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卷二:【原文】今人元日1飲屠酥灑,自小者起,相傳已久,然固有來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卷二

容齋隨筆

容齋續筆·卷二

歲旦飲酒

【原文】

今人元日1飲屠酥灑,自小者起,相傳已久,然固有來處2。

後漢李膺、杜密以一黨一 人同系獄,值元日,於獄中飲酒,曰:「正旦從小起。」

《時鏡新書》晉董勳云:「正旦飲酒先從小者,何也?勳曰:「俗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後飲酒。」

」《初學記》載《四民月令》云:「正旦進酒次第,當從小起,以年小者先起。」

唐劉夢得、白樂天元日舉酒賦詩,劉云:「與君同甲子,壽酒讓先杯。」

白云:「與君同甲子3,歲酒合誰先?」白又有《歲假內命酒》一篇云:「歲酒先拈辭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

顧況云:「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4幾人全。

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酥讓5少年。」

裴夷直云:「自知年幾偏應少,先把屠酥不讓春。

倘更數年逢此日,還應惆悵羨他人。」

成文干云:「戴星先捧祝堯觴6,鏡裡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酥應不得先嘗。」

方干云:「才酌屠酥定年齒,坐中皆笑鬢毛斑。」

然則尚矣。

東坡亦云:「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酥。」

其義亦然。

【註釋】

1元日:正月初一。

2來處:來源,典故。

3同甲子:同歲。

4攜手:攜手同游者,此處代指朋友。

5讓:推讓。

6戴星:盯著星星。

觴:酒杯。

【譯文】

現在人於正月初一都要喝屠酥酒,由年紀小的人先喝,相傳已很久了,這是有它的來源的。

後漢時李膺、杜密以同屬一黨一 人被囚禁在監獄中,逢元日,在獄中喝酒,說:「過元日要從年小的先喝。」

《時鏡新書》裡記載晉朝時董勳的話:「元日時飲酒先從年小的開始,這是為什麼?董勳說:「舊時風俗以年紀小的,還有很多年可以過,所以先飲酒,以表示對他的祝賀;老年的,已失去很多歲月,所以後飲酒。」

」《初學記》轉引的《四民月令》說:「元日飲酒,當從小起,從年小的人開始先喝。」

唐朝劉禹錫、白居易在元日飲酒吟詩,劉說:「和你年歲相同,壽酒請你先喝。」

白說:「和你年歲相同,壽酒該誰先喝?」白居易又有《歲假內命酒》一首詩說:「歲酒先喝推辭不掉,是因為被推為年小的人。」

顧況詩裡說:「不覺年老和春節一齊來到,更傷感的是過去朋友還有幾人在世。

沒有長生仙丹的孤獨老人害怕照鏡,手裡捧著屠酥酒讓少年先喝。」

裴夷直詩裡說:「自知我的年紀最小,先捧起屠酥酒不把青春讓別人。

假如再停幾年逢到今天的日子,又該惆悵地羨慕比自己更年輕的人了。」

成文干詩裡說:「黎明星辰未落時就捧起賀年的酒杯,對著鏡子吃驚自己已經兩鬢白髮。

只好在燈前偷偷地一笑,屠酥酒不應該由我先喝了。」

方干的詩裡說:「剛飲屠酥酒時排定年齡大小,在座的人都笑那兩鬢白髮的人。」

這些詩都可以看出元日飲屠酥酒的風俗。

蘇東坡詩裡亦說:「只管安心受窮愁,只要能換得身體健康,又何必怕最後去飲屠酥酒呢?」其意思也是一樣的。

存歿絕句

【原文】

杜子美有《存歿》絕句二首云:「席謙不見近彈棋,畢曜仍傳舊小詩。

玉局1他年無限笑,白楊今日幾人悲。」

「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2。」

每篇一存一歿。

蓋席謙、曹霸存,畢、鄭歿也。

黃魯直《荊一江一 亭即事》十首,其一云:「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一溫一 飽未3,西風吹淚古籐州。」

乃用此體。

時少游歿而無己存也。

近歲新安一胡一 仔著《漁隱叢話》4,謂魯直以今時人形入詩句,蓋取法於少陵,遂引此句,實失於詳究雲。

【註釋】

1玉局:白玉的棋盤。

2白楊今日幾人悲:迎風招展的白楊樹今天又響起多少人的悲鳴聲。

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鄭虔的繪畫已隨著漫長的黑夜逝去,曹霸的繪畫隨著時間已華發滿生。

驊騮:周穆王八駿出遊時其中之一。

後泛指駿馬。

3正字:陳無己的官職名。

4《漁隱叢話》:詩話集,南宋一胡一 仔編著。

此書分《前集》60卷,《後集》40卷。

所收詩話,評論對像上起春秋,下至南宋初。

以人為綱,按年代先後排列。

【譯文】

杜甫作有《存歿》絕句二首說:「近來不見席謙玩彈棋,畢曜的小詩依舊在世上流傳;白玉的棋盤他年還會展開笑顏,迎風的白楊今天又響起多少人的悲聲。」

「鄭虔的繪畫已隨著漫長的黑夜去了,曹霸的繪畫隨著時間已生了滿頭白髮。

天下誰的山水畫能比得上鄭虔,人世上很多人不懂得曹霸畫馬的寶貴啊。」

每篇寫一個在世的人和一個去世的人。

席謙、曹霸仍活著,畢曜、鄭虔已經故世了。

黃庭堅的《荊一江一 亭即事》詩十首,其一首中說:「陳無己是關著房門推敲詩句,秦少游是對著客人揮筆寫詩。

正字(陳無己官職名)不知道是不是得到一溫一 飽,西風吹著悲淚悼念死在古籐州的秦少游。」

也是用這種寫法。

當時少游已死而無己還在世。

近年來新安(今安徽績溪)一胡一 仔著有《苕溪漁隱叢話》,謂黃庭堅是以現代在世人的形象寫詩句,是模仿杜甫的手法,才寫出這樣的詩句,其實一胡一 仔未能深入考究以致弄錯了。

湯武之事

【原文】

湯、武之事,古人言之多矣。

惟漢轅固、黃生爭辯最詳。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也1。」

固曰:「不然,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

湯、武因2天下之心而誅桀、紂,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

今桀、紂雖失道,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反因過而誅之,非殺而何?」景帝曰:「食肉毋食馬肝3,未為不知味;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未為愚。」

遂罷。

顏師古注云:「言湯、武為殺,是背經義,故以馬肝為喻也。」

《東坡志林》4云:「武王非聖人也,昔孔子蓋罪湯、武。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至孟軻始亂5之,使當時有良史,南巢之事6,必以叛書;牧野之事,必以弒書。

湯、武仁人也,必將為法受惡。」

可謂至論。

然予竊考孔子之序《書》,明言伊相湯伐桀,成湯放桀於南巢;武王伐商,武王勝商殺受,各蔽以一語,而大指皎如7,所謂六藝折衷,無待於良史復書也。

【註釋】

1湯、武非受命,乃殺也:商湯和周武王並不是受命於天的君主,他們都是靠殺了舊有的君王才當上君主的。

周武王2因:順應。

3食肉毋食馬肝:古人認為馬肝有毒,所以吃馬肉的時候都不吃肝。

4《東坡志林》:蘇軾雜說史論集。

內容廣泛,無所不談,文章形式不拘。

5亂:淆亂,混亂。

6南巢之事:商湯把夏桀流放到南巢的事情。

7大指皎如:意旨明白清晰。

【譯文】

商湯和周武王的事情,古人議論的已經很多了。

唯有漢朝的轅固和黃生二人,爭辯的觀點最詳明。

黃生說:「商湯和周武王不是受命於天當上國君的,而是靠殺了舊君才當上國君的。」

轅固說:「不然,夏桀和殷紂王是荒一婬一殘暴的國君,當時天下人心已轉向商湯和周武,商湯和周武是先獲得天下人心才去誅殺桀、紂,這是不得已的事,民心就是天心,這不是受命於天又是什麼呢?」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仍然得戴在頭上;鞋子雖新,只能穿在腳上。

如今桀、紂雖然無道,終究仍是君主;商湯和周武雖然是聖人,終究仍是臣子,反因君主有過就把他們殺掉,這不是殺弒又是什麼?」漢景帝說:「吃肉的人不吃有毒的馬肝,未必就是不知道肉味;講究學問的人不說商湯、武王是受天命當君主的,也不一定就愚昧無知。」

於是才停止爭論。

唐朝的顏師古註解這一段話時說:「主張湯、武是殺君的,是違背了經書上本義的,所以才用馬肝作比喻。」

《東坡志林》裡講:「武王不能算是聖人,過去孔子也是責備商湯和武王的。

伯夷、叔齊不願吃周朝的粟米而餓死,孔子給他們以很高評價,這也等於狠狠責備了周武二王。

直到孟子的書裡,才把這種看法混亂顛倒過來。

假如當時有比較好的史官,商湯把夏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縣南),一定會記成商湯叛亂;周兵大戰殷紂王於牧野(今河南淇縣南),一定會記成周武王弒君。

商湯、武王都是仁德的人,也必然會依據法規接受弒君犯上的惡名。」

這一段可以說是十分中肯的議論。

但是我考察了孔子給《書經》寫的序言,明確地說過,伊尹做成湯的丞相起兵征伐夏桀,成湯把夏桀流放到南巢;武王征伐殷商,武王獲勝而殺紂王,各給他們一句有好有壞的評語,把自己的觀點說得十分明白透徹,這就是六藝裡講的折中方法,這樣便不需要什麼良史重新去評寫歷史了。

義理之說無窮

【原文】

經典義理之說最為無窮。

以故解釋傳疏,自漢至今,不可概舉,至有一字而數說者1。

姑以《周易·革卦》言之,「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自王輔嗣以降2,大抵謂即日不孚,已日乃孚,已字讀如矣音,蓋其義亦止如是耳。

唯朱子發3讀為戊己之己。

予昔與《易》僧曇瑩論及此,問之曰:「或讀作己日如何?」瑩曰:「豈唯此也,雖作巳日亦有義。」

乃言曰:「天元十干,自甲至己,然後為庚,庚者革也,故己日乃孚,猶雲從此而革也。

十二辰自子至巳六一陽一,數極4則變而之一陰一,於是為午,故巳日乃孚,猶雲從此而變也。」

用是知好奇者欲穿鑿附會,固各有說雲。

【註釋】

1至有一字而數說者:甚至出現一個字有好幾種不同說法的現象。

2自王輔嗣以降:自從王弼以來。

王弼,字輔嗣,魏山一陽一人,三國時期有名的玄學家。

他好談儒道,辭才超逸。

主要論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3發:主張。

4數極:數到極點。

【譯文】

經典著述裡講的道理是深厚無窮的,所以各種註釋和講解的本子,自漢朝到現在,多得不勝枚舉,甚至一個字而有好幾種不同說法。

拿《周易·革卦》來說,其中「已日乃孚,革而信之」一句話,自三國時王弼註釋《周易》以來,大體上都把這句話解釋成「當日還不能取得誠信,到已日才能孚信於天下萬民,已字應讀為矣音,因這句話的意思也是這樣。

唯有朱熹主張讀作戊己的己。

我過去和研究《易經》的和尚曇瑩討論過這個問題,問他說:「或者讀作己(音紀)日行不行?」曇瑩說:「豈止這一種說法?就是讀作巳(音似)亦能解釋得通。」

於是他解釋說:「天元分為十干,從甲至己,己以後是庚,庚就是革,所以說「己日乃孚」,意思就是說從此而開始變革了。

十二辰從子到巳共六個數。

應該為一陽一,數到極點就要變,變就成為一陰一,於是下邊就是午,午屬一陰一,所以「巳日乃孚」,可以解釋為從這裡開始取得誠信了。」

這都是好奇的人想穿鑿附會,便各有各的說法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卷一容齋隨筆·卷二容齋隨筆·卷三容齋隨筆·卷四容齋隨筆·卷五容齋隨筆·卷六容齋隨筆·卷七容齋隨筆·卷八容齋隨筆·卷九容齋隨筆·卷十容齋隨筆·卷十一容齋隨筆·卷十二容齋隨筆·卷十三容齋隨筆·卷十四容齋隨筆·卷十五容齋隨筆·卷十六容齋續筆·卷一容齋續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續筆·卷四容齋續筆·卷五容齋續筆·卷六容齋續筆·卷七容齋續筆·卷八容齋續筆·卷九容齋續筆·卷十容齋續筆·卷十一容齋續筆·卷十二容齋續筆·卷十三容齋續筆·卷十四容齋續筆·卷十五容齋續筆·卷十六容齋三筆·卷一容齋三筆·卷二容齋續筆·卷三容齋三筆·卷四容齋三筆·卷五容齋三筆·卷六容齋三筆·卷七容齋三筆·卷八容齋三筆·卷九容齋三筆·卷十容齋三筆·卷十一容齋三筆·卷十二容齋三筆·卷十三容齋三筆·卷十四容齋三筆·卷十五容齋三筆·卷十六容齋四筆·卷一容齋四筆·卷二容齋四筆·卷三容齋四筆·卷五容齋四筆·卷六容齋四筆·卷七容齋四筆·卷八容齋四筆·卷九容齋四筆·卷十容齋四筆·卷十一容齋四筆·卷十二容齋四筆·卷十三容齋四筆·卷十四容齋四筆·卷十五容齋四筆·卷十六容齋五筆·卷一容齋五筆·卷二容齋五筆·卷三容齋五筆·卷四容齋五筆·卷五容齋五筆·卷六容齋五筆·卷七容齋五筆·卷八容齋五筆·卷九容齋五筆·卷十附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