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叢話全編》楹聯續話 故事:今考鈕玉樵琇《觚剩》亦載此事,云:「崑崙山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楹聯叢話全編》楹聯續話 故事

楹聯叢話全編

楹聯續話 故事

余輯《楹聯叢話·前編》,「應制門」所錄《野獲編》中袁文榮撰嘉靖齋醮對聯「洛水元龜」云云,實當改入「故事門」。

今考鈕玉樵琇《觚剩》亦載此事,云:「崑崙山人初入都,客淮南李公春芳所。

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懸於壇門。

春芳使山人為之。

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初獻瑞,一陽一數九,一陰一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出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於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

』李以進呈,深加獎賞。

由是公卿互相延譽。

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

乃他人移之別氏,則以彫蟲為山人諱也。」

按:此與《野獲編》所載互異。

《前編》所錄「元龜丹鳳」,此作「靈龜威風」,尚可兩存。

而《前編》作「雄鳴雌鳴」,則系傳寫之誤,自應從此作「雄聲雌聲」,以與「三十六聲」相應也。

周櫟園《書影》云:「坡公嘗言奉使西邸時,見書此數句,愛而錄之,云:『人間有漏仙,兀兀三杯醉。

世上無眼禪,昏昏一枕睡。

雖然沒一交一 涉,其奈略相似。

相似尚如此,何況真個是。

』汴人劉酒者,無名字,人即以『酒』呼之,己亦以自名。

能畫人物。

賣畫得錢,則與酒家。

余見之七年,無夕不醉。

醉中作畫,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

嘗乞餘額其草堂,余取坡公語題曰『略似庵』,以『人間有漏仙,三杯兀兀;世上無眼禪,一枕昏昏』為楹聯。

酒得之殊自喜。」

施愚山《矱齋詩話》云:「龍濟寺在吉水城東南,踞東山勝處。

蘇長公初到嶺外,曾過此寺,題聯云:『天上樓台山上寺;雲邊鐘鼓月邊僧。

』手書刻於柱,明末猶存。

或曰:『此坡老詩中一聯也。

』惜未見其全篇。」

先資政公曰:凡著述一書,無論大部小種,皆須有益於世,有益於人,使讀者有所感發而興起,乃為可貴。

記得先四代祖司訓公諱珪《雪園雜紀》中有一條,真齊家寶訓也。

其言云:「前明南京禮部尚書余姚孫忠烈公燧殉宸濠之難。

其子文恪公陞續娶楊夫人,花燭日,前妻三子鑨、鍾、鋌匿不出拜。

文恪甚怒,曰:『我家一門忠孝,今無禮若此,非吾子也。

』使家人覘之,則皆在書塾中相持而哭。

楊夫人親往塾中見諸子,喜曰:『他日皆大器也。

』文恪怒為之解。

文恪訓子嚴,尋常不得出書塾。

每晨至門首,加鑰而去。

一日,楊夫人偶至其處,自窗隙潛窺,三子皆不在其中,而門扃如故。

乃開門入視。

最後見壁上懸一畫,畫後一門通焉。

察之,則並未外出,乃各與其妻聚談耳。

楊夫人亦不語,惟手書一聯懸於壁云:『愛惜精神,留此身擔當宇宙;蹉跎歲月,將何日報答君親?』諸子見之,皆發憤。

後皆顯達。

其季子礦,楊夫人所出,世所稱月峰先生者,官尚書。

亦母教也。」

周櫟園《閩小紀》云:「侯官林太守春澤,正德甲戌進士,為戶部主事。

疏諫南巡,遷員外郎。

以司藏失盜鐫秩。

復歷南京刑部郎中,出知松番府,免歸。

公生於成化庚子,至萬曆己卯,年百歲。

有司建『人瑞坊』。

子應亮,以戶部侍郎侍養,亦年七十矣。

起拜矍鑠如壯年。

應亮子如楚,工部侍郎。

公嘗率少司農、少司空田中觀耘,鄉人立碑紀之,一時以為盛事。

其大門有自撰楹聯云:『四十登科,甲戌還登甲戌榜;五旬生子,長孫又抱長孫兒。

』至癸末十月卒,年百有四歲。

其百歲時猶生一女,適雲南督學一鄧一 原岳。

三代進士,五代同堂,一時有『東西林』之稱。

東林居林浦,即『三代五尚書』之家;西林居南嶼,即『人瑞』翁宅也。」

《雪園雜紀》云:「林浦林家有『七科八進士;三代五尚書』之稱。

林文安公瀚為第一代尚書;子二:康懿公廷昂文僖公廷機,文僖子文恪公燫及其弟烴亦俱接武為尚書。

祠堂中有一聯云:『國師三祭酒;宮保五尚書。

』」

羅景綸大經《鶴林玉露》云:「杜成己為相,以日見賓客疲神妨務,無益於事,乃不復見客。

但設青櫃於門,有欲言利害者投之。

越旬日,並櫃撤去。

有題一聯於府門者曰:『杜光范之門,人將望而去矣;撤暗投之櫃,我且卷而懷之。

』夫題門者薄矣,而成己此舉亦未之思也。」

《陳白沙先生行狀》載:「有李某,裹糧自嘉魚數千里從學白沙,凡二年,先生服食行纏待之如子弟。

後築『楚雲台』以居之。

台榜一聯云:『有月嚴光瀨;無金郭隗台。

』其欲來天下之善蓋如此。」

施愚山《矱齋雜記》云:「董思白、陳眉公以詞翰相推重。

董年八十五,臨終,索婦人紅衫絳繻為服。

陳年八十三,將逝之前,辟榖數日,盛為詩歌,以書別親友,仍自題一聯雲;『啟予足,啟予手,八十年臨深履薄;不怨天,不尤人,三千界魚躍鳶飛。

』擲筆而逝。

亦可謂瞭然於去來者矣。」

又《家風輯略》云:「天啟丁卯間,余季父砥園公受知於督學使者賈侍御,補邑諸生。

先考述明公贈之楹聯云:『誦鼎上辭,長願景行正考父;任天下事,可能遙揖范希文。

』其相勖之意深矣。」

陳眉公繼儒《見聞錄》云:「翟公欒嘗自製對聯云:『靜亦靜,動亦靜,五臟克消夫慾火;榮亦忍,辱亦忍,平生不履於危機。

』常熟嚴公訥輔政時,封公尚在,其門聯云:『堂上雙親壽;朝中一品家。

』申公時行解相印歸,其堂聯云:『無毀無譽,三代直道而行;知止知足,四時成功者退。

』陸文裕公在京邸中,則榜世廟御撰一聯云:『抑人是自抑;揚人其自揚。

』都城鄭宮保敬庵諱紳者,以工部尚書告老,其堂聯云:『世多君子扶皇極;天放閒人養太和。

』翟中丞諱鵬者,其堂聯云:『徒有寸丹懸帝闕;竟無尺素達權門。

』王中丞璣,更號六一陽一山人,嘗榜其堂曰:『偶爾謝上天富貴;歸來作平地神仙。

』又有『天上有人扶日月;山中安我老漁樵。

』吾鄉包公節與弟孝,以兄弟進士為南北兩台。

其門聯云:『兄進士,弟進士,一天雨露;南御史,北御史,兩地風霜。

』湯東谷廳事春聯云:『東坡居士休題杖;南郭先生且濫竿。

』後廳曰:『片言曾折獄;一飯不忘君。

』蓋東谷嘗從興濟伯楊忠定公奉迎鑾輿,故雲。

其東偏曰:『暫拄西山笏;閒開北海尊。

』其西偏曰:『長身唯食粟;老眼漸生花。

』豪俠之氣可以想見。」

前輯《楹聯叢話》中已采入周暉《金陵瑣事》。

茲覆閱之,尚有三條可補入者。

如云:「太祖賜駙馬梅殷府門春聯云:『人間塵俗不到處;闕下恩榮第一家。

』」又云:「成祖殺方孝孺於聚寶門外。

有門人廖鏞、廖銘檢其骨葬之,不封不樹,莫可認識。

今諸縉紳立方祠於永寧寺後山,又聚土為墳。

上海徐鯨刻一聯於華表云:『十族遺骸埋聚寶;千年孤塚表長干。

』」又云:「有士人因病出神,入閻羅殿,記得殿中楹柱一聯云:『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

』」

《興化府志》云:「正統間,東鄉王常字大經,以御史言事,左遷知莆田縣事,政務嚴明。

嘗書聯署楹云:『牧民猶帶舊風霜。

』見者鹹以為佳。

其妻黎氏通書史,語常曰:風霜,御史職也。

君今出牧,奈何專尚嚴乎?請易『猶帶』二字曰『無事』,何如?常欣然,遂改之。」

《寧德縣志》云:「主簿丁大全,因旱,令人以銀瓶乞水於百丈龍潭。

取之,得瓦瓶歸。

大全疑之,復造銀瓶,躬往投之,又得瓦瓶。

大全祝曰:『龍神有靈,若吾後當顯貴,幸示靈異。

』譚中果露龍爪。

大全後登宰府,奏封龍王。

架石為亭,題聯云:『龍從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來。

』今亭址猶存。」

相傳明末倪鴻寶詣呂晚村,呂揭一聯於堂楣,云:「囊無半卷書,惟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只讓尼山一個人。」

後呂詣倪,倪亦揭一聯於堂,云:「孝若曾子參,才足當一字可;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點驕。」

兩人之優劣見矣。

孫柳君孝廉衍慶《辛廬隨筆》云:「前明嘉靖間,湖州潘時良司空季馴最敬關帝。

督南河時,有二蛟為患。

公夢帝許助以神力,遂斬之。

今蛟首一在高家堰關帝廟中,一藏公家。

每歲於毘山麓祀帝時必陳之。

當毘山廟落成日,眾擬撰楹聯未就。

忽一素不識字之田夫入座提筆,大書『漢壽亭侯廟』五字扁。

又署楹聯云『悠悠乾坤共老;昭昭日月爭光』十二字,不署款而去。

人或追問之,則自云『不知所為』也。

書體絕似虞永興,今猶存廟中雲。」

王漁洋《隴蜀余聞》云:「劉以平字近塘,猗氏人。

為諸生時,夢入宮殿中,有王者命坐對弈。

又至一所,石門懸聯句云:『鸚鵡能回千載夢;麒麟空臥萬年秋。

』不解所謂。

既登進士,為潞王府官,王敬禮如賓師。

遷陝西行太僕卿,過武後墓,墓上石刻一聯,即夢中所見也。」

又《香祖筆記》云:「廣州城南長壽庵有大池,水通珠一江一 ,潮汐日至。

池南有高閣甚麗,可以望海。

其下曰離六宮。

主僧某乞余制為楹聯,余題句云:『紅橋映海三更月;石瀃通一江一 兩度潮。

』紀實景也。」

又云:「康熙時,上駐蹕杭州。

時山一陰一耆民王錫元同胞兄弟五人見於行宮。

長、次系雙生,皆年八十歲;三者七十八歲;四者七十六歲;五者七十五歲。

率子侄凡十七人,孫十八人。

賜宴賜緞,又賜扁額云:『一門人瑞』。

皇太子賜聯云:『五枝錦樹榮今代;百秩仙籌萃一門。

』」

鈕玉樵曰:「苕中吳磐家饒於貲,工書博學。

甲申後,絕意進取。

學使者張安茂題其居為『才人節士之廬』。

然負氣甚高,未能韜晦。

順治中,官方山備兵吳興,與之友善。

因重修逸老堂,乞其長句一聯,鐫懸堂柱。

吳走筆書云:『山川無恙,歎前輩風一流 何處,但古道斜一陽一,冷煙衰竭,盡悲涼人物,止剩寒鴉;台閣重新,問蒼穹英雄誰是,有補天巨手,回日雕戈,待整頓乾坤,再來杯酒。

』詞既悲壯,書復蔚跂。

有怨家潛錄其語,以吳『一陰一蓄異謀』首之帥府,禍幾不測。

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為回斡。

費千餘金,事乃已。」

《秋燈叢話》云:「夏太史力恕,孝感人。

康熙庚子,夢謁關帝廟,帝諭之曰:『廟聯多不愜余意。

如三分忠義等字,適足增余痛。

好另為作對,將元爾矣。

』授以巨筆,夏書云:『英雄幾見稱夫子;豪傑如斯乃聖人。

』帝稱善。

醒而識之,遂謹鐫板而懸於廟。

是科鄉試果第一。」

按:「英雄」十四字熟在人口,而不知其出於夏也。

《茶餘客話》云:「孫藩使含中太翁爾周,宰浙時,獨行杭州城外蔬村中,一望土塚纍纍。

見粉牆,即往索茶。

一小婢舉竹椅出令坐,捧苦茶一盞飲之。

須臾去,呼之不出。

見門上一聯云:『兩口居山水之間,妻忒聰明夫忒怪;四面皆一陰一磷所聚,人何寥落鬼何多。

』」嚴問樵曰:「此歸元恭所自署聯,云:『兩口寄安樂之窩,妻太聰明夫太怪;四鄰接幽冥之地,人何寥落鬼何多。

』」

鈕玉樵曰:故友王師石嘗言:「嘉靖丁清惠公為南畿操一江一 時,巡視郭外。

偶過刻字店,頤指左右:『呼其人來』,而肩輿已行。

閱三日,中軍押一人,投之階下,曰:『刻字店主到。

』公已忘之,熟視良久,曰:『汝店所刻扁字筆畫有訛,呼汝令改耳,無他也。

』其人自公呼,隨被鋃鐺鎖至軍府。

迨三日後還家,中人之產已費其半矣。

是知慎爾出話,為民上者尤所宜慎。

子他日學成而仕,尚其念之。」

故余宰白水,題一聯於後堂云:「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白日三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

念故友之箴言也。

紀文達師《閱微草堂筆記》云:「明永樂二年,遷一江一 南大姓實畿輔。

始祖椒坡公自上元徙獻縣之景城,子孫繁衍,析居崔莊,在景城東三里。

今土人以『仕宦科第多在崔莊紀』,不過舉其盛耳。

而余族則自稱『景城紀』,不忘本也。

椒坡公故宅在景城崔莊間,兵燹久圮。

其址屬族叔楘庵家。

楘庵從余受經,以乾隆丙子舉鄉試,擬築室移居於是。

先姚安公為預題一聯云:『當年始祖初遷地;此日雲孫再造家。

』後室不果築,而姚安公以甲申八月棄諸孤。

卜地惟是處吉,因割他田易諸楘庵而葬焉。

前聯如公自讖也。」

又云:「劉念台先生官總憲時,題御史台一聯云:『無慾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覺氣如霜。

』」

蔡佛田鴻逵《紫荊樹館雜著》云:「康熙間,蔡屏山王楨由內閣中書改四川仁壽縣令。

當謁選之初,夢至一所,左右皆遭火毀。

復歷荒草頹垣中,則關聖帝像在焉。

肅拜畢,仰觀楹間有聯云:『打開義利關,具見英雄過人氣概;參透天人路,便是聖賢行己工夫。

』此壬辰春事。

迨乙未蒞縣事,一一如所歷。

適士民修廟工竣,因書前聯以獻雲。」

袁簡齋曰:「吳一江一 徐布衣靈胎有權奇倜儻之名。

余嘗訪之於吳下。

年近八旬,語猶風生泉湧。

所居鄰太湖七十二峰,招之可到。

署其門云:『一生那有真閒日;百歲仍多未了緣。

』又預營生壙,自題其墓門云:『滿山靈草仙人藥;一徑松風處士墳。

』」

祖舫師曰:「前明葛屺瞻寅亮督學吾閩,士林頌之。

官至少司農。

甲申後,樂浦城山水之美,避居於此。

四方耆宿日來造訪。

自署其門云:『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一江一 干。

』州府屢勸之入都,遂閉門不出。」

李劍溪太僕光雲曰:「吾鄉京宦前輩有延師課子者,於本宅近處另辟一精一室一區,聽館師出入自便。

乃其師好嬉游,無日不到城外戲園中聽劇。

同鄉知好有訪之者,十有八九不得晤。

因新歲換寫桃符,何念修少宰逢僖適知其事,因戲書一聯懸於門云:『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以常關。

』次日,館師見之,即襆被而去。」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楹聯叢話全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