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十:【原文】《隨筆》中載親王與侍從往還禮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十

容齋隨筆

容齋四筆·卷十

親王回庶官書

【原文】

《隨筆》中載親王與侍從往還禮數,又得錢丕《行年雜紀》云:「升王1受恩命,丕是時為將作少監,亦投賀狀,王降回書籤子啟頭2。

繼為皇太子,三司判官並通榜子,詣內東門參賀。

通入後,中貴3出傳令旨傳語。

及受冊寶訖,百官班賀,又赴東宮賀,宰相親王階下班定4,太子降階5,宰相前拜,致詞訖,又拜。

太子皆答拜,亦致詞敘謝。」

一時之儀如此。

【註釋】

1升王:宋太宗第六子趙受益。

2王降回書籤子啟頭:升王回書答謝時,將回書裝在封帶裡,封帶外面貼有貼條。

簽子、籤條,貼在封袋上的狹長紙條。

3中貴:宮中宦官。

4宰相親王階下班定:宰相及各個親王在台階下按照品級,排定班次。

5降階:走下台階。

【譯文】

關於宋代親王與侍從交往的禮儀,我在《容齋隨筆》中立有專目記述。

又見錢丕《行年雜紀》中記述:「太宗第六子趙受益受封為升王時,丕為將擔任少監,亦進呈賀狀表示祝賀,升王回書答謝時,將回書裝在封帶裡,封帶外面貼有一個長紙條。

後來,升王受封為皇太子時,三司判官一起先用札子通報,同到內東門參拜祝賀。

通報進入後,宮中宦官出來傳達宣讀令旨。

舉行接受冊寶儀式完畢,文武百官列班恭賀,接著又到東宮祝賀,宰相及各個親王在台階下按照品級,排定班次,皇太子下台階,宰相上前向太子拜賀,並致賀詞,致詞完畢之後,再拜。

皇太子俱都一一答謝,亦致詞表示謝意。」

宋代開國之後,親王回謝一般官員的禮儀,在一個時期內是這樣的。

青蓮居士

【原文】

李太白《贈玉泉仙人掌茶詩序》云:「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往往有乳窟1。

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2,枝葉如碧玉,唯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

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予茶數十片,其狀如手,名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覿3,因持以見遺,兼贈詩,要予答之,遂有此作。

後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太白之稱,但有「謫仙人」爾,「青蓮居士」,獨於此見之,文人未嘗引用。

而仙人掌茶,今池州九華山中亦頗有之,其狀略如蕨拳4也。

【註釋】

1乳窟:石鐘乳叢生的洞穴。

2羅生:到處生長。

3覿:見到。

4蕨拳:指蕨芽。

因其端捲曲如拳,故名。

【譯文】

唐代詩人李白在《贈玉泉仙人掌茶詩序》中說:「在荊州玉泉寺附近,有清溪諸山並峙,山間有石鐘乳叢生的洞穴。

在水邊的地方,到處長滿著名叫茗草的茶草。

茗草的枝葉如同碧玉,似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只有玉泉寺的真公常常採摘作為茶葉飲用。

有一次遊歷,我來到金陵(今一江一 蘇南京),與高僧中孚相見,他拿出一種茶葉數十片給我看,葉片的形狀很像人的手掌,所以就把它叫做「仙人掌茶」。

這是才從荊州玉泉山採集而來的,自古以來,從未有人見到過。

因此,特意拿出來贈送給我,並且贈詩一首,要我作詩酬答。

為此,我寫下了這首詩。

後來的高僧及著名的隱士,都知道仙人掌茶起源於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

作為李白名號的太白稱號,只有「謫仙人」、「青蓮居士」的稱號,僅僅在這裡見到,還沒有見有人引用。

而仙人掌茶,在現在池州(今安徽貴池)九華山中亦有出產,它的形狀與才長出來的蕨菜差不多,很像小孩子的手掌。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