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禮類:△《古禮經》十七卷、《古禮注》十七卷漢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禮類

直齋書錄解題

禮類

△《古禮經》十七卷、《古禮注》十七卷

漢大司農北海鄭康成撰。

相傳以為高堂生所傳者也。

△《古禮釋文》一卷

唐陸德明撰。

△《古禮疏》五十卷

唐弘文館學士臨洛賈公彥等撰。

初有齊黃慶、隋李孟悊二家行於世,公彥據以為本而增損之。

△《古禮》十七卷、《釋文》一卷、《識誤》三卷

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貢曾逮仲躬刻之。

首有目錄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第異同,以古監本、巾箱本、杭細本、嚴本校定,識其誤而為之序,謂高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子、諸侯、卿大夫禮,決非高堂所傳,其篇數偶同,自陸德明、賈公彥皆云然,不知何所據也。

△《古禮經傳通解》二十三卷、《集傳集注》十四卷

朱熹撰。

以古十七篇為主而取《大》、《小戴禮》及他書傅所載繫於禮者附入之。

二十三卷已成書,缺《書數》一篇。

其十四卷草定未刪改,曰《集傳集注》者,蓋此書初名也。

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舊雲。

△《古禮經傳續通解》二十九卷

外府丞長樂黃榦直卿撰。

榦,朱侍講之高弟,以其子妻之。

自號勉齋,因婦翁蔭入仕,為吏亦以材稱。

始晦庵著《禮書》,喪、祭二禮,未及論次,以屬榦續成之。

然亦有未備者。

△《集釋古禮》十七卷、《釋宮》一卷、《綱目》一卷

廬陵李如圭寶之撰。

淳熙癸丑進士。

嘗為福建撫干。

《釋宮》者,《經》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曉者,一一釋之。

△《周禮》十二卷、《周禮注》十二卷

漢鄭康成撰。

案《藝文志》,《周官經》六篇,本注云「王莽時劉歆置博士」。

顏師古曰:「即今之《周禮》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記》足之。」

愚嘗疑《周禮》六典與《書周官》不同。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二官各有攸司。

蓋自唐、虞九官,禹、契所職,則己然矣。

今《地官》於教事殊略,而田野、井牧、鄉遂、稼穡之事,殆皆司空職耳。

《周官》初無邦事之名,今所謂事典者,未知定為何事?書缺亡而以《考工記》足之,天下之事,止於百工而已耶?先儒固有疑於是書者,若林存孝以為武帝知《周官》末世瀆亂不經之書,作十論七難以排棄之。

何休亦以為六國陰謀之書,甚者或謂劉歆附益以佐王莽者也。

惟鄭康成博覽,以為周公致太平之跡,故其學遂行於世。

愚案此書多古文奇字,名物度數,可考不誣。

其為先秦古書似無可疑。

愚所疑者,邦土、邦事灼然不同,其他繁碎駁雜,與夫劉歆、王安石一再用之而亂天下,猶未論也。

康成之學,出於扶風馬融,而參取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說。

子春河南緱氏人,生漢末,至永平初尚在,年九十餘。

鄭眾、賈達皆受業焉。

大夫者,河南鄭興少贛也;司農者,鄭眾仲師,興之子也。

融字季長。

△《周禮釋文》二卷

唐陸德明撰。

△《周禮疏》五十卷

唐賈公彥撰。

其序《周禮》廢興起於成帝劉歆,而成於鄭康成。

又言鄭眾以為《書周官》,即此《周官也》,失之矣。

《書》止一篇,《周禮》乃六篇,文異數萬,非《書》類,是則然矣。

但《周禮》六官,實本於《周官》,《周官》舉其凡,《周禮》詳其目,鄭眾之說,未得為失。

而其大可疑者,則邦土、邦事之不同也。

《館閣書目》案《藝文志》謂之《周官經》,此《禮器》所謂經禮者是也。

《志》有《周官經》六篇,《傳》四篇,但曰經傳云爾,乃便以為經禮,尤為可笑。

《廣川藏書志》雲公彥此《疏》,據陳邵《異同評》及沈重《義疏》為之,二書並見《唐藝文志》,今不復存。

△《周禮新義》二十二卷

王安石撰。

其序言:「自周衰至今,歷載千數,而太平之遺跡,掃蕩殆盡,學者所見,無復全經。

於是時,乃欲訓而發之,臣誠不自揆,知其難也。

以訓而發之之為難,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之之為尤難也。」

新法誤國,於此可推其原矣。

熙寧八年,詔頒之國子監,且置之義解之首。

其解止於《秋官》,不及《考工記》。

△《周禮中義》八卷

祠部員外郎長樂劉彝執中撰。

彝,諸經皆有《中義》。

△《周禮詳解》四十卷

王昭禹撰。

未詳何人。

近世為舉子業者多用之,其學皆宗王氏新說。

△《周禮講義》四十九卷

林之奇撰。

△《周禮說》三卷

中書舍人永嘉陳傅良君舉撰。

曰《格君心》、《正朝綱》、《均國勢》,各四篇。

△《周禮井田譜》二十卷

進士會稽夏休撰。

紹興時表上之。

淳熙中樓鑰刻之,永嘉陳止齋為之序。

休有《破禮記》二十卷,未見。

△《周禮丘乘圖說》一卷

項安世撰。

△《周禮說》五卷

黃度撰。

不解《考工記》。

葉水心序之。

△《周禮綱目》八卷、《摭說》一卷

紹興府教授括蒼林椅奇卿撰。

嘉定初上之朝。

△《鶴山周禮折衷》二卷

樞密臨邛魏了翁華父之門人稅與權所錄。

條列經文,附以傳注。

鶴山或時有所發明,止於《天官》,余皆未及也。

△《大戴禮》十三卷

漢信都王太傅梁戴德延君、九江太守聖次君皆受《禮》於後蒼,所謂《大、小戴禮》者也。

漢初以來,迄於劉向校定中書,諸家所記,殆數百篇。

戴德刪其煩重,為八十五篇。

聖又刪為四十九篇。

相傳如此。

今小戴四十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書所存止此。

自《隋》、《唐志》所載卷數,皆與今同。

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一,其前缺三十八篇,末缺四篇,所存當四十三,而於中又缺四篇,第七十二復出一篇,實存四十篇。

意其缺者,即聖所刪耶?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今《禮記》文不異,他亦間有同者。

《保傅傳》世言《賈誼書》所從出也。

今考《禮察篇》湯武、秦定取捨一則,盡出誼疏中,反若取誼語剿入其中者。

《公符篇》全錄漢昭帝冠辭。

則此書殆後人好事者采獲諸書為之,故駁雜不經,決非戴德本書也。

題九江太守,乃戴聖所歷官,尤非是。

△《禮記》二十卷

即所謂《小戴禮》也。

凡四十九篇。

漢儒輯錄前記,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駁而不純。

獨《大學》、《中庸》為孔氏之正傳,然初非專為《禮》作也。

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匯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蓋有以也。

△《禮記注》二十卷

漢鄭康成撰。

△《禮記釋文》四卷

唐睦德明撰。

△《禮記正義》七十卷

唐孔穎達等撰。

舊有《義疏》行於世者,惟皇甫侃、熊安生二家。

皇勝於熊,故據皇氏為本,有不備則以熊氏補焉。

△《芸閣禮記解》十六卷

秘書省正字京兆呂大臨與叔撰。

案《館閣書目》作一卷,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喪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

此晦庵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垛,書坊稱《芸閣呂氏解》者,即其書也。

《續書目》始別載之。

△《禮記解》二十卷

新安方愨性夫撰。

政和二年表進,自為之序。

以王氏父子獨無解義,乃取其所撰《三經義》及《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由是得上捨出身。

其所解文義亦明白。

△《禮記解》七十卷

馬希孟彥醇撰。

未詳何人,亦宗王氏。

△《中庸大學廣義》一卷

司馬光撰。

△《中庸大學說》各一卷、《少儀解》附

張九成撰。

曲江本《中庸》六卷,《大學》二卷。

△《兼山中庸說》一卷

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中庸集解》二卷

會稽石■〈敦上山下〉子重集錄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尹焞凡十家之說,晦翁為之序。

△《大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

朱熹撰。

其說大略宗程氏,會眾說而折其中。

又記所辨論取捨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之序。

至《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中庸輯略》一卷

朱熹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

其取捨之意,則《或問》詳之。

△《曲禮口義》二卷

戴溪撰。

△《中庸說》一卷

項安世撰。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直秘閣昆山衛湜正叔集諸家說,自註疏而下為一書,各著其姓氏。

寶慶二年表上之,由此寓直中秘。

魏鶴山為作序。

△《孔子閒居講義》一卷

龍圖閣學士慈溪楊簡敬仲撰。

△《三禮義宗》三十卷

梁國子博士清河崔靈恩撰。

凡一百四十九條,其說推本《三禮》,參取諸儒之論,博而覈矣。

案本傳四十七卷,《中興書目》一百五十六篇,皆與今卷篇數不同。

《書目》又雲慶歷中高陽許聞誨為之序,家本亦無此序也。

△《三禮圖》二十卷

國子司業太常博士河南聶崇義撰。

自周顯德中受詔,至建隆二年奏之。

蓋用舊圖六本參定,故題「集注」,詔國學圖於宣聖殿後北軒之屋壁,至道中改作於論堂之上,以版代壁。

判監李至為之記。

吾鄉郡庠安定胡先生所瓶論堂繪《三禮圖》,當是依仿京監。

嘉熙戊戌風水,堂壞,今不存矣。

△《禮象》十五卷

陸佃撰。

以改舊圖之失,其尊、爵,彝、舟,皆取公卿家及秘府所藏古遺器,與聶圖大異。

岷隱戴先生分教吾鄉,作閣齋館池上,畫此圖於壁,而以「禮象」名閣,與論堂《禮圖》相媲雲。

△《禮書》一百五十卷

太常博士長樂陳祥道用之撰。

論辯詳博,間以繪畫。

於唐代諸儒之論,近世聶崇義之圖,或正其失,或補其闕。

元佑中表上之。

△《夾漈鄉飲禮》七卷

鄭樵撰。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