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卷48列傳第三十八:澄少好學,博覽無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釋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卷48列傳第三十八

南史

卷48列傳第三十八

陸澄 陸慧曉 陸杲

澄少好學,博覽無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釋卷。

宋泰始初,為尚書殿中郎,議皇后諱班下應依舊稱姓。

左丞徐爰案司馬孚議皇后不稱姓,春秋逆王后於齊,並不言姓。

澄以意立議,坐免官,白衣領職。

郎官舊坐杖,有名無實,澄在官積前後罰凡至千數。

後兼左丞。

泰始六年,詔皇太子朝服袞冕九章,澄與儀曹郎丘仲起議:「服冕以朝,實著經文,秦除六冕,漢明還備。

魏、晉以來,不欲令臣下服袞冕,故位公者加侍官。

今皇太子禮絕群後,宜遵聖王盛典,革近代之制。」

累遷御史中丞。

齊建元元年,驃騎諮議沈憲等家奴客為劫,子弟被劾,憲等晏然。

左丞任遐奏澄不糾,請免澄官。

上表自理,言舊例無左丞糾中丞之義。

詔外詳議。

尚書令褚彥回檢宋以來左丞糾正而中丞不糾免官者甚眾,奏澄「謏聞膚見,貽撓後昆,上掩皇明,下籠朝議。

請以見事免澄所居官」。

詔澄以白衣領職。

永明元年,累遷度支尚書,尋領國子博士。

尚書令王儉謂之曰:「昔曹志、繆悅為此官,以君系之,始無慚德。」

儉嘗 問澄曰:「崇禮門有鼓而未嘗鳴,其義安在?」

答曰:「江左草創,崇禮闥皆是茅茨,故設鼓,有火則扣以集眾,相傳至今。」

又與儉書陳:「王弼注易,玄學之所宗 。

今若弘儒,鄭注不可廢。

並言左氏杜學之長。

谷梁舊有麋信,近益以范寧,不足兩立。

世有一孝經,題為鄭玄注,觀其用辭,不與注書相類。

案玄自序所注眾書,亦無孝經。

且為小學之類,不宜列在帝典。」

儉答曰:「易體微遠,實貫群籍,豈可專據小王便為該備,依舊存鄭,高同來說。

元凱注傳,超邁前儒,谷梁小書,無俟兩注。

存麋略范,率由舊式。

凡此諸議,並同雅論。

疑孝經非鄭所注,僕以此書明百行之首,實人倫所先,七略、藝文並陳之六藝,不與蒼頡、凡將之流也。

鄭注虛實,前代不嫌,意謂可安,仍舊立置。」

儉自以博聞多識,讀書過澄。

澄謂曰:「僕少來無事,唯以讀書為業;且年位已高。

令君少便鞅掌王務,雖復一覽便諳,然見卷軸未必多僕。」

儉集學士何憲等盛自商略,澄待儉語畢,然後談所遺漏數百十條,皆儉所未睹。

儉乃歎服。

儉在尚書省出巾箱几案雜服飾,令學士隸事事多者與之,人人各得一兩物。

澄後來,更出諸人所不知事,復各數條,並舊物奪將去。

轉散騎常侍,秘書監,吳郡中正,光祿大夫,加給事中,尋領國子祭酒。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問澄。

澄曰:「此名服匿,單于以與蘇武。」

子良詳視器底有字,彷彿可識,如澄所言。

隆昌元年,以老疾,轉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未拜,卒,諡靜子。

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

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

家多墳籍,人所罕見,撰地理書及雜傳,死後乃出。

澄弟鮮,得罪宋世,當死。

澄於路見舍人王道隆叩頭流血,以此見原。

揚州主簿顧測以兩奴就鮮質錢,鮮死,子暉誣為買券。

澄為中丞,測遂為澄所抑,世以此少之。

陸慧曉字叔明,吳郡吳人,晉太尉玩之玄孫也。

自玩至慧曉祖萬載,世為侍中,皆有名行。

慧曉伯父仲元,又為侍中,時人方之金、張二族。

父子真,仕宋為海陵太守。

時中書舍人秋當見幸,家在海陵,假還葬父,子真不與相聞。

當請發人修橋,又以妨農不許。

彭城王義康聞而賞之。

王僧達貴公子孫,以才傲物,為吳郡太守,入昌門曰:「彼有人焉。

顧琛一公兩掾,英英門戶;陸子真五世內侍,我之流亞。」

子真自臨海太守眼疾歸,為中散大夫,卒。

慧曉清介正立,不雜一交遊,同郡張緒稱之曰:「江東裴、樂也。」

初應州郡辟,舉秀才,歷諸府行參軍,以母老還家侍養,十餘年不仕。

齊高帝輔政,除為尚書殿中郎。

鄰族來相賀,慧曉舉酒曰:「陸慧曉年踰三十,婦父領選,始作尚書郎,卿輩乃復以為慶邪?」

高帝表禁奢侈,慧曉撰答詔草,為帝所賞,引為太傅東合祭酒。

齊建元初,遷太子洗馬。

廬江何點常稱「慧曉心如照鏡,遇形觸物,無不朗然。

王思遠恆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

當時以為實錄。

慧曉與張融並宅,其間有池,池上有二株楊柳。

點歎曰:「此池便是醴泉,此木便是交讓。」

及武陵王曄守會稽,上為一精一選僚吏,以慧曉為征虜功曹,與府參軍沛國劉璡同從述職。

璡清介士也,行至吳,謂人曰:「吾聞張融與慧曉並宅,其間有水,此必有異味。」

故命駕往酌而飲之。

曰:「飲此水,則 鄙吝之萌盡矣。」

何點薦慧曉於豫章王嶷,補司空掾,加以恩禮。

累遷安西諮議、領冠軍錄事參軍。

武帝第三子廬陵王子卿為南豫州刺史,帝稱其小名謂司徒竟陵王子良曰:「烏熊癡如熊,不得天下第一人為行一事,無以壓一州。」

既而曰:「吾思得人矣。」

乃使慧曉為長史、行一事。

別帝,問曰:「卿何以輔持廬陵?」

答曰:「靜以修身,儉以養一性一。

靜則人不擾,儉則人不煩。」

上大悅。

後為司徒右長史。

時陳郡謝朏為左長史,府公竟陵王子良謂王融曰:「我府前世誰比?」

融曰:「明公二上佐,天下英奇,古來少見其比。」

子良西邸抄書,令慧曉參知其事。

尋遷西一陽一王征虜、巴陵王后軍、臨汝公輔國三府長史,行府州事。

復為西一陽一王左軍長史,領會稽郡丞,行郡事。

隆昌元年,徙為晉熙王冠軍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

慧曉歷輔五政,立身清肅,僚佐以下造詣,必起送之。

或謂慧曉曰:「長史貴重,不宜妄自謙屈。」

答曰:「我一性一惡人無禮,不容不以禮處人。」

未嘗卿士大夫,或問其故,慧曉曰:「貴人不可卿,而賤者乃可卿,人生何容立輕重於懷抱。」

終身常呼人位。

建武初,除西中郎長史,行一事、內史如故。

俄征黃門郎,未拜,遷吏部郎。

尚書令王晏選門生補內外要局,慧曉為用數人而止。

晏恨之。

送女一妓一一人,欲與申好,慧曉不納。

吏曹都令史歷政來諮執選事,慧曉任己獨行,未嘗與語。

帝遣主書單景雋謂曰:「都令史諳悉舊貫,可共參懷。」

慧曉謂景雋曰:「六十之年,不復能諮都令史為吏部郎也。

上若謂身不堪,便當拂衣而退。」

帝甚憚之。

後欲用為侍中,以形短小乃止。

出為晉安王鎮北司馬、征北長史、東海太守,行府州事。

入為五兵尚書,行揚州事。

崔慧景事平,領右軍將軍。

出監南 徐州。

朝議又欲以為侍中,王亮曰:「濟、河須人,今且就朝廷借之,以鎮南兗州。」

王瑩、王志皆曰:「侍中彌須英華,方鎮猶應有選者。」

亮曰:「角其二者,則貂璫緩,拒寇切。

當今朝廷甚弱,宜從切者。」

乃以為輔國將軍、南兗州刺史,加督。

至鎮,俄爾以疾歸。

卒,贈太常。

三子:僚、任、倕並有美名,時人謂之三陸。

初授慧曉兗州,三子依次第各作一讓表,辭並雅麗,時人歎伏。

僚學涉子史,長於微言。

美姿容,鬚眉如畫。

位西昌侯長史、蜀郡太守。

倕字佐公,少勤學,善屬文。

於宅內起兩茅屋,杜絕往來,晝夜讀書,如此者數歲。

所讀一遍,必誦於口。

嘗借人漢書,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寫還之,略無遺脫。

幼為外祖張岱所異。

岱嘗謂諸子曰:「此兒,汝家一陽一元也。」

十七,舉本州秀才。

刺史竟陵王子良開西邸,延英俊,倕預焉。

梁天監初,為右軍安成王主簿,與樂安任昉友,為感知己賦以贈昉,昉因此名以報之。

及昉為中丞,簪裾輻湊,預其燕者,殷芸、到溉、劉苞、劉孺、劉顯、劉孝綽及倕而已,號曰「龍門之遊。」

雖貴公子孫不得預也。

遷臨川王東曹掾。

梁武帝雅一愛一倕才,乃敕撰新漏刻銘,其文甚美。

遷太子中舍人,又詔為石闕銘,敕褒美之,賜絹三十匹。

累遷太常卿,卒。

子纘早慧,七歲通經,為童子郎,卒。

次緬,有似於倕,一看殆不能別。

繕字士繻,倕兄子也。

父任,御史中丞。

繕幼有志尚,以雅正知名。

梁承聖中,為中書侍郎,掌東宮管記。

魏平江陵,繕微服遁還建鄴。

紹泰元年,除司徒右長史、御史中丞,以父任所終,固辭。

陳武帝作輔,為司徒司馬。

及受命,位侍中。

出為新安太守。

文帝嗣位,征為中庶子,領步兵校尉,掌東宮管記。

繕儀表端 麗,進退閑雅,趨步躡履,文帝使太子諸王鹹取則焉。

後復拜御史中丞,猶以父所終,固辭,不許,乃權換廨宇,徙以居之。

太建中,歷度支尚書,侍中,太子詹事,尚書右僕射。

尋遷左僕射,參掌選事。

別敕與徐陵等七人參議政事。

卒,贈特進,諡曰安子。

以繕東宮舊臣,特賜祖奠。

繕子辯慧,年數歲,詔引入殿內,進止有父風,宣帝因賜名辯慧字敬仁。

繕兄子見賢亦方雅,位少府卿,卒。

閒字遐業,慧曉兄子也。

有風概,與人交不苟合,少為同郡張緒所知。

仕至揚州別駕。

齊明帝崩,閒謂所親人曰:「宮車晏駕,百司將聽塚宰。

主王地重才弱,必不能振,難將至矣。」

乃感心疾,不復預州事。

永元末,刺史始安王遙光據東府作亂,或勸去之。

閒曰:「吾為人吏,何可逃死。」

台軍攻陷城,閒以綱佐被收,至杜姥宅,尚書令徐孝嗣啟閒不預逆謀。

未及報,徐世標命殺之。

閒四子:厥、絳、完、襄也。

絳字魏卿,時隨閒,抱頸求代死,不獲,遂以身蔽刀刃,行刑者俱害之。

厥字韓卿,少有風概,好屬文。

齊永明九年,詔百官舉士,同郡司徒左西曹掾顧暠之表薦厥,州舉秀才。

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邪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

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

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征不同,不可增減 。

世呼為「永明體」。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後又論其事,厥與約書曰:

范詹事自序:「一性一別宮商,識清濁,特能適輕重,濟艱難。

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斯處,縱有會此者,不必從根本中來。」

尚書亦云:「自靈均以來,此秘未睹。

或暗與理合,匪由思至。

張、蔡、曹、王曾無先覺,潘、陸、顏、謝去之彌遠。」

大旨 欲「宮商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辭既美矣,理又善焉;但觀歷代眾賢似不都闇此處,而云「此秘未睹」,近於誣乎。

案范云「不從根本中來」,尚書云「匪由思至」,斯則揣情謬於玄黃,擿句著其音律也 。

范又云「時有會此者」,尚書云「或闇與理合」。

則美詠清謳,有辭章調韻者,雖有差謬,亦有會合。

推此以往,可得而言。

夫思有合離,前哲同所不免,文有開塞,即事不得無之。

子建所以好人譏彈,士衡所以遺恨終篇。

既曰遺恨,非盡美之作。

理可詆訶,君子執其詆訶,便謂合理為闇,豈如指其合理,而寄詆訶為遺恨邪。

自魏文屬論,深以清濁為言,劉楨奏書,大明體勢之致。

齟齬妥怗之談,一操一末續巔之說,興玄黃於律呂,比五色之相宣。

苟此秘未睹,茲論為何所指邪?愚謂前英已早識宮征,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論所申。

至於掩瑕藏疾,合少謬多,則臨淄所云「人之著述,不能無病」者也。

非知之而不改,謂不改則不知,斯曹、陸又稱「竭情多悔,不可力強」者也。

今許以有病有悔為言,則必自知無悔無病之地。

引其不了不合為闇,何獨誣其一合一了之明乎?意者亦質文時異,今古好殊,將急在情物,而緩於章句。

情物,文之所急,美惡猶且相半;章句,意之所緩,故合少而謬多。

義兼於斯,必非不知明矣。

長門、上林,殆非一家之賦,洛神、池雁,便成二體之作。

孟堅一精一正,詠史無虧於東主,平子恢富,羽獵不累於憑虛。

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稱是,楊修敏捷,暑賦彌日不獻。

率意寡尤,則事促乎一日,翳翳愈伏,而理賒於七步。

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何獨宮商律呂必責其如一邪?論者乃可言未窮其致,不得言曾無先覺也。

約答曰:

宮商之一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

以累萬之繁,配五聲之約, 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學,又非止若斯而已。

十字之文,顛倒相配,字不過十,巧歷已不能盡,何況復過於此者乎?靈均以來,未經用之於懷抱,固無從得其髣佛矣。

若斯之妙,而聖人不尚,何耶?此蓋曲折聲韻之巧,無當於訓義,非聖哲玄言之所急也,是以子雲譬之「彫蟲篆刻」,云「壯夫不為 」。

自古辭人豈不知宮羽之殊、商征之別。

雖知五音之異,而其中參差變動,所昧實多,故鄙意所謂「此秘未睹」者也。

以此而推,則知前世文士,便未悟此處。

若以文章之音韻,同絃管之一聲曲,美惡妍蚩,不得頓相乖反,譬猶子野一操一曲,安得忽有闡緩失調之一聲。

以洛神比陳思他賦,有似異手之作,故知天機啟,則律呂自調,六情滯,則音律頓舛也。

士衡雖雲煥若縟錦,寧有濯色江波,其中復有一片是衛文之服。

此則陸生之言,即復不盡者矣。

韻與不韻,復有一精一粗,輪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盡辯此。

約論四聲,妙有詮辯,而諸賦亦往往與聲韻乖。

時有王斌者,不知何許人。

著四聲論行於時。

斌初為道人,博涉經籍,雅有才辯,善屬文,能唱導而不修容儀。

嘗弊衣於瓦官寺聽雲法師講成實論,無復坐處,唯僧正慧超尚空席,斌直坐其側。

慧超不能平,乃罵曰:「那得此道人,祿蔌似隊父唐突人。」

因命驅之。

斌笑曰:「既有敘勳僧正,何為無隊父道人。」

不為動。

而撫機問難,辭理清舉,四座皆屬目。

後還俗,以詩樂自樂,人莫能名之。

永元元年,始安王遙光反,厥父閒被誅,厥坐系尚方。

尋有赦,厥感慟而卒,年二十八。

文集行於世。

時有會稽虞炎以文學與沈約俱為文惠太子所遇,意眄殊常,官至驍騎將軍。

襄字師卿,厥第四弟也。

本名衰字趙卿,有奏事者誤字為襄,梁武帝乃改為襄字師卿。

天監三年,都官尚書范岫表薦襄,起家著作佐郎。

後昭明太子統聞襄業行,啟武帝引與游處。

自廬陵王記室除太子洗馬,遷中舍人,並掌管記。

出為揚州中從事,以父終此官,固辭。

武帝不許,聽與府司馬換廨居之。

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將八十,與蕭琛、傅昭、陸杲每月常遣存問,加賜珍羞衣服。

襄母常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

時冬月,日又一逼一暮,求索無所,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

始欲酬直,無何失之,時以襄孝感所致。

後為太子家令,復掌管記,母憂去職。

襄年已五十,毀頓過禮,太子憂之,日遣使誡喻。

中大通七年,為鄱一陽一內史。

先是郡人鮮於琮服食修道法,常入山採藥,拾得五色幡毦,又於地中得石璽,竊怪之。

琮先與妻別室,望琮所處常有異氣,益以為神。

大同元年,遂結門徒殺廣晉令王筠,號上願元年,署置官屬。

其一黨一轉相誑惑,有眾萬餘人,將出攻郡。

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為備,及賊至破之,生獲琮。

時鄰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其一黨一與,因求貨賄,皆不得其實。

或有善人盡室罹禍,唯襄郡枉直無濫 。

人作歌曰 :「鮮於抄後善惡分,人無橫死賴陸君。」

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爭,遂相誣告。

襄引入內室,不加責誚,但和言解喻之。

二人感恩,深自悔咎。

乃為設酒食令其盡歡,酒罷同載而還,因相親厚。

人又歌曰:「陸君政,無怨家。

斗既罷,讎共車。」

在政六年,郡中大寧。

郡人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詣闕拜表,陳襄德化,求於郡立碑,降敕許之。

又表乞留襄,襄固乞還。

太清元年,為度支尚書。

侯景圍台城,以襄直侍中省。

城陷,襄逃還吳。

景將宋子仙進攻錢唐,會海鹽人陸黯舉義襲郡,殺偽太守蘇單于,推襄行郡事。

時淮南太守文成侯蕭寧逃賊入 吳,襄遣迎寧為盟主,遣黯及兄子映公帥眾躡子仙,與戰,黯敗走,吳下軍聞之亦散。

襄匿於墓下,一一夜憂憤卒。

襄弱冠遭家禍,釋服猶若居憂,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口不言殺害五十年。

侯景平,元帝贈侍中,追封余干縣侯。

雲公字子龍,襄兄完子也。

完位甯遠長史、琅邪彭城二郡丞。

雲公五歲誦論語、一毛一詩,九歲讀漢書,略能記憶。

從祖倕與沛國劉顯質問十事,雲公對無所失,顯歎異之。

及長,好學,有才思,為平西湘東王繹行參軍。

雲公先制太伯廟碑,吳興太守張纘罷郡經途,讀其文歎曰:「今之蔡伯喈也。」

纘至都掌選,言之武帝,召為尚書儀曹郎,入直壽光省,以本官知著作郎事。

累遷中書黃門郎,兼掌著作。

雲公善弈碁,嘗夜侍坐,武冠觸燭火。

帝笑謂曰:「燭燒卿貂。」

帝將用為侍中,故以此戲之。

時天泉池新制鯿魚舟,形闊而短,帝暇日常泛此舟,朝中唯引太常劉之遴、國子祭酒到溉、右衛朱異,雲公時年位尚輕亦預焉。

太清元年卒,張纘時為湘州,與雲公叔襄兄晏子書曰 :「都信至,承賢兄子賢弟黃門殞逝,非唯貴門喪寶,實有識同悲。」

其為士流稱重如此。

雲公從父兄才子,亦有才名,位太子中庶子、廷尉,與雲公並有文集行於世。

雲公子瓊字伯玉,幼聰慧,有思理。

六歲為五言詩,頗有詞采。

大同末,雲公受梁武帝詔校定碁品,到溉、朱異以下並集。

瓊時年八歲,於客前覆局,由是都下號曰神童。

異言之武帝,召見,瓊風神警亮,進退詳審,帝甚異之。

十一,丁案憂,毀瘠有至一性一,從祖襄歎曰:「此兒必荷門基,所謂一不為少。」

及侯景作逆,攜母避地於縣之西鄉,勤 苦讀書,晝夜無怠,遂博學善屬文。

陳天嘉中,以文學累遷尚書殿中郎。

瓊素有令名,深為陳文帝所賞。

及討周迪、陳寶應等,都官符及諸大手筆,並中敕付瓊。

遷新安王文學,掌東宮管記。

及宣帝為司徒,妙簡僚佐,吏部尚書徐陵薦瓊於宣帝,言瓊「識具優敏,文史足用,進居郎署,歲月過淹,左西掾缺,允膺茲選,雖階次小踰,其屈滯已積」。

乃除司徒左西掾 。

尋兼通直散騎常侍,聘齊。

太建中為給事黃門侍郎,轉中庶子,領大著作,撰國史。

後主即位,直中書省,掌詔誥。

至德元年,除度支尚書,參選事,掌誥詔,並判廷尉、建康二獄事。

初,瓊父雲公奉梁武敕撰嘉瑞記,瓊述其旨而續焉,自永定訖於至德,勒成一家之言。

遷吏部尚書,著作如故。

瓊詳練譜牒,雅有識鑒。

先是吏部尚書宗元饒卒,尚書右僕射袁憲舉瓊,宣帝未之用,至是居之,號為稱職。

瓊一性一謙儉,不自封植,雖位望日隆,而執志逾下。

園池室宇,無所改作,車馬衣服,不尚鮮華,四時祿俸,皆散之宗族,家無餘財。

暮年深懷止足,思避權要,恆謝疾不視事。

俄丁母憂。

初瓊之侍東宮,母隨在官舍,及喪還鄉,詔加賻贈,後主自製志銘,朝野榮之。

瓊哀慕過毀,以至德四年卒。

有集二十卷行於世。

子從典,字由儀,幼聰敏。

年八歲,讀沈約集,見回文研銘,援筆擬之,便有佳致。

十二作柳賦,其詞甚美。

從父瑜特所賞一愛一。

及瑜將終,命家中墳籍皆付之,從典乃集瑜文為十卷,仍制集序,其文甚工。

從典篤好學業,博涉群書,位太子洗馬、司徒左西掾。

陳亡入隋,位著作佐郎。

尚書右僕射楊素奏從典續司馬遷史記迄 於隋,其書未就,坐弟受漢王諒職免 。

後卒於南一陽一縣主簿。

琰字溫玉,瓊之從父弟也。

父令公,梁中軍宣城王記室參軍。

琰幼孤,好學,有志一操一,州舉秀才。

累遷宣惠始興王外兵參軍,直嘉德殿學士。

陳文帝聽覽餘暇,頗留心史籍,以琰博學,善占誦,引置左右。

嘗使制刀銘,琰援筆即成,無所點竄,帝嗟賞久之,賜衣一襲。

俄兼通直散騎常侍,副琅邪王厚聘齊,至鄴而厚卒,琰為使主。

時年二十餘,風氣韶亮,占對閒敏,齊士大夫甚傾心焉。

太建初,為武陵王明威府功曹史,兼東宮管記。

丁母憂去官,卒。

至德二年,追贈司農卿。

琰寡慾,鮮矜競,游心經籍,晏如也。

所制文筆,多不存本,後主求其遺文,撰成二卷。

弟瑜字干玉,少篤學,美詞藻,州舉秀才。

再遷軍師晉安王外兵參軍,東宮學士。

兄琰時為管記,並以才學娛侍左右,時人比之二應。

太建中,累遷太子洗馬,中舍人。

瑜聰敏強記,常受莊、老於汝南周弘正,學成實論於僧滔法師,並通大旨。

時皇太子好學,欲博覽群書,以子集繁多,命瑜抄撰,未就而卒。

太子為之流涕,親制祭文,仍與詹事江總論述其美,詞甚傷切。

至德二年,追贈光祿卿。

有集十卷。

瑜有從父兄玠,從父弟琛。

玠字潤玉,梁大匠卿晏子之子也。

弘雅有識度,好學能屬文。

後主在東宮,征為管記,仍兼中舍人。

尋以疾失明。

將還鄉里,太子解一衣贈之,為之流涕。

太建八年卒,至德二年,追贈少府卿。

有集十卷。

琛字潔玉,宣毅臨川王長史丘公之子也。

少警俊,事後母以孝聞。

後主嗣位,為給事黃門侍郎、中書舍人,參掌機密。

琛一性一頗疏,坐漏洩禁中語,詔賜死。

陸杲字明霞,吳郡吳人也。

祖徽字休猷,宋補建康令,清平無私,為文帝所善。

元嘉十五年,除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加督,清名亞王鎮之,為士庶所一愛一詠。

二十三年,為益州刺史,亦加督,恤隱有方,威惠兼著,寇盜靜息,人物殷阜,蜀土安之。

卒於官,身亡之日,家無餘財,文帝甚痛惜之,諡曰簡子。

父叡,揚州中從事。

杲少好學,工書畫,舅張融有高名,杲風韻舉止頗類,時稱曰。

「無對日下,唯舅與甥」。

為尚書殿中曹郎,拜日,八坐丞郎並到上省交禮,而杲至晚,不及時刻,坐免官。

後為司徒從事中郎。

梁台建,為相國西曹掾。

天監五年,位御史中丞。

一性一婞直,無所顧望。

時山一陰一令虞肩在任贓汙數百萬,杲奏收劾之。

中書舍人黃睦之以肩事托杲,杲不答。

梁武聞之以問杲,杲答曰:「有之。」

帝曰:「識睦之不?」

答曰:「臣不識其人。」

時睦之在御側,上指示曰:「此人是也。」

杲謂曰:「君小人,何敢以罪人屬南司。」

睦之失色。

領軍將軍張稷是杲從舅,杲嘗以公事彈稷,稷因侍宴訴帝曰:「陸杲是臣親通,小事彈臣不貸。」

帝曰:「杲職司其事,卿何得為嫌。」

杲在台,號不畏強禦。

為義興太守,在郡寬惠,為下所稱。

歷左戶尚書,太常卿。

出為臨川內史,將發,辭武帝,於坐通啟,求募部曲。

帝問何不付所由呈聞。

杲答所由不為受。

帝頗怪之,以其臨路不咎問。

後入為金紫光祿大夫、特進。

卒,諡質子。

杲素信佛法,持戒甚一精一,著沙門傳三十卷。

弟煦,學涉有思理,位太子家令,撰晉書未就。

又著陸史十五卷,陸氏驪泉志一卷,並行於時。

子罩字洞元,少篤學,多所該覽,善屬文。

簡文居蕃,為記室參軍,撰帝集序。

稍遷太子中庶子,掌管記,禮遇甚厚。

大同七年,以母老求去,公卿以下祖道於征虜亭,皇太子賜黃金五十斤,時人方之疏廣。

母終,後位終光祿卿。

初,簡文在雍州,撰法寶聯璧,罩與群賢並抄掇區分者數歲。

中大通六年而書成,命湘東王為序。

其作者有侍中國子祭酒南蘭陵蕭子顯等三十人,以比王象、劉邵之皇覽焉。

論曰:陸澄學稱博古,而用不合今。

夫干將見重於時,貴其所以立斷,於事未能周務,書廚得所譏矣。

叔明持身有檢,殆為人望,雅道相傳,可謂載德者也。

杲諒直見稱,罩文以取達,亦足美乎。

舊陸徽著傳,事跡蓋寡,今以附孫杲上雲。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
卷01宋本紀上第一卷02宋本紀中第二卷03宋本紀下第三卷04齊本紀上第四卷05齊本紀下第五卷06梁本紀上第六卷07梁本紀中第七卷08梁本紀下第八卷09陳本紀上第九卷10陳本紀下第十卷11列傳第一 后妃上卷12列傳第二 后妃下卷13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卷14列傳第四 宋宗室及諸王下卷15列傳第五卷16列傳第六卷17列傳第七卷18列傳第八卷19列傳第九卷20列傳第十卷21列傳第十一卷22列傳第十二卷23列傳第十三卷24列傳第十四卷25列傳第十五卷26列傳第十六卷27列傳第十七卷28列傳第十八卷29列傳第十九卷30列傳第二十卷31列傳第二十一卷32列傳第二十二卷33列傳第二十三卷34列傳第二十四卷35列傳第二十五卷36列傳第二十六卷37列傳第二十七卷38列傳第二十八卷39列傳第二十九卷40列傳第三十卷41列傳第三十一卷42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卷43列傳第三十三 齊高帝諸子下卷44列傳第三十四卷45列傳第三十五卷46列傳第三十六卷47列傳第三十七卷48列傳第三十八卷49列傳第三十九卷50列傳第四十卷51列傳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卷52列傳第四十二 梁宗室下卷53列傳第四十三 梁武帝諸子卷54列傳第四十四卷55列傳第四十五卷56列傳第四十六卷57列傳第四十七卷58列傳第四十八卷59列傳第四十九卷60列傳第五十卷61列傳第五十一卷62列傳第五十二卷63列傳第五十三卷64列傳第五十四卷65列傳第五十五卷66列傳第五十六卷67列傳第五十七卷68列傳第五十八卷69列傳第五十九卷70列傳第六十卷71列傳第六十一卷72列傳第六十二卷73列傳第六十三 孝義上卷74列傳第六十四 孝義下卷75列傳第六十五 隱逸上卷76列傳第六十六卷77列傳第六十七卷78列傳第六十八卷79列傳第六十九卷80列傳第七十 賊臣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