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慎言語第二十二: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貞觀政要》慎言語第二十二

貞觀政要

慎言語第二十二

【原文】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於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

給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倫進曰:「君舉必書,言存左史。

臣職當兼修起居注,不敢不盡愚直。

陛下若一言乖於道理,則千載累於聖德,非止當今損於百姓,願陛下慎之。」

太宗大悅,賜彩百段。

【譯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我每天坐朝理政,每講一句話,都要想想這句話是否對百姓有好處,所以我不敢多說話。」

給事中兼起居注史官杜正倫進言道:「君主辦什麼事,講什麼話都要記錄在起居注裡。

我的職務是兼修起居注,所以不敢不盡忠職守。

陛下如果有一句話違背了常理,那麼,即使在千年之後都會損害陛下的聖德,所以這不僅僅只會對當今的百姓造成損害。

希望陛下慎重。」

唐太宗聽後非常高興,賞賜他彩色絹帛一百段。

【原文】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凡在眾庶,一言不善,則人記之,成其恥累,況是萬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

其所虧損至大,豈同匹夫?我常以此為戒。

隋煬帝初幸甘泉宮,泉石稱意,而怪無螢火,敕云:『捉取多少於宮中照夜。

』所司遽遣數千人採拾,送五百輿於宮側,小事尚爾,況其大乎?」

魏徵對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虧失,古人以為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實如陛下所戒慎。」

【譯文】

貞觀八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言語是表現君子德行的關鍵,因此,講話怎能草率隨便呢?庶民百姓,一句話講得不好,就會被別人記住,遭到恥笑損害,更何況是作為萬乘之主的君主呢?君主決不能講出不妥當的話來。

這樣做的損害是極大的,君主豈能和普通人相比?我常以此為戒。

隋煬帝剛到甘泉宮的時候,那裡秀麗的山水泉石讓他稱心如意,但他卻責怪沒有螢火蟲,便下令說:『捕捉一些螢火蟲到宮裡來,以供晚上照明用。

』於是,主管部門馬上派幾千人去捕捉,後來從各地送來五百車螢火蟲到宮中。

小事尚且如此,更何況大事?」

魏徵回答說:「人君位居四海之尊的高位,行為如果有所虧失,古人認為如同日食和月食那樣,人人都能看見。

陛下的確應該有所警戒啊。」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每與公卿言及古道,必詰難往復。

散騎常侍劉洎上書諫曰:「帝王之與凡庶,聖哲之與庸愚,上下相懸,擬倫斯絕。

是知以至愚而對至聖,以極卑而對極尊,徒思自強,不可得也。

陛下降恩旨,假慈顏,凝旒1以聽其言,虛襟以納其說,猶恐群下未敢對揚,況動神機,縱天辯,飾辭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議,欲令凡庶何階應答?臣聞皇天以無言為貴,聖人以不言為德,老子稱『大辯若訥』,莊生稱『至道無文』,此皆不欲煩也。

是以齊侯讀書,輪扁竊議2,漢皇慕古,長孺陳譏3,此亦不欲勞也。

且多記則損心,多語則損氣,心氣內損,形神外勞,初雖不覺,後必為累。

須為社稷自愛,豈為性好自傷乎?竊以今日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

欲其長久,匪由辯博,但當忘彼愛憎,慎茲取捨,每事敦樸,無非至公,若貞觀之初,則可矣。

至如秦政強辯,失人心於自矜,魏文宏材,虧眾望於虛說。

此才辯之累,皎然可知。

伏願略茲雄辯,浩然養氣,簡彼緗圖4,淡焉怡悅5,固萬壽於南嶽,齊百姓於東戶,則天下幸甚,皇恩斯畢。」

太宗手詔答曰:「非慮無以臨下,非言無以述慮。

比有談論,遂至煩多。

輕物驕人,恐由茲道。

形神心氣,非此為勞。

今聞讜言,虛懷以改。」

【註釋】

1凝旒(liu):旒,古代帝王禮帽前後的玉串,在這裡有凝神傾聽之意。

2竊議:批評。

3譏:指出。

4緗圖:書籍。

5怡悅:安適愉快。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談到古代的治國之道,必然要反覆責備辯論。

散騎常侍劉洎也上書發表見解,他說:「帝王和平民,聖哲和凡夫,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別,不可相提並論。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極其愚昧的人想要成為聖哲,極其卑下的人想要成為至尊之人,都是不可能的。

陛下降下聖旨,大發慈悲,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但還是擔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況陛下要求臣下談論天人之際,旁徵博引,還要文辭華麗,這叫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應對呢?臣聽說蒼天把不說話看做尊貴,聖人把不說話看做美德。

老子認為『真正善辯的人像是言語遲鈍一樣』,莊子認為『大道不須用文采修飾』。

這都是不希望多說話的意思。

所以齊桓公讀書,輪扁私下議論,認為徒勞無用;漢武帝仰慕古風尊崇儒學,汲黯譏諷說這是外表施行仁義而內心欲一望 過多;這是不希望他們耗費精神。

而且多記事就會損傷心思,多說話就會損傷元氣。

在內損傷心思、元氣,在外損傷形體、精神,即使起初察覺不到,將來一定會受連累。

應該為國家愛惜自己,豈能為興趣損傷自己呢?如今天下昇平,都是陛下一精一心治理國家才實現的。

想要它長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辯能辦到的;只能忘掉那些愛憎之情,謹慎進行現實的取捨,做每件事都要踏踏實實,一心為公,像貞觀初年一樣就行了。

至於秦始皇善於強辯,由於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富有辯才,由於言語空洞而失去聲望。

這是口才和雄辯帶來的拖累,結局是非常清楚的。

希望陛下少和別人爭論,而要修養浩然正氣;少看些古代書籍,而要恬淡輕鬆。

自己像南山一樣長壽,把國家治理得像東戶時代一樣太平,那麼天下就特別幸運,皇恩也就遍及天下了。」

太宗親筆,寫詔書批復說:「不思考就不能統御臣子;不說話就不能闡述自己的想法。

近來和臣子談論過於頻繁,恐怕因此產生輕視別人的驕傲態度:身體、精神、心思和元氣,倒不怕勞累。

如今聽到你忠誠正直的言論,我一定虛心改正。」

【評析】

帝王君臨天下,一言九鼎。

帝王出言不慎,則會讓臣子迷惑,誤解帝王的意思,影響施政。

太宗憂心天下百姓,將百姓的利弊得失看做是慎言語的標準。

他認為:「萬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貞觀政要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