,拿筆學寫詩句。

兩府(丞相御史)開始收錄,禮部破格薦舉。

不能勝任朝官,撫恤孤兒寡母。

忽遇楊家開府,憶舊不覺涕哭。」

玩味此詩,乃是韋應物自寫少年時歷史,竟然放蕩到如此地步。

李肇《國史補》說:「韋應物性情高潔,生活簡樸,沒有欲一望 ,住的地方,燒香掃地然後才坐。

他的詩很有建安風骨,情致過人。」

這乃是他改正以後的事情。

《唐書》未錄這些事跡,沒有給他立傳。

高適少年時也不得意,到了50歲才學作詩,但一作就很好。

這都是天資過人,不能用常理論斷的。

韋應物為三衛郎,是在玄宗天寶年間,做事如此無法無天,然而官吏卻不敢捕捉,那時時政的好壞,也就可想而知了。

秦用他國人

【原文】

七國虎爭天下1,莫不招致四方游士2。

然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如齊之田忌、田嬰、田文3,韓之公仲、公叔4,趙之奉一陽一、平原君5,魏王至以太子為相6。

獨秦不然,其始與之謀國以開霸業者,魏人公孫鞅7也。

其他若樓緩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皆魏人8,蔡澤9燕人,呂不韋韓人,李斯楚人,皆委國而聽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諸人之力也。

燕昭王任郭隗、劇辛、樂毅,幾滅強齊,辛、毅皆趙人也。

楚悼王任吳起為相,諸侯患楚之強,蓋衛人也。

【註釋】

1七國虎爭天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爭奪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2四方游士:四方遊說之士。

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眾多,讀書人一習一 縱橫之術,遊歷四方,希圖出人頭地。

3田忌、田嬰、田文:田忌,戰國時齊國名將,曾與田嬰等大將幫助韓、趙討伐魏國,在馬陵道殺掉魏國大將龐涓。

田嬰,田文的父親,齊國的丞相,討伐魏國立下大功。

田文,即孟嘗君,齊國貴族,禮賢下士,有門客數千人,「戰國四君子」之一。

4公仲、公叔:戰國時韓國貴族。

5奉一陽一、平原君:奉一陽一君,戰國時期趙國貴族。

平原君,即趙勝,戰國時曾經三次擔任趙相,為人謙和賢明,據傳有門客三千人,「戰國四君子」之一。

6魏王至以太子為相:魏哀王九年,魏相田需去世,楚國擔心張儀等人任相會對本國不利,於是楚相昭魚遊說蘇代(蘇秦胞弟)去說服魏王讓太子襄王為相。

7公孫鞅:即商鞅,本為衛國人,被秦孝公封到商地,故而又稱商鞅、商君。

他曾出仕魏國,後來入秦為相,輔佐秦孝公變法革新,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開啟了秦國富強之路。

8張儀: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外一交一 家,擅長縱橫之術。

9蔡澤:戰國時期燕國人,曾遊說六國,不得,後入秦,被昭王拜為客卿。

在范雎後為秦相,不久後辭相位。

後出使燕國,遊說燕太子丹入秦為人質。

【譯文】

七國爭雄天下,都在招納吸收遊說四方的人才。

但六國所任用的相國,都是他們的宗族和本國人,像齊國的田忌、田嬰、田文,韓國的公仲、公叔,趙國的奉一陽一君、平原君,魏王甚至任用太子當相國。

只有秦國不是這樣,最初與秦國商討大計、開創霸業的是衛國人公孫鞅。

其他的像樓緩是趙國人,張儀、魏冉、范雎都是魏國人,蔡澤是燕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李斯是楚國人。

秦國把國家托付給他們,沒有一點疑心,所以結果就取得了天下,便是這些人的力量。

燕昭王任用郭隗、劇辛、樂毅,差點滅了強盛的齊國,劇辛、樂毅卻都是趙國人。

楚悼王任用吳起為相國,諸侯都懼怕楚國強盛起來,吳起乃是衛國人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