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叢話全編
楹聯續話 格言
道光癸巳,引疾裡居。
日向街巷舊書攤中搜求故紙,忽得孫寄圃閣老楹帖一對。
閣老手跡,余所認識,非他手所為。
而筆法腴潤,是作翰林時書,不如後此之蒼勁也。
句云:「甘守清貧,力行克已;厭觀流俗,奮勉修身。」
款云:「天池年伯大人制句命書,濟寧愚侄孫玉庭。」
乃知此聯繫為先大父天池公所作。
閣老與先叔父九山公為乙未同年,此必系九山公同一居 館職時為先大父索書者。
因急購歸,重加裝裱。
先代訓言藉茲不墜,當拳拳服膺,如日侍先大人嚴正之容,非僅作墨寶珍庋也。
《香祖筆記》云:「余家自高曾祖父以來,文房正廳皆置兩素屏,一書心相三十六善,一書一陽一宅三十六祥,所以垂家訓、示子孫也。
又各房正廳一聯云:『繼祖宗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
余前編《聯話》,敬載先資政公常書楹帖云:「非關因果方為善;不計科名始讀書。」
此吾鄉一習一 傳之語,不知撰自何人,言極切近可守,渾然無弊。
後閱亡友顧南雅蓴《思無邪齋遺集》一條云:「嘗見陳句山先生所書楹聯,作『不關果報方行善;豈為功名始讀書』二語,殊未了。
古今果報之爽者十有八九,若此念未忘,其阻善機者多矣。
至於『功名』二字,在三不朽之列,正讀書人所當念念不忘者,以為立功立名之地,此殆誤以科名當之耳。
茲為人書楹帖,特改六字,云:『必忘果報能為善;欲立功名在讀書。
』其義乃圓。」
云云。
其實「科名」、「功名」義各有當,未見句山之必誤也。
謝默卿曰:「虎邱山後女墳湖北,風景幽絕。
岸旁一古剎,懸一聯於客堂云:『乾淨地常來坐坐;太平時早去修修。
』語極冷雋。
畫舫往來,笙歌鼎沸之外,忽聽此禪窟機鋒,真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桂林呂月滄掌秀峰書院,嘗擬題講堂一聯云:「先有本而後有文,讀三代兩漢之書,養其根,俟其實;捨希賢莫由希聖,守先正大儒之說,尊所聞,行所知。」
甫欲制板懸掛,而驟歸道山。
其門弟子尚有能述之者。
唐陶山家有果克堂,自題聯云:「克己最嚴,須從難處去克;為善必果,勿以小而不為。」
彭文勤公有集句堂聯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齊梅麓集《詩經》語作宗祠聯,云:「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聿修厥德,無忝爾所生。」
又敬思堂聯云:「曲禮蔽於無不敬,逸詩刪以未之思。」
又一長聯云:「士恆士,農恆農,工恆工,商恆商,族少閒民,便有興隆景象;父是父,子是子,兄是兄,弟是弟,門無乖氣,方為孝友人家。」
丹徒張伯冶巡檢騏偕其嘉偶錢蓮因女史守璞並以詩畫擅名。
論畫則伯冶為一精一,論詩則蓮因尤健。
粵西邊瘠之區,蓮因間關隨宦,能相其夫。
甘於末秩,不以富貴利達薰其心,不愧女士之目。
嘗因伯冶豪飲健談,為手書楹帖於座右云:「人生惟酒色機關,須百煉此身成鐵漢;世上有是非門戶,要三緘其口學金人。」
以閨媛能為此格言,真不愧女士也。
揚州馬氏小玲瓏山館中有鄭板橋所撰楹帖,云:「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
以八分書之,極奇偉。
後歸淮商黃姓,始擬撤去,復有愛其文義者,乃力勸留存。
黔中巡撫署齋有顏惺甫檢手題一聯,云:「兩袖入清風,靜憶此生宦況;一庭來好月,朗同吾輩心期。」
殊有理趣,而措詞蘊藉,不涉腐氣,故佳。
漢口有同善堂,所以施惠。
新立規制,冀垂久遠。
邑人乞朱蘭坡聯句,題云:「同德即同心,從教救病噓枯,體天意好生而布惠;善終如善始,願得提綱挈領,遵聖言思永以圖功。」
又,銅陵大通鎮設救生船,亦為其局中制聯云:「博愛之謂仁,當知拯難扶顛,愷惻常同施補救;見險而能止,但願風帆浪舶,倉皇轉得報平安。」
太傅朱文正師視學浙中時,因原籍紹興,特榜其門楹曰:「鐵面無私,凡涉科場,親戚年家須諒我;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
姚文僖公文田督學時,每試院輒題一聯云:「科場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攖法綱;平生關節不通一字,誡諸生勿聽浮言。」
又自撰堂聯云:「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語皆近質而實,足以訓俗。
張蘭渚先生喜書格言為楹帖。
為閩撫時,嘗屬余書一長聯,云:「戒之在鬥,戒之在色,戒之在得;職思其居,職思其外,職思其憂。」
或疑「先生此時何以尚須戒鬥?」
余曰:「聖賢言語徹上徹下,可以自警,可以警人。
且聖人所謂鬥,豈必在角膂力,逞戈矛,凡口給御人,文字牴觸,皆與斗無異。
居高位者尤宜慎之,庶不招尤不僨事耳。」
張仲甫中翰應昌,蘭渚先生哲嗣也。
最恪謹,守家法。
近手錄先生所集經語楹聯見寄,如云:「有忍乃有濟;無愛即無憂。」
上句出《尚書》,下句則《四十二章經》中語也。
又一聯云:「洗心曰齋,防患曰戒;循法無過,修禮無邪。」
上句出《易系辭注》,下句則《戰國策》中語也。
張仲甫齋中亦有自撰聯句云:「貪嗔癡即君子三戒;戒定慧通聖經五言。」
自註:即定、靜、安、慮、得。
此以釋語為儒書註腳也。
又一聯云:「一陰一陽一風雨晦明,受之以節;夢幻露電泡影,作如是觀。」
此湊合《左氏傳》、《周易》語以對佛經也。
蓋仍是蘭渚先生家法。
又有一聯云:「掃地焚香,清福已具;粗衣淡飯,樂天不憂。」
則純是儒家語也。
萬廉山郡丞承紀嘗制大篆一聯見贈,云:「仁仁義宜,以制其行;經經緯史,乃成斯文。」
見者皆以為寫作俱工。
余嘗入其書室,讀其自集子部語篆聯云:「凡避嫌者內不足;有爭氣者無與辨。」
是極好格言。
賀耦庚盛喜之。
惜其字句未能勻稱,平仄亦尚未諧耳。
黎湛溪河帥喜拈「要辦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斂怨」四語,嘗請節相孫季圃公作對語。
公應之曰:「可興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藥石之言,正河帥所宜省勉也。
河帥即屬陳曼生郡丞分書為聯,懸之署齋客位雲。
黃右原曰:「有客贈聯云:『每思於物有濟;常愧為人所容。
』又云:『久病始知求藥誤;衰年方悔讀書遲。
』又云:『過如新竹芟難盡;學似春潮長不高。
』皆格言中雋語。」
花曉亭曰:「有贈宣刺史瑛一聯云:『辦事人多能事少;愛民心易治民難。
』下七字獨沉著有味,真格言也。
今人但從事其易者,已為好官耳。
又一聯云:『凡事總求過得去;此心先要放平來。
』亦言淺意深,可銘座右。」
朱蘭坡家塾中有培風閣,自題聯云:「仿君子懋修,志無怠,功無荒,箴遊觀所其無逸;求古人陳跡,經有程,史有課,譬稼穡乃亦有秋。」
又有志勤堂聯云:「士所尚在志,行遠登高,萬里鵬程關學問;業必一精一於勤,博聞強識,三余蛾術惜光一陰一。」
字字沉實,足以型家矣。
林少穆自題廳事一聯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剛。」
名臣風矩,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按:近見一廳事有書此十六字為聯,而兩句乃上下互乙,遂以對語為出語。
其意則同,但不應掩其名而用其句耳。
少穆卸兩廣督篆後,有引疾歸田之意。
嘗豫撰書樓一聯云:「坐臥一樓間,因病得閒,如此散材天或恕;結一交一 千載上,過時為學,庶幾炳燭老猶明。」
寄書囑余為作隸字。
余謂此願未易酬,且俟他日把臂入山時再了此案可矣。
孫寄圃節相玉庭由湖北布政使入覲,睿廟有「為守兼優」之諭。
公於大堂敬題楹聯云:「領三楚雄藩,來旬來宣,問何以推心赤子;承九重懿訓,有為有守,要無慚對面青山。」
余陳臬山左,薦泰安令徐樹人宗幹為卓異。
聞其所至有政聲。
其宰武城時,遇歲歉頻年緩徵。
又以病乞假,手制一聯懸之廳事云:「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並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復聞其宰任城楹聯云:「老吏何能,有訟不如無訟好;小民易化,善人終比惡人多。」
皆可以勸。
陳家相明府桂齡為河南襄城令時,建汜川書院。
費耕亭太守庚吉聯云:「聞使君講院新開,說禮敦詩,名相風一流 推後起;願諸生賢關早辟,讀書論道,大儒理學有真傳。」
蓋明府為桂林陳文恭公後裔也。
嚴問樵曰:「余宰棲霞,每奉家君子手諭,諄諄以立身居官為勖。
蒙賜一聯云:『職在地方,但無忘該管地方,即為盡職;民呼父母,倘難對自家父母,何以臨民。」
庸受而謹書之,懸之廳事,朝夕自勉。
因復推廣其意,撰聯書於堂楹云:『暗室中自有鬼神,倘鑒余少昧天良,甘為一錢誓死;公堂上誰非父母,最憐爾難寬國法,苦從三木求生。
』」又曰:「有一縣令自題其訟堂云:『有一日閒,且種汝地;無十分屈,莫入吾門。
』亦書一聯懸之。」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