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26.浣溪沙 蓮漏三聲燭半條:蓮漏1三聲燭半條,杏花微雨濕紅綃2。那將紅豆記無聊3。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納蘭詞》26.浣溪沙 蓮漏三聲燭半條

納蘭詞

26.浣溪沙 蓮漏三聲燭半條

浣溪沙

蓮漏1三聲燭半條,杏花微雨濕紅綃2。

那將紅豆記無聊3。

春一色 已看濃似酒,歸期安得信如潮4。

離魂入夜倩5誰招。

【註釋】

1蓮漏:即蓮花漏,古代一種計時器。

2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的雨。

紅綃,代指紅色花朵。

3紅豆:紅豆樹、海紅豆及相思子果實的統稱。

古詩詞中常以之象徵愛情或相思等。

那:猶奈。

白居易《罷杭州領吳郡寄三相公》:「那將最劇郡,付與苦慵人。」

4信如潮:即如信潮,謂如定期到來的潮水一樣準確無誤。

5倩:請。

【詞譯】

這是春天的夜晚。

一位寂寞的女子,默默地守候著流淚的蠟燭,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

你就是那個古老故事中的伊人,有著杏花一樣的小心思,被離別的微雨,一點一點地打濕。

從此,君問歸期未有期。

遙寄的南國紅豆,還保留著他的體一溫一 。

從此,徐徐的風和滿地的小紅花,年年撩起你心底的輕愁。

從此,許多春天的夜晚,潮水來時,你女孩子的夢,已經夢不見他在春天歸來。

【評析】

此篇是以女子口吻寫離情。

上片景起,「蓮漏三聲燭半條」說得是已是深夜,蠟燭已經燃盡了一半。

女主人公既聽得見「蓮漏三聲」就說明她還未入睡,或是無法安寢。

而此時杏花微雨,雨濕紅花。

此時落紅滿地的春景,推窗便可以看見,即使不看,也可以想見。

下接以「那將紅豆記無聊」,用一細小情節便把相思無聊的情態勾畫得活靈活現。

「紅豆」一詞,在古詩詞中常象徵愛情、相思。

唐王維就有《相思》一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是啊,紅豆本相思之物,女主人公此刻卻怨此紅豆——為何要將紅豆寄與我,憑添一份相思愁苦?真乃無奈之語,心情低沉由此可見一斑。

下片寫失望的心情。

「春一色 已看濃似酒」,用醇酒來比喻濃濃春一色 ,言春已深,大概是取自金元好問《西園》詩:「皇州春一色 濃如酒,醉煞西園歌舞人」,而在意境上有所更易——以納蘭詞的愁苦哀怨取代了《西園》詩的暖意融融。

並且,這裡詞人用了「已看」二字,給人一種戀人不在,即使是三春美景也無甚可賞的苦澀愁怨之感。

於是,盼離人歸來之心十分殷切。

但是結果如何?「歸期安得信如潮」,他的歸期怎能和定期到來的潮水一樣準確無誤呢?貌似歸期不定,其實是「君問歸期應無期」。

這裡「信如潮」用了李益《??南曲》中的典故。

《??南曲》云「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寫的是一思婦因丈夫是瞿塘商賈,「重利輕別離」,天天不得相聚,而不由得暗中後悔:「早知道還不如嫁給弄潮兒呢!畢竟潮水的漲落有確定的時刻。」

納蘭用此典,也是表達相同的意思:潮來潮去尚且有期,唯牽掛之人淹留於外,幾多埋怨,幾多追悔。

但追悔並非真悔,而是嗔怪至極的表現,骨子裡還是盼望早日相聚,以解相思之苦。

「離魂入夜倩誰招」正是言此,此女子思忖戀人歸期不詳,萬般無奈,只好盼望與他夢裡相逢。

然而「倩誰招」一語,使這最後的幻想都成了無望之想,遂露出無限失望之情。

此之結尾,沉重淒苦至極,令人讀之久久不能釋懷。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納蘭詞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