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作者小傳】丘遲(公元464—508),字希范,吳興烏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

〔南朝·梁〕丘遲

【作者小傳】丘遲(公元464—508),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一江一 吳興)人。

八歲便能屬文。

初仕齊,以秀才遷殿中郎;入梁後,以文才為武帝所器重,官至永嘉太守、司空從事中郎。

梁武帝著連珠,詔群臣繼作者數十人,以丘遲文最美。

今傳明人所輯《丘司空集》。

【題解】陳伯之,睢陵(今一江一 蘇睢寧)人。

梁時為一江一 州刺史,封豐城縣公。

梁天監元年(502)率部投降北魏,為平南將軍,都督淮南諸軍事。

天監四年(505),梁武帝命臨川王蕭宏率軍北征,陳伯之領兵對抗。

蕭宏命記室丘遲作此書私勸陳伯之歸降。

這封信從南北戰場的形勢,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個人的前途和他目前危險處境等方面著筆,不僅有曉以利害和大義的正面勸告,更以一江一 南春天的美景和濃郁的鄉情引動對方的故國之思,文辭委曲婉轉,聲情並茂。

其中「暮春三月,一江一 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已成為描寫一江一 南景色的名句。

史載陳伯之於第二年三月在壽陽(今安徽壽縣附近)率八千士兵降梁。

遲頓首陳將軍足下〔1〕:無恙〔2〕,幸甚,幸甚!將軍勇冠三軍〔3〕,才為世出〔4〕,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5〕。

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6〕,立功立事,開國稱孤〔7〕。

朱輪華轂〔8〕,擁旄萬里〔9〕,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10〕,對穹廬以屈膝〔11〕,又何劣邪!

尋君去就之際〔12〕,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13〕,外受流言,沈迷猖蹶,以至於此。

聖朝赦罪責功〔14〕,棄瑕錄用〔15〕,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16〕。

將軍之所知,不假僕一二談也〔17〕。

朱鮪涉血於友於〔18〕,張繡<bzgwgz_007/bz>刃於愛子〔19〕,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

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夫迷塗知返,往哲是與〔20〕,不遠而復〔21〕,先典攸高〔22〕。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23〕;將軍松柏不剪〔24〕,親戚安居,高台未傾〔25〕,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26〕,佩紫懷黃〔27〕,贊帷幄之謀〔28〕,乘軺建節〔29〕,奉疆埸之任〔30〕,並刑馬作誓〔31〕,傳之子孫〔32〕。

將軍獨靦顏借命〔33〕,驅馳氈裘之長〔34〕,寧不哀哉!夫以慕容超之強〔35〕,身送東市〔36〕;姚泓之盛〔37〕,面縛西都〔38〕。

故知霜露所均〔39〕,不育異類〔40〕;姬漢舊邦〔41〕,無取雜種〔42〕。

北虜僭盜中原〔43〕,多歷年所〔44〕,惡積禍盈,理至燋爛〔45〕。

況偽?昏狡〔46〕,自相夷戮〔47〕,部落攜離〔48〕,酋豪猜貳〔49〕。

方當繫頸蠻邸〔50〕,懸首稿街〔51〕,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52〕,不亦惑乎?

暮春三月,一江一 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53〕!所以廉公之思趙將〔54〕,吳子之泣西河〔55〕,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

想早勵良規〔56〕,自求多福。

當今皇帝盛明,天下安樂。

白環西獻〔57〕,楛矢東來〔58〕;夜郎滇池〔59〕,解辮請職〔60〕;朝鮮昌海〔61〕,蹶角受化〔62〕。

唯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延歲月之命耳〔63〕!中軍臨川殿下〔64〕,明德茂親〔65〕,茲戎重〔66〕,弔民洛汭〔67〕,伐罪秦中〔68〕,若遂不改〔69〕,方思僕言。

聊布往懷〔70〕,君其詳之。

丘遲頓首。

——選自一胡一 刻本《文選》

丘遲叩拜陳將軍足下:知您近來康健,使我不勝歡欣!將軍勇武為三軍之首,才能傑出於當世,鄙棄燕雀俗小的胸襟,企慕鴻鵠高飛有遠大的志向。

過去曾順應機緣而通變,遇到梁武帝那樣英明的君主,建立了功勳,建立了事業,得以冠開國之號封爵稱孤,乘坐一精一致華麗的車輿,在廣闊的地域中持旄節而統制一方,這是何等壯觀啊!怎麼一下子成了奔逃亡命的虜寇,聽到響箭就大腿發抖,對著氈帳彎腰屈膝,這又是何等卑劣呵!

推尋您離開梁朝投靠北魏之時,並沒有其他原因,僅僅因為沒有在自己的內心反覆審察考慮,又聽信了外面流傳的謠言,一時迷惑錯亂,以至於到了這個地步。

當今梁朝對臣下赦免罪責而求其建功立業,不計較過失而加以任用,以赤誠之心待天下之人,使一切懷疑動搖的人都安定下來。

這一切都為將軍所熟知,不需要我一一細述了。

歷史上朱鮪雖曾殺了光武帝的哥哥,張繡也殺死曹操的愛子,但漢光武帝並不因之而疑忌,曹操對再次歸降的張繡還像過去一樣。

何況將軍並無朱、張之罪,而以功勳見重於當世。

迷失道路而能知返,這是往哲先賢們所讚許的;迷途不遠而歸來,更為古之典籍所褒揚。

當今皇帝輕於刑法而重施恩惠,法網寬鬆到可以漏掉吞舟的大魚;將軍在梁地的祖墳完好,親戚安居樂業,住宅未曾傾毀,愛妾仍然健在。

您心裡可要好好想一想,這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當今梁朝的功臣名將,各有封賞任命,位置高下很有秩序。

腰繫紫綬絲帶,掌管金印,參預籌劃軍國大計;坐輕車而豎旄節,身負保衛邊疆的重任。

並且殺白馬鄭重立約:功臣名將的爵位可以傳給子孫。

唯有您將軍厚顏偷生,為拓跋族的頭目魏帝奔走效勞,難道不感到可悲嗎?至於像南燕慕容超那樣強大,最終被解送建康刑場斬首;像後秦姚泓那樣強盛,最後也在長安反縛出降。

由此可見,雖天地之間霜露均布,卻不養育異類;北方中原一帶周漢故土,容不得雜種。

北魏假稱帝號竊取中原,已有很多年,積惡多端災禍滿盈,理應潰敗滅亡。

更何況北魏統治集一團一 昏瞶狡詐、自相殘殺,部落內部分崩離析,頭目之間各存二心互相猜忌。

馬上就要受縛至京城蠻邸,懸首級於稿街,而將軍卻如魚游於燒沸水的釜鼎之瞶中,像燕子築窩巢于飛動搖蕩的帳幕之上,不是太令人迷惑不解了嗎?

暮春三月之時,一江一 南碧草萋盛,各色的雜花開滿樹叢,群鶯穿梭飛忙。

看到故國軍隊的旗鼓,回想起往日的生活,持弓登城以望遠之際,怎不令人黯然傷情!正因為如此廉頗才渴想能重為趙將,吳起臨別西河才掩淚悲傷。

這是人之常情,難道唯獨將軍沒有這種感情嗎?

希望您盡早作出妥善安排,自己爭取幸福的前途。

當今武帝十分英明,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西王母獻來玉環,肅慎氏貢來楛矢。

夜郎、滇池諸國,解其髮辮而請求封職。

朝鮮和西域羅布泊,叩頭歸服而接受教化。

唯有北魏野心勃勃,倔強於沙漠邊塞之中,企圖苟延歲月。

中軍將軍臨川王蕭宏,德行彰明且是武帝至親,主持這次北伐的軍機重任,前來慰問洛水隈曲處的百姓,討伐秦中的逆賊,您若猶豫因循而不知改過,可要好好考慮我這番話。

聊且以此書表達往日的情誼,希望您詳加省察。

丘遲叩拜。

(王運熙曹旭)

【註釋】

〔1〕頓首:叩拜。

這是古人書信開頭和結尾常用的客氣語。

足下,書信中對對方的尊稱。

〔2〕無恙:古人常用的問候語。

恙,病;憂。

〔3〕「將軍」句:語出李陵《答蘇武書》:「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

此喻陳英勇為三軍之首。

〔4〕才為世出:語出蘇武《報李陵書》:「每念足下才為世生,器為時出。」

此喻陳才能傑出於當世。

〔5〕「棄燕」二句:語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此喻陳伯之有遠大的志向。

〔6〕「昔因」二句:指陳伯之棄齊歸梁,受梁武帝賞愛器重。

〔7〕「立功」二句,《梁書·陳伯之傳》:「力戰有功」,「進號征南將軍,封豐城縣公:邑二千戶。」

開國:梁時封爵,皆冠以開國之號。

孤,王侯自稱。

此指受封爵事。

〔8〕轂(gǔ古):原指車輪中心的圓木,此處指代車輿。

〔9〕旄(mao毛):用犛牛尾裝飾的旗子。

此指旄節。

擁旄,古代高級武將持節統制一方之謂。

〔10〕鳴鏑(di):響箭。

股戰:大腿顫抖。

〔11〕穹廬:原指少數民族居住的氈帳。

這裡指代北魏政權。

〔12〕去就:指陳伯之棄梁投降北魏事。

〔13〕內審:內心反覆考慮。

諸,「之於」的合音。

〔14〕赦罪責功:赦免罪過而求其建立功業。

〔15〕瑕:玉的斑點,此指過失。

棄瑕,即不計較過失。

〔16〕「推赤」二句:《後漢書·光武帝紀》:「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又:漢兵誅王郎,得吏人與郎一交一 關謗毀者數千章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

反側子,指心懷鬼胎,疑懼不安的人。

此謂梁朝以赤心待人,對一切都既往不咎。

〔17〕不假:不借助,不需要。

〔18〕「朱鮪」句。

朱鮪(wěi偉)是王莽末年綠林軍將領,曾勸說劉玄殺死了光武帝的哥哥劉伯升。

光武攻洛陽,朱鮪拒守,光武遣岑彭前去勸降,轉達光武之意說,建大功業的人不計小恩怨,今若降,不僅不會被殺,還能保住官爵。

朱鮪乃降。

涉血,同「喋血」,謂殺人多流血滿地,腳履血而行。

友於,即兄弟。

《尚書·君陳》:「惟孝友於兄弟。」

此指劉伯升。

〔19〕「張繡」句。

據《三國誌·魏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年,公(曹操)到宛。

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

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

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張繡率眾降,封列侯。」

<bzgwgz_007/bz>(zi自)刃,用刀刺入人一體 。

〔20〕往哲:以往的賢哲。

與,贊同。

〔21〕不遠而復:指迷途不遠而返回。

《易·復卦》:「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22〕先典:古代典籍,指《易經》。

攸高:嘉許。

〔23〕「主上」二句:桓寬《鹽鐵論·刑德》:「明王茂其德教而緩其刑罰也。

網漏吞舟之魚。」

吞舟,這裡指能吞舟的大魚。

〔24〕松柏:古人常在墳墓邊植以松柏,這裡喻指陳伯之祖先的墳墓。

不剪:謂未曾受到毀壞。

〔25〕「高台」句:桓譚《新論》云:雍門周說孟嘗君曰:「千秋萬歲後,高台既已傾,曲池又已平。」

此指陳伯之在梁的房舍住宅未被焚燬。

〔26〕雁行:大雁飛行的行列,比喻尊卑排列次序。

〔27〕紫:紫綬,系官印的絲帶。

黃:黃金印。

〔28〕讚:佐助。

帷幄:軍中的帳幕。

《史記·留侯世家》:「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

〔29〕軺(yao遙):用兩匹馬拉的輕車,此指使節乘坐之車。

建節:將皇帝賜予的符節插立車上。

〔30〕疆埸(yi易),邊境。

〔31〕刑馬:殺馬。

古代諸侯殺白馬飲血以會盟。

〔32〕傳之子孫:這是梁代的誓約,指功臣名將的爵位可傳之子孫。

〔33〕靦(miǎn免)顏:厚著臉。

〔34〕氈裘:以毛織制之衣,北方少數民族服裝,這裡指代北魏。

長,頭目。

這裡指拓跋族北魏君長。

〔35〕慕容超:南燕君主。

晉末宋初曾騷擾淮北,劉裕北伐將他擒獲,解至南京斬首。

〔36〕東市:漢代長安處決犯人的地方。

後泛指刑場。

〔37〕姚泓:後秦君主。

劉裕北伐破長安,姚泓出降。

〔38〕面縛:面朝前,雙手反縛於後。

西都,指長安。

〔39〕霜露所均:霜露所及之處,即天地之間。

〔40〕異類:古代漢族對少數民族帶侮辱性的稱呼。

〔41〕姬漢:即漢族。

姬,周天子的姓。

舊邦:指中原周漢的故土。

〔42〕雜種:古代漢族對少數民族帶侮辱性的稱呼。

〔43〕北虜:指北魏。

虜是古代漢族對少數民族帶侮辱性的稱呼。

僭(jian見):假冒帝號。

〔44〕「多歷」句:拓跋珪386年建立北魏,至505年已一百多年。

年所,年代。

〔45〕燋爛:潰敗滅亡。

燋,通「焦」。

〔46〕偽?(nie)聶):這裡指北魏統治集一團一 。

昏狡:昏瞶狡詐。

〔47〕自相夷戮:指北魏內部的自相殘殺。

501年,宣武帝的叔父咸陽王元禧謀反被殺。

504年,北海王元祥也因起兵作亂被囚禁而死。

〔48〕攜離:四分五裂。

攜,離。

〔49〕酋豪:部落酋長。

猜貳:猜忌別人有二心。

〔50〕蠻邸:外族首領所居的館舍。

〔51〕稿(gǎo稿)街:漢代長安街名。

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

蠻邸即設於此。

〔52〕「而將軍」二句:李善注引袁崧《後漢書》朱穆上疏曰:「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用之不時,必也焦爛。」

飛幕,動盪的帳幕,此喻陳伯之處境之危險。

〔53〕「見故國」四句:語出李善注引袁曄《後漢記·漢獻帝春秋》臧洪報袁紹書:「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一交一 之綢繆,撫弦搦矢,不覺涕流之復面也。」

陴(pi疲),城上女牆。

愴悢,悲傷。

〔54〕「所以」句,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思趙將,即想復為趙將。

〔55〕「吳子」句:據《呂氏春秋·觀表》吳起為魏國守西河(今陝西韓城縣一帶)。

魏武侯聽信讒言,使人召回吳起。

吳起預料西河必為秦所奪取,故車至於岸門,望西河而泣。

後西河果為秦所得。

〔56〕勵:勉勵,引申為作出。

良規,妥善的安排。

〔57〕白環西獻:李善注引《世本》載:「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佩。」

〔58〕楛(hu戶)矢:用楛木做的箭。

《孔子家語》載:武王克商,「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

肅慎氏,東北的少數民族。

〔59〕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

滇池:今雲南昆明市附近。

均為漢代西南方國名。

〔60〕解辮請職:解開盤結的髮辮,請求封職。

即表示願意歸順。

〔61〕昌海:西域國名。

即今新疆羅布泊。

〔62〕蹶角:以額角叩地。

受化:接受教化。

〔63〕「掘強」二句:《漢書·伍被傳》記伍被說淮南王曰:「東保會稽,南通勁越,屈強一江一 、淮間,可以延歲月之壽耳。」

掘強,即倔強。

〔64〕中軍臨川殿下:指蕭宏。

時臨川王蕭宏任中軍將軍。

殿下,對王侯的尊稱。

〔65〕茂親:至親。

指蕭宏為武帝之弟。

〔66〕:通「總」。

戎重:軍事重任。

〔67〕弔民:慰問老百姓。

汭(rui銳):水流隈曲處。

洛汭,洛水匯入黃河的洛陽、鞏縣一帶。

〔68〕秦中:指北魏。

今陝西中部地區。

〔69〕遂:因循。

〔70〕聊布:聊且陳述。

往懷:往日的友情。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