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本篇節選自《春秋公羊傳》。《公羊傳》的始作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公羊傳》

【作者小傳】本篇節選自《春秋公羊傳》。

《公羊傳》的始作者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後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春秋》作為家學,世代相傳至玄孫公羊壽。

漢景帝時,公羊壽與齊人一胡一 母子都合作,方才將《春秋公羊傳》定稿「著於竹帛」。

所以《公羊傳》的作者,班固《漢書·藝文志》籠統地稱之為「公羊子」,顏師古說是公羊高,《四庫全書總目》則署作漢公羊壽,說法不一。

但比較起來把定稿人題為作者更合理一些。

今本《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傳合併,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

寫作方法多以設問、自答展開傳述。

如本篇「吳子使札來聘」即是《春秋》襄公二十九年經文中的一句,以下部分都是《公羊傳》對這句話的「微言大義」所作的傳述和解釋。

【題解】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國派公子札訪問魯國,《左傳》對經過情形有詳細記載。

當時的吳王餘祭是公子札的二哥。

吳國在公子札的父親壽夢就位時(公元前585年)就已稱王。

但中原諸國還是視吳國為蠻夷之邦,《春秋》記事稱之為「吳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實際上是貶稱。

而《公羊傳》出於「諸夏」的民族偏見和地域偏見,甚至否認吳國「有君、有大夫」,對《春秋》記事用語理解為抬高了吳國的地位。

本文就是《公羊傳》解釋《春秋》為什麼用「吳子」肯定吳國「有君」,用「聘」肯定吳國「有大夫」的。

全文層層設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公子札的賢、仁、深明大義,使吳國在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原文】

「吳子使札來聘(1)。」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2)。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3)。

其讓國奈何?謁也(4),餘祭也(5),夷昧也(6),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7),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於予身(8)。」

故謁也死(9),餘祭也立。

餘祭也死(10),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11),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

僚者長庶也(13),即之。

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闔廬曰(14):「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乎?」

於是使專諸刺僚(15),而致國乎季子(16)。

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

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17),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

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

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

春秋賢者不名(18),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

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選自《十三經註疏》本《春秋公羊傳》

(《春秋》記載:)「吳子派札來(魯國)訪問。」

【譯文】

吳國本無所謂國君,無所謂大夫,這則記載為什麼承認它有國君,有大夫呢?為了表明季子的賢啊。

季子賢在哪裡呢?辭讓國君的位置啊。

他辭讓君位是怎麼一回事呢?謁、餘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幹,兄長們都愛他,一起想立他做國君。

謁說:「現在如果就這樣倉促地把君位給他,季子還是不接受的。

我願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國君,最後把君位傳給季子。」

餘祭、夷昧都說行。

所以幾個哥哥在位時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禱,說:「上天如果讓吳國存在下去,就保祐我們早點遭難吧。」

所以謁死了,餘祭做國君。

餘祭死了,夷昧做國君。

夷昧死了,國君的位置應當屬於季子了。

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壽夢的庶長子,就即位了。

季子出訪回國,一到就把僚當作國君。

闔閭說:「先君所以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都是為了季子的緣故。

要是遵照先君的遺囑呢,那麼國君應該季子來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遺囑呢,那麼我該是國君。

僚怎麼能做國君呢?」

於是派專諸刺殺僚,而把國家一交一 給季子。

季子不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受了你給予的君位,這樣我變成跟你一起篡位了。

你殺了我哥哥,我又殺你,這樣父子兄弟相殘殺,一輩子沒完沒了了。」

就離開國都到了延陵,終身不入吳國宮廷。

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為義,以他的反對互相殘殺為仁,稱許季子的賢德。

那麼吳國為什麼有國君,有大夫呢?既承認季子是臣,就應該有君啊。

札是什麼呢?吳季子的名啊。

《春秋》對賢者不直稱其名,這則記載為什麼稱名呢?認可夷狄,不能只憑一事一物就認為夠條件了。

季子是被認為賢的,為什麼季子還不夠條件呢?認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個臣子;認可做人兒子的,一定要使他像個兒子。

(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兒子,就要在用語遣詞上顯示出這一點來。

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

(王維堤)

【註釋】

(1)聘:古代諸侯國之間派使者相問的一種禮節。

使者代表國君,他的身份應是卿;「小聘」則派大夫。

(2)賢:用作以動詞。

季子:公子札是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為字。

《史記》稱他「季札」。

(3)讓國:辭讓國君之位。

據《史記·吳世家》記載,壽夢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辭,才立長子諸樊(即謁)。

壽夢死後,諸樊又讓位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止。

(4)謁:壽夢長子,一作「遏」,號諸樊。

《春秋》經寫作「吳子遏」,《左傳》、《史記》稱「諸樊」。

(5)餘祭:壽夢次子,《左傳》記其名一作「戴吳」,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春秋事語》作「余蔡」。

(6)夷昧:壽夢三子。

《左傳》作「夷末」,《史記》作「餘昧」。

(7)迮(ze責,又讀zuo做):倉促。

(8)尚:佑助。

悔:咎,災禍,這裡指亡故。

(9)謁也死:謁在位十三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在伐楚戰爭中,中冷箭死於巢(今安徽巢縣)。

(10)餘祭也死:餘祭在位四年(《史記》誤作十七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在視察戰船時被看守戰船的越國俘虜行刺身亡。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記》誤作四年),魯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卒。

(12)使而亡:出使在外。

《史記·吳世家》所記與此不同:「王餘眛卒,季札讓,逃去。」

認為季札是為讓位而逃走的。

(13)僚:《公羊傳》這裡說他是「長庶」,即吳王壽夢妾所生的長子,季札的異母兄。

《史記·吳世家》則說他是「王餘眛之子」。

以《公羊傳》為是。

(14)闔廬(lǘ閭):公子光即吳王位後的號,《史記》說他是諸樊之子,《世本》說他是夷昧之子。

(15)專諸:伍了胥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吳王僚十三年四月丙子,公子光請王僚喝酒,使專諸藏匕首於炙魚之中,進食時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殺之。

(16)致國乎季子:把王位給季札。

《史記·吳世家》謂闔廬刺殺王僚後即承吳王位,無讓國於季札之意。

(17)延陵:春秋吳邑,今一江一 蘇常州。

季札食邑於此,所以又號「延陵季子」。

(18)不名:不直稱名。

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禮,另取字。

對人表示尊敬,就稱其字而不稱名。

(19)不一而足:不因為一事一物就認為夠條件了。

與今義不同。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