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
芮良夫解第六十三
題解:記芮伯良夫目睹厲王失道對厲王及「執政小子』』所作的訓戒。
芮伯若曰:「予小臣良夫,稽道謀告,天子惟民父母,致厥道,無遠不服,無道,左右臣妾乃違。
民歸於德,德則民戴,否則民讎。
茲言允效與前不遠。
商紂不道,夏桀之虐肆無有家。
嗚呼,惟爾天子嗣文武業,惟爾執政小子同先王之臣昏行□顧道,王不若,專利作威,佐亂進禍,民將弗堪。
治亂信乎,其行惟王,暨而執政小子攸聞。
古人求多聞以監戒,不聞是惟弗知。
除民害不惟民害,害民乃非後,惟其讎。
後作類,後弗類,民不知後,惟其怨。
民至億兆,後一而已,寡不敵眾,後其危哉。
「嗚呼!□□□如之。
今爾執政小子,惟以貪諛為事,不勤德以備難。
下民胥怨,財力單竭,手足靡措,弗堪上,不其亂而。
以予小臣良夫,觀天下有土之君,厥德不遠,罔有代德。
時為王之患,其惟國人。
嗚呼!惟爾執政朋友小子其惟洗爾心、改爾行,克憂往愆,以保爾居。
爾乃聵禍翫災,遂弗悛,余未知王之所定,矧乃□□。
惟禍發於人之攸忽,於人之攸輕,□不存焉。
變之攸伏。
爾執政小子不圖善,偷生苟安,爵以賄成,賢智箝口,小人鼓舌,逃害要利,並得厥求,唯曰哀哉。
「我聞曰,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飾言無庸,竭行有成。
惟爾小子,飾言事王,黶蕃有徒。
王貌受之,終弗獲用,面相誣蒙,及爾顛覆。
爾自謂有餘,予謂爾弗足。
敬思以德,備乃禍難。
難至而悔,悔將安及,無曰予為惟爾之禍也。」
譯文:
周厲王失去道義,芮伯陳述他的警誡,史臣就此作《芮良夫》一文。
芮伯這樣說:「我小臣良夫叩頭謹告天子:作為百姓的父母,只要盡到他的職責,遠方人沒有不服從的。
』如果不講道義,身邊的臣妾也會背離。
百姓歸向恩德。
有德百姓會擁戴,無德百姓就仇恨。
這句話真實地驗證在此前不遠:商紂王不改夏王桀的殘暴,因此才有我們周朝以及國家。
「啊呀!你天子繼承了文王、武王的基業,而你的執政大臣如同王夷王的大臣,行事昏昏又無所顧及,導引君王於不順。
獨佔其利作威作福,幫助作亂,引起災禍,百姓將不堪忍受。
國家的安定或混亂確實在於你們的行為,這是君王和你的執政大臣所聽到過的。
古人希望多多聽取作為鑒戒,不聽就不會知道。
你雖然聽了,你也知道了,可是不改變你的想法,也就難了,國君除去百姓的禍害,就不是百姓的禍害。
如果禍害百姓,就不是君王,而是他們的仇人。
君王當行善事。
君王不行善,百姓就不認他為君王,只是怨恨他。
百姓多到十萬、百萬,君王一人而已。
寡不敵眾,君王就危險了。
啊呀!野禽能夠被人馴服,家畜見人反而奔逃,這並不是禽、畜的本性,實際上在於人。
老百姓也是這樣。
現今你的執政大臣只以貪利奉承對待君王,不盡心於道德以預防災難。
致使在下的百姓都生怨恨,財力枯竭,手足無措,不堪奉上,豈不作亂嗎?憑我小臣良夫所見,天下有封土的國君,他的道德不廣大,不可能代代相傳。
這正是君王的憂患,它來自君王的大臣。
「啊呀,你們這些執政的朋一黨一 小人,只有洗淨心靈,端正品行,能深思過去的錯誤,才可保住你們的地位。
你們如果忽視災禍,充耳不聞,堅持錯誤不改,我不知君王如何才能安全,何況你們這些小子?災禍從人們忽略的地方發生,過錯從人們輕視的地方引出。
心不在那裡,那裡就有變故潛伏。
你們這些執政小子不希望出大難而已,只求苟且偷生,官爵以賄賂而成。
使得賢智之士閉口不言以逃避禍事,讓小人搖唇鼓舌獲取利益。
雖然兩種人都得到他們的希求,也只能說可悲啊。
我聽說:『以言辭取用人,人就會修飾他的言辭。
以行動取用人,人們就會竭盡他的行動。
修飾言辭沒有用處,盡力辦事必有成果。
』正是你們這些小子,修飾言辭侍奉君王。
實際上你們的門徒還很多。
君王看來是接受了你們的意見,而最終不會取得效用。
你們公開相互欺蒙,甚至反覆折騰。
你們自以為還有餘力,我認為你們力量不足。
認真想想你們的德行,防備你們的災難。
災難到了才後悔,後悔怎麼來得及?不要說我的話不實在,那是你們自己的災禍。」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