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別集類下:△《演山》集六十卷端明殿學士延平黃裳冕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別集類下

直齋書錄解題

別集類下

△《演山》集六十卷

端明殿學士延平黃裳冕仲撰。

元豐二年進士第一人,貴顯於崇、觀,死於建炎,年八十有七。

方三捨法初行,裳謂:「宜近不宜遠,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貧,不如遵祖宗科舉之制。」

世傳以為口實。

△《景迂集》二十卷

徽猷閣待制晁說之以道撰。

又本止刊前十卷。

說之平生著述至多,兵火散逸。

其孫子健裒其遺文,得十二卷,續廣之為二十卷。

別本刊前十卷而止者,不知何說也。

劉跂斯立墓誌,景迂所撰,見《學易集》後,而此集無之,計其逸者多矣。

說之,元豐五年進士。

元祐初,蘇文忠、范太史、曾文昭皆薦之。

坐元祐邪等,廢棄,靖康末始為從官。

卒於建炎三年。

慕司馬溫公為人,自號景迂生。

△《龜山集》二十八卷

工部侍郎延平楊時中立撰。

時及從明道,死當建炎四年,年八十有七,於程門最為壽考。

△《梁谿集》一百二十卷

丞相忠定公昭武李綱伯紀撰。

父夔,進士起家,至右文殿修撰,黃右丞履之甥也。

綱娶吳園先生張根之女,亦右丞外孫。

「梁谿」名集者,修撰葬錫山,忠定嘗廬墓雲。

△《襄陵集》二十四卷

尚書右丞襄陵許翰崧老撰。

元祐三年進士,靖康初入西府,建炎為丞轄,與黃潛善輩不合而去。

△《後湖集》十卷

丹陽蘇庠養直撰。

其父堅伯固,亦有詩名。

庠以遺澤畀其子,而自放江湖間。

東坡見其清江曲,大愛之,由是得名。

僧祖可正平號癩可者,其弟也。

庠中子扶,亦工詩,有清苦之節。

庠,紳之後,頌之族。

△《初寮集》四十卷、《後集》十卷、《內外制》二十四卷

尚書左丞中山王安中履道撰。

安中年十四薦於鄉,凡四舉乃登第。

為中司受旨,攻蔡京,京子攸入禁中,日夕泣涕,告於上,安中亟改翰苑,事遂止。

其自政府出守燕,京父子排之也。

然安中之進,亦本由梁師成。

始,東坡帥定武,安中未弱冠,猶及師事焉,未卒業而坡去。

其後,晁以道為無極令,安中既第,修邑子禮用長箋自言以新學竊一第為親榮,非其志也。

以道曰:「為學當謹初,何患不遠到?」

安中築室,榜曰「初寮」。

其議論聞見,多得於以道,既貴顯,遂諱晁學,但稱成州使君四丈,無復先生之號矣。

甚哉!籍、湜不畔之難也。

△《劉給事集》五卷

給事中劉安上元禮撰。

紹聖四年登第,歷台諫、掖垣、瑣闥,以次對歷三郡而終。

集中有《彈蔡京疏》。

△《橫塘集》三十卷

尚書右丞瑞安許景衡少伊撰。

亦嘗從程氏學。

建炎初為執政,與黃、汪不合罷。

建議渡江幸建康,言者以為非是,及下還京之詔,景衡以憂卒於瓜洲。

未幾,敵騎奄至淮揚,倉卒南渡。

△《章貢集》二十卷

秘書監章貢李樸先之撰。

紹聖元年進士。

坐言隆祐之賢,廢二十年,蔡京欲強致之,不屈。

靖康、建炎之間,半歲五遷,而病不能行以死。

其教授西京國子監也,程伊川與之甚厚,然謂其太直,以洛中風波為戒。

樸笑曰:「不意此言發于先生之口。」

伊川為之改容愧謝,其風節可畏也。

△《歐陽修撰集》六卷

崇仁布衣贈秘閣修撰歐陽澈德明撰。

澈死時年三十一。

環溪吳沆裒其詩為《飄然集》三卷,而會稽胡衍晉遠取其所上三書,並刻之臨川倅廨。

△《空青遺文》十卷

直寶文閣南豐曾紆公卷撰。

紆,布之子,有異材。

建中靖國初,布在相位,奉詔為《景靈西宮碑》,紆之筆也。

建炎、紹興之際,將漕江浙,入為司農少卿,知信、衢州以卒。

汪彥章志其墓,孫仲益序其文。

王銍性之,其婿也。

△《石林總集》一百卷、《年譜》一卷

尚書左丞吳郡葉夢得少蘊撰。

紹聖四年進士。

崇觀間驟貴顯,三十一歲掌外制,次年遂入翰林。

中廢,至建炎乃執政,然財數日而罷。

平生所歷州鎮,皆有能聲。

胡文定安國嘗以其蔡、穎、南京之政薦於朝,謂不當以宿累廢。

晚兩帥金陵,當烏珠臨江,移三山平群寇,其功不可沒也。

秦檜秉政,欲令帥蜀,辭不行,忤檜意,以崇慶節度使致仕。

其居在卞山,奇石森列,藏書數萬卷。

既沒,守者不謹,屋與書俱燼於火。

「石林」二字,本出《楚辭》天問。

△《石林建康集》十卷

皆帥建康時詩文。

其初,以所蒞官各為一集,後其家編次,總而合之,此集其一也。

△《石林審是集》八卷

其門人盛光祖子紹所錄。

亦已入總集。

△《浮溪集》六十卷

翰林學士婺源汪藻彥章撰。

四六偶儷之文,起於齊、梁,歷隋、唐之世,表章、詔、誥多用之。

然令狐楚、李商隱之流號為能者,殊不工也。

本朝楊、劉諸名公猶未變唐體,至歐、蘇,始以博學富文,為大篇長句,敘事達意,無艱難牽強之態,而王荊公尤深厚爾雅,儷語之工,昔所未有。

紹聖後置詞科,習者益眾,格律精嚴,一字不苟措,若浮溪尤其集大成者也。

△《翟忠惠集》三十卷

參政丹陽翟汝文公巽撰。

汝文制誥古雅,多用全句,氣格渾厚,近世罕及。

夫人邢氏,恕之女。

居實,其弟也。

長子耆年,實邢出,好古博文,高尚不仕。

忠惠者,私謚也。

△《鴻慶集》四十二卷

戶部尚書晉陵孫覿仲益撰。

大觀三年進士,政和四年詞科。

《代高麗謝賜燕樂表》,膾炙人口。

生元豐辛酉,卒乾道己丑,蓋年八十有九,可謂耆宿矣。

而其平生出處,至不足道也。

嘗提舉鴻慶宮,故以名集。

△《呂忠穆集》十五卷

丞相濟南呂頤浩元直撰。

後三卷為《燕魏錄》,雜記古今事。

卷末言金人敗盟始末甚詳。

△《忠正德文集》十卷

丞相聞喜趙鼎元鎮撰。

四字,高廟所賜宸翰中語也。

△《北山小集》四十卷

中書舍人信安程俱致道撰。

俱父祖世科,而俱乃以外祖鄧潤甫蔭入仕,宣和中賜上捨出身,為南宮舍人,紹興初入西掖。

徐俯為諫議大夫,封還詞頭,罷去。

後以次對修史,病不能赴而卒。

△《陵陽集》五十卷

中書舍人仙井韓駒子蒼撰。

自幼能詩,黃太史稱其超軼絕塵,蘇文定以此儲光羲。

游太學不第,政和初獻書召試,賜出身,後入西掖。

坐蘇氏鄉黨曲學罷。

△《丹陽集》四十二卷、《後集》四十二卷

顯謨閣待制江陰葛勝仲魯卿撰。

紹聖四年進士,元符三年詞科。

洪慶善序其文,有所謂「絕郭天信、拒朱勉、慚盛章而怒李彥」者,蓋其平生出處之略也。

再知湖州,後遂家焉。

△《尹和靖集》一卷、《附集》一卷

徽猷閣待制河南尹焞彥明撰。

子漸之孫。

年十九舉進士,策問欲誅元祐黨籍,不對而出,遂罷舉。

靖康賜號和靖處士。

敵陷洛陽,闔門遇害,死而復甦,門人潛載以逃。

客涪州,以范元長薦入經筵,擢列侍從。

葬會稽山。

△《綦北海集》六十卷

翰林學士北海綦崇禮叔厚撰。

工於四六。

秦檜初罷相,崇禮當制,有御筆詞頭藏其家。

檜再相,下台州追索,時崇禮已死,幸不及禍。

△《雲龕草堂後集》二十六卷

參政鉅野李邴漢老撰。

明受之變,以兵部侍郎直學士院叱責凶渠,朝廷賴焉。

既復辟,首擢執政。

周益公作神道碑,言《前》、《後集》一百卷,今惟《後集》,蓋皆南渡後所作也。

朱文公為之序。

漢老,樂靜右史之侄。

五世祖濤,五代時宰相。

石晉之亂,弟澣在翰林,陷於敵。

及邴立節於建炎,而其弟鄴守會稽,亦隨金人北去,世以為異。

△《龜谿集》十二卷

知樞密院忠敏吳興沈與求必先撰。

建炎、紹興之間,歷三院、翰苑以至執政,嘗奏言王安石之罪,大者在於取楊雄、馮道,當時學者惟知有安石,喪亂之際,甘心從偽,無仗節死義之風,實安石倡之。

此論前未之及也。

紹興七年終於位。

△《胡忠獻集》六十卷

端明殿學士晉陵胡世將承公撰。

文恭公宿之曾孫。

以兵部侍郎為川陝副宣,金人敗盟,繼吳玠之後,經畫守禦,以迄和議再成,分疆未定,死於河池。

世將好古博雅,有《資古紹志錄》,仿《集古錄》,跋尾亦見集中。

謚忠獻。

△《胡文定公武夷集》十五卷

給事中崇安胡安國康侯撰。

紹聖四年進士第三人。

仕四十年,實歷不及三載。

著《春秋傳》,行於世。

本喜為文,後篤志於學,乃不復作。

其辭召試,曰:「少習藝文,不稱語妙。

晚捐華藻,才取理明。

既覺昨非,更無餘習。」

故其文集止此。

△《毗陵集》五十卷

參政文靖毗陵張守全真撰。

一字子固。

崇寧進士、詞科。

紹興執政,張魏公在相位,薦秦檜再用,守有力焉。

一日,與魏公言:「某誤公聽,今朝夕同班列,得款曲,其人似以曩者一跌為戒,有患失心,宜自劾謝上。」

魏公為作墓誌,著其語。

△《張章簡華陽集》四十卷

參政金壇張綱彥正撰。

大觀中捨法,三中首選,釋褐承事郎,辟雍正,蓋專於新學者。

紹興初,在瑣闥忤張俊求去,復與秦隙,遂引年。

秦亡乃召用。

乾道初,年八十四而終。

自號華陽老人,「華陽」者,茅山也。

△《非有齋類稿》五十卷

給事中吳興劉一止行簡撰。

宣和三年進士。

居瑣闥僅百餘日,忤秦檜罷去,閒居十餘年,以次對致仕。

檜死。

被召,力辭,進雜學士而終,年八十二,實紹興庚辰。

△《竹西集》十卷、《西垣集》五卷

兵部侍郎維揚王居正剛中撰。

宣和三年進士。

紹興初入詞掖。

西垣集者,制草及繳章也。

其篇目,凡繳章皆云「封還詞頭」,蓋其子孫編次者之失也,除授則有詞頭,政刑庶事,何詞頭之有?

△《張巨山集》三十卷

中書舍人光化張嵲巨山撰。

嵲為司勳郎官,金人再取河南,秦相惶恐,上章引伊尹「善無常主」及周任「不能者止」之文以自解:嵲之筆也。

秦德之,遂擢修注掌制,而其具稿倉卒,誤以伊尹告太甲為告湯,及周任之言為孔子自言,時密書省寓傳法寺,有書其門曰:「周任為孔聖,太甲作成湯」,秦疑諸館職為之,多被逐。

然嵲亦以答檜「三折肱」之語,謂其貳於己,無幾亦罷。

△《默成居士集》十五卷

中書舍人潘良貴子賤撰。

一字義榮。

剛介之士也。

朱侍講序其集,略見其出處大致。

△《默堂集》二十二卷

宗正少卿延平陳淵知默撰。

一字幾叟。

了翁之侄孫,楊龜山門人,紹興初嘗為諫官。

△《筠谿集》二十四卷

戶部侍郎連江李彌遜似之撰。

大觀三年上捨第一,知冀州,能抗金敵,攝江東帥,與李忠定平周德之亂。

晚為從官,沮和議,坐廢而終。

△《鄱陽集》十卷

徽獻閣直學士鄱陽洪皓光弼撰。

皓奉使金國,守節不屈。

既歸,為秦所忌,謫英州。

死之日與秦適相先後。

三子登詞科,俱貴顯。

△《東窗集》四十卷

中書舍人鄱陽張廣彥實撰。

與呂居仁為詩友,其在西掖,當紹興十一年。

△《雪谿集略》八卷

汝陰王銍性之撰。

國初《周易》博士昭素之後也。

其父莘樂道嘗從歐公學。

銍為曾紆婿,嘗撰《七朝國史》,紹興初,常同子正薦之,詔視秩史官,給札奏御,會秦氏柄國中止,書竟不傳。

其子明清,著《揮麈錄》。

△《致堂斐然集》三十卷

禮部侍郎胡寅明仲撰。

文定公長子也。

本其兄子,初生棄不舉,文定於水盆內收育之。

既長,俾自絕於本生,不為心喪,止服世父之服,寅遵行之。

集中有《與秦丞相書》,言之甚詳。

人倫之變,古今所未有也。

寅,宣和初進士,紹興初已為從官,不主和議,秦本與其父子有契分,竟謫新州。

檜死北歸,沒於岳州。

△《五峰集》五卷

右承務郎胡宏仁仲撰。

文定季子。

不出仕,篤意理學。

南軒張栻,其門人也。

別本不分卷。

△《竹軒雜著》十五卷

太常少卿永嘉林季仲懿成撰。

以趙元鎮薦入朝,奏疏沮和議得罪。

仲熊、叔豹、季貍,其弟也,皆知名。

△《北山集》三十卷

端陰殿學士金華鄭剛中亨仲撰。

紹興二年進士亞魁。

受知秦相,擢使川陝,後忤意,貶死封州。

△《澹庵集》七十八卷

端明殿學士忠簡廬陵胡銓邦衡撰。

建炎甲科第五人。

既上書乞斬秦檜,謫嶺海,秦死得歸。

孝宗即位,始復官召用,又以沮再和之議得罪去。

乾道中入為丞郎,亦不容於時,奉祠,至淳熙七年乃終,年七十有九。

△《相山集》二十六卷

朝奉大夫濡須王之道彥猷撰。

宣和六年,兄弟三人同登科。

建炎寇亂,率眾保明避山,從之者皆得免。

以功改京官,沮和議得罪。

晚乃歷麾節,其子藺被遇阜陵,貴顯。

△《韋齋小集》十二卷

吏部員外郎新安朱松喬年撰。

侍講文公之父也。

文公嘗言,韋齋先生自為兒童時,出語已驚人,及去場屋,始致意為詩文。

其詩初亦不事雕飾,而天然秀髮,格律閒暇,超然有出塵寰之趣。

△《關博士集》二十卷

太學博士錢塘關注子東撰。

紹興五年進士。

嘗為湖州教授。

自號香巖居士。

△《石月老人集》三十五卷

朝議大夫致仕鄱陽余安行勉仲撰。

安行累舉不第。

其子應求以童子登崇寧五年進士科,為御史,歷麾節,所至迎養其父,至九十六乃終。

著書號《至言》,蓋純篤之士也。

△《王著作集》四卷

著作佐郎福清王蘋信伯撰、從程門學,以趙忠簡薦,召對,賜出身。

秦檜惡之,會其族子坐法,牽連文致,奪官以死。

△《屏山集》二十卷

通判興化軍崇安劉子翬彥沖撰。

父韐,兄子羽。

子翬以蔭入仕。

年甫四十八而卒。

朱文公,其門人也,嘗謂朱曰:「吾少聞佛老之說,歸讀吾書,然後知吾道之大,體用之全如此。

《於易》得入德之門焉。

作《復齋銘》、《聖傳論》,可以見吾志矣。」

△《東溪集》十二卷

冪迪功郎漳浦高登彥先撰。

考試潮州,策問忤秦相,謫死。

△《繙經堂集》八卷

知盱眙軍東平畢良史少董撰。

文簡公士安五世孫。

嘗陷敵,有從之遊者,因為圖,名《繙經》,寫其訪問紬繹之狀。

△《藥寮叢稿》二十卷

太常少卿上蔡謝伋景思撰。

參政克家之子。

△《巖壑老人詩文》一卷

左朝請大夫洛陽朱敦儒希真撰。

初以遺逸召用,嘗為館職。

既掛冠,秦檜之孫塤欲學為詩,起希真為鴻臚少卿,將使教之,懼禍不敢辭。

不久秦亡,物論少之。

合有全集,未見。

△《鶴溪集》十二卷

辟雍博士青田陳汝錫師予撰。

紹聖四年進士,持節數路,帥越而卒。

青田登科人自汝錫始。

希點子與,其孫也。

△《岳武穆集》十卷

樞密副使鄴郡岳飛鵬舉撰。

飛功業偉矣,不必以集著也。

世所傳誦其《賀和議成》一表,當亦是幕客所為,而意則出於岳也。

△《漢濱集》六十卷

參政襄陽王之望瞻叔撰。

周益公為集序。

△《玉山翰林詞草》五卷

尚書玉山汪應辰聖錫撰。

紹興五年進士首選。

本名洋,御筆改賜。

天材甚高,而不喜為文,謂不宜弊精神於無用,然每作輒過人。

以天官兼翰苑近二年,所撰制詔溫雅典實,得王言體,朱晦翁稱為近世第一。

△《太倉稊米集》七十卷

樞密編修宣城周紫芝少隱撰。

自號竹坡居士。

△《白蘋集》四卷

右文林郎單父龐謙儒祐甫撰。

莊敏公籍之曾孫。

用季父恩仕,不遂而死,韓南澗志其墓。

嘗客居吳興,故集名「白蘋」。

△《南澗甲乙稿》七十卷

吏部尚書穎川韓元吉無咎撰。

門下侍郎維之玄孫。

與其從兄元龍子雲皆嘗試詞科不利。

居廣信溪南,號南澗。

△《艇齋雜著》一卷

南豐曾季貍裘父撰。

鞏之弟曰湘潭主簿宰,宰之孫曰大理司直晦之,季貍其子也。

少從呂居仁、徐師川游,嘗一試禮部不中,乾淳間名公多敬畏之,具見其子濰所集《師友尺牘》。

此編蓋其議論古今之文,辭質而義正,可以得其人之大略。

△《溪園集》十卷

蘄春吳億大年撰。

其父擇仁為尚書。

億仕至靜江倅,居余干,有溪園佳勝。

世傳其「樓雪初銷」詞,為建康帥晁謙之作。

△《於湖集》四十卷

中書舍人歷陽張孝祥安國撰。

甲戌冠多士,出思陵親擢,秦相孫塤遂居其下。

秦忌惡之,以他事下其父子大理獄。

明年秦亡,上既素眷,不五年登法從。

阜陵尤眷之。

不幸不得年,死時財四十餘。

上嘗有「用不盡」之歡。

其文翰皆超逸天才也。

△《南軒集》三十卷

侍講廣漢張栻敬夫撰。

魏忠獻公浚之長子。

當孝宗朝,以任子不賜第入西掖者,韓元吉、劉孝韙,其入經筵則栻也。

△《王司業集》二十卷

國子司業宛丘王逨致君撰。

建炎初,其家避亂,沿汴南下,逨年十一,偶小泊登岸,敵適至,亟解維不暇顧,遂失之。

在金十年,間關得歸。

其父,工部尚書俁也,既歸,入太學,登癸未科,為諫官、御史,歷麾節,終於少司成。

△《浮山集》十六卷

左朝請大夫江都仲並彌性撰。

紹興壬子進士。

晚丞光祿寺,得知蘄州。

並嘗倅湖,籍中有所盼,為作生朝青詞,好事者傳誦之,遂漏露,坐謫官,其訓詞略曰:「爾為瀆侮之詞,曾弗知畏天,其知畏吾法乎?」

吾鄉前輩能道其事如此。

△《小丑集》十二卷、《續集》三卷

直秘閣眉山任盡言元受撰。

元符諫官伯雨之孫,紹興從臣申先之子。

乙卯甲科,仕為太常寺主簿,終於閩憲。

△《拙齋集》二十二卷

校書郎侯官林之奇少穎撰。

之奇學於呂本中,而太史祖謙學於之奇。

其登第當紹興辛未,年已四十,未幾郎入館。

方鄉用,而得末疾。

△《霜傑集》三十卷

德興董穎仲達撰。

紹興初人。

從汪彥章、徐師川游。

彥章為作序。

△《妙筆集》四十卷

中書舍人福清林遹述中撰。

元符三年甲科。

苗、劉之變,在西掖不失節,思陵嘉之。

終龍圖直學士。

△《貿峰真隱漫錄》五十卷

丞相文惠公四明史浩直翁撰。

△《詅癡符》二十卷

御史臨海李庚子長撰。

「詅」之義,炫鬻也。

市人鬻物於市,誇號之,曰「詅」。

此三字本出《顏氏家訓》,以譏無才思而流布丑拙者,以名其集,示謙也。

庚,乙丑進士,以湯鵬舉薦辟入台,家藏書甚富。

△《梯雲集》二十五卷

中書舍人資川趙逵莊叔撰。

辛未大魁。

有氣節。

四十一歲卒。

△《海陵集》三十二卷

同知樞密院海陵周麟之茂振撰。

乙丑進士,戊辰詞科。

既執政,被命使金亮,辭行得罪,去。

△《胡獻簡詞垣草》四卷

禮部尚書會稽胡沂周伯撰。

△《介庵集》十卷

左司郎官趙彥端德莊撰。

乾淳間名士也。

嘗宰余干,趙忠定其邑人,初冠多士,德莊在朝,往謁謝,德莊語之曰:「謹勿以一魁先置胸中。」

可謂名言。

△《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

參政吳郡范成大致能撰。

初以起居郎使金,附奏受書事,抗金主於其殿陛間,歸而益被上眷,以至柄用。

石湖在太湖之濱,姑蘇台之下,去城十餘里。

面湖為堂,號鏡天閣,又一堂扁「石湖」二字,阜陵宸翰也。

今日就荒毀,更數年,恐無復遺跡矣。

頃一再過之,為之慨然。

△《周益公集》二百卷、《年譜》一卷、《附錄》一卷

丞相益文忠公廬陵周必大子充撰。

一字洪道。

其家既刊《六一集》,故此集編次一切視其凡目,其間有《奉詔錄》、《親征錄》、《龍飛錄》、《思陵錄》凡十一卷,以其多及時事,託言未刊,人莫之見。

鄭子敬守吉,募工人印得之,余在莆田借錄為全書,然猶漫其數十處。

益公自號平園叟。

△《渭南集》三十卷、《劍南詩稿》、《續稿》八十七卷

華文閣待制山陰陸游務觀撰。

左丞佃之孫。

紹興末召對,賜出身。

隆興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鄉用矣,坐漏洩省中語,阜陵以為反覆,斥遠之。

後以夔倅入蜀,益自放肆,不護細行,自號放翁。

在蜀九年乃歸。

晚由嚴陵召為南宮舍人。

將內禪,益公薦直北門,上終不用。

及韓氏用事,游既掛冠久矣,有幼子澤不逮,為侂胄作《南園記》,起為大蓬。

以次對再致仕。

嘉定庚午年八十六而終。

游才甚高,幼為曾吉父所賞識。

詩為中興之冠,他文亦佳,而詩最富,至萬餘篇,古今未有,故文與詩別行。

「渭南」者,封渭南縣伯。

△《復齋製表》二卷

刑部侍郎王秬嘉叟撰。

初寮安中之孫,紹興、乾道間名士也,陸放翁與之厚善。

△《盤洲集》八十卷

丞相文惠公鄱陽洪適景伯撰。

忠宣之長子。

方奉使時,文惠甫十三歲,後與其弟遵同中壬戌宏博科。

本名造,後改焉。

又三年乙丑,弟邁繼之,世號三洪。

其自淮東總領入為太常少卿,一年而入右府,又半年而拜相,然在位僅三閱月,為林安宅所攻而去。

嘗一帥越,閒居十六年而終。

△《小隱集》七十卷

樞密文安公洪遵景嚴撰。

其進用最先於兄弟,而得年不永,薨於淳熙元年。

△《野處類稿》一卷

二翰林學士文敏公洪邁景廬撰。

其全集未見。

△《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

寶謨閣學士文節公廬陵楊萬里廷秀撰。

當淳熙末為大蓬,論思陵配饗不合,去。

及韓侂胄用事,召之,卒不至。

自次對遷至學士,聞開禧出師,不食而死。

自作《江湖集》序曰:「予少作有詩千餘篇,至紹興壬午皆焚之。」

大概江西體也。

今所存曰《江湖集》者,蓋學後山及半山及唐人者也。

△《程文簡集》二十卷

吏部尚書新安程大昌泰之撰。

每卷分上下,其實四十卷也。

博學,長於考究,著述甚多,皆傳於世。

△《樵隱集》十五卷

信安毛大選平仲撰。

禮部尚書友之子。

負才傲世,仕止州倅。

與尤遂初厚善,臨終以書別之,囑以志墓,延之既為銘,又序其集。

△《梁谿集》五十卷

禮部尚書錫山尤袤延之撰。

家有遂初堂,藏書為近世冠。

△《鄭景望集》三十卷

宗正少卿永嘉鄭伯熊景望撰。

△《歸愚翁集》二十六卷

秀州判官鄭伯英景元撰。

近世永嘉學者推二鄭。

伯熊,紹興乙丑進士,自隆興初為館職、王府、東宮,官至少司成、宗正,鄉用矣,每小不合,輒乞去,卒於建寧守。

伯英癸未甲科第四人,以親養,三十年不調,竟不出。

二人皆豪傑之士也。

△《晦庵集》一百卷、《紫陽年譜》三卷

待制侍講文公新安朱熹元晦撰。

《年譜》,昭武李方子公晦所述,其門人也。

△《習庵集》十二卷

戶部侍郎曾逮仲躬撰。

文清公幾之子。

△《東萊呂太史集》十五卷、《別集》十六卷、《外集》五卷、《附錄》三卷

著作郎東萊呂祖謙伯恭撰,其弟祖儉編錄。

凡家范、尺牘之類,總之《別集》;策問、宏詞、程文之類,總之《外集》;年譜、遺事則見《附錄》。

太史,曾文清外孫,隆興癸未鎖廳甲科,宏詞亦入等。

仕未達,得末疾,奉祠,年財四十五,卒於淳熙辛丑。

平生著述皆略舉端緒,未有成書者,學者惜之。

△《大愚叟集》十一卷

太府寺丞呂祖儉子約撰。

祖謙弟也。

慶元初上封事,論救祭酒李祥,謫高安以沒。

寓居大愚寺,故以名集。

△《千巖擇稿》七卷、《外編》三卷、《續編》四卷

知峽州三山蕭德藻東夫撰。

嘗宰烏程,後遂家焉。

楊誠齋序其集曰:「近世詩人若范石湖之清新,尤梁谿之平淡,陸放翁之敷腴,蕭千巖之工致,皆余所畏也。」

△《濟溪老人遺稿》一卷

通判明州濟源李迎彥將撰。

永嘉周浮沚先生之婿,與先大父為襟袂;集中有送先君子赴戊子秋試詩,首句「籍甚人言《易》已東」,蓋先君治《易》故也。

集序周益公作。

△《沂庵集》四十卷

新津任淵子淵撰。

紹興乙丑類試第一人,仕至潼川憲。

嘗注山谷、後山詩,行於世。

新津有天社山,故稱天社任淵。

△《方舟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

資陽李石知幾撰。

石有盛名於蜀。

少嘗客蘇符尚書家。

紹興末為學官,乾道中為郎,歷麾節,皆以論罷。

趙丞相雄,其鄉人也,素不善石,石以是晚益困,其自敘支云「宋魋、魯倉今猶古」也。

△《歸愚集》二十卷

吏部侍郎葛立方常之撰。

勝仲之子,丞相邲之父也。

以郎官攝西掖,忤秦相得罪。

更化召用,言者又以為附會沈該,罷去,遂不復起。

△《綺川集》十五卷

太常寺主簿歸安倪稱文舉撰。

紹興八年進士。

齊齋之父。

△《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

知荊門軍金谿陸九淵子靜撰。

與其兄九齡子壽,乾淳聞名士也。

象山在貴溪,結茅其上,與土友講學,山形如象,故名。

△《施正憲集》六十七卷、《外集》二卷

知樞密院廣信施師點聖與撰。

其在政府六年,上眷未衰,慨然勇退引去不可回。

識者壯其決。

趙南塘汝談,其婿也,為序其集而傳之。

△《適齋類稿》八卷

奉新袁去華定卿撰。

紹興乙丑進士,改官知石首縣而卒。

善為歌詞,嘗賦《長沙定王台》,見稱於張安國,為書之。

△《梅溪集》三十二卷、《續集》五卷

詹事樂清王十朋龜齡撰。

丁丑大魁,立朝剛正。

劉珙作序。

△《酒隱集》三卷

宣州司理趙育去病撰。

其父鼎臣承之,號竹隱畸士者也。

△《四六類稿》三十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復撰。

皆四六應用之文也,亦無過人者。

克以王丞相季海薦驟用。

王時在樞府,趙溫叔當國,莫知其所從來,頗疑其由徑,沮之,而上意鄉之,不能回也。

△《拙庵雜著》三十卷、《外集》四卷

工部侍郎東平趙?老渭師撰。

門下侍郎野之侄。

以婦翁歐陽懋待制澤入仕,從范石湖使金。

虞丞相並父亦薦之,遂擢用知臨安。

坐殿司招兵事,謫饒州。

△《雙溪集》二十卷

知郴州東陽曹冠宗臣撰。

由捨選登甲科,世為秦塤假手,奪官,再赴廷試,得初品。

△《止齋集》五十三卷

中書舍人永嘉陳傅良君舉撰。

三山本五十卷。

△《水心集》二十八卷、《拾遺》一卷、《別集》十六卷

吏部侍郎永嘉葉適正則撰。

淮東本無拾遺,編次亦不同。

《外集》,前九卷為制科進卷,後六卷號「外稿」,皆論時事,末卷號「後總」,專論買田贍兵。

△《丘文定集》十卷、《拾遺》一卷

樞密江陰丘崇宗卿撰。

隆興癸未進士第三人。

其文慷慨有氣,而以吏能顯,故其文不彰。

△《趙忠定集》十五卷、《奏議》十五卷

丞相福公趙汝愚子直撰。

別本總為一集,亦三十卷。

△《龍川集》四十卷、《外集》四卷

永康陳亮同父撰。

少入太學,嘗三上孝廟書,召詣政事堂,宰相無宏度,迄報罷。

後以免舉為癸丑進士第一,未祿而卒。

所上書論本朝治體本末源流,一時諸賢未之及也。

亮才甚高而學駁,其與朱晦翁往返書,所謂「金銀銅鐵混為一器」者可見矣。

平生不能詩,《外集》皆長短句,極不工而自負,以為經綸之意具在是,尤不可曉也。

葉適。

未遇時,亮獨先識之,後為集序及跋皆含譏誚,識者以為議。

△《軒山集》十卷

樞密使獻肅公濡須王藺謙仲撰。

淳熙乙未,駕幸太學,藺為武學諭,在班列中,人物偉然,上一見奇之,自是擢用,馴至執政。

其在經帷,論官僚攀附而登輔佐者,挾數用術,道諛濟私,陳義凜然。

嘉定以來,其子孫不敢求仕,亦不敢請謚,至端平乃得謚。

△《合齋集》十六卷

秘書少監永嘉王楠木叔撰。

乾道丙戌進士。

在永嘉諸老最為先登。

其容貌偉然,襟韻洒然,雖不以文自鳴,而諸老皆推敬之。

△《兼山集》四十卷

端明殿學士劍門黃裳文叔撰。

在嘉邸最久,備盡忠益,甲寅御極,未及大用,病不能朝,士論惜之。

△《攻愧集》一百二十卷

參政四明樓鑰大防撰。

隆興癸未省試考作賦魁,以犯諱當黜,知舉洪文安遵奏收置末甲首。

△《齊齋甲稿》二十卷、《乙稿》十五卷、《翰林前稿》二十卷、《後稿》二卷、《掖垣詞草》二十卷、《兼山論著》三十卷、《附益》五卷、《年譜》一卷

禮部尚書歸安倪思正父撰。

丙戌進士,戊戌宏詞。

受知阜陵,蚤登禁直。

紹熙間遂位法從,立朝剛介不苟合。

慶元、嘉定,屢召屢出,嘗言「與其為有瑕執政,寧為無瑕從官」,由是名重天下。

端平初,詔以先朝遺直,得謚文節。

△《晦巖集》十二卷

密書丞鹽官沈清臣正卿撰。

嘗為國子錄,有薦於朝,欲得召試,執政有發笑者曰:「安有張子蓋女婿,而可為館職者乎?」

遂罷。

欲為奇節以蓋之,會王希呂為諫官,上書力言其不可,孝宗大怒,時相虞允文惡沈介,下清臣大理,風使引介,不從,謫封州。

晚乃召用,勸孝宗力行三年喪,為翊善嘉邸,以直諒稱。

初從張無垢學,後居霅川。

自嶺南歸,開門受徒,動以聖賢自命,效禪門入室規式,與其徒問答,下語不契,輒使再參,頗為人所譏。

△《靜安作具》十四卷、《別集》十卷

清江徐得之思叔撰。

與其子筠孟堅同甲辰進士,次子天麟仲祥亦乙丑甲科。

其家長於史學。

△《定齋集》四十卷

寶謨閣直學士蔡戡定夫撰。

君謨四世孫,丙戌甲科。

△《東江集》十卷

丞相臨海謝深甫子肅撰。

△《小山雜著》八卷

知樞密院龍泉何潛自然撰。

△《慈谿甲稿》二十卷

寶謨閣直學士慈谿楊簡敬仲撰。

△《鈍齋集》六十卷

著作郎唐安楊濟濟道撰。

淳熙五年進士。

京鏜帥蜀,上巳出遨,濟為樂語,首云:「三月三日,豈無水邊麗人;一詠一觴,亦有山陰禊事。」

又云:「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崇山峻嶺,脩竹茂林,群賢畢至。」

一時傳誦。

京為相,召入館權郎,出知果州而終。

△《周氏山房集》二十卷、《後集》二十卷

秘書省正字吳郡周南南仲撰。

南有聲學校,庚戌登甲科,而仕不偶,再入館,再罷,以殿廷所授文林郎終焉。

△《二松集》十八卷

廬陵王子俊才臣撰。

周益公、楊誠齋客,以列薦補官入蜀,為成都帥幕。

△《橫堂小集》十卷

右司郎中樞清林桷子長撰。

△《潔齋集》二十六卷、《後集》十三卷

禮部侍郎四明袁燮和叔撰。

△《北山集略》十卷

直龍圖閣三山陳孔碩膚仲撰。

全集未傳。

△《育德堂外制集》八卷、《內制集》三卷

兵部尚書永嘉蔡幼學行之撰。

成童穎異,從同郡陳傅良君舉學治《春秋》,年十七,試補上庠,首選,陳反出其下。

明年,陳改用賦,冠監舉而幼學為經魁。

又明年,省闈先多士,而傅良亦為賦魁。

一時師弟子雄視場屋,莫不歆艷。

△《止安齋集》十八卷

太府寺丞三山陳振震亭撰。

△《西山集》五十六卷

參政浦城真德秀希元撰。

△《平齋集》三十二卷

翰林學士於潛洪咨夔舜俞撰。

△《退庵集》十五卷

提轄文思院龍泉陳炳撰。

△《梅軒集》十二卷

奉化丞山陰諸葛興仁叟撰。

△《遁思遺稿》六卷、《事監韻語》三卷

永康呂皓子陽撰。

「遁思」,其庵名,後溪劉光祖德修為作記。

當淳熙中投匭救父兄之難,朝奏上,夕報「可」。

一時非辜,盡得清脫。

其書辭甚偉,然非孝廟聖陰,安能照覆盆之下哉?

△《劉汝一進卷》十卷

諫議大夫吳興劉度汝一撰。

度嘗應大科,此其所業也。

策曰《傳言》、論曰《鑒古》,各二十五篇。

△《唯室兩漢論》一卷

吳郡陳長方齊之撰。

紹興八年進士。

△《鼎論》三卷、《時議》一卷

三山何萬一之撰。

隆興元年進士。

仕為都司,知漳州。

△《治述》十卷

從政郎鄭湜紹熙元年撰進。

按:丙戌榜有三山鄭湜溥之,是年已為秘書郎,面對劄子,剴切通練,於今傳誦。

此當別是一鄭湜耶。

△《廬山雜著》一卷

知南康軍錢聞詩撰。

△《閑靜治本論》五卷、《將論》五卷

知樞密院廣陵張巖肖翁撰。

△《閨秀集》二卷

建安徐氏撰。

徐林稚山之從姑,祥符敕頭。

奭之侄孫女,嫁括蒼祝璣,璣為部使者。

有子曰永之,嘗知滁州。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