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晁錯(前200前154),穎川(今河南禹縣)人,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

〔西漢〕晁錯

【作者小傳】晁錯(前200前154),穎川(今河南禹縣)人,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政治家。

初從張恢學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學說。

文帝時任太常掌故,曾奉命從故秦博士伏生受《尚書》。

後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號「智囊」。

景帝即位,任為御史大夫。

他堅持「重本抑末」(即重農抑商)政策,主張納粟受爵,建議募民充實邊塞,積極備御匈一奴一貴族的攻掠,並進言削藩以鞏固中央集權,得到景帝採納。

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因此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

景帝畏於七國連兵,遂將其處死。

晁錯的著作較為完整的現存有八篇,散見於《漢書》的《爰盎晁錯傳》、《荊燕吳傳》和《食貨志》。

他的文章稱為「疏直激切,盡所欲言」,其中《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等,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題解】西漢建國初期,漢高祖劉邦由於採取了罷兵歸家、抑制商人、輕徭薄賦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因連年戰爭而遭到嚴重破壞的農業生產逐漸得以恢復。

文帝即位後繼續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桑,促進了農業的繁榮和商業的發展。

但由此也產生了因商業發展而導致谷賤傷農,大地主、大商人對農民兼併侵奪加劇,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的社會現象。

針對這一問題,晁錯上了這篇奏疏,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這對當時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本文觀點一精一辟,分析透徹,邏輯謹嚴,文筆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氣勢和流暢渾厚的風格。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1),織而衣之也(2),為開其資財之道也(3)。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4),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5),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6),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饑之於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製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7),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

數石之重(9),中人弗勝(10),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11)。

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12),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13)。

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14);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15),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16),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17)。

因其富厚,一交一 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18),履絲曳縞(19)。

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20),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

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21),得以拜爵(22),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23)。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

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24),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25),復卒三人。

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26),政之本務。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27),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

爵者,上之所擅(28),出於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食貨志》

在聖明的君王統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並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於他能給人民開闢財源。

所以儘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但那時沒有因餓死而被拋棄和餓瘦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

現在全國統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於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麼道理呢?原因在於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餘力,能長穀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游手好閒之徒還沒全都回鄉務農。

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

貧困是由於不富足,不富足是由於不務農,不從事農業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土,輕視家園,像鳥獸一樣四處奔散。

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牆,深險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

人在寒冷的時候,不會等有了輕暖的皮衣才穿;飢餓的時候,也不會等有了美味才吃;饑寒一交一 迫,就顧不上廉恥了。

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要挨餓,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

那麼,肚子餓了沒飯吃,身上冷了無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兒子,國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讓人民從事農業生產,減輕他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荒,因此也就能夠擁有人民。

百姓呢,在於君主用什麼辦法來管理他們,他們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管東南西北。

珠玉金銀這些東西,餓了不能當飯吃,冷了不能當衣穿;然而人們還是看重它,這是因為君主需要它的緣故。

珠玉金銀這些物品,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裡,可以周遊全國而無饑寒的威脅。

這就會使臣子輕易地背棄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隨便地離開家鄉,盜賊受到了鼓勵,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於攜帶的財物。

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裡,在一定的季節裡成長,收穫也需要人力,並非短時間內可以成事。

幾石重的糧食,一般人拿不動它,也不為奸邪的人所貪圖;可是這些東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餓受凍。

因此,賢明的君主重視五穀而輕視金玉。

現在農夫中的五口之家,家裡可以參加勞作的不少於二人,能夠耕種的土地不超過百畝,百畝的收成,不超過百石。

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穫,冬天儲藏,還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署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寒凍,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一交一 際往來,弔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孤老,養育幼兒,一切費用都要從農業收入中開支。

農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斂,隨時攤派,早晨發命令,晚上就要一交一 納。

一交一 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後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於是就出現了賣田地房屋、賣子孫來還債的事情。

而那些商人們,大的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小的開設店舖,販賣貨物,牟取利潤。

他們每日都去集市遊逛,趁zheng府急需貨物的機會,所賣物品的價格就成倍抬高。

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養蠶織布,穿的必定是華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沒有農夫的勞苦,卻佔有農桑的收穫。

依仗自己富厚的錢財,與王侯接一交一 ,勢力超過官吏,憑借資產相互傾軋;他們遨遊各地,車乘絡繹不絕,乘著堅固的車,趕著壯實的馬,腳穿絲鞋,身披綢衣。

這就是商人兼併農民土地,農民流亡在外的原因。

當今雖然法律輕視商人,而商人實際上已經富貴了;法律尊重農民,而農民事實上卻已貧賤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輕賤的;一般官吏所鄙視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上下相反,好惡顛倒,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國家富裕,法令實施,那是不可能的。

當今的迫切任務,沒有比使人民務農更為重要的了。

而要想使百姓從事農業,關鍵在於抬高糧價;抬高糧價的辦法,在於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

現在應該號召天下百姓一交一 糧給zheng府,納糧的可以封爵,或贖罪;這樣,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農民就可以得到錢財,糧食就不會囤積而得到流通。

那些能一交一 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業的人。

從富有的人那裡得到貨物來供zheng府用,那麼貧苦百姓所擔負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補不足的,法令一頒布百姓就能夠得益。

依順百姓心願,有三個好處: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業生產。

按現行法令,民間能輸送一匹戰馬的,就可以免去三個人的兵役。

戰馬是國家戰備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

神農氏曾教導說:「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牆,有百步之寬貯滿沸水的護城河,上百萬全副武裝的兵士,然而沒有糧食,那是守不住的。」

這樣看來,糧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資財,是國家最根本的政務。

現在讓百姓一交一 糧買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與一匹戰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遠了。

賜封爵位,是皇上專有的權力,只要一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別人;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中而不會缺乏。

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嚮往的。

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納糧食,用於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麼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

(宋心昌)

【註釋】

(1)食(si寺)之:給他們吃。

「食」作動詞用。

(2)衣(yi益)之:給他們穿。

「衣」作動詞用。

(3)道:途徑。

(4)捐瘠(ji吉):被遺棄和瘦弱的人。

捐,拋棄;瘠,瘦。

(5)不避:不讓,不次於。

(6)地著(zhuo著):定居一地。

《漢書·食貨志》:「理民之道,地著為本。」

顏師古註:「地著,謂安土也。」

(7)廩(lǐn凜):米倉。

(8)牧:養,引申為統治、管理。

(9)石:重量單位。

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0)弗勝:不能勝任,指拿不動。

(11)長(zhǎng掌):養育。

(12)政:同「征」。

虐:王念孫以為當作「賦」。

(13)改:王念孫以為本作「得」。

(14)倍稱(chen襯)之息:加倍的利息。

稱,相等,相當。

(15)賈(gǔ古):商人。

(16)奇(jī基)贏:利潤。

奇,指余物;贏:指餘利。

(17)阡陌(qiānmo千莫)之得:指田地的收穫。

阡陌,田間小路,此代田地。

(18)乘堅策肥:乘堅車,策肥馬。

策,用鞭子趕馬。

(19)履絲曳(ye業)縞(gǎo搞):腳穿絲鞋,身披綢衣。

曳,拖著。

縞,一種一精一致潔白的絲織品。

(20)乖迕(wǔ午):相違背。

(21)縣官:漢代對官府的通稱。

(22)拜爵:封爵位。

(23)渫(xie謝):散出。

(24)損:減。

(25)車騎馬:指戰馬。

(26)大用:最需要的東西。

(27)五大夫:漢代的一種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級中屬第九級。

凡納粟四千石,即可封賜。

(28)擅:專有。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