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叢話全編》楹聯叢話 卷之三 廟祀·上:文昌殿、關帝廟兩處,撰者尤多,幾於雅、鄭混雜。惟文廟則未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楹聯叢話全編》楹聯叢話 卷之三 廟祀·上

楹聯叢話全編

楹聯叢話 卷之三 廟祀·上

廟中楹聯,宋元時絕無傳句,大約起於明代,至本朝而始盛。

文昌殿、關帝廟兩處,撰者尤多,幾於雅、鄭混雜。

惟文廟則未之聞。

良由著筆甚難,故無人不知藏拙。

憶在京師,曾游國學,得恭閱聖制大成殿聯,云:「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惟聖人能言聖人,後有作者弗可及矣。

鄒縣孟廟中有御題聯,云:「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孔顏。」

蓋乾隆二十二年南巡過鄒縣時所制,奎藻昭回,當與七篇之書同壽天壤也。

京師有歷代帝王廟,在阜成門內,建於明嘉靖間。

本朝順治、康熙間,疊議增祀之典。

至雍正二年,始親詣行禮。

乾隆二十九年,始易蓋正殿黃瓦。

聖制聯云:「治統溯欽承,法戒兼資,洵哉古可為監;政經崇秩祀,實枚式煥,穆矣其神孔安。」

蓋廟貌得遍寰區,惟歷代帝王廟與孔廟典極隆重,必御聯方能相稱。

宜百爾臣工以及占畢儒者皆莫能贊一辭也。

甘肅文縣地極瘠僻,荒山中有文王廟。

縣志謂即古羑里地,亦未見其確也。

狄道吳信辰鎮有文王廟聯,云:「蒙難觀爻,石徑蒺藜皆卦象;拘幽作操,雲田柞棫亦琴材。」

亦第切其地云爾。

錫山鄒世楠過孟廟,夢聯句云:「戰國風趨下;斯文日再中。」

覺而異之。

遍觀廊廡,無此十字。

後數年,過蘇州,得黃野鴻集讀之,乃其集中句也。

不知何以入夢,亦奇矣。

田實發題孟廟云:「孔門功冠三千士;周室生當五百年。」

亦佳。

曾子祠中楹聯云:「述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傳,萬世鹹承厥訓;超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外,一人獨得其宗。」

又一聯云:「衍一人忠恕之心傳,學惟省貫;開萬世治平之事業,道極明新。」

濟寧州之仲家淺,為子路故里也。

有仲氏祠,聯云:「允矣聖人之徒,聞善則行,聞過則喜;大哉夫子之勇,見危必拯,見義必為。」

衛輝府之宜溝驛,為子貢故里。

有端木子祠,聯云:「性道在文章,深造自得;廉平稱治績,遺愛無窮。」

吳信辰有顏氏祠堂聯云:「馨香分郭外之田,夕膳晨饈,詎敢作拾塵野祭;展拜守家中之訓,左昭右穆,何須繙爭坐名書。」

自註:「上聯用陸機「拾塵惑孔顏」句,下聯用顏之推《家訓》及顏魯公《爭坐帖》事。」

又樊氏祠堂聯云:「薄稼圃而不為,宜善會先賢之意;敬鬼神而仍遠,當恪尊乃祖所聞。」

關帝廟聯最多,世人皆一習一 用《三國演義》語,殊不雅馴。

有集《四書》句者,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最著於時。

語似正大,不知帝之好讀《春秋》,正史亦無明文,惟裴松之引《一江一 表傳》云「公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而已。

「學孔子」語亦泛而無當,不得謂之佳聯。

若「舊官寧改漢;遺恨失吞吳。」

又「漢家宮闕來天上;武帝旌旗在眼中。」

又「吳宮花草埋幽徑;魏國山河半夕一陽一。」

皆集句之渾成者。

然先主閟宮、丞相祠堂未嘗不可移用,又不若「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國衣冠拜冕旒」二句較為雅切。

又記有一聯云:「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後文宣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

可包一切掃一切矣。

吾鄉龔海峰先生景瀚有句云:「赫厥聲,濯厥靈,無師保如臨父母;天所覆,地所載,有血氣莫不尊親。」

亦尚非俗調也。

商邱宋文康公權過蒲州,謁關廟,見一聯云:「怒同文武;道即聖賢。」

公以對句不工,思有以易之。

偶午睡,夢神告之曰:「何不云「志在春秋?」

」此事見《筠廊偶筆》。

恐系文康托夢以神其事。

按:《三國誌》本傳有「威震華夏」語,似亦可對「志在春秋」。

又記有一聯云:「聖以武成名,剛毅近仁,於清任時和中更增一席;學於古有獲,春秋卒業,在詩書易禮外別有專經。」

語亦矜重,然究嫌「春秋」云云,涉稗官氣也。

西湖金沙港之關廟在南山北山之中,一胡一 書農學士敬聯云:「聖至於神,薦馨歷千載而遙,如日月行天,一江一 河行地;湖開自漢,崇祀值兩峰相對,有武穆在北,忠肅在南。」

又岳廟之左亦有關廟,其門聯云:「德必有鄰,把臂呼岳家父子;忠能擇主,鼎足定漢室君臣。」

繆昌期手筆也。

河南許州八里橋有關帝廟,壁有畫像:帝騎馬居中,曹公及張遼等分立兩旁,酌酒餞行。

有長聯云:「亦知吾故主尚存乎?從今日遍逐天涯,且休道萬鍾千駟;曾許汝立功乃去耳!倘他日相逢歧路,又肯忘樽酒綈袍。」

此聯最著於人口,此事亦見正史。

然史但云「吾極知曹公待我厚。

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

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

及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

帝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並無酌餞贈袍之舉。

此殆鋪張《演義》之言,而忘其非事實也。

梁應來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稱其「組織本傳,別有機杼」,過矣。

彭春農學士邦疇曰:「先文勤公視學一江一 蘇,撰署中關帝廟聯云:「兵法讀春秋,必有文事;官箴嚴月旦,無作神羞。」

又為一剎題句,其正殿奉關帝,左右祀火神、龍神。

聯云:「心之光明猶火也;神而變化其龍乎!」皆就地起義也。」

有傳關帝乩筆一聯云:「史官擬議曰矜,誤矣,視吳魏諸人,原如無物;後世尊崇為帝,敢乎,論春秋大義,還是漢臣。」

按:此才人之筆,托名於降乩者也。

陳壽《三國誌》評云:「關、張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關報效曹公,張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然關剛而自矜,張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此聯為帝辨「矜」字,其意甚善。

然「視如無物」云云,則仍不脫「矜」字,似非帝所欲雲。

至我朝順治間,封為「忠義神武大帝」。

尊崇之典,實至昭代而極隆,非臣工所得擬議,故托諸乩筆,以示謙沖,庶為帝之所許歟?

吳信辰題關廟聯云:「惠陵煙雨,涿郡風雷,在昔塤篪興一旅;魏國山河,吳宮花草,於今蠻觸笑三分。」

語頗壯麗。

然亦嫌「塤篪」二字裝點,未免有《演義》語橫梗胸中也。

余小霞曰:「若改「塤篪」字為「同袍」,改「蠻觸」字為「裂土」,則無遺憾矣。」

《熙朝新語》載:「山東庠生張大美奉關帝甚虔,病中夢入關廟,見帝著本朝衣冠理事。

有頃,呼張名語之曰:「吾廟中楹柱對聯膚泛俚俗,甚不愜意。

爾與吾有香火緣,其為吾易之。」

張跪誦一聯云:「數定三分,扶漢室削吳吞魏,辛苦備嘗,未了平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朝伏寇降魔,威靈丕振,只完當日一精一忠。」

帝深加歎賞,曰:「此四十二字,爾來歲當知好處也。」

次年鄉試,首場張構思未就,倦而假寐。

夢帝肘之曰:「起,起!爾忘對聯字數乎?」

張驚寤,文思沛然如夙構。

榜發,中式第四十二名,適符聯字之數。」

繆蓮仙艮《塗說》載關廟一長聯云:「識者觀時,當西蜀未收,昭烈尚無尺土,操雖漢賊,猶是朝臣,至一十八騎走華容,勢方窮促,而慨釋非徒報德,只緣急國計而緩奸雄,千古有誰共白;君子喻義,恨東吳割據,劉氏已失偏隅,權即人豪,詎應抗主,以八十一州稱敵國,罪實難逃,而拒婚豈曰驕矜,明示絕強援以尊王室,寸心只在自知。」

蓮仙稱此聯可泣可歌,殊為溢美。

詞費則有之,而尚不軌於正。

又秦澗泉學士大士聯云:「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九州隆享祀,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則四平八穩之句也。

若世所傳「不愛財,不愛酒」一聯,直是委巷荒唐之語,所當亟為別裁,而俗流頗多膾炙之者,不得不附錄而辨之。

世所傳乩筆聯云:「不愛財,不愛酒,不愛婦人,是個老頭陀,只因眉宇間帶兩字英雄,擔擱了五百年入山正果;又要忠,又要孝,又要風一流 ,好場大冤孽,若非胞胎裡有三分癡鈍,險些做十八灘順水行舟。」

富一陽一緱嶺,即王子晉吹笙處。

舊有關帝廟,邑人葺而新之,或懸一聯云:「此吳地也,不為孫郎立廟;今帝號矣,何須曹氏封侯。」

相傳為邑之一胡一 明經所撰,惜忘其名。

孫權為富一陽一產,故出句云爾。

閩浙一交一 界仙霞嶺巔關廟最著靈異。

聯扁極多,惟周櫟園先生亮工一聯熟在人口。

句云:「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

蓋此間閩諺本有「到來福地非為福,出得仙霞始是仙」之句,故對語即同其意。

自國初至今,有獻新聯者,即將舊聯撤去。

惟此聯屢經修飾,無敢易之者。

然實非雅音也。

憶過甘肅之六盤山,逕路酷似仙霞,而高亦相埒。

嶺巔關廟亦有此聯,卻不題周款,不知此語何以不脛而走如是。

有作關夫人廟聯者云:「生何氏,沒何年,蓋弗可考矣;夫盡忠,子盡孝,可不謂賢乎!」頗著於人口。

按:此事羌無故實,不得不用活筆。

然據馮山公景所記,則關夫人自有姓。

作者亦未見馮記耳。

今附錄《筠廊偶筆》中一條,以廣見聞。

云:偶得蒲州朱牧所撰《關侯祖墓碑》,事奇而文不雅馴,以示吾友馮山公。

山公走筆作記一篇,庶足與侯並不朽矣。

記曰:「天之生聖賢也,必鍾祥於世德之家。

故大孝尊親,鹹思貽父母令名。

予嘗慨漢壽亭侯生而忠貞,沒為明神,廟貌遍宇內,血食綿千古,而其祖若考名氏獨闕軼無考,侯在天之靈必有衋然隱痛者。

予每遇河東博聞之士必周咨之,不可得。

康熙十七年戊午,解州有常平士於昌者,讀書塔廟。

塔廟,侯故居也。

昌晝夢侯授以「易碑」二大字,驚而寤。

見浚井者得巨磚碎之,磚上有字。

昌急合讀,乃紀侯之祖考兩世諱字生卒甲子大略。

循山而求,得墓道焉。

遂奔告解州守主朱旦。

朱旦作《關侯祖墓碑記》,記中載:「侯祖石磐公,諱審,字問之,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寶池裡。

公沖穆好道,以《易》、《春秋》訓其子,卒於桓帝永壽三年丁酉,享年六十八。

子諱毅,字道遠。

性至孝,父沒,廬墓三年。

既免喪,於桓帝延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

侯長,娶一胡一 氏,於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平。」

其大略如此。

昔趙宋時,劉廷翰官貴,當追封三代。

少孤,其大父以上不皆逮事,忘其家諱。

太宗為撰名,親書賜之,載在《宋史》,以為美談,亦以教孝也。

而況侯之祖若考皆有名氏載壙石,章章可考,顧忍軼之哉。」

世傳張桓侯工書法,有《刁斗銘》甚工。

又有流一江一 縣紀功題名二十二字,亦侯所書。

又俗傳侯之後身在唐為張睢一陽一,在宋為岳忠武。

故吳信辰作廟聯云:「雄猛讓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一精一英傳萬世,唐曾顯姓宋留名。」

文昌祠之神,道家以為張仲後身,又以為梓潼度世。

其實今所祀之文昌,則星象也。

古祠屬之天神。

祠廟遍天下,而列之祀典,則自我朝嘉慶六年始。

儀文與關廟同,而海內私廟之多,亦與關廟等。

程春海侍郎恩澤一聯最為典切,面面俱到,無能出其右者矣。

句云:「宇宙大文章,源從孝友;古今名將相,氣作星辰。」

蓋無一字無來歷也。

蘇州文昌宮聯云:「天惟一陰一騭下民,止於仁,止於敬;帝乃誕敷文德,作之君,作之師。」

揚州賀園之西有梓潼殿,襄平高景來士鑰聯云:「積忠孝以成神,典桂籍科名,予奪後先,十五國文章司命;舉一陰一騭而垂訓,鑒槐區德行,權衡富貴,億萬年造化樞機。」

又孫文定公嘉淦聯云:「天開參井文章府;星煥山河孝友師。」

又郭頻伽麟集句聯云:「帝以會昌,神以建福;文選句下有風雅,上有日星。

唐文」亦典重不佻。

蘇州有泰伯廟,而湖北亦有至德祠。

聯云:「違親不孝,背君不忠,敢辭瘴雨蠻煙,採藥當年心最苦;傳季而王,偕仲而霸,豈意吳頭楚尾,瓣香到處德維新。」

又無錫泰伯祠聯云:「勾吳分土惟三,端委垂型,梅裡肇基名最古;遷史世家第一,雲仍衍緒,華陂崇祀惠無疆。」

秦鶴所題也。

聞廣東省城真武廟有蘇文忠公手書一聯云:「逞披髮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雲乎哉!」語意岸異,非凡手所能,而是否蘇筆,尚須向粵東人考之。

黃鶴樓中奉純一陽一呂祖。

百文敏公百齡聯云:「教孝教忠,何殊十七世士夫,顯示化身扶正道;為溪為谷,直把五千言文字,參同妙契指迷津。」

或疑以純一陽一比文昌為過,然同為道教宗主,何必強為分別。

嘉慶年間敕各直省建立贊化宮,奉祀純一陽一,儀節與文昌等,則相提並論,豈為過乎?又黃文炳聯云:「遇有緣人,不枉我望穿眼孔;得無上道,只要汝立定腳跟。」

余家有魁星閣,上懸黃石齋先生所畫魁星像一軸。

筆墨雄偉,迥異恆蹊。

惟足踏梅花一枝,不知所取。

或寓「梅佔百花魁」之意。

余集杜、白句為聯云:「彩筆昔曾干氣象;文昌新入有光輝。」

後晤一客云:「前人已有此集句也。」

吳信辰魁星閣聯云:「筆足代耕,不厭兼金歸掌握;文能行遠,何妨只履上雲霄。」

雖切而近俗矣。

觀音大士祠聯最多,惟京師陶然亭中數聯勝於他處,而均忘撰者姓名。

聯云:「法雲廣蔭無遮會;慧日高懸有相天。」

又云:「泡影乾坤,妝成寶相;色香世界,幻出空花。」

又云:「蓮字岧嶢,去天尺五臨韋曲;蘆塘淼漫,在水中央認補陀。」

則雅切陶然亭景物矣。

張芥航河帥題大士祠聯云:「真實不虛,大慈悲度一切苦厄;意識無界,空色相現五蘊光明。」

又張南山郡丞維屏撰千手千眼觀音聯云:「菩提今菩提,具大神通,忽現千般手眼;自在觀自在,是真佛力,總由一念慈悲。」

又德清慈相寺內一聯云:「即色即空,現慈悲相,吾無隱爾;是萬是一,具手眼人,自能辨之。」

燕子磯永濟寺中亦有觀音大士像,柱聯云:「音亦可觀,方信聰明無二用;佛何稱士,須知儒釋有同源。」

忘卻何人所題,殊有妙悟。

西湖中天竺白衣殿,即送子觀音院也。

魏春松觀察成憲聯云:「白衣仙人,瓶中水楊柳;朱芾男子,天上石麒麟。」

語特古異。

又俗傳一聯云:「我具一片婆心,抱個孩兒送汝;你做百般好事,留些一陰一騭與他。」

雖近俚語,亦是渡世慈航。

百文敏公最喜述之。

緣此事本近俚俗所為,則聯語亦不妨相題而制耳。

諸葛忠武侯廟有集句一聯云:「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吾見其人。」

又一聯云:「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與?」

皆能恰稱身份,勝讀陳承祚史評矣。

又有一聯云:「伊呂允堪儔,若定指揮,豈僅三分興霸業;魏吳偏並峙,永懷匡復,猶余兩表見臣心。」

陳東橋孝廉為余述,靈川縣有諸葛祠聯云:「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又云:「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風於遺像,萬古清高。」

忘卻撰者姓名。

京師翰林院、禮部、國子監各有土地祠,並祀韓文公。

不知起於何時。

法祭酒法式善聯云:「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興四門學,即今俎豆重東膠。」

彭司業定求聯云:「進學解成,閒官一席曾三仕;起衰力任,巨製千秋本六經。」

則皆為國學制也。

南河雲梯關為淮、黃入海之路,余備兵淮海時屢經其地。

關旁有禹王廟,廟內有台,為乾隆初年權河督卓亭公所建,題曰「平成台」。

公名完顏偉,其裔孫麟見亭麟慶於道光年間繼為河督,題聯云:「與水不爭能,力盡八年惟注海;升堂思肯構,目窮千里更登台。」

清一江一 浦亦有禹王台,浦中一勝景也。

麟見亭聯云:「洪水想當年,幸怪鎖洪湖,十萬戶飯美魚香,如依夏屋;清時思儉德,祝神來清浦,千百載泳勤沐澤,共樂春台。」

清一江一 浦四公祠,奉敕建。

祀靳文襄公靳輔、齊恪勤公齊蘇勒、嵇文敏公曾筠、高文定公斌也。

麟見亭聯云:「本來上界神仙,喜功德在民,輝聯俎豆;同是盛朝臣子,願靈明誘我,績奏江湖。」

淮瀆廟在洪澤湖心,龜山之麓。

巫支祈井即在殿前,上封以石。

舊有宋金臂禪師所建無梁殿及鐵羅漢百餘尊,久沒於湖。

道光年間,麟見亭起出羅漢二十四尊,鍾、鑊各一具,建寺奉之。

紀以聯云:「巫支祈井底深潛,瀾恬洪澤;阿羅漢波間重出,福佑清淮。」

榷樹湖神廟在寶應縣汜光湖濱。

廟門前有榷樹一株,相傳乾隆三十年南巡遇大風,曾維御舟於此,遂錫封建廟。

道光間,麟見亭出守新安,阻風一江一 口七日夜。

夢三神同舟,許助順風。

次日,果泊西梁山。

後督南河,過寶應,入廟謁神,宛然其貌。

因紀以聯云:「示夢記一江一 頭,曾許我一帆風順;安瀾遍河上,願長此大樹春榮。」

蘭素亭河帥第錫撰南河風神廟聯云:「聖世不鳴條,默佑湖河占利涉;神功常應律,潛調寒燠葉休征。」

太皞陵在陳州府,郡守王掌絲聯云:「洩造化之機緘,萬世文章開易象;規山川之形勝,千秋陵寢奠淮一陽一。」

邑侯麥祥聯云:「後天地而生,朱圉猶堪尋聖跡;立帝王之極,白雲常此護靈墟。」

衛輝府有比干墓,世所傳宣聖題碣者也。

城北又有比干廟,有長聯云:「君德難回,當此眾叛親離,若但如微子去,箕子一奴一,無以激億萬人忠貞之氣;臣心不死,即茲魂飛血濺,猶將以週日興,殷日喪,上訴諸六七王陟降之靈。」

詞旨激昂,然頗似時文家兩小比矣。

邯鄲黃粱店有呂公祠,百文敏公聯云:「萬井煙濃,人間正熟黃粱飯;四山雲起,天上應開白奈花。」

余屢過邯鄲,謁呂仙祠,記得有黃粱夢亭,中懸舊聯,云:「睡至二三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後,無少長俱是古人。」

亦警世語也。

汲縣白雲閣上奉呂祖像,陶雲汀宮保聯云:「杯前三尺青蛇,仙會恍游蓬島路;笛外一聲黃鶴,我來猶記洞庭秋。」

又聯云:「卅二色神仙寶光,也似佛,也似儒,出世還入世;五千言道德真嗣,亦稱師,亦稱祖,可名非常名。」

按:宮保素不喜道家言,而撰聯乃諦當如此。

永平府在商為孤竹國,城外有夷齊廟。

余於嘉慶二十三年扈蹕過此,因得入廟展謁。

有舊聯云:「兄讓弟,弟讓兄,父命天倫千古重;聖稱賢,賢稱聖,頑廉懦立百世師。」

屬對如生鐵鑄成。

大明湖中有鐵公祠。

訥近堂中丞訥爾經額聯云:「大節凜東藩,四百載至今如昨;崇祠留北渚,萬千劫雖死猶生。」

大明湖後有鍾離樓,不知何名。

聯云:「養性承天,仙教源流通聖教;修真得地,濟南風景賽終南。」

又千佛山中有碧霞宮,聯云:「山高則配天,一陽一魯一陰一齊資化育;坤厚故載物,西河東海仰生成。」

濟南城北有北極閣,遠對千佛山,俯瞰大明湖,枕城而立,為會垣最高處。

有集句聯,云:「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

可謂工而切矣。

汪文端公由敦有東嶽廟一聯,云:「雲行雨施,不崇朝而遍天下;理大物博,祖一陽一氣之發東方。」

熔鑄經傳之文,亦自名貴。

相傳是趙甌北翼代擬,文端以之進御耳。

張文端公英未遇時,過華山,題陳希夷廟云:「天下太平無一事;山中高臥有千秋。」

語意便自不凡。

紹興上虞縣虞姬廟有對聯,云:「今尚祀虞,東漢已無高後廟;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此倪文貞公所撰也。

光武時,斥呂後,而以文帝母薄太后配祀高帝,出語用之。

浙一江一 曹娥廟大門有聯云:「事父未能,入廟傾誠皆末節;悅親有道,見吾不拜也無妨。」

傳為乩筆。

又或以為徐青籐先生所作。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楹聯叢話全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