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齋書錄解題》雜史類:△《越絕書》十六卷無撰人名氏,相傳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直齋書錄解題》雜史類

直齋書錄解題

雜史類

△《越絕書》十六卷

無撰人名氏,相傳以為子貢者,非也。

其書雜記吳、越事,下及秦、漢,直至建武二十八年。

蓋戰國後人所為,而漢人又附益之耳。

越絕之義曰:「聖人發一隅,辯士宣其辭;聖文越於彼,辯士絕於此。」

故題曰「越絕」。

雖則云然,而終未可曉也。

越者,國之氏也;絕者,絕也,謂勾踐時也;絕者,絕也,絕惡反之於善。

越專其功,故曰「越絕」,並見本書。

文簡批編尾云:《越絕書》訛不可讀,如樂架之有啞鐘。

漁父辭劍事,見於此書。

△《戰國策》三十卷

司馬遷《史記》所本,劉向所校者也。

但無撰人名氏。

後漢高誘注。

自東周至中山十二國,凡三十三篇。

△《鮑氏校定戰國策》十卷

尚書郎括蒼鮑彪注。

以西周正統所在,易為卷首。

其注凡四易稿乃定。

△《九州春秋》九卷

晉司馬彪紹統撰。

漢末州部之亂,司、冀、徐、兗、青、荊、揚、梁、幽,凡盜賊僭叛皆紀之。

△《華陽國志》二十卷

晉散騎常侍蜀郡常璩道將撰。

志巴、蜀地理、風俗、人物及公孫述、劉焉、劉璋、先後主以及李特等事跡。

末卷為《序志》,雲肇自開闢,終乎永和三年。

△《後魏國典》三十卷

唐太常少卿元行沖撰。

行沖以系出拓跋,乃撰《魏典》三十篇,文約事詳,學者尚之。

此本從莆田劉氏借錄,卷帙多寡不同,歲月首尾不具,殆類鈔節,似非全書。

△《大業雜記》十卷

唐著作郎杜寶撰。

紀煬帝一代事。

序言貞觀修史未盡實錄,故為此書,以彌縫闕漏。

△《建康實錄》二十卷

唐許嵩撰。

載吳、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建康者,編年附傳,大略用實錄體。

△《行在河洛記》十卷

唐宰相尉氏劉仁軌正則撰。

記李密、王世充事。

末二卷記隋都城、宮殿、池苑。

按《唐志》作《行年記》二十卷。

△《河洛春秋》二卷

唐洋州司功包諝撰。

記安史之亂。

△《明皇雜錄》一卷

唐校書郎鄭處誨撰。

雜記明皇時事。

大中九年序。

處誨,太和八年進士也。

△《開天傳信記》一卷

唐吏部員外郎鄭檗撰。

雜記開元、天寶時事。

△《安祿山事跡》三卷

唐華陰尉姚汝龍撰。

△《開元昇平源》一卷

唐史官吳兢撰。

敘姚崇十事。

△《廬陵王傳》一卷

唐彭王傅會稽徐浩季海撰。

敘狄仁傑五王事。

△《奉天錄》四卷

唐趙元一撰。

起建中四年涇原叛命,終興元元年克復神都。

△《燕南記》三卷

唐恆州司戶魏郡谷況撰。

專記成德一鎮事。

自建中二年至太和七年,起張孝忠,終王承元。

古語有「燕南垂,趙北際」,今以其在燕之南,故名。

然河北諸鎮連叛事跡,大略具矣。

△《建中河朔記》六卷

唐李公佐撰。

序言與從弟正封讀國史至建中、貞元之際,序述河朔故事,未甚詳備,以舊聞於老僧智融及谷況《燕南記》所說略同,參錯會要,以補史闕。

△《邠志》三卷

唐殿中侍御史凌准宗一撰。

邠軍即朔方軍也。

此本從盱江晁氏借錄,其末題曰:「文忠修《唐史》,求此書不獲,今得於忠憲范公之孫伯高。

其中尚多誤,當訪求正之。

紹興乙丑晁公酇。」

△《涼國公平蔡錄》一卷

唐山南東道掌書記鄭澥蘊士撰。

涼國公者,李愬也。

△《國史補》三卷

唐學士李肇撰。

△《大唐新語》十三卷

唐江都縣主簿劉肅撰。

自武德迄大歷,分類編纂,凡三十類。

元和丁亥歲序。

△《太和野史》三卷

不著名氏。

但稱大中戊辰陳郡袁濤序。

自鄭注而下十七人,本共為一軸「濤分之為三卷。

△《太和摧凶記》一卷

文與上同,而不分卷,豈其初本耶?

△《野史甘露記》二卷

不著名氏。

上卷記甘露之禍,下卷敘諸臣本末。

△《乙卯記》一卷

唐布衣李潛用撰。

末又有吳郡李實者,述訓、注本謀附益之。

乙卯者,太和九年也。

△《兩朝獻替記》三卷

唐宰相李德裕文饒撰。

敘文、武兩朝相位奏對事跡。

△《會昌伐叛記》一卷

李德裕撰。

記平澤潞事。

△《次柳氏舊聞》一卷

李德裕撰。

記柳芳所聞於高力士者,凡十七條。

上元中,芳謫黔中,力士徙巫州。

芳從力士問禁中事。

德裕父吉甫從芳子冕聞之。

△《四夷朝貢錄》十卷

唐給事中渤海高少逸撰。

會昌中,宰相李德裕以黠戛斯朝貢,莫知其國本原,詔為此書。

凡二百一十國,本二十卷,合之為十卷。

△《東觀奏記》三卷

唐右補闕裴延裕膺余撰。

記宣宗朝事,凡八十九條。

△《貞陵遺事》二卷、續一卷

唐中書舍人令狐澄撰。

吏部侍郎柳玭續之。

澄所記十七事,玭所續十四事。

△《鹹通庚寅解圍錄》一卷

唐成都少尹張雲景之撰。

言南詔圍城扞御事。

△《金鑾密記》三卷

唐翰林學士承旨京兆韓偓致堯撰。

具述在翰苑時事,危疑艱險甚矣。

昭宗屢欲相之,卒不果而貶,竟終於閩。

非不幸也,不然與崔垂休輩駢肩就戮於朱溫之手矣。

△《廣陵妖亂志》三卷

唐晉陽鄭延晦撰。

言高駢、呂用之、畢師鐸等事。

△《汴水滔天錄》一卷

唐左拾遺王振撰。

言朱溫篡逆事。

△《朱梁興創遺編》二十卷

梁宰相馮翊敬翔子振撰。

自廣明巢賊之亂、朱溫事跡,迄於天祐弒逆,大書特書,不以為愧也。

其辭亦鄙俚。

△《莊宗召禍記》一卷

後唐中書舍人黃彬撰。

△《三朝見聞錄》八卷

不知作者。

起乾符戊戌,至天祐末年,及莊宗中興,後唐、河東事跡。

三朝者,僖、昭、莊也。

其文直述多鄙俚。

△《大唐補記》三卷

南唐程匡柔撰。

序言懿宗朝有焦璐者撰《年代紀》,述神堯,止宣宗。

匡柔襲《三百年歷》,補足十九朝。

起鹹通戊子,止癸巳,附璐書中。

乾符以後備存《補紀》。

末有《後論》一篇,文辭雖拙,論議亦正。

△《賈氏備史》六卷

漢諫議大夫賈緯撰。

敘石晉禍亂,每一事為一詩系之。

△《晉太康平吳記》二卷

周兵部尚書張昭撰。

世宗將討江南,昭采晉武平孫皓事跡,為書上之。

△《晉朝陷蕃記》四卷

宰相大名范質文素撰,據莆田鄭氏《書目》云爾。

本傳不載,故《館閣書目》雲不知作者。

未悉鄭氏何所據也。

△《五代補錄》五卷

尋陽陶岳撰。

每代為一卷,凡一百七條。

岳,雍熙二年進士。

△《五代史闕文》一卷

翰林學士巨野王禹偁無之撰。

△《建隆遺事》一卷

王禹偁撰。

其記陳橋驛前戒誓諸將事元出熙陵,而序文雲近取《實錄》,入禁中親自筆削。

然則此書之作,誠有謂也。

《邵氏聞見錄》亦嘗表而出之,而或者亦辨此書之偽,是見於王明清《揮麈錄》者,尤有據,當考。

△《甘陵伐叛記》一卷

題文升撰,不知何人。

末有論,稱甘陵人蘇朔為余言其大父慶歷中陷賊,親見則初叛時事。

按《中興書目》有《甘陵誅叛錄》,稱殿中丞王起撰。

起時為文彥博幕客。

然則別自一書也。

△《涑水記聞》十卷

司馬光撰。

此書行於世久矣,其間記呂文靖數事,呂氏子孫頗以為諱,蓋嘗辨之以為非溫公全書。

而公之曾孫侍郎伋季思遂從而實之,上章乞毀板。

識者以為譏。

△《書壬戌事》一卷

不知何人作。

其記永樂之事甚詳。

△《逸史》二十卷

丞相楊羨蔣芾子禮撰。

其曾祖魏公之奇穎叔所記《逸史》,殆數百冊,兵火散失,捃摭遺稿,得六百六十事,為十九門。

淳熙改元書成,為之序。

△《林氏野史》八卷

同知樞密院長樂林希子中撰。

希不得志於元祐,起從章惇,甘心下遷西掖,草諸賢謫詞者也。

而此書記熙寧、元豐以來事,頗平直,不類其所為。

或言此書作於元祐之前,其後時事既變,希亦隨之,書藏不毀。

久而時事復變,其孫懋於紹興中始序而行之耳。

△《元和錄》三卷

池州石埭縣尉維揚馬永明叟撰。

自元和三年牛、李對策,以至大中十三年令狐綯罷相,唐朋黨本末具矣。

永錫嘗著《唐職林》、《實賓錄》等書,崇、觀、政和間人也。

又有馬永卿大年者,從劉元城游,大觀三年進士,當是其群從。

《館閣書目》以永錫為唐人,大誤也。

△《邵氏辨誣》三卷

右奉直大夫河南邵伯溫子文撰。

專辨紹聖群小誣謗宣仁事本末。

紹興中,其子待制溥上之。

△《邵氏聞見錄》二十卷

邵伯溫撰。

多記國朝事。

又有《後錄》三十卷,其子溥所作,不專紀事。

在子錄小說類。

康節兩孫溥、博。

嘗見川本《邵氏聞見後錄》,名博,今作溥,未知直齋何所據?恐博是。

蓋刊本不應誤也。

△《國史後補》五

卷蔡絛撰。

條,京之愛子。

京末年事皆出條。

條兄攸既叛父,亦與絛不鹹。

此書大略為其父自解,而滔天之惡,終有不能隱蓋者。

其間所載宮闈禁密,非臣庶所得知,亦非臣庶所宜言,既出絛筆,事遂傳世,殆非人力也。

△《北征紀實》二卷

蔡絛撰。

敘伐燕本末。

歸罪童貫、蔡攸,亦欲為京文飾,然京之罪不可掩也。

△《靖康要錄》五卷

不著撰人名氏。

自欽廟潛邸,迄靖康元年十二月事。

△《朝野僉言》二卷

不著名氏。

有序。

建炎元年八月《系年錄》稱夏少曾,未詳何人。

△《靖康傳信錄》一卷

丞相李綱伯紀撰。

丁未二月。

△《靖康奉使錄》一卷

鄭望之撰。

△《靖康拾遺錄》一卷

何烈撰。

又名草史。

△《孤臣泣血錄》三卷、《拾遺》一卷

丁特起撰。

△《裔夷謀夏錄》七卷

翰林學士新安汪藻彥章撰。

△《陷燕記》一卷

賈子莊撰。

記燕山初陷事。

子莊,不知其名,蔡靖客也。

△《南歸錄》一卷

直秘閣沈琯撰。

亦記燕山事。

△《靖康錄》一卷

太學生朱邦基撰。

△《金人犯闕記》一卷

草茅方冠撰。

△《汴都記》一卷

無名氏。

△《靖康遺錄》一卷

太學生沈良撰。

△《靖康野錄》一卷

無名氏。

△《避戎夜話》一卷

吳興石茂良太初撰。

△《靖康小史》一卷

不著名氏。

其末稱名曰烈。

即何烈《草史》也。

△《痛定錄》一卷

不著名氏。

△《悲喜記》一卷

圍城中人作書與所親曰中美知府者,具述喪亂本末,自稱名曰暘,皆不知何人也。

嘗見一書,名《皇旋陷虜記》,中間載秘書少監趙暘與姚太守書云云,雖無中美之稱,恐即此書也。

△《建炎中興記》一卷

耿延禧撰。

△《建炎中興日曆》五卷

宰相新安汪伯彥廷俊撰。

敘元帥開府至南都踐極。

△《呂忠穆答客問》一卷

宰相濟南呂頤浩元直撰。

△《呂忠穆勤王記》一卷

左宣教郎臧梓撰。

記建炎復辟事。

△《渡江遭變錄》一卷

丞相上蔡朱勝非藏一撰。

記苗、劉作難至復辟事。

△《建炎復辟記》一卷

無名氏。

△《建炎通問錄》一卷

宣教郎傅雱撰。

建炎初,李丞相綱所進。

△《北狩聞見錄》一卷

干當龍德宮曹勳功顯撰。

勳扈從北狩,以徽廟御札,聞道走行在所,以建炎二年七月至南京。

△《北狩行錄》一卷

蔡鞗、王若沖撰。

△《戊申維揚錄》一卷

無名氏。

△《維揚過江錄》一卷

尚書左丞葉夢得少蘊撰。

△《己酉航海記》一卷

中書合人李正民撰。

又名《建炎居邠記》。

△《建炎假道高麗錄》一卷

楊應誠撰。

取道遼東,奉使金虜,不達而還。

△《紹興講和錄》二卷

無名氏。

△《亂華編》三十三卷

知盱眙軍東平劉荀子卿編。

其前有小序數語云:「方敬塘割幽、燕遺契丹之日,孰知為本朝造禍之原哉!逮王安石創新法為辟國之謀,又孰知紹述者召禍之酷哉!」所集雜史、傳記近三十種。

荀,忠肅丞相諸孫也。

△《元祐黨籍列傳譜述》一百卷

龔頤正撰。

以諸臣本傳及志、狀、家傳、遺事之類集成之。

其事跡微晦,史不可見者,則採拾諸書為之補傳,凡三百九人,其闕者四人而已。

淳熙中,史院取其書以修《四朝國史》。

洪邁奏乞甄錄,補和州文學,後賜出身。

詳見「編年類」。

頤正,給事中原之曾孫也。

△《紹興正論》二卷

序稱瀟湘野夫,不著名氏。

錄文武官不附和議及忤秦檜得罪者。

△《紹興正論小傳》二十卷

宗正寺主簿鄞樓昉暘叔撰。

以《正論》中姓名,仿《元祐黨傳》為之。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直秘閣清江徐夢莘商老撰。

輯諸書二百餘家,分上、中、下。

上為政、宣二十五卷,中為靖康七十五卷,下為炎、興百五十卷。

△《北盟集補》五十卷

夢莘以前書詮載不盡者五家,續編次於中、下二帙,以補其闕。

靖康、炎、興各為二十五卷。

△《中興十三處戰功錄》一卷

參政眉山李璧季章撰。

中興以來,禦寇立功惟此十三處,編為一書,所謂司勳藏其貳者也。

開禧乙丑,北事將作,其書成。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乙集》共四十卷

李心傳撰。

上自帝系、帝德、朝政、國典,下及見聞瑣碎,皆錄之。

蓋南渡以後野史之最詳者。

△《西陲泰定錄》九十卷

李心傳撰。

記吳曦叛逆以及削平本末,起嘉泰辛酉,迄嘉定辛未,為三十七卷。

其後蜀事益多,又增修至辛巳之冬,通為九十卷。

仍頗用太史公年表例,並記國家大政令、邊防大節目。

首尾二十年。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直齋書錄解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