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縣(今浙一江一 富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

〔唐〕羅隱

【作者小傳】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縣(今浙一江一 富陽縣)人。

他一生經歷了晚唐文宗至哀宗七個朝代,目睹並身歷唐王朝從衰敗到滅亡的過程。

據《舊五代史·羅隱傳》載,他早有才名,「詩名於天下,尤長於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事部分中第」。

這「譏諷」,顯然就是出於他對現實的不滿。

事實上,不僅是詩,他的文章也飽含譏諷。

由於十次參加進士考試,都遭到失敗,使他更是憤世嫉俗,在詩文中形成一種嘲諷的筆調和批判的風格。

為了應付考試,他「隨貢部以淒惶,將帖十上;看時人之顏色,豈止一朝」(《謝湖南於常侍啟》)。

為了謀生,他更不得不奔走四方,投靠地方郡守,謀求一個幕僚佐吏之職,所謂「命薄地卑,一十二年,看人變化,請事筆硯,以資甘旨」(《湖南應用集序》)。

因為這是他的自我寫照,便只有沉痛之言,沒有嘲諷意味了。

最後,他五十五歲的時候,回到故鄉浙一江一 。

節度使錢鏐委任他作掌書記、節度判官等職。

朱一溫一 篡奪唐朝政權,建立梁朝,羅隱勸說錢鏐舉兵討伐,說:「縱不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為東帝,奈何一交一 臂事賊?」

(見《吳越備史》)羅隱把朱一溫一 稱為「賊」,固然表明他忠於唐朝的正統思想,但也表明他對殘民以逞的軍閥的憎恨。

相比之下,同是割據稱雄的錢鏐,對待他所統治地區的人民尚是寬仁的,所以羅隱把征討逆賊朱一溫一 的希望寄托於他。

但錢鏐不能聽從。

羅隱的著作有:《一江一 東甲乙集》、《淮海寓言》(已佚)及《讒書》等。

雍文華校輯的《羅隱集》,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之一,收集羅隱現存作品(也有個別偽作),較為完備。

【題解】這篇《英雄之言》是《讒書》中的一篇。

《讒書》是羅隱自編的雜文集,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編次於唐懿宗鹹通八年(867),這年羅隱三十四歲。

據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譭謗)的意思。

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於「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

可見他名為「自讒」,實際則是「警世」。

全書思想敏銳,筆鋒凌厲。

《英雄之言》所批評的是借「救民塗炭」口號而竊取政權的帝王們的本性。

在他看來,搶財物的是強盜,取國家的也是強盜。

他舉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例,他們奪取天下的本心,不過是羨慕覬覦秦始皇的「靡曼驕崇」,一個是想住進他的宮殿,一個是想坐上他的寶座,如此而已。

這種對於封建帝王起事創業的揭發,無疑是大膽而辛辣的,在當時更是針對性很強的。

晚唐藩鎮割據,群雄蜂起,個個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這些人有許多本來就是「群盜」出身。

因此,如果說羅隱這篇文章,揭發的就是當時這批竊國大盜,也是可以的。

全篇短短二百來字,以簡捷警策取勝,代表晚唐犀利激拗的文風。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1〕,防乎盜也。

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屢焉〔2〕,衣服焉。

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3〕、正廉之節〔4〕,不常其性耳〔5〕。

2視玉帛而取之者〔6〕,則曰牽於寒餓〔7〕;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8〕。

牽於寒餓者,無得而言矣。

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

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9〕,楚籍則曰「可取而代」〔10〕。

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11〕,然後生其謀耳。

為英雄者猶若是,

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12〕,不為人所窺〔13〕者,鮮也。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羅隱集》

物品的所以有隱藏不露的,是為了防備盜賊。

人也是一樣。

盜賊也是人,同樣要戴帽穿靴,同樣要穿著衣服。

他們與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長久保持不變罷了。

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於寒冷飢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

出於寒冷飢餓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說;了拯救百姓困苦的人,應該以百姓的心為心。

但是漢高祖劉邦卻說:「我的住室應該像秦皇這樣。」

楚霸王項羽也說:「秦皇可以取而代之。」

想來他們並不是沒有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可能是因為看到了秦皇的奢華尊貴,然後產生了取而居之與取而代之的想法。

像他們這樣的英雄尚且如此,何況普通的人呢?所以說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遊樂,不為人們所羨慕覬覦,那是太少了。

(錢伯城)

【註釋】

物:物品,指貴重的物品。

韜晦:隱藏不露。

韜:藏匿。

晦,晦跡,躲藏起來。

〔2〕冠屨(ju句):戴帽穿鞋。

屨:鞋子、靴子,一作履。

冠屨原是名詞,這裡作動詞用。

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樣的用法。

〔3〕退遜之心:謙退忍讓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

〔4〕正廉之節:正直不貪的品格。

指做人的高尚人品。

〔5〕不常其性: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

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裝句法,原意應是「其性不常」。

不常,不能長久不變的意思。

「常」是形容詞作動詞用。

〔6〕玉:寶玉。

帛:綢製品。

玉帛在春秋時代作為諸侯會盟時的禮物,後代作為財寶的總稱。

〔7〕牽於:出於、受制於。

這句可譯作「受……所牽引」。

晚唐作家寫文章愛用生硬語或生僻語,這是一例。

〔8〕塗炭:困苦。

塗:泥土。

炭:火燒成的黑炭。

生靈塗炭就是人民的困苦象陷泥墜火一樣。

〔9〕西劉:指漢高祖劉邦,他建都長安,稱為西漢。

居宜如是:據《史記》和《漢書》所載,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去京城咸陽出差,見到秦始皇出遊,歎息道:「大丈夫當如此也!」後來起兵,率先攻進咸陽,「欲止宮休捨」,打算住進秦皇宮殿,被樊噲、張良諫止。

羅隱這裡說劉邦講過「居宜如是」的話,大概就是指的後一件事。

〔10〕楚籍: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名籍,羽是他的字。

「可取而代」:項羽年輕時,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蘇州),一同觀看秦始皇的出遊,說道:「彼可取而代也!」見《史記·項羽本紀》。

〔11〕蓋:可能是、大概是。

在文言文中,「蓋」字一般用來承接上文,提起下文。

靡曼驕崇:奢華尊貴。

靡曼原意是奢侈華麗,驕崇有姿意尊貴享受的意思。

〔12〕峻宇逸游: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遊樂。

指帝王的居住與遊樂。

〔13〕窺:窺視。

這裡指羨慕、覬覦。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