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題解】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謚號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諱辯·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諱辯·原文·譯文·翻譯

〔唐〕韓愈

【題解】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謚號等,不能直接寫出或說出,必須用其他字來代替,如漢高祖名邦,改「邦」為「國」;唐太宗名世民,改「世」為「代」,改「民」為「人」,尚書六部中的「民部」,則改為「戶部」,等等。

刻印古書時,也要把當世應諱的字改掉或缺筆。

這叫做避諱。

避諱的要求很嚴格,違犯者會招致非議,甚或得罪。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才氣橫溢,少年成名,但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在他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時就遭到了非議(晉、進同音),終於不能如當時其他讀書人那樣取得功名。

韓愈曾鼓勵李賀應進士試,也被人指責。

面對這種陳腐的時尚,韓愈十分憤慨,《諱辯》就是為這件事而寫的。

韓愈當然不敢反對避諱,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經典和法律依據,找出矛盾,從而反對將避諱搞得太一婬一濫。

文章層層設問,一波三折,語言辛辣,說理痛快。

全文沒有一句從正面說出自己的主張,讀者卻可從中自然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結論。

愈與李賀書〔1〕,勸賀舉進士〔2〕。

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

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3〕,同然一辭。

皇甫湜曰〔4〕:「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5〕。」

釋之者曰:「謂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6〕。」

律曰:「不諱嫌名〔7〕。」

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bzgwgz_010/bz>』之類是也〔8〕。」

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9〕?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夫諱始於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10〕,非周公孔子歟〔11〕?周公作詩不諱〔12〕,孔子不偏諱二名〔13〕,《春秋》不譏不諱嫌名〔14〕,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15〕。

曾參之父名晰,曾子不諱昔〔16〕。

周之時有騏期〔17〕,漢之時有杜度〔18〕,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19〕,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後名雉為野雞〔20〕,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

今上章及詔〔21〕,不聞諱滸、勢、秉、機也〔22〕。

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23〕,以為觸犯。

士君子言語行事〔24〕,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於經,質之於律〔25〕,稽之以國家之典〔26〕,賀舉進士為可邪?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27〕。

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28〕,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於宦者宮妾〔29〕,則是宦者宮妾之孝於其親,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選自《四部叢刊》本《昌黎先生集》

我給李賀寫了一封信,勉勵他去考進士。

李賀應進士試很引人注目,同李賀爭名的人出來詆毀他,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還是以不參加進士考試為好,勉勵他去考的人是不對的。

聽到這種議論的人不加分辨,紛紛附和,眾口一聲。

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辯明這件事,您和李賀都會因此獲罪。」

我回答說:「是的。」

《律》文說:「凡雙名不專諱一個字。」

解釋者說:「孔子的母親名『徵在』孔子在說『徵』的時候不說『在』,說『在』的時候不說『徵』。」

《律》文又說:「不諱聲音相近的字。」

解釋者說:「譬如『禹』之與『雨』,『丘』之與『<bzgwgz_010/bz>』之類就是。」

現在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去考進士,是違背了二名律呢,還是違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晉肅,兒子不可以考進士,那麼倘若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試問避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制訂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麼?而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不避母親雙名中的單獨一字,《春秋》中對人名相近不避諱的事例,也沒有加以譏刺。

周康王釗的孫子,謚號是昭王。

曾參的父親名晰,曾子不避「昔」字。

周朝時有一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一個人叫杜度,像這樣的名字讓他們的兒子如何避諱呢?難道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連他們的姓也避了嗎?還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漢代諱武帝名徹,遇到「徹」字就改為「通」字,但沒有聽說又諱車轍的轍字為別的什麼字;諱呂後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稱「野雞」,但沒有聽說又諱治天下的治字為別的什麼字。

現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達詔旨,也沒聽說要避滸、勢、秉、機這些字,只有宦官和宮女,才不敢說諭和機這些字,以為這樣是犯忌的。

士大夫的言論行動,究竟應該依照什麼法度呢?總之,無論是考據經典、質正律文還是查核國家典章,李賀的參加進士考試,到底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參那樣,可以免遭非議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達到頂點了。

而現在的讀書人,不努力學周公、孔子的行事,卻要在諱親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真是太糊塗了。

周公、孔子、曾參,畢竟是無法超過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參,而去向宦官、宮女看齊,那麼豈非宦官、宮女對親人的孝順,比周公、孔子、曾參還要好得多了嗎?

(李偉國)

【註釋】

〔1〕李賀(790—816):字長吉,唐代著名詩人,因避父諱,不能應試出身,只做過奉禮郎之類的小官。

著有《昌谷集》。

〔2〕進士:唐代科舉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舉行的考試,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臨時特設的考試。

〔3〕和(he)而唱之:一唱一和。

〔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進士。

曾從韓愈學。

〔5〕律:此處當指唐代某項法律條文。

唐代法典總稱《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條,其中未見「二名不偏諱」及下引「不諱嫌名」等條文。

「二名不偏諱」最早見於《禮記》的《典禮上》及《檀弓下》,意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時不避諱。

偏:一半。

一說偏即遍(遍),全部、普遍的意思。

根據《禮記》的釋文,似乎不能作這樣的解釋。

〔6〕「謂若」二句:孔子的母親名「徵在」,孔子在說「徵」時不連用「在」,在說「在」時不連用「徵」。

意即只要不連用,就用不著避諱。

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諱」的條文,則二句為律的釋文。

這條釋文襲用《禮記·檀弓下》正文及《禮記·曲禮上》鄭玄注。

〔7〕嫌名:指與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

音近則有稱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8〕「謂若禹」二句:亦襲用《禮記·曲禮上》鄭玄注。

禹、雨,丘、<bzgwgz_010/bz>、都是同音字。

禹即夏禹,丘為孔子名。

〔9〕為:是。

〔10〕法制:禮法制度。

〔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幫助武王滅殷(商),又輔佐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

他和孔子都被歷代統治者尊崇為「聖人」。

〔12〕詩:《詩經》。

《詩經·周頌》中的《噫嘻》與「《雝》等篇,相傳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後」、「駿發爾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發,所以說「周公作詩不諱」。

〔13〕孔子不偏諱二名:孔子不避單獨用的「徵」或「在」字。

如:《論語·八佾》中孔子曾說「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論語·衛靈公》中又說「某在斯」。

〔14〕《春秋》:春秋時魯國的編年史書,相傳經孔子刪訂,為儒家經典之一。

譏:譏刺,非難。

〔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釗,其孫繼位,謚昭。

《春秋》對此未提出異議。

〔16〕曾參(shēn):春秋時人,字子輿,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稱。

不諱昔:《論語·泰伯》記曾子說:「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17〕騏期:春秋時楚國人。

〔18〕杜度:東漢時人,字伯度,齊國丞相。

〔19〕「漢諱」句:漢武帝名劉徹,當時為避諱,將徹侯改為通侯,蒯(kuǎi)徹改為蒯通。

〔20〕呂後:名雉(zhi志),當時為避諱,改雉為「野雞」。

〔21〕章:章奏,臣下給皇帝的報告。

詔:詔書,皇帝頒發的文書命令。

〔22〕滸(hǔ虎)勢秉機:四字與唐高祖李淵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昺、玄宗隆基名同音。

〔23〕諭:與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會地位的鄉紳、讀書人等。

〔25〕質:對照。

〔26〕稽:檢核。

國家之典:指上文所舉漢代諱武帝、呂後名,唐朝章奏、詔令不避「滸勢秉機」等例。

〔27〕止:意為到達頂點。

〔28〕務行:致力於實行。

〔29〕比:類似。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