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雜家類:△《呂氏春秋》二十六卷秦相呂不韋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雜家類

直齋書錄解題

雜家類

△《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秦相呂不韋撰。

後漢高誘注。

其書有十二紀、八覽、六論。

十二紀者,即今《禮記》之《月令》也。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

漢淮南王安與賓客撰。

後漢太尉許慎叔重注。

案《唐志》又有高誘注。

今本既題許慎記上,而詳序文則是高誘,不可曉也。

序言自誘之少,從同縣盧君受其句讀。

盧君者,植也。

與之同縣,則誘乃涿郡人。

又言是建安十年辟司空掾,東郡濮陽令,十七年遷監河東。

則誘乃漢末人,其出處略可見。

△《子華子》十卷

稱晉人程本,字子華,與孔子同時。

考前世史志及諸家書目,並無此書,蓋假託也。

《館閣書目》辨之當矣。

《家語》有孔子遇程子,傾蓋贈束帛之事。

而《莊子》亦載子華子見昭僖侯一則,此其姓字之所從出。

昭僖與孔子不同時也。

《莊子》固寓言,而《家語》亦未可考信。

班固《古今人表》亦無之。

使果有其人,遇合於夫子,班固豈應見遺也?其文不古,然亦有可觀者,當出於近世能言之流,為此以玩世爾。

△《論衡》三十卷

漢上虞王充仲任撰。

肅宗時人。

仕為州從事治中。

初著書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蔡邕、王朗初傳之時,以為不見異人,當得異書。

自今觀之,亦未見其奇也。

△《女誡》一卷

漢曹世叔妻班昭撰。

固之妹也。

俗號傳「《女孝經》」。

△《潛夫論》十卷

漢安定王符節信撰。

△《風俗通義》十卷

漢泰山太守汝南應劭仲遠撰。

《唐志》二十卷。

今惟存十卷,余略見庾仲容《子鈔》。

△《蔣子萬機論》二卷

魏太尉平河蔣濟子通撰。

案《館閣書目》卷五十五篇。

今惟十五篇,恐非全書也。

△《博物誌》十卷

晉司空范陽張華茂先撰。

多奇聞異事。

華能辨龍鮓,識劍氣,其學固然也。

△《古今注》三卷

晉太傅丞崔豹正熊撰。

△《孫子》十卷

題晉孫綽興公撰。

恐依托。

《唐志》及《中興書目》並無之。

余從程文簡家借錄。

△《劉子》五卷

劉書孔昭撰。

播州錄事參軍袁孝政為序。

凡五十五篇。

案《唐志》十卷,劉勰撰。

今序雲畫傷已不遇,天下陵遲,播遷江表,故作此書。

時人莫知,謂為劉勰,或曰劉歆、劉孝標作,孝政之言云爾。

終不知畫為何代人。

其書近出,傳記無稱,莫詳其始末,不知何以知其名畫而字孔昭也。

△《金樓子》十卷

梁元帝繹世誠為湘東王時所述也。

雜記古今聞見。

末一卷為自序。

△《瑞應圖》十卷

不著名氏。

案《唐志》有孫柔之《瑞應圖記》、熊理《瑞應圖譜》各三卷,顧野王《符瑞圖》十卷,又《祥瑞圖》十卷。

今此書名與孫、熊同,而卷數與顧合,意其野王書也。

其間亦多援孫氏以為注。

《中興書目》有《符瑞圖》二卷,定著為野王。

又有《瑞應圖》十卷,稱不知作者,載天地瑞應諸物,以類分門。

今書正爾,未知果野王否?又雲或題王昌齡。

至李淑《書目》,又直以為孫柔之,其為昌齡或不可知,而此書多引孫氏,則決非柔之矣。

又恐李氏書別一家也。

△《子鈔》三十卷

梁尚書左丞穎川庚仲容子仲撰。

所取諸子之書百有五家,其間頗有與今世見行書不同者,而亡者亦多矣。

△《意林》三卷

唐大理評事扶風馬總會元撰。

以庚《鈔》增損裁擇為此書。

總後宦達,嘗副裴晉公平淮西者也。

△《顏氏家訓》七卷

北齊黃門侍郎琅邪顏之推撰。

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而其書崇尚釋氏,故不列於儒家。

△《匡謬正俗》八卷

唐秘書監琅邪顏籀師古撰。

其子符璽郎揚庭永徽二年表上之。

△《刊謬正俗跋》八卷

莆田鄭樵撰。

△《理道要訣》十卷

唐宰相杜佑撰。

凡三十三篇,皆設問答之辭。

末二卷記古今異制,蓋於《通典》中撮要,以便人主觀覽。

△《造化權輿》六卷

唐豐王府法曹趙自勉撰。

天寶七年表上。

陸農師著《埤雅》頗採用之,其孫務觀嘗兩為之跋。

余求之久不獲,己亥歲從吳門天慶《道藏》中借錄。

△《祝融子兩同書》二卷

不著名氏。

《中興書目》雲唐吳筠撰。

《唐·藝文志》同,但入小說類。

又案《崇文總目》以為羅隱撰,未詳。

其書采孔、老為內外十篇。

祝融者,謂鬻子,為諸子之首也。

△《刊誤》二卷

唐國子祭酒李涪撰。

△《資暇集》二卷

唐李匡文濟翁撰。

△《兼明書》二卷

唐國子太學博士丘光庭撰。

△《蘇氏演義》十卷

唐光啟進士武功蘇鶚德祥撰。

此數書者皆考究書傳,訂正名物,辨證訛謬,有益見聞。

尤梁溪以家藏本刻之當塗。

△《事始》三卷

唐吳王諮議弘文館學士南陽劉存撰。

△《炙穀子》三卷

唐王睿撰。

以《古今注》、《二儀實錄》、《樂府解題》等書,刪並為一編。

△《伸蒙子》三卷唐校書郎長樂林慎思虔中撰。

△《中華古今注》三卷

後唐太學博士馬縞撰。

蓋推廣崔豹之書也。

△《格言》五卷

南唐中書侍郎北海韓熙載權叔言撰。

△《化書》六卷

南唐宰相盧陵宋齋邱子嵩撰。

△《物類相感志》一卷

僧贊寧撰。

國初名釋也。

△《耄智余書》三卷

太子少保致仕澶淵晁迥德遠撰。

迥善養生,兼通釋、老書,年至八十四,子孫多聞人。

△《昭德新編》一卷

晁迥撰。

「昭德」者,京師居第坊名也。

晁氏子孫皆以為稱。

△《聱隅子》二卷

蜀人黃晞撰。

聱隅,其自號也。

本朝仁宗時人。

書名《歔欷瑣微論》,凡十篇。

△《宋景文筆記》一卷

翰林學士安陸宋祁子京撰。

△《近事會元》五卷

李上友撰。

自唐武德至周顯德,雜事細務皆記之。

△《徽言》三卷

司馬光手鈔諸子書,題其末曰:「余此書類舉人所鈔書,然舉人所鈔獵其辭,余所鈔核其意;舉人志科名,余志道德。」

其書「迂叟年六十八」,蓋公在相位時也。

方機務填委,且將屬疾,而好學不厭,克勤小物如此。

所鈔自《國語》而下六書,其目三百一十有二,小楷端重,無一筆不謹,百世之下,使人肅然起敬。

真跡藏邵康節家,其諸孫遵守。

漢嘉從邵氏借刻,攜其板歸越,今在其群從述尊古家。

△《泣岐書》三卷

蜀人龍昌期撰。

稱「上昭文相公」。

有後序,言求薦進之意。

△《天保正名論》八卷

龍昌期撰。

其學迂僻,事非周公,妄人也。

△《事物紀原》二十卷

不著名氏。

《中興書目》十卷,開封高承撰,元豐中人。

凡二百七十事。

今此書多十卷且數百事,當是後人廣之耳。

△《孔氏雜說》一卷

清江孔平仲毅甫撰。

△《晁氏客語》一卷

晁說之以道撰。

△《廣川家學》三十卷

中書舍人董弅令升撰。

述其父逌之學。

△《石林家訓》一卷

葉夢得少蘊撰。

△《石林過庭錄》二十七卷

葉夢得與諸子講說者,其中子模編輯之。

△《程氏廣訓》六卷

中書舍人三衢程俱致道撰。

△《藝苑雌黃》二十卷

建安嚴有翼撰。

大抵辨正訛謬,故曰「雌黃」。

其目:《子史》、《傳注》、《詩詞》、《時序》、《名數》、《聲畫》、《器用》、《地理》、《動植》、《神怪》、《雜事》,卷為二十,條凡四百條,硯岡居士唐稷序之。

有翼嘗分教泉、荊二郡。

△《緗素雜記》十卷

建安黃朝英士俊撰。

有陳與者為之序,言甲辰六試禮部不利,蓋政、宣中士子也。

其書亦辨正名物,而學頗迂僻。

言《詩》「芍葯」「握椒」之義,鄙褻不典。

王氏之學,前輩以資戲笑,而朝英以為得詩人深意,其識可見矣。

△《聖賢眼目》一卷

曲阿洪興祖慶善撰。

摘取經、子數十條,以己見發明之。

△《義林》一卷

眉山程敦厚子山撰。

其上世東坡外家也。

子山為人凶險,與眉守邵溥有隙,以匹絹為匿名書,誣以罪狀,抵帥蕭振。

振逮溥系獄鞫之。

或教溥一切誣服,得不以鍛煉死獄。

上朝議以匿名不當受,而制司非得旨不應擅逮系郡守,遂兩罷之。

溥雖得弗問,而終無以自明,憤訴於天。

子山之居極壯麗,一夕燼於火。

後附秦檜至右史,後復得罪,譎知安遠縣以沒。

△《弟子職等五書》一卷

漳州教授張時舉以《管子弟子職》篇,班氏《女誡》,呂氏《鄉約》、《鄉禮》,司馬氏《居家雜儀》合為一編。

△《演蕃露》十四卷、《續》六卷

程大昌泰之撰。

初在館中見《蕃露》書,以為非,說見春秋類。

又引《古今注》「冕旒綴玉下垂如繁露」,然蓋與《玉杯》、《竹林》同為託物名篇,可想見也。

今日《演蕃露》,意古之《蕃露》與《爾雅》、《釋名》、《廣雅》、《刊誤正俗》之類云爾。

△《考古編》十卷、《續編》十卷

程大昌撰。

上自《詩》、《書》,下及史傳,世俗雜事有可考見者,皆筆之。

△《楚澤叢語》八卷右迪功郎李蓍吉先撰。

不知何人作,其書專辟孟子。

紹興中撰進。

大意以為王氏之學出於孟氏。

然王氏信有罪矣,孟氏何與焉。

此論殆得於晁景迂之微意。

△《容齋隨筆》、《續筆》、《三筆》、《四筆》各十六卷、《五筆》十卷

翰林學士鄱陽洪邁景盧撰。

每編皆有小序。

《五筆》未成書。

△《續顏氏家訓》八卷

左朝請大夫李正公撰。

皆用顏氏篇目而增廣之。

△《習學記言》五十卷

寶文閣學士龍泉葉適正則撰。

自《六經》、諸史、子以及文鑒皆有論說,大抵務為新奇、無所蹈襲。

其文刻削精工,而義理未得為純明正大也。

自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隨其淺深,鹹有遺論,無得免者。

而獨於近世所傳《子華子》篤信推崇之,以為真與孔子同時,可與《六經》並考,而不悟其為偽也。

且既曰其書甚古,而文與今人相近,則亦知之矣。

遠自《七略》,下及《隋》、《唐》、《國史》諸志、李邯鄲諸家書目皆未之有,豈不足以驗其非古,出於近世好事能文者之所為,而反謂孟、荀以來無道之者,蓋望而棄之也。

不亦惑乎!

△《准齋雜說》一卷

錢塘吳如愚撰。

△《灌畦暇語》一卷

不知作者,雜取史傳事,略述己意。

△《忘筌書》二卷

潘植子醇撰。

新安所刻本凡八十二篇,與《館閣書目》、《諸儒鳴道集》及余家寫本篇數皆不同。

本已見儒家,而《館目》置之雜家者,以其多用釋、老之說故也。

今亦別錄於此。

△《袁氏世范》三卷

樂清令三衢袁采君載撰。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