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
文傳解第二十五
題解:文,指文王。
傳,指篇中「傳之子孫」之「傳」。
此記文王臨終前告太子發「所保所守」之事,主要講為官之道以及治國理財之法。
文王受命之九年,時維暮春,在鄗召太子發曰:「嗚呼!我身老矣,吾語汝。
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
吾厚德而廣惠,忠信而志愛,人君之行。
不為驕侈,不為泰靡,不一婬一於美,括柱茅茨,為民愛費。
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
不鹿弭不卵,以成鳥獸之長,畋漁以時,童不夭胎,馬不馳騖,土不失宜。
土可犯材,可蓄潤濕,不谷樹之竹葦莞蒲,礫石不可谷,樹之葛木,以為絺綌,以為材用。
「故凡土地之間者,勝任裁之,並為民利。
是魚鱉歸其泉,鳥歸其林,孤寡辛苦,鹹賴其生,以遂其材。
工匠以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賈以通其貨。
工不失其務,農不失其時,是謂和德。
土多民少,非其土也。
土少人多,非其人也。
是故土多發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
土少安帑,而外其務方輸。
《夏箴》曰:中不容利,民乃外次。
《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
二禍之來,不稱之災。
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
《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
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輿馬非其有也。
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
「不明開塞禁捨者,其如天下何。
各修其學而尊其名,聖人制之。
故諸橫生盡以養從,從生盡以養一丈夫。
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墮四時。
如此者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有五年之積者霸,無一年之積者亡。
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
十重者王,頓空者亡。
「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
令行禁止,王始。
出一曰神明,出二曰分光,出三曰無適異,出四曰無適與。
無適與者亡。」
譯文:
文王受命的第九年,時在暮春三月,文王在鎬京,告戒太子姬發說:「啊呀,我年紀老了。
我告訴你我所保持與我所堅守的,你把它傳給子孫。
「吾厚德廣施,忠信慈愛,這是人君的行為。
不做驕縱奢侈之事,不做過分浪費的事,不貪戀於華美,柱子刮皮不加雕飾,屋頂用茅草覆蓋,為百姓珍惜費用。
「山林不到季節不舉斧子,以成就草木的生長;河流湖泊不到;季節不下漁網,以成就魚鱉的生長;不吃鳥卵不吃幼獸,以成就鳥獸的生長。
打獵有季節,不殺小羊,不殺懷胎的羊。
牛犢不拉車,馬駒不驅趕奔跑。
土地不失其所宜,萬物不失其本性,天下不失其時令。
「泥土可以作陶范,材木可以積蓄。
低濕地不能種穀,就種上竹子、蘆葦、水蔥、香蒲;礫石地不能種穀,就種上葛籐與樹木。
用以織葛布、為材用。
所以凡是閒空的土地,聖人都治理它,全都為民眾謀利。
因此,魚類都養在水裡,鳥獸歸入山林。
孤寡困苦的人,都靠它為生。
山林得以長成林木,工匠得以製成器物;百業得以均其利益,商賈得以流通貨物;百工不失掉職業,農夫不失掉農時,這叫做和德。
「土地多百姓少,土地就不是他的土地了。
土地少百姓多姓就不是他的百姓了。
因此,土地多,就發佈政令以達四方,四方之人流入;土地少,就讓百姓安好家室到外地勞作,向四鄰輸入。
《夏箴》裡說:『國內不能容納利益,百姓就到外地居住。
』《開望》裡說:『土地寬廣無人防守的,可以襲擊討伐;土地狹小沒有糧食的,可以圍困待其枯竭。
兩種禍患的發生,都是土地與百姓多少不相稱的災難。
』
天有四種災禍:水災、旱災、饑年、荒年。
災禍的到來沒有固定時間。
如果不從事積蓄,用什麼來防備它?《夏箴》裡說:『平民百姓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妻子兒女就不屬他所有了;大夫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一奴一隸侍妾以及車馬就不屬他所有了。
國家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百姓就不屬它所有了。
』警惕啊,不思考不實行,災禍臨頭就不遠了。
明白以上開放、關閉、禁止、施捨道理的人,他奪取天下就如演化一般的快;不明白開放、關閉、禁止、施捨道理的人,他失去天下也如演化一般的快。
「人人各自一習一 其所學,而且看重自己的名分,聖人利用他們。
所以萬物全都可以養育人,人人都得以奉養天子。
不殺懷胎母獸,不砍未成材的樹木。
不錯過農事季節。
像這樣下去十年,有十年積蓄的為王,有五年積蓄的稱霸,沒有一年積蓄的滅亡。
生十個殺一個的,用物會堆積十層;生十個殺十個的,用物會頓時空虛。
堆積十層的為王,頓時空虛的滅亡。
兵力強就戰勝別人,人心強能戰勝自然。
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就能控制別人所有,不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別人就控制它。
令行禁止,是為王的開端。
出令專一叫神明,政出二臣叫分光,政令三出叫無適異,政令四出叫無所適從。
臣民無所適從的必滅亡。」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