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書》度訓解第一: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權輕重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逸周書》度訓解第一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

題解:度訓,是對法度的解說。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權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

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

爵以明等極,極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

正上下以順政。

自邇彌興自遠,遠邇備極終也。

明王是以敬微而順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樂,知樂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內外以知人。

凡民生而有好有惡,小得其所好則喜,大得其所好則樂,小遭其所惡則憂,大遭其所惡則哀。

然凡民之所好惡,生物是好,死物是惡,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所好,必犯法,無以事上。

民至有惡不讓,不去其所惡,必犯法,無以事上,邊行於此,尚有頑民,而況□不去其所惡,而從其所好,民能居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爭則力政,力政則無讓,無讓則無禮,無禮,雖得所好,民樂乎?若不樂乃所惡也。

凡民不忍好惡,不能分次,不次則奪,奪則戰,戰則何以養老幼,何以救痛疾葬喪,何以胥役也。

明王是以極等以斷好惡,教民次分揚舉力競。

任壯養老長幼有報,民是以胥役也。

夫力競,非眾不克,眾非和不眾,和非中不立,中非禮不慎,禮非樂不履。

明王是以無樂非人,無哀非人。

人是以眾,人眾賞多罰少,政之美也。

罰多賞少,政之惡也。

罰多則困,賞多則乏,乏困無丑,教乃不至。

是故民一主 明丑以長子孫,子孫一習一 服,鳥獸仁德。

土宜天時,百物和治,治之初,厲初哉。

治化則順,是故無順非厲,長幼成而生,曰順極。

譯文:

上天生下民眾就給他們制定了法度。

量度大的與小的,就能確定大小適中的,稱量輕的與重的,就能確定輕重適中的,弄清本末兩端,就能確定正中間。

確定適中的標準才能補其不足損其有餘,直到補損到恰當為止。

排列爵次,以明確尊卑貴賤。

辨明等級以安定民眾。

安定好朝廷內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順行。

政令在朝廷內制定。

制定人有來自近處,更有來自遠處的。

遠處與近處的人才全都到來,政令最終才能完善周密。

補不足損有餘全在於分次一精一微,分次一精一微又全在於君王英明。

因此,英明的君王就重視一精一微而又遵循分次原則。

區分了等級,民眾就知道和睦;知道了和睦就會知道歡樂,知道了歡樂也會知道識哀傷;知道了歡樂哀傷就知道怎樣做一個最明白的人,在朝庭內外分辨好人與惡人。

所有民眾皆有喜歡有厭惡。

得到一點他所愛的就高興,得到很多他所愛的就歡樂。

遇到一點他厭惡的事就憂傷.遇到很多他厭惡的事就會悲哀。

大凡民眾的好惡都一樣,喜歡養生之物,厭惡致死之物。

民眾遇到自己喜愛的東西就相爭不讓。

如果不能順從他的愛好,就一定犯法作亂,不能侍奉上司;民眾遇到自己厭惡的東西就爭相迴避。

如果不能除去他厭惡的東西,就一定犯法作亂,不能侍奉上司。

即使上司順其所好又除其所厭,也還會有頑民,何況還不能除其厭惡,順其愛好,民眾能安居嗎?民眾如果不能安居,又憑什麼求得民眾呢?以力相爭就會用武力強取,用武力強取就會失去謙讓:失去謙讓,就丟掉了禮制。

丟掉禮制,即使得到喜愛的東西,民眾會快樂嗎?如果不快樂,就是他厭惡的了。

大凡做人,不能克制自己的好惡,就不能安守本分。

不守分就會爭奪,爭奪必然打鬥,相互打鬥又怎麼能撫養老人和幼兒,怎麼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喪葬,怎麼能相互幫助呢?英明的君王因此而區分等級來阻斷庶民的好惡之心,教會民眾安守本分。

表彰那些努力使壯年人有事做、老年人有供養、幼年人能成長的人,讓壯年、老年、幼年人相互能報答,民眾因此而能彼此幫助。

憑力氣爭鬥,除非人多不能制止;人多,除非和睦不能聚集;和睦,除非誠心不能實現;誠心,除非禮儀慎重不能表現;禮儀,除非心情舒暢不能履行。

英明君王因此而與民同樂,與民同哀,百姓因此也就多起來。

人多了,賞賜多而處罰少,是善政;處罰多而賞賜少,就是惡政。

處罰多了百姓會困窘,賞賜少了百姓會貧乏。

一旦貧乏、困窘,就不知羞恥,教化就不能到他們身上。

所以,英明君王以曉明廉恥來教育子孫成長。

兒孫們一習一 知有恥而身體力行,就是鳥獸也會懷有仁德。

加之地得其宜與天得其時,百事都會平穩。

一開始就重視治教勸勵民眾,整個教化都會順利。

所以,教化的不順是沒有勸勵民眾。

培養幼兒的事情成功,並且生出「義」來,可說是順極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逸周書
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文酌解第四糴匡解第五武稱解第六允文解第七大武解第八大明武解第九小明武解第十大匡解第十一程典解第十二程寤解第十三(內容缺失)秦陰解第十四(內容缺失)九政解第十五(內容缺失)九開解第十六(內容缺失)劉法解第十七(內容缺失)文開解第十八(內容缺失)保開解第十九(內容缺失)八繁解第二十(內容缺失)酆保解第二十一大開解第二十二小開解第二十三文儆解第二十四文傳解第二十五柔武解第二十六大開武解第二十七小開武解第二十八寶典解第二十九酆謀解第三十寤儆解第三十一武順解第三十二武穆解第三十三和寤解第三十四武寤解第三十五克殷解第三十六世俘解第三十七大匡解第三十八文政解第三十九大聚解第四十箕子解第四十一(內容缺失)耆德解第四十二(內容缺失)商誓解第四十三度邑解第四十四武儆解第四十五五權解第四十六成開解第四十七作雒解第四十八皇門解第四十九大戒解第五十周月解第五十一時訓解第五十二月令第五十三(內容缺失)謚法解第五十四明堂解第五十五嘗麥解第五十六本典解第五十七官人解第五十八王會解第五十九祭公解第六十史記解第六十一職方解第六十二芮良夫解第六十三太子晉解第六十四王佩解第六十五殷祝解第六十六周祝解第六十七武紀解第六十八銓法解第六十九器服解第七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