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叢話全編》楹聯叢話 卷之一 故事: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楹聯叢話全編》楹聯叢話 卷之一 故事

楹聯叢話全編

楹聯叢話 卷之一 故事

嘗聞紀文達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

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

按《蜀檮杌》云:蜀未歸宋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幸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後蜀平,朝廷以呂餘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也。

此在當時為語讖,實後來楹帖之權輿。

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吳越時,龍華寺僧契盈,吾閩人也。

一日,侍忠懿王游碧波亭,時潮水初滿,舟楫輻輳。

王曰:「吳越去京師三千里,誰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因題亭柱云:「三千里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

時一江一 南未通,兩浙貢賦率由海達青州,故雲。

時人稱為駢切。

浦城真西山先生,嘗讀書邑之粵山,名其齋曰「學易」,即今南浦書院地也。

有春聯云:「坐看吳粵兩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

見《三才圖會》。

余嘗主南浦講席,擬為敬錄此聯,懸之楹柱,而因循未果。

附記於此。

朱子於紹熙五年,築滄洲一精一捨,時年六十有五矣。

自書一聯云:「佩韋遵考訓;晦木謹師傳。」

謹按:朱子之父韋齋先生,嘗自謂卞急害道,因取古人佩韋之義為號。

又朱子受業於劉屏山先生,先生有《字朱元晦祝詞》云:「一交一 朋尚焉,請祝以字。

字以元晦,表名之義。

木晦於根,春榮華敷;人晦於身,神明內腴。」

此朱子聯語所由出也。

滄洲一精一捨,即竹林一精一捨。

據年譜,時為韓侂胄中傷,以內批罷歸,除一江一 陵府,不拜。

又乞追還新舊璧合名,則已無意出山,又懲於趙汝愚之貶及群小之攻偽學,故有感而為「佩韋」、「晦木」之思焉。

滄洲一精一捨中尚有兩聯,一云「道迷前聖統;朋誤遠方來」,一云「愛君希道泰;憂國願年豐」。

又《朱子全集》卷後所附載聯語尚多,謹摘錄如左,以見南宋時楹帖盛行,雖大賢亦復措意於此矣。

贈人聯云:「水雲長日神仙府;禾黍豐年富貴家。」

又廣信南嚴寺朱子讀書處聯云:「一竅有泉通地脈;四時無雨滴天漿。」

又建寧府學明倫堂聯云:「師師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濟濟多士,由義路而入禮門。」

松溪縣學明倫堂聯云:「學成君子,如麟鳳之為祥,而龍一虎之為變;德在生民,如雨露之為澤,而雷霆之為威。」

又知漳州日,建書捨於天寶鎮山開元寺後頂,聯云:「十二峰送青排闥,自天寶以飛來;五百年逃墨歸儒,跨開元之頂上。」

又贈漳州一士子云:「東牆倒,西牆倒,窺見室家之好;前巷深,後巷深,不聞車馬之音。」

又一聯云:「鳥識元機,銜得春來花上弄;魚穿地脈,挹將月向水邊吞。」

至世有刻為木榜,懸諸堂楹,人所一習一 見者如:「讀聖賢書,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立修齊志」;「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

此類尚多,安得有心人為之一一搜輯乎?

《墨莊漫錄》云:東坡在黃州,一日遇歲除,訪王文甫,見其家方治桃符,公戲書一聯於其上云:「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

《困學紀聞》云:「攻媿先生書桃符云:『門前莫約頻來客;坐上同觀未見書。

』」按:《攻媿集》,四明樓鑰大防撰。

宋韓康公宣撫陝右,太守具宴,委蔡司理持正作候館一聯云:「文價早歸唐吏部;將壇今拜漢淮一陰一。」

韓極喜之。

又京口韓香除夜請客,作桃符云:「有客如擒虎;無錢請退之。」

此二事皆見蔣平仲《山房隨筆》。

皆切韓姓,此亦後來贈聯切姓之濫觴也。

《稗史》載:宋洪平齋俞新第後,上史衛王書,自宰相至州縣,無不指摭其短。

大略云:「昔之宰相,端委廟堂,進退百官;今之宰相,招權納賄,倚勢作威而已。」

凡及一聯,必如上式,末俱用「而已」二字。

時相怒之,十年不調。

洪自署桃符云:「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閒。」

《濯纓亭筆記》云:「元世祖初聞趙子昂之名,即召見之。

子昂丰姿如玉,照映左右。

世祖心異之,以為非人臣之相。

使脫冠,見其頭尖銳,乃曰:『不過一俊書生耳。

』遂命書殿上春聯,子昂題曰:『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又命書應門春聯,題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

』」按:「日月」十字,今率用為新歲桃符,幾遍閭巷,而不知始自松雪翁,且非臣工所宜用也。

又按:今人家門聯率用「天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十字,不知此乃雍正年間御賜桐城張文和廷玉桃符句,張氏歲歲懸之。

後京官度歲,強半書此作大門春聯,近日則外省亦比戶皆然矣。

《堅瓠集》載:趙子昂過揚州迎月樓趙家,其主求作春聯,子昂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

主人一大喜,以紫金壺奉酬。

孫季昭弈《示兒編》載:黃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吳叔經作壽聯曰:「天邊將滿一輪月;世上還鍾百歲人。」

或謂「將滿一輪」,若是十三日亦使得。

不若云「猶欠一分」,便見直是十四日也。

予謂「猶欠一分」非祝壽底語,終未若魏仲先壽萊公詩云:「何時生上相,明日是中元。」

形容得七月十四日坦然明白矣。

周益公生於丙午七月十五日,嘗壽以聯曰:「年與潞公同丙午;日臨萊國占中元。」

公覽而笑曰:「賢此聯,已道盡了生年月日,只欠說出一個生時,便是一本好建生矣。」

按此二事亦後來壽聯切日之濫觴也。

元楊元誠瑀《山居新話》載:元統間,余為奎章閣屬官,題所寓春帖云:「光依東壁圖書府;心在西湖山水間。」

時余嵕山為一江一 浙儒學提舉,寫春帖於山居曰:「官居東壁圖書府;家住西湖山水間。」

偶爾相符,亦可喜也。

明周吉甫暉《金陵瑣事》載:太祖嘗御書春聯賜中山王徐達,云:「始余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茲定鼎於一江一 南,遂作擎天之柱。」

按:此二十六字,乃初封信國公誥中語也。

又一聯云:「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蓋亦賜中山王作。

《列朝詩集》載:學士陶安宇主敬,明太祖嘗制門帖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簪雲樓雜說》云:「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

時太祖都金陵,於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太祖親微行出觀,以為笑樂。

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醃豕苗者,尚未倩人耳。

太祖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投筆徑去。

嗣太祖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云:『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

』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

「洛水元龜初獻瑞,一陰一數九,一陽一數九,九九八十一數,數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丹鳳兩呈祥,雄鳴六,雌鳴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於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

此明世廟齋醮對聯,乃袁文榮煒所撰。

見沈德符《野獲編》。

又一本云:「揲靈蓍之草以成文,天數五,地數五,五五二十五數,數生於道,道合元始天尊,尊無二上;截嶰竹之筒以協律,一陽一聲六,一陰一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於天,天生嘉靖皇帝,帝統萬年。」

詞句大同小異,傳是夏貴溪言手筆。

《野獲編》云:「張一江一 陵盛時,有送對聯諂之者云:『上相太師,一德輔三朝,功高日月;狀元榜眼,二難登兩第,學冠天人。

』一江一 陵欣然懸於廳事。

先是華亭公罷相歸,其堂聯云:『庭訓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國恩未報,歸來猶抱慚惶。

』雖自佔地步,而詞旨謙抑,勝一江一 陵之誇詡遠矣。

昔年,殷歷城罷相在裡,一江一 陵以宋詩為對聯寄之云:『山中宰相無官府;天上神仙有子孫。

』蓋諛與嘲各半。

頃者沈四明謝事居家,則直用李適之語云:『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又今相國福清公邸中所粘桃符,則云:『但將藥裹供衰病;未有涓浚答聖朝。

』尤為渾雅。」

前明邱南鎮岳由亞卿左遷藩參,數厚遺張一江一 陵,嘗以黃金製對聯饋之云:「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岳,四方頌太岳相公。」

蓋亦欲以己名時蒙記憶也。

一江一 陵喜,將驟擢之。

未幾敗,岳遂罷歸。

《七修類稿》云:「吏部許尚書贊,其父亦吏部尚書也。

贊先為戶部尚書,其兄詔,亦嘗為南戶部尚書也。

俞子木為作一聯云:『父塚宰,子塚宰,秉一代之銓衡;兄司徒,弟司徒,總兩京之會計。

』又,陳敏之木,天台人也,任徽州歙縣訓導,書一聯於衙曰:『四萬八千丈山中仙客;三百六十重灘上閒官。

』一則不可移易,一則天生切對。」

嘉靖末年,南京城守門宦官高剛於堂中書春聯云:「海無波濤,海瑞之工不淺;林有梁棟,林潤之澤居多。」

蓋謂剛峰、念堂二公也。

宦官亦重諫臣如此。

《堅瓠集》云:「邱仲深學博貌古,而心術不可知。

嘗與劉吉不協,劉作一聯書其門云:『貌如盧杞心尤險;學比荊公性更偏。

』時論頗以為然。」

《敝帚齋余談》云:「一江一 陵初賜第於鄉,上御筆親勒堂對云:『忠可格天,正氣垂之萬世;功昭捧日,休光播於百年。

』可謂異典極褒。

至癸未籍沒,則並第宅不保矣。

但對聯乃御制御書,不知當時在事者何以處之。」

又云:「嘗於都下見一罷閒中貴堂間書一對云:『無子無孫,儘是他人之物;有花有酒,聊為卒歲之歡。

』又全用南宋喬行簡詞中語。

此輩亦知達生如此。」

又云:「向見王百谷家桃符云:『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一江一 干。

』哂其太誇。

頃過陳眉公,中庭書一聯云:『天為補貧偏與健;人因見懶誤稱高。

』蓋用陸務觀語。

雖謙抑,實簡傲也。

去年至支硎山,范長白學使齋中懸聯云:『松風高士供;蘭夢美人圓。

』其所書即所作也。

時范未有子,故有『夢蘭』句。

然圓夢字又作原,唐宋人皆已兩用之。

未知孰是。

范又有對云:『門前白水流將去;屋裡青山跳出來。

』又用《笑林》中裡童屬對語,亦奇。」

滇省南關外,前明有趙某業屠,一日欲宰母牛,忽失其刀。

時小犢在傍,仰臥哀鳴。

趙鞭之起,則屠刀在焉。

因感悟,棄屠刀,攜子母二牛,屏跡西山,每吟「減去心頭火,要見呂洞賓」之句。

有道者過訪,趙款以茶,盛以古磁。

道者失手墜地,趙似動嗔念。

道者忽不見,古器依然。

遺片紙書云:「洞賓方才到,心頭火又生。」

趙愧悔。

一日憑欄觀海,遙見沐藩於昆明池一習一 水戰,若有所羨,遂溘然逝。

後提軍陳用賓來滇,偶游西山,一一如舊遊。

石壁記有趙沒之年月日,與提軍生日適符。

乃知即趙後身也。

自言鎮閩時,有道者來見,款以茶,問「減去心頭火」否,不解所謂也。

臨別約以鸚鵡一會。

至是詢知鸚鵡山,遂往游焉。

見一癩道人,手執二瓶,兩口相對,立於山石間。

笑語曰:「軍門別來無恙?此時向那頭跳出?」

語未竟,從者喝之,頓失所在。

提軍始悟二瓶對口即「呂」字,立於山石即「巖」字,就立處為橋曰「迎仙橋」。

山半肖洞賓像,為環翠宮。

後人題聯云:「春一夢 慣迷人,九環仙骨,誤著了一品朝衣,任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空山曾約伴,六詔杯茶,猶記得七閩片語,看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前明工部尚書張忠定公延登以功名顯。

劉理順、吳麟征、夏允彝、周延儒皆其門下士也。

家署門聯云:「門多將相文中子;身繫安危郭令公。」

蓋門客所題贈。

《堅瓠集》云:「萬曆辛丑九日,焦弱侯先生招同人登謝公樓。

一友曰:「嘗見欽天監柱聯云:『夏至酉逢三伏熱;重一陽一戊遇一冬晴。

』今諺云:『夏至有風,重一陽一無雨。

』皆訛傳耳。」

按:今時占驗語,上句作「夏至有雷三伏冷」,下句亦作「重一陽一無雨一冬晴」。

往往有驗。

明末,李忠肅都憲邦華聞外城陷,遂棄家移宿於文信國祠中。

李亦吉水人,既北面再拜,復就信國公位前三揖曰:「邦華鄉邦後學,合死國難,請從先生於九泉矣。」

遂以白繒繫於信國之龕柱而死。

後其鄉人換題新額為「二忠祠」。

又題楹柱云:「後死須知無二道;先生豈願有忠名。」

幾於千金莫能易一字矣。

趙甌北詩所謂「故知曠世心相感,恰好同鄉跡再攀」是也。

舊有邊華泉聯云:「花外子規燕市月;柳邊一精一衛浙一江一 潮。」

相傳吾鄉曹石倉先生學佺辭官歸里時,閒行街巷,見一陋屋,柴門不正,柱上署桃符云:「問如何過日;但即此是天。」

詢知宅主,乃屠者徐五也。

徑入廳事,有二聯,一云:「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一云:「金欲兩千酬漂母;鞭須六百撻平王。」

先生為之驚然。

徘徊間,徐五已回。

與語,甚契洽,因定一交一 。

甲申之變,徐五攜隻雞鬥酒,逕造先生廬,排闥而入。

見先生,驚曰:「吾辦此奉祭耳!何尚在也?」

先生遂拜而就義焉。

盧潛溪孔昭云:相傳徐五更有下聯云:「鼠因糧絕潛蹤去。

犬為家貧放膽眠。」

殊有感慨。

又傳曹殉節後數日,人見溪中有浮一屍一,著素衣冠。

識者以為即徐五也。

按:徐五名英,字振烈,侯官人。

余田生甸、張超然遠並為之傳。

裡中人但稱為徐五雲。

《柳南隨筆》云:「王文恪公鏊祖塋在洞庭東山之化龍池,形為鳳凰展翅,湖中案山稍偏。

地師云:『可惜狀元旗不正,他年應作探花郎。

』後竟如其言。

越二百年,而公之八代孫世琛乃於康熙壬辰科狀元及第。

聞世琛於會試前三日祈夢於神,夢至一廳事,其柱聯云:『雨中春樹萬人;雲裡帝城雙鳳。

』蓋藏『家』『闕』二字,以示必中狀元也。」

山一陰一徐文長渭,一字天池,又字青籐。

所居即名青籐書屋。

青籐,其手植也。

籐下有池,橫一平橋,橋承以柱,上覆石台。

台額曰:「天漢分源。」

柱聯云:「一池金玉如如化;滿眼青黃色色真。」

柱背又一聯云:「未必玄關別名教;須知書戶孕一江一 山。」

承橋之柱額曰:「砥柱中流。」

皆文長自書,是所謂天池也。

見董暘所撰《青籐書屋記》。

紹興府城外三一江一 ,濱海地也。

居民每有「其魚」之歎。

明湯太守紹恩創建應宿閘,水患始息。

後人立公祠,乞徐文長撰廟聯。

文長疾書云:「煉石補星辰,兩月興工當萬曆,纘禹之緒;鑿山振河海,千年遺跡在三一江一 ,於湯有光。」

兩用成語,一切其事,一切其姓,越人每樂述之。

常熟瞿壽明昌文《粵行紀事》云:「登伏波山,謁關壯繆廟,見王父題額曰:『學本尊王。

』又題一聯云:『浩氣塞兩間,萬古綱常永賴;威靈宣八表,千秋帶礪全憑。

』凜凜然鞠躬盡瘁之志,上通神明矣。」

按:壽明為督師瞿起田式耜孫。

今此聯無可考,桂林人亦不能舉其詞矣。

相傳天啟間塑關帝像二尊,一大一小。

時有日者甚神,熹宗指二像,令其推算。

日者稱小者福壽綿遠,香火百倍於大者。

熹宗遂以小像棄置正一陽一門左側一小廟中,而供大像於宮中,以窮日者之言。

未幾,闖賊入宮,大像遂毀,而小者香火日盛。

崇禎間,有卜者邢姓,設肆廟前。

甲申三月初旬,卜者書一聯於廟門云:「漢封侯,晉封王,有明封帝,聖天子可謂厚矣;內有奸,外有敵,中原有賊,大將軍何以待之?」

按:此語乃左忠毅劾魏奄時所上。

是夕夢入前殿,見關帝坐帳中,告以明運已盡,天命有歸。

不日大聖人至矣。

卜者寤後告人曰:「吾設肆於此十餘年,滄桑之變,何忍見之!」明日遂縊於庭樹。

今廟旁有土地祠,一白鬚神即卜者雲。

客有誦王衍宮詞云:「月華如水浸宮殿,有酒不醉真癡人。」

及明福王楹帖云:「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

以為「荒亡之言,如出一轍」是也。

然福王楹帖是王孟津鐸所書。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謂二語乃吳中老儒朱野航詩,孟津亦書舊句耳。

吾鄉康熙間蕭蟄庵震以御史巡鹽兩淮,假歸,值耿一精一忠之變,為耿所害,籍其貲得三十萬,繯首於烏石山之鄰霄台。

先是蟄庵倡議修復道山即烏石山,建鄰霄台,勒百字碑紀之,並書檯柱一聯云:「但願桑麻成樂土;不妨詩酒上鄰霄。」

至是鄉人易「詩酒」二字為「一屍一首」。

謝古梅先生詩所謂「荒台草木千年恨,樂土桑麻一夢中」是也。

陸稼書先生從祀文廟,初議時,或以先生家中曾延僧諷誦為疑。

其後人出先生手書廳事一聯云:「讀儒書不奉佛教;遵母命權作道場。」

議遂定。

孫夏峰先生居新安,門人為築雙柳居於學宮之東。

顏乃來題聯云:「近聖人之居,教亦多術矣;守先生之道,文不在茲乎?」

耿一精一忠之變,李鄴園總督之芳,扼守衢州,厥功甚偉。

入為兵部尚書。

三衢軍民為立生祠,聯云:「淮蔡之功茂矣,抑又過之,大難削平,重奠東南半壁;琴鶴之操凜然,於今為烈,名賢繼起,恰符五百餘年。」

《筠廊偶筆》載:宣武門外教子一胡一 同永慶寺,為僧文然所居。

祖師殿前白楊古柏二,僧室無他物,壁有聯云:「石壓筍斜出;巖垂花倒開。」

按:五代道士石仲元,隱於桂州之七星山,自號桂華子,負詩名。

世傳其警句,如「石壓木斜出,崖懸花倒生」之類甚多,為湘源守楊徽之所稱,目為玉方響。

事詳《粵西叢載》,文然但偶書其語,其字句間有異同耳。

《柳南隨筆》載:錢湘靈先生陸燦晚年居虞山,老屋三楹,適當石梅之下,松一陰一嵐翠,如眉臨目。

先生兀坐其中,擁書萬卷,咿哦不輟。

過其門者往往駐足覘伺,流連不去。

先生咿哦自若也。

室中榜一聯云:「名滿天下,不曾出戶一步;言滿天下,不曾出口一字。」

為三峰釋碩揆所書。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楹聯叢話全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