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總集類:△《文選》六十卷粱昭明太子蕭統德施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總集類

直齋書錄解題

總集類

△《文選》六十卷

粱昭明太子蕭統德施撰。

唐崇賢館學士江都李善注。

北海太守邕之父也。

△《六臣文選》六十卷

唐工部侍郎呂延祚開元六年表上,號「五臣集注」。

五臣者:常山尉呂延濟、都水使者劉承祖男良、處士張銑、呂向、李周翰也。

以李善注惟引事,不說意義,故復為此注,後人並與李善原注合為一書,名「六臣注」。

東坡謂五臣乃俚儒之荒陋者,反不及善,如謝瞻詩「苛慝暴三殤」,引「苛政猛於虎」,以父與夫為殤,非是。

然此說乃實本於善也。

李善注此句,但云「苛猶虐也」,初不及三殤。

不審直齋之說何所本。

△《玉台新詠》十卷

陳徐陵孝穆集。

且為作序。

△《古文苑》九卷

不知何人集。

皆漢以來遺文,史傳及文選所無者。

世傳孫洙巨源於佛寺經龕中得之,唐人所藏也。

韓無穀類次為九卷,刻之婺州。

《中興》《書目》有孔逭《文苑》,非此書。

孔逭晉人。

本書百卷,惟存十九卷爾。

又梁孝王忘憂館諸士之賦,據題尚欠《文鹿》、《酒》、《幾》三賦,家有《秦漢遺文》七賦,皆在常州,有板本。

△《古文章》十六卷

會稽石公輔編。

與前書相出入而稍多,亦有史傳中鈔出者。

首卷為《武王丹書》,其末蔡琰《胡笳十八拍》也。

《館閣書目》又有《漢魏文章》二卷,集宋玉以下文八十八首,未見。

△《西漢文類》四十卷

唐柳宗元之弟宗直嘗輯此書,宗元為序,亦四十卷,《唐藝文志》有之,其書不傳。

今書陶叔獻元之所編次。

未詳何人。

梅堯臣為之序。

△《三國文類》四十卷

不知何人所集。

△《三謝詩》一卷

集謝靈運、惠連、玄暉。

不知何人集。

《中興書目》雲唐庚子西。

△《謝氏蘭玉集》十卷

吳興汪聞集謝安而下子孫十六人詩三百餘篇。

聞熙寧六年進士。

序稱新天子即位丙寅之歲,蓋元祐元年也。

△《梁詞人麗句》一卷

唐李商隱集梁明帝蕭巋而下十五人詩並鬼詩、童謠。

△《玉台後集》十卷

唐李康成集。

△《篋中集》一卷

唐元結次山錄沈千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元季川、於逖、王李友七人詩二十四首,盡篋中所有次之。

荊公《詩選》盡取不遺。

唐中世詩高古如此,今人乃專尚季末,亦異矣。

《館閣書目》以為結自作,入別集類,何其不審也!

△《國秀集》三卷

唐國子進士芮挺章撰。

集李嶠至祖詠九十人詩二百二十首。

天寶三載國子進士樓穎為之序。

△《搜玉小集》一卷

自崔湜至崔融三十七人詩六十一首。

△《竇氏聯珠集》五卷

唐褚藏言所序竇氏兄弟五人詩。

各有小序。

曰國子祭酒常中行、國子司業牟貽周、容管經略群丹列、婺州刺史庠胄卿、武昌節度使鞏友封。

皆拾遺叔向之子也。

五人者,惟群以處士薦入諫省,庠以辟舉進,余皆進士科。

△《唐御覽詩》一卷

唐翰林學士令狐楚纂劉方平而下迄於梁?凡三十人詩二百八十九首。

一名《唐新詩》,又名《選進集》,又名《元和御覽》。

△《河岳英靈集》二卷

唐進士殷璠集常建等詩二百三十四首。

△《極玄集》一卷

唐姚合集王維至戴叔倫二十一人詩一百首。

曰:「此詩家射鵰手也。」

《姚氏殘語》云:「殷璠為《河岳英靈集》,不載杜甫詩;高仲武為《中興間氣集》,不取李白詩;顧陶為《唐詩類選》,如元、白、劉、柳、杜牧、李賀、張祐、趙嘏皆不收;姚合作《極玄集》,亦不收杜甫李白,彼必各有意也。

△《中興間氣集》二卷

唐渤海高仲武序。

集至德以後終於大歷錢起等二十六人詩一百三十二首。

各有小傳,敘其大略,且拈提其警句,而議論文辭皆凡鄙。

△《唐類表》二十卷

不知集者。

《館閣書目》有李吉甫所集五十卷,未之見也。

△《斷金集》一卷

唐令狐楚、李逢吉自為進士以至宦達所與唱酬之詩。

開成初裴夷直為之序。

△《唐詩類選》二十卷

唐太子校書郎顧陶集。

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

自為序,大中丙子歲也。

陶,會昌四年進士。

△《漢上題襟集》三卷

唐段成式、溫庭筠、逢皓、余知古、韋蟾、徐商等倡和詩什、往來簡牘。

蓋在襄陽時也。

△《松陵集》十卷

唐皮日休、陸龜蒙吳淞倡和詩也。

△《本事詩》一卷

唐司勳郎中孟啟集。

△《群書麗藻》六十五卷

按:《三朝藝文志》一千卷,崔遵度編。

《中興館閣書目》但有《目錄》五十卷,雲南唐司門員外郎崔遵度撰。

以六例總括古今之文,一曰「六籍瓊華」,二曰「信使瑤英」,三曰「玉海九流」,四曰「集苑金鑾」,五曰「絳闕蕊珠」,六曰「鳳首龍編」。

為二百六十七門,總一萬三千八百首。

今無目錄,合三本,共存此卷數。

斷續訛缺,不復成書,當其傳寫時固已如此矣。

其目止有四種,無「金鑾」、「蕊珠」二類,姑存之,以備闕文。

按《江南餘載》:遵度,青州人,居金陵,高尚不仕。

《中興書目》云「司門郎」,未知何據也。

△《才調集》十卷

後蜀韋谷集唐人詩。

△《洞天集》五卷

漢王貞范集道家、神仙、隱逸詩篇。

漢乾祐中也。

△《煙花集》五卷

蜀後主王衍集艷詩二百篇,且為之序。

△《文苑英華》一千卷

太平興國七年,命學士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閱前代文學,撮其精要,以類分之。

續又命蘇易簡、王祜等。

王雍熙三年,書成。

△《唐文粹》一百卷

兩浙轉運使合肥姚鉉寶臣撰。

鉉,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第三人,在杭州與知州薛映不協,映摭其罪狀數條,密以聞,當奪一官,特除名,貶連州文學。

其自為序稱吳興姚鉉者,蓋本郡望也。

△《集選目錄》二卷

丞相元獻公晏殊集。

《中興館閣書目》以為不知名者,誤也。

大略欲續《文選》,故亦及於庾信、何遜、陰鏗諸人。

而雲唐人文者,亦非也。

莆田李氏有此書,凡一百卷。

力不暇傳,姑存其目。

△《唐百家詩選》二十卷

王安石以宋次道家所有唐人詩集選為此編。

世言李、杜、韓詩不與,為有深意,其實不然。

按此集非特不及此三家,而唐名人如王右丞、韋蘇州、元、白、劉、柳、孟東野、張文昌之倫,皆不在選。

意荊公所選,特世所罕見,其顯然共知者,固不待選耶?抑宋次道家獨有此一百五集,據而擇之,他不復及耶?未可以臆斷也。

△《四家詩選》十卷

王安石所選杜、韓、歐、李詩。

其置李於末而歐反在其上,或亦謂有所抑揚雲。

△《唐僧詩》三卷

吳增法欽集唐僧三十四人詩二百餘篇。

楊傑次公為之序。

△《名臣贄種隱君書啟》一卷

祥符諸賢所與種放明逸書啟也。

首篇張司空齊賢書,自敘平生出處甚詳,可以見國初名臣氣象。

△《西昆酬唱集》二卷

景德中館職楊億大年、錢惟演希聖、劉筠子儀唱和。

凡二百四十七章。

亦有賡屬者,共十五人。

所謂「昆體」者,於此可見。

億自為序。

△《九僧詩》一卷

九僧者:希晝、保暹、文兆、行肇、簡長、惟鳳、惠崇、宇昭、懷古。

凡一百七首。

景德元年,直昭文館陳克序,目之曰「琢玉工」,以對姚合「射鵰手」。

九人惟惠崇有別集。

歐公《詩話》乃雲其集已亡,惟記惠崇一人。

今不復知有九僧者,未知何也。

九僧者,劍南希晝、金華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簡長、青城惟鳳、淮南惠崇、江東宇昭、峨嵋懷古。

△《寶刻叢章》三十卷

宋敏求次道以四方碑刻詩文,集為此編。

多有別集中所逸者。

△《樂府集》十卷、《題解》一卷

題劉次莊。

《中興書目》直雲次莊撰。

取前代樂府,分類為十九門,而各釋其命題之意。

按:《唐志》樂類有《樂府歌詩》十卷者二,有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一卷。

今此集所載,止於陳、隋人,則當是唐集之舊。

而序文及其中頗及杜甫、韓愈、元、白諸人,意者次莊因舊而增廣之歟。

然《館閣書目》又自有吳兢《題解》及別出《古樂府》十卷、《解題》一卷,未可考也。

△《樂府詩集》一百卷

太原郭茂倩集。

凡古今號稱樂府者皆在焉。

其為門十有二。

首尾皆無序文,《中興書目》亦不言其人。

今按:茂倩,侍讀學士勸仲褒之孫,昭陵名臣也,本鄆州須城人,有子曰源中、源明。

茂倩,源中之子也。

但未詳其宮位所至。

△《和陶集》十卷

蘇氏兄弟追和。

傅共注。

△《仕塗必用集》十卷

吳郡祝熙載序雲陳君材夫所編。

皆未詳何人。

錄景德以來人表、箋、雜文,亦有熙載所撰者,題為祝著作,當是未改官制前人也。

△《汝陰唱和集》一卷

元祐中蘇軾子瞻守穎,與簽判趙令畤德麟、教授陳師道無己唱和。

晁說之以道為之序,李廌方叔後序。

二序皆為德麟作也。

△《三家宮詞》三卷

唐王建、蜀花蕊夫人、本朝丞相王珪三人所著。

△《五家宮詞》五卷

石晉宰相和凝、本朝學士宋白、中大夫張公庠、直秘閣周彥質及王仲修,共五人。

各百首。

仲修當是王珪之子。

△《本朝百家詩選》一百卷

太府卿曾慥端伯編。

官至太府卿。

編此所以續荊公之《詩選》,而識鑒不高,去取無法,為小傳略無義類,議論亦凡鄙。

陸放翁以比《中興間氣集》,謂相甲乙,非虛語也。

其言歐、王、蘇、黃不入選,以擬荊公不及李、杜、韓之意。

荊公前《選》實不然,余固言之矣。

△《皇朝文鑒》一百五十卷

呂祖謙編。

初,淳熙丁酉,孝廟因觀《文海》,下臨安府校正刊行,翰苑周必大夜直,宣引偶及之,因奏:「此書江佃類編,殊無倫理,書坊板行可耳,恐難傳後,莫若委館閣別加詮次。」

遂以命祖謙。

既成,賜名《文鑒》,詔必大為之序。

時祖謙已得末疾,遂除直中秘,且賚銀絹各三百。

中書舍人陵騤駁之,論皆不行。

繼有近臣密啟,雲其所取之詩,多言田里疾苦,乃借舊作以刺今;又所載章疏,皆指祖宗過舉,尤非所宜。

於是鋟板之議亦寢。

周益公序既成,封以遺呂一讀,命藏之。

蓋亦未當乎呂之意也。

張南軒以為無補治道,何益後學?而朱晦庵晚歲嘗語學者曰:「此書編次,篇篇有意,每卷首必取一大文字作壓卷,如賦取《五鳳樓》之類;其所載奏議,亦系一時政治大節,祖宗二百年規模與後來中變之意,盡在其中,非《選》、《粹》此也。」

△《歷代確論》一百一卷

不知何人集。

自三皇、五帝以及五代,凡有論述者,隨世代編次。

△《江西詩派》一百三十七卷、《續派》十三卷

自黃山谷而下三十五家,又曾紘、曾思父子詩。

詳見詩集類。

詩派之說本出於呂居仁,前輩多有異論,觀者當自得之。

△《輶軒集》一卷

鄱陽洪皓、歷陽張邵、新安朱弁使金得歸,道間唱酬。

邵為之序。

△《古今絕句》二卷

吳說傳朋所書杜子美、王介甫詩。

師禮之子,王令逢原之外孫也。

△《玄真子漁歌碑傳集錄》一卷

玄其子漁歌,世止傳誦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

嘗得其一時倡和諸賢之辭各五章,及南卓、柳宗元所賦,通為若干章。

因以顏魯公《碑述》、《唐書》本傳以至近世用其詞入樂府者,集為一編,以備吳興故事。

△《艇齋師友尺牘》二卷

南豐曾季貍裘父之師友往復書簡。

其子濰輯而刻之。

自呂居仁、徐師川以降,下至淳熙、乾道諸賢鹹在焉。

裘父蕭然布衣,而名流敬愛之若此,足以知其人之賢,而亦以見當時風俗之美也。

△《膾炙集》一卷

朝請郎嚴煥刻於江陰。

韓吏部而下雜文二十餘篇。

△《唐人絕句詩集》一百卷

洪邁景盧編。

七言七十五卷,五言、六言二十五卷。

各百首,凡萬,上之重華宮,可謂博矣。

而多有本朝人詩在其中,如李九齡、郭震、滕白、王嵒、王初之屬。

其尤不深考者,梁何仲言也。

△《唐絕句選》五卷

莆田柯夢得東海編。

所選僅一百六十六首,去取甚嚴。

然人之好惡,亦各隨所見耳。

△《唐絕句選》四卷

倉部郎中福清林清之直父以洪氏《絕句》鈔取其佳者。

七言一千二百八十,五言百五十六,六言十五首。

△《考德集》三卷

強至所集韓魏公琦薨後時賢祭文、輓詩。

△《四家胡笳詞》一卷

蔡琰、劉商、王安石、李元白也。

△《選詩》七卷

文選中錄出別行。

以人之時代為次。

△《宏辭總類》四十一卷、《後集》三十五卷、《第三集》十卷、《第四集》九卷

起紹聖乙亥,迄嘉定戊辰。

皆刻於建昌軍學。

相傳紹興中太守陸時雍所刻前集也,余皆後人續之。

戊辰以後,時相不喜此科,主司務以艱僻之題困試者,縱有記憶不遺、文采可觀,輒復推求小疵,以故久無中選者。

初,紹聖設科,但曰宏辭,不試制、誥,止於表、檄、露布、誡諭、箴、銘、頌、記、序九種,亦不用古題。

及大觀,改曰詞學兼茂。

去誡諭及檄,而益以制、誥,亦為九種四題,而二題以歷代故事。

及紹興,始名博學宏辭,復益以誥、贊、檄,為十一種,三日試六題,各一今一古,遂為定制。

△《古文關鍵》二卷

呂祖謙所取韓、柳、歐、蘇、曾諸家文標抹註釋,以教初學。

△《迂齋古文標注》五卷

宗正寺簿四明樓昉暘叔撰。

大略如呂氏《關鍵》,而所取自《史》、《漢》而下至於本朝、篇目增多、發明尤精當,學者便之。

△《歷代奏議》十卷

呂祖謙集。

△《國朝名臣奏議》十卷

呂祖謙集。

凡二百篇。

△《皇朝名臣奏議》一百五十卷

丞相沂國忠定公趙汝愚編進。

時為蜀帥。

△《續百家詩選》二十卷

三衢鄭景龍伯允集,以續曾慥前《選》。

凡慥所遺及在慥後者皆取之。

然其率略尤甚。

△《江湖集》九卷

臨安書坊所刻本。

取中興以來江湖之士以詩馳譽者。

而方惟深子通承平人物,晁公武子止嘗為從官,乃亦在其中。

其餘亦未免玉石蘭艾,混淆雜遝。

然而士之不能自暴白於世者,或賴此以有傳。

書坊巧為射利,未可以責備也。

△《回文類聚》三卷

桑世昌澤卿集。

以《璇璣圖》為本初,而並及近世詩詞,且以至道御制冠於篇首。

△《滁陽慶歷集》十卷、《後集》十卷

朝散郎滁人徐徽仲元集。

斷自慶歷以來。

曾肇子開紹聖中謫守,為之序。

其《後集》則吳玨、所續,宣和四年,唐恪欽叟序之。

末及紹興,蓋又後人續入之爾。

△《吳興詩》一卷

熙寧中知湖州孫氏集,而不著名。

以其時考之,孫覺莘老也。

△《吳興分類詩集》三十卷

霅川倪祖義子由編。

大抵以孫氏所集大略而增廣之,且並及近時諸公之作。

然亦病於太詳。

祖義,齊齋之子,少聰俊,仕未達,得年五十以死。

△《會稽掇英集》二十卷、《續集》四十五卷

熙寧中郡守孔延之、程師孟相繼纂集。

其《續集》則嘉定中汪綱俾郡人丁燧為之。

△《潤州類集》十卷

監潤州倉曹曾旼彥和纂。

始東漢,終南唐。

△《京口詩集》十卷、《續》二卷

鎮江教授熊克集開寶以來詩文。

本二十卷,止刻其詩。

續又得二卷,自南唐而上曾所遺者,補八十餘篇。

△《嘉禾詩集》一卷

不知集者。

△《永嘉集》三卷

亦不知何人集。

△《天台集》二卷、《別編》一卷、《續集》三卷

初,李庚子長集本朝人詩為二卷,未行,太守李兼孟達得之;又得郡士林師箴所輯前代之作,為賦二、詩二百,乃以本朝人詩為《續集》而並刻焉。

《別編》則師箴之子表民所補也。

△《括蒼集》三卷、《後集》五卷、《別集》四卷、《續》一卷

郡人吳飛英、陳百朋相繼纂輯。

△《釣台新集》六卷、《續集》十卷

郡人王敷集。

續者郡守謝德輿子上也。

△《長樂集》十四卷

福建提刑吳興俞向集。

宣和三年序。

△《清漳集》三十卷

通判漳州趙不敵編。

△《揚州詩集》二卷

教授馬希孟編。

元豐四年秦觀作序。

△《宣城集》三卷

知宣州安平劉涇。

元符三年序。

△《南州集》十卷

太平州教授林桷子長集。

△《南紀集》五卷、《後集》三卷

知漢陽軍於霆、教授施士衡編。

其《後集》則教授鞏豐也。

△《相江集》三卷

不知何人集。

「相江」者,韶州曲江別名。

△《艮岳集》一卷

不知集者。

其首則御制記文也。

△《桃花源集》二卷、又二卷

紹聖丙子四明田孳序。

淳熙庚子縣令趙彥琇重編,合為一卷。

下卷則淳熙以後所續。

△《庾樓紀述》三卷、《琵琶亭詩》一卷

不知集者。

△《東陽記詠》四卷

亦不知集者。

△《盤洲編》二卷

洪丞相適兄弟子侄所賦園池詩也。

△《瓊野錄》一卷

學士洪邁園池記述題詠。

其曰「瓊野」者,從維揚得瓊花,植之而生,遂以名圃。

△《清暉閣詩》一卷

史正志創閣於余陵,僚屬皆賦詩。

△《會稽紀詠》六卷

汪綱仲舉帥越,多所修創。

嚴陵洪璞每事為一絕,賡者四人,曰張旻、王栐、程震龍、馮大章。

又有諸葛興為古詩二十篇。

△《蕭秋詩集》一卷

玉山徐文卿斯遠作《蕭秋詩》,四言九章、章四句,趙蕃昌甫而下,和者十三人,紹熙辛亥也,趙汝談履常亦與焉。

後三十三年,嘉定癸未,乃序而刻之。

文卿晚第進士,未授官而死,有詩見《江湖集》。

△《唐山集》一卷、《後集》三卷

卞圜宋佽編。

「唐山」者,臨安昌化縣也。

△《後典麗賦》四十卷

金華唐仲友與政編。

仲友以辭賦稱於時。

此集自唐末以及本朝盛時,名公所作皆在焉,止於紹興間。

先有王戊集《典麗賦》九十三卷,故此名《後典麗賦》。

王氏集未見。

△《指南賦箋》五十五卷、《指南賦經》八卷

皆書坊編集時文。

止於紹熙以前。

△《指南論》十六卷。

又本前後二集,四十六卷

淳熙以前時文。

△《擢犀策》一百九十六卷、《擢象策》一百六十八卷

擢犀者,元祐、宣、政以及建、紹初年時文也,《擢象》則紹興末。

大抵科舉場屋之文,每降愈下,後生亦不復識前輩之舊作,姑存之以觀世變。

△《文章正宗》二十卷

參知政事真德秀希元撰。

自序:「正宗」雲者,以後世文詞之多變,欲學者識其源流之正也。

自昔集錄文章,若杜預、摯虞諸家,往往湮沒不傳。

今行於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姚鉉《文粹》而已。

繇今視之,二書所錄,果得源流之正乎?故今所集,以明義理、切世用為主,其體本乎古而旨近乎經者,然後取焉;否則,辭雖工亦不錄。

其目凡四,曰「辭命」、曰「議論」、曰「敘事」、曰「詩賦」。

去取甚嚴。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