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三:【原文】《新唐書·杜甫傳贊》曰:「昌黎韓愈於文章重許可1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四筆·卷三

容齋隨筆

容齋四筆·卷三

韓公稱李杜

【原文】

《新唐書·杜甫傳贊》曰:「昌黎韓愈於文章重許可1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誠可信雲。」

予讀韓詩,其稱李、杜者數端,聊疏2於此:《石鼓歌》曰:「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酬盧雲夫》曰:「高揖群公謝名譽,遠追甫白感至。」

《薦士》曰:「勃興得李杜,萬類困凌暴。」

《醉留東野》曰:「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感春》曰:「近憐李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

並唐《志》所引,蓋六用之3。

【註釋】

1重許可:十分精通,這是可以肯定的。

2疏:記述。

3蓋六用之:以上共有六處用到這類詩。

【譯文】

《新唐書·杜甫傳贊》說:「昌黎韓愈在作文章方面十分精通,這是可以肯定的。

至於詩歌,他唯獨推崇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誠然可信。」

我讀韓愈的詩篇,其中稱道李白、杜甫的有幾種情況,姑且分別陳述於此:《石鼓歌》中有:「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酬盧雲夫》有:「高揖群公謝名譽,遠追甫白感至。」

《薦士》有:「勃興得李杜,萬類困凌暴。」

《醉留東野》有:「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感春》有:「近憐李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

這些都是《新唐書·志》中所引用的詩句。

以上共有六處用到這類詩。

李太白怖州佐

【原文】

李太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云:「白竊幕高義1,得趨末塵2,何圖3謗言忽生,眾口攢毀4,將恐投杼下客,震於嚴威5。

若使事得其實6,罪當其身7,則將浴蘭沐芳8,自屏於烹鮮之地9,惟君侯死生之。

願君侯惠以大遇十,洞開心顏,終乎前恩。

再辱英眄,必能使一精一誠動天,長虹貫日。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即膝行而前,再拜而去耳。」

裴君不知何如人,至譽其貴而且賢,名「飛天京」,天才超然,度越作者,稜威雄雄,下懾群物。

予謂白以白衣入翰林,其蓋世英姿,能使高力士脫靴於殿上,豈拘拘然怖一州佐者邪!蓋時有屈伸,正自不得不爾。

大賢不遇,神龍困於螻蟻,可勝歎哉!白此書自敘其平生云:「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於楚,指南死於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炎月伏一屍一,猛虎前臨,堅守不動,遂權殯於湖側。

數年來,觀筋骨尚在,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於鄂城。」

其存一交一 重義如此。

「又與逸人東巖子隱於岷山,巢居數年,不跡城市。

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

其養高忘機如此。

而史傳不為書之,亦為未盡。

【註釋】

1竊幕高義:私底下仰慕清高義氣的行為。

2得趨末塵:以致走向世塵的最底層。

3何圖:怎麼料到。

4攢毀:極力攻擊。

5震於嚴威:釋放自己的威嚴用以使別人服從。

6得其實:均為事實。

7罪當其身:自當判罪。

8浴蘭沐芳:喻處於極好的境地。

9自屏於烹鮮之地:讓他遭受鼎煮的酷刑。

十以大遇:廣施大德。

加以大怒:並進行殘忍的報復。

怖:害怕。

雪泣持刃:我哭著拿著刀。

躬申洗削:親手將他的骸骨清理乾淨。

寢興攜持:無論睡著還是醒來,都不離身。

不跡城市:沒有外出到城市去。

【譯文】

李太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李白我仰慕清高義氣之為,以致走向世塵的最下層,何曾想到過別人會突然來誹謗我,眾口極力攻擊我,而唯恐自己像織布機的梭子一樣淪落為下層人物,所以盡力施發自己的威嚴去震服別人。

如果英眄所犯事實確鑿,他自該判罪,這樣無論讓他處於再好的境地,還是讓他受鼎煮的酷刑,他的生死都聽你的抉擇。

希望你能惠施大德,敞開你的善心,一直保持你以前的恩德。

如果再辱待英眄,你的作為必能使上天為之震驚,長虹貫日。

假若你還明目張膽地作威作福,並進行殘忍的報復,我將跪著走到你的跟前,給你行拜兩次的重禮,然後離去。」

這裡的裴長史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只知道人們稱道他顯貴而且有才能,號稱「飛天京」。

他才智超群,他的作為,威勢逼人,懾服萬物。

我認為李白以無功名的平民身份進入文翰薈萃的朝廷,而能以他的蓋世英姿,使當時的高力士在殿上脫靴,難道會害怕一個州的輔佐小官嗎?這是由於情況不同,能屈能伸,這個時候他不得不這樣做。

富有才智的人得不到重用,是神龍而被困於螻蟻的境地,這種情況之多,不勝歎息啊!李白在這篇上書中敘述自己一生的情況時說:「過去我與四川友人吳指南一起在楚地遊玩,後來指南死於洞庭湖上,我著喪服為他祭悼,悲痛涕哭,炎熱天身伏在他的一屍一體上,猛虎就來到了跟前,我仍堅守不動,當時暫且把他埋葬在洞庭湖邊上。

時隔數年之後,我看到他的筋骨尚存,就抽泣著拿著刀,親手把他的遺骨清理乾淨,然後用東西包著向前走,又把它背到肩上盡快趕路。

途中無論睡著還是醒來,都不離身,生怕遺失了他的身手。

於是我借貸錢物把他的遺骨安葬在鄂城(今屬湖北)。」

他們倆的一交一 情義氣竟達到如此深厚的程度。

他的自敘中還說:「我又與隱士東巖子避居於岷山數年,沒有外出涉足城市。

在那裡我們飼養各種鳥禽上千隻,若呼叫它們都可飛來手掌上取食,一點也不感到驚怕。」

他們兩個養心山中、忘卻塵世的情趣竟到了如此地步。

然而在史傳當中沒有記載這些事情,也可以說是不夠全面的。

呂子論學

【原文】

《呂子》曰:「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1,其聞則不若聾2;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則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則不若喑3;使其心可以智,不學,其智則不若狂4。

故凡學,非能益之也,達天性5也,能全天下之所生,而勿敗之,可謂善學者矣。」

此說甚美,而罕為學者所稱,故書以自戒。

【註釋】

1不學:如果不學習 。

2其聞則不若聾:那麼他聽到的東西還不如聾子聽到的多。

3喑:啞巴。

4狂:瘋子。

5達天性:知曉天性之理。

【譯文】

《呂子》中說:「天地產生出人,使他有耳可聽,若不學習 ,他所聽到的還比不上聾子;使他有目可視,若不學習 ,他所看到的還比不上盲人;使他有口可言,若不學習 ,他所說的話還比不上啞巴;使他有心可以思維,若不學習 ,他的思智還比不上瘋癲的人。

所以,學習 不但能使人受益,知曉天性之理,還能充分發揮天所賦予他的各種生理機能的作用,使他有所作為而不致沉一淪 。

做到這樣可以說是善於學習 的人了。」

這段議論十分一精一辟,然而很少為學者所稱頌,因此這裡寫出來作為自戒。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