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荀況(約前310前238),戰國後期趙國人。時人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

〔戰國〕荀況

【作者小傳】荀況(約前310前238),戰國後期趙國人。

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稱為孫卿。

年五十,始遊學於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

因遭讒而適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令。

以後失官家居,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

著名的學者韓非、李斯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一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

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後王」。

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後天的學習 。

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

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觀點。

《荀子》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

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

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題解】《勸學》篇是荀況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很長,這裡節選了其中的三段。

第一段著重論述學習 的重要意義,它能使人「知明而行無過」,即提高思想認識和加強品德修養。

第二段寫學習 能使人增長才幹,有了知識才能「善假於物」,比一般不學無術的人來得高明。

第三段寫正確的學習 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循序漸進,不斷積累,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成效。

全文圍繞「學不可以已」的論題展開論述,層次井然。

博喻和排比句式的大量運用,正反比照說理,邏輯嚴密,語言一精一警,在在體現了荀子說理雄辯的特色。

君子曰(1):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2),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3)。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4),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6),非能水也,而絕一江一 河。

君子生非異也(7),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8),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一江一 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9),功在不捨。

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螾無爪牙之利(10),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11),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12),用心躁也。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二十二子·荀子》

君子說:學習 決不可以停止。

染料靛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取得的,但比藍草更青;冰是水所結成,可是比水更寒冷。

木材本是筆直而符合墨線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製作成車輪,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圓規的要求;即使把它曬乾也不再重新挺直,這是火的熏烤使它變成這樣的。

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屬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 ,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地冥思苦想,卻不如學習 片刻有收穫;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遠方,卻不如登上高處能看得更遠。

登上高處招手,胳臂並未加長,可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

順著風向呼喚,聲音並未加強,可是聽的人卻很清楚。

駕車騎馬的人,並非腿腳特別強健,卻能到達千里之外。

乘坐船艇的人,並非都會游泳,卻能橫渡一江一 河。

君子的先天資質與一般人差異不大,可是聰明能幹,這是因為善於憑借和利用客觀事物啊。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從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備了聖人的思想品質。

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實地走,無法到達千里之外;不彙集細小的水流,不能成為一江一 海。

駿馬跳一下,未必能超過十步遠;劣馬拉車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遙遠,它的成功是因為不停地前進。

雕刻一下就丟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斷;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屬石塊也能刻成藝術品。

蚯蚓並無鋒利的爪牙和強壯的筋骨,卻能上吃地面的塵土,下飲地底的泉水,這是它用心專一的結果。

螃蟹有六條腿和兩隻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黃鱔的洞穴竟然無處可以寄居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不專的緣故。

(曹光甫)

【註釋】

(1)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輮(rou柔):木材加工的一種方法,即用火熏烤,使木材彎曲變形。

(3)知:同「智」。

(4)跂(qi氣):踮起腳跟。

(5)假:憑借,借助。

(6)楫(ji集):船槳。

(7)生:同「性」。

天資,資質。

(8)跬(kuǐ傀)步:古人以跨出一腳為跬,再跨出一腳為步。

(9)駕:馬拉著車一天所走的路程為一駕。

(10)螾:同「蚓」。

蚯蚓。

(11)跪:腿腳。

螯(ao熬):節足動物的第一對足,其末端狀如鉗,用以取食兼防禦。

蟹有八條腿,「六跪」,疑有誤。

(12)蟺(shan善):同「鱔」。

黃鱔。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