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
禮類
○
△《古禮經》十七卷、《古禮注》十七卷
漢大司農北海鄭康成撰。
相傳以為高堂生所傳者也。
△《古禮釋文》一卷
唐陸德明撰。
△《古禮疏》五十卷
唐弘文館學士臨洛賈公彥等撰。
初有齊黃慶、隋李孟悊二家行於世,公彥據以為本而增損之。
△《古禮》十七卷、《釋文》一卷、《識誤》三卷
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貢曾逮仲躬刻之。
首有目錄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第異同,以古監本、巾箱本、杭細本、嚴本校定,識其誤而為之序,謂高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子、諸侯、卿大夫禮,決非高堂所傳,其篇數偶同,自陸德明、賈公彥皆云然,不知何所據也。
△《古禮經傳通解》二十三卷、《集傳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
以古十七篇為主而取《大》、《小戴禮》及他書傅所載繫於禮者附入之。
二十三卷已成書,缺《書數》一篇。
其十四卷草定未刪改,曰《集傳集注》者,蓋此書初名也。
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舊雲。
△《古禮經傳續通解》二十九卷
外府丞長樂黃榦直卿撰。
榦,朱侍講之高弟,以其子妻之。
自號勉齋,因婦翁蔭入仕,為吏亦以材稱。
始晦庵著《禮書》,喪、祭二禮,未及論次,以屬榦續成之。
然亦有未備者。
△《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宮》一卷、《綱目》一卷
廬陵李如圭寶之撰。
淳熙癸丑進士。
嘗為福建撫干。
《釋宮》者,《經》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曉者,一一釋之。
△《周禮》十二卷、《周禮注》十二卷
漢鄭康成撰。
案《藝文志》,《周官經》六篇,本注云「王莽時劉歆置博士」。
顏師古曰:「即今之《周禮》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記》足之。」
愚嘗疑《周禮》六典與《書周官》不同。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二官各有攸司。
蓋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職,則己然矣。
今《地官》於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鄉遂、稼穡之事,殆皆司空職耳。
《周官》初無邦事之名,今所謂事典者,未知定為何事?書缺亡而以《考工記》足之,天下之事,止於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於是書者,若林存孝以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不經之書,作十論七難以排棄之。
何休亦以為六國陰謀之書,甚者或謂劉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
惟鄭康成博覽,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跡,故其學遂行於世。
愚案此書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數,可考不誣。
其為先秦古書似無可疑。
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駁雜,與夫劉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亂天下,猶未論也。
康成之學,出於扶風馬融,而參取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說。
子春河南緱氏人,生漢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餘。
鄭眾、賈達皆受業焉。
大夫者,河南鄭興少贛也;司農者,鄭眾仲師,興之子也。
融字季長。
△《周禮釋文》二卷
唐陸德明撰。
△《周禮疏》五十卷
唐賈公彥撰。
其序《周禮》廢興起於成帝劉歆,而成於鄭康成。
又言鄭眾以為《書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
《書》止一篇,《周禮》乃六篇,文異數萬,非《書》類,是則然矣。
但《周禮》六官,實本於《周官》,《周官》舉其凡,《周禮》詳其目,鄭眾之說,未得為失。
而其大可疑者,則邦土、邦事之不同也。
《館閣書目》案《藝文志》謂之《周官經》,此《禮器》所謂經禮者是也。
《志》有《周官經》六篇,《傳》四篇,但曰經傳云爾,乃便以為經禮,尤為可笑。
《廣川藏書志》雲公彥此《疏》,據陳邵《異同評》及沈重《義疏》為之,二書並見《唐藝文志》,今不復存。
△《周禮新義》二十二卷
王安石撰。
其序言:「自周衰至今,歷載千數,而太平之遺跡,掃蕩殆盡,學者所見,無復全經。
於是時,乃欲訓而發之,臣誠不自揆,知其難也。
以訓而發之之為難,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之之為尤難也。」
新法誤國,於此可推其原矣。
熙寧八年,詔頒之國子監,且置之義解之首。
其解止於《秋官》,不及《考工記》。
△《周禮中義》八卷
祠部員外郎長樂劉彝執中撰。
彝,諸經皆有《中義》。
△《周禮詳解》四十卷
王昭禹撰。
未詳何人。
近世為舉子業者多用之,其學皆宗王氏新說。
△《周禮講義》四十九卷
林之奇撰。
△《周禮說》三卷
中書舍人永嘉陳傅良君舉撰。
曰《格君心》、《正朝綱》、《均國勢》,各四篇。
△《周禮井田譜》二十卷
進士會稽夏休撰。
紹興時表上之。
淳熙中樓鑰刻之,永嘉陳止齋為之序。
休有《破禮記》二十卷,未見。
△《周禮丘乘圖說》一卷
項安世撰。
△《周禮說》五卷
黃度撰。
不解《考工記》。
葉水心序之。
△《周禮綱目》八卷、《摭說》一卷
紹興府教授括蒼林椅奇卿撰。
嘉定初上之朝。
△《鶴山周禮折衷》二卷
樞密臨邛魏了翁華父之門人稅與權所錄。
條列經文,附以傳注。
鶴山或時有所發明,止於《天官》,余皆未及也。
△《大戴禮》十三卷
漢信都王太傅梁戴德延君、九江太守聖次君皆受《禮》於後蒼,所謂《大、小戴禮》者也。
漢初以來,迄於劉向校定中書,諸家所記,殆數百篇。
戴德刪其煩重,為八十五篇。
聖又刪為四十九篇。
相傳如此。
今小戴四十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書所存止此。
自《隋》、《唐志》所載卷數,皆與今同。
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一,其前缺三十八篇,末缺四篇,所存當四十三,而於中又缺四篇,第七十二復出一篇,實存四十篇。
意其缺者,即聖所刪耶?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今《禮記》文不異,他亦間有同者。
《保傅傳》世言《賈誼書》所從出也。
今考《禮察篇》湯武、秦定取捨一則,盡出誼疏中,反若取誼語剿入其中者。
《公符篇》全錄漢昭帝冠辭。
則此書殆後人好事者采獲諸書為之,故駁雜不經,決非戴德本書也。
題九江太守,乃戴聖所歷官,尤非是。
△《禮記》二十卷
即所謂《小戴禮》也。
凡四十九篇。
漢儒輯錄前記,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駁而不純。
獨《大學》、《中庸》為孔氏之正傳,然初非專為《禮》作也。
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匯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蓋有以也。
△《禮記注》二十卷
漢鄭康成撰。
△《禮記釋文》四卷
唐睦德明撰。
△《禮記正義》七十卷
唐孔穎達等撰。
舊有《義疏》行於世者,惟皇甫侃、熊安生二家。
皇勝於熊,故據皇氏為本,有不備則以熊氏補焉。
△《芸閣禮記解》十六卷
秘書省正字京兆呂大臨與叔撰。
案《館閣書目》作一卷,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喪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
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垛,書坊稱《芸閣呂氏解》者,即其書也。
《續書目》始別載之。
△《禮記解》二十卷
新安方愨性夫撰。
政和二年表進,自為之序。
以王氏父子獨無解義,乃取其所撰《三經義》及《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由是得上捨出身。
其所解文義亦明白。
△《禮記解》七十卷
馬希孟彥醇撰。
未詳何人,亦宗王氏。
△《中庸大學廣義》一卷
司馬光撰。
△《中庸大學說》各一卷、《少儀解》附
張九成撰。
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學》二卷。
△《兼山中庸說》一卷
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中庸集解》二卷
會稽石■〈敦上山下〉子重集錄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凡十家之說,晦翁為之序。
△《大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
朱熹撰。
其說大略宗程氏,會眾說而折其中。
又記所辨論取捨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之序。
至《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中庸輯略》一卷
朱熹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
其取捨之意,則《或問》詳之。
△《曲禮口義》二卷
戴溪撰。
△《中庸說》一卷
項安世撰。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直秘閣昆山衛湜正叔集諸家說,自註疏而下為一書,各著其姓氏。
寶慶二年表上之,由此寓直中秘。
魏鶴山為作序。
△《孔子閒居講義》一卷
龍圖閣學士慈溪楊簡敬仲撰。
△《三禮義宗》三十卷
梁國子博士清河崔靈恩撰。
凡一百四十九條,其說推本《三禮》,參取諸儒之論,博而覈矣。
案本傳四十七卷,《中興書目》一百五十六篇,皆與今卷篇數不同。
《書目》又雲慶歷中高陽許聞誨為之序,家本亦無此序也。
△《三禮圖》二十卷
國子司業太常博士河南聶崇義撰。
自周顯德中受詔,至建隆二年奏之。
蓋用舊圖六本參定,故題「集注」,詔國學圖於宣聖殿後北軒之屋壁,至道中改作於論堂之上,以版代壁。
判監李至為之記。
吾鄉郡庠安定胡先生所瓶論堂繪《三禮圖》,當是依仿京監。
嘉熙戊戌風水,堂壞,今不存矣。
△《禮象》十五卷
陸佃撰。
以改舊圖之失,其尊、爵,彝、舟,皆取公卿家及秘府所藏古遺器,與聶圖大異。
岷隱戴先生分教吾鄉,作閣齋館池上,畫此圖於壁,而以「禮象」名閣,與論堂《禮圖》相媲雲。
△《禮書》一百五十卷
太常博士長樂陳祥道用之撰。
論辯詳博,間以繪畫。
於唐代諸儒之論,近世聶崇義之圖,或正其失,或補其闕。
元佑中表上之。
△《夾漈鄉飲禮》七卷
鄭樵撰。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