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易類:△《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系辭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易類

直齋書錄解題

易類

△《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系辭注》三卷

魏尚書郎山陽王弼輔嗣注上、下《經》,撰《略例》。

晉太常穎川韓康伯注《系辭》、《說》、《序》、《雜卦》。

自漢以來,言《易》者多溺於象佔之學,至弼始一切掃去,暢以義理。

於是天下後世宗之,余家盡廢。

然王弼好老氏,魏、晉談玄,自弼輩倡之。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去三存一,於道闕矣。

況其所謂辭者,又雜以異端之說乎!范甯謂其罪深於桀、紂,誠有以也。

弼父業長緒,本王粲族兄凱之子,粲二子坐事誅,文帝以業嗣粲。

弼死時年二十餘。

△《古易》十二卷

出翰林學士睢陽王洙原叔家。

上、下《經》惟載《爻辭》,外《卦辭》一、《彖辭》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

葉石林以為此即《藝文志》所謂《古易》十二篇者也。

案《隋唐志》皆無《古易》之目,當亦是後人依仿錄之爾。

△《周易古經》十二卷

丞相汲郡呂大防微仲所錄上、下《經》,並錄《爻辭》、《彖》、《象》,隨《經》分上下,共為六卷,上、下《系辭》二卷,《文言》、《說》、《序》、《雜卦》各一卷。

△《古周易》八卷

中書舍人清豐晁說之以道所錄《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辭》五、《說卦》六、《序卦》七、《雜卦》八。

其說曰: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自費氏始。

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逐爻。

則費氏初變古制時,猶若今《乾》、《坤》二卦各存舊本歟?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於王弼,奈何後之儒者,尤而效之。

杜預分《左氏傳》於《經》,宋衷、范望散《太玄測》、《贊》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

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遷、固敘傳,揚雄《法言》敘篇云爾。

卷首列名氏二十餘家,文字異同則散見於卦雲。

△《古易》十二卷、《音訓》二卷

著作郎東萊呂祖謙伯恭所定。

篇次與汲郡呂氏同,《音訓》則其門人王莘叟筆受。

朱晦庵刻之於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

其所著《本義》,據此本也。

△《古周易》十二卷

國子錄吳郡吳仁傑斗南所錄。

以爻為《系辭》,今之《系辭》為《說卦》。

其言《十翼》,謂《彖傳》,《象傳》,《系辭傳》上、下,《說卦》上、中、下,《文言》,《序卦》,《雜卦》,並上、下《經》為十二篇。

案漢世傳《易》者,施、孟、梁邱、京、費。

費最晚出,不得立於學官。

其學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經》。

自劉向校中古文《易經》,諸家或脫「無咎悔亡」,惟費氏與古文同,東京名儒馬、鄭皆傳之。

其後,諸家皆廢,而費學孤行,以至於今。

其合《彖》、《象》、《文言》於《經》,蓋自康成、輔嗣以來,展轉相傳,學者遂不識古文本經。

甚至今世考官命題,或連《彖》、《象》、《爻辭》為一,對大義者,志得而已,往往穿鑿傅會,而《經》旨破碎極矣。

凡此諸家所錄,雖頗有同異,大較《經》自為《經》,《傳》自為《傳》,而於《傳》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

稍復古人之舊,均有補於學者,宜並存之。

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見吳氏書篇末,今古文參用,視諸本為無據。

又有程迥可久《古易考》十二篇見後。

△《周易正義》十三卷

唐國子祭酒冀州孔穎達仲達撰。

序雲十四卷,《館閣書目》亦云。

今本止十三卷。

案《五經正義》,本唐貞觀中穎達與顏師古等受詔撰《五經義贊》,後改為《正義》,博士馬嘉運駁正其失。

永徽二年,中書門下於志寧等考正增損,書始布下。

其實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稱「孔疏」爾。

其說專釋一家注文為正。

△《周易釋文》一卷

唐國子博士吳郡陸德明撰。

本名元朗,以字行。

多援漢、魏以前諸家說,蓋唐初諸書皆在也。

卦首注某宮、某世,用京房說。

△《歸藏》三卷

晉太尉參軍薛貞注。

案《唐志》十三卷,司馬膺注。

今惟存《初經》、《本蓍》、《齊母》三篇,錯謬不可讀,非古全書也。

△《子夏易傳》十卷

案《隋》、《唐志》有《卜商傳》二卷,殘缺。

陸德明、李鼎祚亦時稱引。

考《漢志》,初無此書。

有孫坦者,為《周易析蘊》,言此漢杜子夏也,未知何據。

使其果然,何為不見於《漢志》?其為依托明矣。

隋、唐時止二卷,已殘缺,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經文,《彖》、《象》、《爻辭》相錯,正用王弼本。

決非漢世書。

以陸德明所引求之今傳,則皆無之,豈惟非漢世書,亦非隋、唐所傳書矣。

其文辭淺俚,非古人語,姑存之以備一家。

案晁以道《傳易堂記》曰:「古今鹹謂子夏受於孔子而為之傳。

然太史公、劉向父子、班固皆不論著,唐劉子玄知其偽矣。

書不傳於今,今號為《子夏傳》者,《崇文總目》知其為偽,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為唐張弧之《易》也。」

晁之言云爾。

張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見《館閣書目》,雲唐大理評事,亦不詳何時人。

△《京房易傳》三卷、《積算雜占條例》一卷

吳鬱林太守吳郡陸績公紀注。

京氏學廢絕久矣。

所謂《章句》者,既不復傳,而《占候》之存於世者僅若此,較之前志,什百之一二耳。

今世術士所用世應、飛伏、遊魂、歸魂、納甲之說,皆出京氏。

晁景迂嘗為京氏學,用其傳為《易》式雲。

或作四卷,而《條例》居其首。

又有《參同契》、《律歷志》,見陰陽家類,專言占候。

△《關子明易傳》一卷

後魏河東關朗子明撰。

唐趙蕤注。

《隋》、《唐志》皆不錄。

或雲阮逸偽作也。

△《周易集解》十卷

唐著作郎李鼎祚集子夏、孟喜、京房、九家、《乾鑿度》、馬融、荀爽、鄭康成、劉表、何晏、王弼、宋衷、虞翻、陸績、王肅、干寶、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瓛、何妥、崔憬、沈麟士、盧氏、崔覲、孔穎達等諸家,凡隋、唐以前《易》家諸書逸不傳者,賴此猶見其一二,而所取於荀、虞者尤多。

九家者,漢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苟爽嘗為之集解。

陸氏《釋文》所載《說卦》、《逸象》,本於九家《易》。

蜀才,范長生也,顏之推雲。

△《元包》十卷

唐衛元嵩撰。

秘書少監武功蘇源明傳,四門助教趙郡李江注。

其書以八卦為八篇首,而「一世」至「歸魂」各附其下。

先《坤》,次《乾》,次《兌》、《艮》、《離》、《坎》、《巽》、《震》。

《坤》曰太陰,《乾》曰太陽,余六子有孟、仲、少之目,每卦之下,各為數語,用意僻怪,文意險澀,不可深曉也。

△《周易啟源》十卷

唐太子左諭德蔡廣成撰。

皆設為問答之辭。

其卷首題德恆、德言、德庸、德翰問者,不知何義也。

△《補闕周易正義略例疏》一卷

唐四門助教邢璹撰。

案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文與此同,余皆不然。

此本亦淺近無義理,姑存之。

△《周易窮微》一卷

稱王輔嗣。

凡為論五篇。

《館閣書目》有王弼《易辨》一卷。

其論《彖》、論《象》亦類《略例》,意即此書也。

又言弼著此書已亡,至晉得之,王羲之承詔錄藏於秘府,世莫得見,未知何所據而雲。

△《周易物象釋疑》一卷

唐東陽助撰。

《唐志》作「東鄉助」,《館閣書目》又雲守江陵尹。

東陽、東鄉,皆複姓也。

其序言隨事義而取象,若以龍敘《乾》,以馬明《坤》。

凡注、疏未釋者,標出為此書。

△《周易舉正》三卷

唐蘇州司戶參軍郭京撰。

自言得王弼、韓康伯手寫真本,正其訛謬,凡一百三十五條。

如《坤》初六象「履霜,陰始凝也」,多「堅冰」二字;《屯》六三象「以從禽也」,闕「何」字;《頤》「拂經」,當作「拂頤」;《坎》卦「習坎」上當有卦名之類,皆於義為長。

△《易傳解說》一卷、《微旨》三卷

唐宰相吳郡陸希聲撰。

案《唐志》有《易傳》二卷,《中興書目》作六卷,別出《微旨》三卷。

今所謂《解說》者,上、下《經》共一冊,不分卷。

有序言著《易傳》十篇,七篇以上解《易》義之淵微,八篇以下廣《易》道之旁行,今第為六卷;又撰《易圖》、《指說》、《釋變》、《微旨》各一卷,通為十卷。

其上、下《經》蓋第一、第二篇,經文一句,傳亦一句,門人以為難曉,故復為之解。

然則其全書十卷,不盡傳矣。

家舊惟有《微旨》,續得《解說》一編,始知其詳。

△《周易口訣義》六卷

河南史之徵撰。

不詳何代人,《三朝史志》有其書,非唐則五代人也。

避諱作「證」字。

△《易證墜簡》二卷

毗陵從事建溪范諤昌撰。

天禧中人。

序言任職毗陵,因事退閒。

蓋嘗失官也。

又言得於湓浦李處約,李得於廬山許堅。

其上卷如郭京《舉正》,下卷辨《系辭》非孔子命名,止可謂之《贊》,系今《爻辭》乃可謂之《系辭》。

又重定其次序。

又有《補注》一篇,辨周、孔述作,與諸儒異,為《乾》、《坤》二傳。

末有《四辭晷刻圖》一篇。

《館閣書目》止一卷。

又有《源流圖》一卷,言納甲、納音者,即此下卷《補注》序中語也。

世或言劉牧之學出於諤昌,而諤昌之學亦出種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文、朱子發皆云爾。

△《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統論》一卷、《略例》一卷、又《易數鉤隱圖》二卷

太常博士劉牧長民撰,黃黎獻為之序。

又為《略例圖》,亦黎獻所序。

又有三衢劉敏士刻於浙右庾司者,有歐陽公序,文淺俚,決非公作。

其書三卷,與前本大同小異。

案敏士序稱伯祖屯田郎中臨川先生志其墓,今觀志文所述,但言學《春秋》於孫復而已。

當慶歷時,其《易》學盛行,不應略無一語及之,且黎獻之序稱字長民,而志稱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

△《刪定易圖論》一卷

直講旴江李覯泰伯撰。

蓋刪劉牧《易圖》而存之者三焉。

《館閣書目》作六卷,十九篇。

覯先著《易論》十九篇,皆見集中,與此自為二書,當是合為十九也。

△《易補注》十卷、又《王劉易辨》一卷

秘書丞宋鹹貫之撰。

鹹嘗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條,以正亡誤。

及得郭京《舉正》於歐陽公,遂參驗為《補注》。

皇祐五年表上之。

別有《易訓》,未見。

《易辨》,凡二十篇。

劉牧之學,大抵求異先儒,穿鑿破碎,故李、宋或刪之,或辨之。

△《周易言象外傳》十卷

翰林學士睢陽王洙原叔撰。

其序言學《易》於處士趙期。

論次舊義,附以新說,凡十二篇。

以王弼《傳》為「內」;摘其異者,表而正之,故曰「外」雲。

△《周易析蘊》二卷

孫坦撰。

其首言《子夏傳》辭不甚粹,或取《左氏傳》語證之。

晚又得十八占,稱天子曰「縣官」,嘗疑漢杜子夏之學。

及讀杜《傳》,見引《明夷對策》,疑始釋。

然坦不知何人,《國史志》及《中興書目》皆不著。

△《易筌》六卷

太常丞建安阮逸天隱撰。

每爻各以一古事系之,頗多牽合。

△《周易意學》六卷

題齊魯後人陸秉撰。

晁氏《讀書志》云:秉字端夫,舊名東,嘗通判蜀州。

寶元二年上其書,有詔嘉獎。

其說多異先儒,穿鑿無據。

△《周易口義》十三卷

直講海陵胡瑗翼之撰。

新安王炎晦叔嘗問南軒曰:「伊川令學者先看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何也?」

南軒曰:「三家不論互體,故云爾。

然雜物撰德,具於中爻,互體未可廢也。」

南軒之說雖如此,要之,程氏專治文義,不論象數。

三家者,文義皆坦明,像數殆於掃除略盡,非特互體也。

△《周易解義》十卷

直講徂徠石介守道撰。

止解六十四卦,亦無大發明。

晁景迂嘗謂:「守道說,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

他人尚可責哉!」今觀此《解義》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見,使相附近,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舊本而已,更無他說。

不知景迂何以云爾也。

案:宋鹹《補注》首章,頗有此意,晁殆誤記也耶?

△《易童子問》三卷

參政廬陵歐陽永叔撰。

設為問答。

其上、下卷專言《系辭》、《文言》、《說卦》而下皆非聖人所作。

△《易意蘊凡例總論》一卷

東海徐庸撰。

皇祐中人。

凡為論九篇。

《館閣書目》又有《卦變解》,未見。

△《周易義類》三卷

稱顧叔思撰,未詳何人。

序言先儒論說甚眾,而其旨未嘗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辭意未嘗不一。

各立標目,總而聚之。

△《易解》十四卷

尚書右丞皇甫泌撰。

曰《述聞》,曰《隱訣》,曰《補解》,曰《精微》,曰《師說》,曰《明義》。

其學得於常山抱犢山人,而莆陽游中傳之。

劉彝、錢藻皆為之序。

山人者,不知其名氏,蓋隱者也。

泌嘗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易解》十四卷

丞相荊公臨川王安石介甫撰。

晁氏《讀書志》曰:「介甫《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

△《易說》三卷

丞相溫公涑水司馬光君實撰。

雜說無詮次,未成書也。

△《東坡易傳》十卷

端明殿學士眉山蘇軾子瞻撰。

蓋述其父洵之學也。

△《周易聖斷》七卷

諫議大夫閬中鮮於侁子駿撰。

多辨王弼、劉牧之非。

《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學者觀《彖》、《象》、《文言》而自得雲。

△《伊川易解》六卷

崇政殿說書河南程頤正叔撰。

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傳》,而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

蓋唐李鼎祚《集解》亦然。

伊川平生著述惟《易傳》為深,而亦不解《大傳》。

△《橫渠易說》三卷

崇文校書長安張載子厚撰。

△《乾生歸一圖》十卷

英州石汝礪撰。

嘉祐元年序。

取「乾」為生生之本,萬物歸於一也。

有論有圖,亦頗與劉牧辨,然或雜以釋、老之學。

其所謂一者,自注云:「一則靈寂。」

其《玄首》篇論道,專以靈明無體無生為主。

又曰:「因靈不動,而生寂體。」

豈非異端之說乎?

△《易義海撮要》十卷

熙寧中蜀人房審權編《義海》,凡百卷。

近時江都李衡彥平刪削,而益以東坡蘇氏、伊川程氏、漢上朱氏之說。

若房氏百卷之書,則未之見也。

衡,乾道中由侍御史改起居郎。

《館閣續書目》雲紹興監察御史,誤矣。

△《易解》二卷

翰林學士錢塘沈括存中撰。

所解甚略,不過數卦,而於《大小畜》、《大小過》獨詳。

△《了翁易說》一卷

左司諫延平陳瓘了翁撰。

晚年所著也。

止解六十四卦,辭旨深晦。

△《葆光易解義》十卷

泉州教授莆田張弼舜元撰。

紹聖中以章惇、黃裳等薦,賜號葆光處士。

後又以為福州司戶,本州教授。

其學多言取象。

△《易講義》十卷

給事中遂昌龔原深之撰。

嘉祐八年進士。

初以經學為王安石引用。

元符後入黨籍。

此段當在《正易心法》之前。

△《正易心法》一卷

舊稱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寧間廬山隱者李潛得之,凡四十二章。

蓋依托也。

朱先生雲,南康戴主簿師愈撰,乃《不唧■〈口留〉底禪》、《不唧■〈口留〉底修養法》、《日時法》。

王炎曰,洛山李壽翁侍郎喜論《易》。

炎嘗問侍郎:「在當塗板行《麻衣新說》如何?」

李曰:「程沙隨見囑。」

炎曰:「恐託名麻衣耳。

以撲錢背面喻八卦陰陽純駁,此鄙說也。

以泉雲雨為陽水,以澤為陰水,與夫子不合。」

李曰:「然。

然亦有兩語佳。」

炎曰:「豈非學者當於羲皇心地上馳騁,不當於周、孔腳跡下盤旋耶?然此二語亦非也。

無周、孔之辭,則羲皇心地,學者何從探之?」

李無語。

李名椿。

△《太極傳》六卷、《外傳》一卷、《因說》一卷

中書舍人晁說之以道撰。

其學本之邵康節。

自言學京氏《易》,紹聖間遇洛陽楊賢寶,得康節二《易圖》;又從其子伯溫得其遺編,始作《易傳》,名曰《商瞿傳》。

兵火後失之。

晚年復為此書。

又有《易元星紀譜》、《易規》二書,見本集中。

又有《傳易堂記》,述漢以來至本朝傳授甚詳。

△《易正誤》一卷

不知何人作。

但稱其名曰揚,又稱元祐以來云云,則近世人也。

據序為書三篇,曰《正誤》,曰《脫簡》,曰《句讀》。

今所存惟《正誤》一篇,大抵增益郭、范之說,故並附二書冊後。

△《梁谿易傳》九卷、《外篇》十卷

丞相昭武李綱伯紀撰。

案序《內》、《外篇》凡二十三卷。

《內篇》訓釋上、下《經》,《系辭》,《說》、《序》、《雜卦》,並《總論》合十卷;《外篇釋象》七,《明變》一,《訓辭》二,《類占》一,《衍數》二,合十有三卷。

今《內篇》闕《總論》,《外篇》闕《訓辭》及《衍數》下卷,存者十卷。

蓋罷相遷謫時所作。

其書未行於世,館閣亦無之。

莆田鄭寅子敬從忠定之曾孫得其家藏本,頃倅莆田日,借鄭本傳錄。

今考《梁谿集》,紹興十三年所編,其《訓辭》二序已雲有錄無書,則雖其家亦亡逸久矣。

豈有其序而書實未成耶?其書於辭、變、象、占無不該貫,可謂博矣。

△《周易外義》三卷

不知何人作。

載於《三朝史志》,則其來亦久矣。

大抵於《易》中所言及於制度、名物者,皆詳著之。

於《易》之本旨,無所發明,故曰「外義」。

△《皇極經世》十二卷、《敘篇系述》二卷

處士河南邵雍堯夫撰。

其學出於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長,修受之種放明逸,放受之陳摶。

蓋數學也。

曰《元會運世》,《以元經會》,《以運經世》,自帝堯至於五代,天下離合,治亂興廢,得失邪正之跡,以天時而驗人事,以人事而驗天時,以陰陽剛柔窮聲音律呂,以窮萬物之數。

末二卷論所以為書之意,窮日月星辰、飛走動植之數,以窮天地萬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

書謂之《經世》,篇謂之《觀物》,凡六十二篇。

其子伯溫為之《敘系》,具載《先天》、《後天》、《變卦》、《反對》諸圖,又為《易學辨惑》一篇,敘傳授本末真偽。

然世之能明其學者,蓋鮮焉。

雍謐康節。

△《觀物外篇》六卷

康節門人張■〈山昏〉子望記其平生之言,雖十才一二,而足以發明成書者為多,故名《觀物外篇》。

■〈山昏〉登進士第,仕為太常寺主簿。

△《觀物內篇解》二卷

康節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溫子文撰。

即《經世書》之第十一、十二卷也。

△《廣川易學》二十四卷

中書舍人東平董逌彥遠撰。

△《吳園易解》十卷

秘閣修撰鄱陽張根知常撰。

卷後有序、論五篇,《雜說》、《泰論》各一篇。

根自號吳園先生。

△《漢上易傳》十一卷、《叢說》一卷、《圖》三卷

翰林學士荊門朱震子發撰。

紹興初在經筵表上,具述源流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

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數,敦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等篇。

臣今以《易傳》為宗,和會雍、載之論,上采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復合。」

蓋其學專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專尚文辭為非是,故其於象數頗加詳焉。

序稱九卷,蓋合《說》、《序》、《雜卦》為一也。

△《周易窺餘》十五卷

資政殿學士金華鄭剛中亨仲撰。

不解《乾》、《坤》二卦,獨自《屯》卦始。

剛中嘗得罪秦檜,豈其於《乾》、《坤》之義有所避耶?

△《周易疑難圖解》二十五卷

三山鄭東卿少梅撰。

以六十四卦為圖,外及《六位》、《皇極》、《先天》、《卦氣》等圖,各附以論說。

末有《系辭解》。

自言其學出於富沙丘先生,以為《易》理皆在於畫中。

於是日畫一卦,週而復始,久而後有所入。

沙隨程迥可久曰:「丘程字憲古,嘗有詩曰:『《易》理分明在畫中。

』又曰:『不知畫意空箋注,何異丹青在畫中。

』其學傳之東卿雲。」

永嘉所刊本作二冊,不分卷,無《系辭解》。

△《易索》十三卷

知岳州太和張汝明舜文撰。

上、下《經》六卷,外《觀象》三,《觀變》、《玩辭》、《玩占》、《叢說》各一。

汝明,元祐壬申進士,大觀初為御史省郎。

游酢定夫志其墓。

△《易解義》十卷

題凌公弼撰。

未詳何人。

善解析文義,頗簡潔,有所發明。

《館閣書目》有《集解》六卷,稱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豈即其人耶?

徽猷閣待制新安凌唐佐字公弼,建炎初知應天府,以劉豫虛實書奏被殺。

後其妻田氏以死狀聞,詔贈待制。

△《易小傳》六卷

丞相吳興沈該守約撰。

專釋六爻,兼論變卦,多本《春秋左氏傳》占法。

卦為一論。

又有《系辭補注》十餘則,附之卷末。

△《昭德易詁訓傳》十八卷

敷文閣直學士清豐晁公武子止撰。

博采古今諸家,附以己聞;又考載籍行事,以明諸爻之變。

其文義音讀之異者,列之逐條,曰《同異考》。

乾道中上之。

其議論精博,不主一家。

然亦略於象數。

晁氏居京師昭德坊,故號「昭德晁家」。

沖之叔用,其父也。

△《先天易鈐》一卷

序稱牛師德祖仁撰。

未詳何人。

蓋為邵氏之學而專乎術數者也。

△《傳家易說》十一卷

沖晦處士河南郭雍頤正撰。

自言其父忠孝,受學於程伊川。

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

學道之要無出於此。」

自是方覺讀《易》有味。

榜其室曰「兼山」。

立身行道,皆自「止」始。

兵興之初,先人舊學掃地,念欲補續其說,中心所知者「艮,止也」。

潛稽《易》學,以述舊聞,用傳於家。

忠孝字立之,名將樞密逵之子。

自言得先天卦變於河陽陳安民子惠,其書出李挺之,由是頗通象數。

仕為永興軍路提刑,死於狄難,其書散逸。

雍隱居陝州長陽山中。

帥守屢薦,召之不至,由處士封頤正先生。

其末,提舉趙善譽言於朝,遣官受所欲言,得其《傳家兵學》六卷以進,時淳熙丙午也。

明年卒,年八十有四。

又有《兼山遺學》六卷,見儒家類。

余書皆未之見也。

雍實范忠宣丞相外孫,又號白雲先生。

案:頤正,本朝廷所賜先生號,而《館閣書目》以為字頤正,恐誤。

△《讀易老人詳說》十卷

參政莊簡公上虞李光泰發撰。

光忤秦檜,謫海外為此書。

光嘗學於劉元城,其初進頗由蔡氏,晚節所立,有過人者。

△《易傳拾遺》十卷

敷文閣直學士廬陵胡銓邦衡撰。

銓謫新州作此書。

大概宗主程氏,而時出新意於《易傳》之外。

李光泰發為之序。

其曰「拾遺」者,謙辭也。

△《逍遙公易解》八卷、《疑問》二卷

直學士院李椿年仲永撰。

其門人鄱陽吳說之景傳所述,胡銓邦衡為之序。

《疑問》者,說之所錄,其問答之語也。

△《易傳》十一卷、《本義》十二卷、《易學啟蒙》一卷

煥章閣待制侍講新安朱熹晦庵撰。

初為《易傳》,用王弼本。

復以呂氏《古易經》為《本義》,其大旨略同,而加詳焉,首列九圖,末著《揲法大略》,兼義理、占象而言。

《啟蒙》之目曰:《本圖書》、《原卦畫》、《明蓍筮》,《考變占》,凡四篇。

△《周易變體》十六卷

吏部郎中京口都絜聖與撰。

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專論之卦為主。

△《系辭精義》二卷

呂祖謙集程氏諸家之說,程《傳》不及《系辭》故也。

《館閣書目》以為托祖謙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知舒州溫陵曾穜獻之集二程、張載、游酢、楊時及二郭之學為一書。

穜嘗受學於郭白雲。

△《易原》十卷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

首論天地五十有五之數,參之《河圖》、《洛書》大衍之異同,以為此《易》之原也,以及卦變、揲法,皆有圖論,往往斷以己見,出先儒之外。

△《易本傳》三十三卷

隆山李舜臣子思撰。

其自序以為《易》起於畫,捨畫則無以見《易》。

因畫論心,以中為用。

如捨本卦而論他卦,及某卦從某卦來者,皆所不取。

洪邁景盧為之作序。

舜臣淳熙中宰饒之德興,有惠政,民至今祠之。

三子皆知名,顯於時。

△《沙隨易章句》十卷、《外編》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

沙隨程迥可久撰。

其論占法,雜記占事尤詳。

迥嘗從玉泉喻樗子才學,登隆興癸未科,仕至邑宰。

及與前輩名公交遊,多所見聞,故其論說頗有源流根據。

《古易考》十二篇,闕《序》、《雜卦》。

△《誠齋易傳》二十卷

寶謨閣學士廬陵楊萬里廷秀撰。

其序以為《易》者,聖人通變之書,惟中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為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萬變通。

又言古未有字,八卦之畫即字也。

△《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

兵部侍郎福清林栗黃中撰。

淳熙中表進。

其書末卷為《六十四卦立成圖》,言聖人以八卦重為六十四,未聞以《復》、《姤》、《泰》、《否》、《臨》,《遁》變為六十四也,以辨邵堯夫、朱子發之說。

其與朱侍講違言,以論《易》不合,為朱公所辟也。

△《數學》一卷

雜錄像數諸圖說,不知何人所錄。

△《易說》二卷

潼川漕趙善譽德廣撰。

善譽,淳熙中嘗進《南北攻守類考》。

及為湖北提舉常平,陛辭,以《易說》進。

每卦為論一篇。

△《易辨》三卷、《淵源錄》三卷

右司郎中三山何萬一之撰。

其為《辨》三十三篇,大抵多與先儒異。

《淵源錄》者,蓋其為《易》解未成書,僅有《乾》、《坤》二卦而已。

萬,癸未進士高第,受知阜陵,官至右司郎中,知漳州以沒。

△《易總說》二卷

端明殿學士永嘉戴溪肖望撰。

每卦為一篇。

嘉定初,為東宮端尹,作此以授景獻。

△《周易玩辭》十六卷

太府卿松陽項安世平甫撰。

當慶元中得罪時論居江陵,杜門潛心,起居不出一室,送迎賓友未嘗逾閾。

諸書皆有論說,而《易》為全書。

其自序以為「讀程《易》三十年,此書無一字與之合,合則無用乎此書矣。

世之君子以《易傳》之理觀吾書,則本末條貫無一不本於程氏者;以《易傳》之文觀吾書,則恐有『西河疑女』之誚」。

大抵程氏一於言理,盡略象數,而此書未嘗偏廢;程氏於小象頗欠發明,而此書爻象尤貫通。

蓋亦遍考諸家,斷以己意,精而博矣。

△《易裨傳》二卷、《外篇》一卷

秘書省正字檇李林至撰。

凡三篇:曰《法象》,本之太極;曰《極數》,本之天地之數;曰《觀變》,本之揲蓍十八變。

《外篇》則曰《反對》、《世應》、《互體》、《納甲》、《卦氣》之類,凡八條。

△《述釋葉氏易說》一卷

吏部侍郎永嘉葉?正則為《習學記言》,《易》居其首。

門人建安袁聘儒席之述而釋焉。

聘儒,紹熙癸丑進士。

△《易筆記》八卷、《總說》一卷

軍器少監新安王炎晦叔撰。

嘗以上、下《經解》表進,作十卷。

今但六卷,並《系辭》二卷為八,闕《說卦》。

於象數頗有發明。

△《易翼傳》二卷

吏部侍郎括蒼鄭汝諧舜舉撰。

「翼」雲者,所以為程《傳》之輔也。

大抵以程《傳》為本,而附以己見之異。

然汝諧立朝,多為善類所不可,至互相排擊。

△《南塘易說》三卷

禮部尚書趙汝談履常撰。

專辨《十翼》非夫子作。

其說亦多自得之見。

△《西山復卦說》一卷

參政建安真德秀景元撰。

△《准齋易說》一卷

錢塘吳如愚撰。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