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題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是以廉頗、藺相如為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

〔西漢〕司馬遷

【題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是以廉頗、藺相如為主,兼及趙奢、李牧等人的合傳。

這裡選的是原傳的前一部分,集中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著名的歷史故事。

文中著重刻畫了藺相如智勇與不畏強暴的形象。

前二則頌揚了他在對外鬥爭中,面對強敵,臨危不懼,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之績。

後一則表現他在處理內部關係上,「先國家之急」,顧大局,識大體,和不計私仇,忍辱含垢之德。

當時,秦國正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進行兼併六國的戰爭。

而此時秦正準備集中力量對付楚國。

趙國在六國當中居於強國,秦未敢輕易對趙國用兵。

這種客觀情況,使藺相如的兩次外一交一 活動,具有了勝利的可能條件。

文中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豪邁氣概和磊落胸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趙惠文王十六年(1),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2),拜為上卿(3),以勇氣聞於諸侯(4)。

相如者(5),趙人也。

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6)。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7)。

秦昭王聞之(8),使人遺趙王書(9),願以十五城請易璧(10)。

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1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12),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何以知之?」

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13)。

臣舍人相如止臣(14),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15),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16),故燕王欲結於君。

今君乃亡趙走燕(17),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18)。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19),則幸得脫矣(20)。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1)?」

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22);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23),寧許以負秦曲(24)。」

王曰:「誰可使者?」

相如曰:「王必無人(25),臣願奉璧往使(26)。

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27),相如奉璧奏秦王(28)。

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29),請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30),倚柱,怒發上衝冠(31),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32),趙王悉召群臣議(33),皆曰:『秦貪,負其強(34),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

臣以為布衣之一交一 尚不相欺(35),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36),不可。

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37),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38)。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39)。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40),禮節甚倨(41);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42),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譬睨柱(43),欲以擊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44),召有司案圖(45),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46)。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47),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48)。

趙王恐,不敢不獻。

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49),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

捨相如廣成傳(50)。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51),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52),從徑道亡(53),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54),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55)。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56)。

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57),趙立奉璧來。

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58)。

唯大王與群臣熟計議之(59)!」

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60)。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

不如因而厚遇之(61),使歸趙。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62),畢禮而歸之(63)。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64),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65)。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66)。

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67),欲與王為好(68),會於西河外澠池(69)。

趙王畏秦,欲毋行(70)。

廉頗、藺相如計(71),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

趙王遂行。

相如從。

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72):「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73),還,不過三十日。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74)。」

王許之。

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75),請奏瑟(76)。」

趙王鼓瑟(77)。

秦御史前(78),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79),請奏盆缻秦王(80),以相

娛樂。」

秦王怒,不許。

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

秦王不肯擊缻。

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81)!」左右欲刃相如(82),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83)。

於是秦王不懌(84),為一擊缻。

相如顧召趙御史(85),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86)。」

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87)。」

秦王竟酒(88),終不能加勝於趙(89)。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90)。

既罷(91),歸國。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92)。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93),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賤人(94),吾羞,不忍為之下。」

宣言曰(95):「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聞,不肯與會。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96)。

已而相如出(97),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98):「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99),徒慕君之高義也。

今君與廉頗同列(100),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101),請辭去。」

藺相如固止之(102),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103)?」

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雖駑(104),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105),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106)。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107),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108),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109)!」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一交一 (110)。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史記》

廉頗是趙國的傑出將領。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任趙國的大將,領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封為上卿,憑著他的勇氣聞名於諸侯。

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官頭領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得到楚國的和氏璧。

秦昭王知道了這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表示願意拿十五座城請求換這塊璧。

趙王同大將軍廉頗等大臣商議:想把璧給秦國,恐怕不能得到秦國的城,白白地受騙;想不給,就擔憂秦國發兵打來。

計策定不下,想找一個能夠出使答覆秦國的人,也沒找到。

宦官頭領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

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能夠勝任呢?」

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燕國。

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我,說:『您怎麼知道燕王會收容您呢?』我告訴他說:『我曾跟隨大王同燕王在邊境上會過面。

燕王背地裡握著我的手,說:願意和你一交一 個朋友。

憑此而曉得他,所以打算前往。

』藺相如對我說:『那時趙國強而燕國弱,而且您又受趙王一寵一 愛,所以燕王要同你結友。

現在您是要背叛趙國去投奔燕國,燕國畏怕趙國,勢必不敢收留您,而會把您捆一綁起來送回趙國的。

您不如袒露身體伏在刑具上請求恕罪,或許能得到赦免。

』我聽從了他的計策。

幸運得很,大王也赦免了我。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個勇士,有智謀,適宜擔任這個差使。」

於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相如說:「秦王要拿十五座城來換我的和氏璧,可不可給?」

相如說:「秦國強而趙國弱,不可不答應。」

趙王說:「要是拿了我的璧,不給我們城怎麼辦?」

相如說:「秦國用城來換璧,要是趙國不答應,理虧在趙國;趙國給了璧,要是秦國不給趙國城,理虧在秦國。

權衡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他,而讓秦國擔負理虧的責任。」

趙王問:「誰可出使呢?」

相如說:「大王果真沒有合適的人,我願意捧璧前往出使。

等城給了趙國,我就把璧留給秦國;如果城不給,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璧送回趙國。」

趙王於是就派藺相如捧護寶璧西行到秦國去。

秦王高坐在章台宮裡接見藺相如。

相如捧護寶璧進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遞給姬妾和左右侍臣觀賞,左右的人都高呼萬歲。

相如看出秦王沒有誠意把城一交一 付給趙國,就上前說:「這璧上有點小斑疵,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把璧遞給相如,相如趁此拿過璧,倒退幾步站住,靠著殿柱,怒髮衝冠地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把所有的大臣全都召集起來商議,都說:『秦國向來貪婪,倚仗自己勢力大,想拿空話來賺取璧,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

』商議的結果都不願把璧給秦國。

我卻認為普通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秦是個大國呢?而且為了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不值得。

趙王聽了我的話,於是齋戒五天,才派我捧璧出使,在朝廷上拜送了國書。

為什麼這樣呢?是為了尊重大國的威嚴而表示恭敬啊。

現在我來此,大王只在普通的殿堂裡接見我,禮節甚為傲慢;拿到璧,又遞給嬪妃們傳看,以此來戲弄我。

我看大王沒有誠意把城償付給趙國,所以我又重取回了璧。

如果大王一定要逼十迫我,我的頭顱今天就跟這塊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了!」

相如舉著璧,斜瞅著殿柱,準備向殿柱撞去。

秦王害怕他撞碎寶璧,於是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這樣。

召喚主管版圖的官吏來察看地圖,指劃著從這裡到那裡十五座城劃給趙國。

相如料想秦王只不過是用欺詐的手段假裝作要給趙國城邑,其實是不會得到的,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

趙王害怕你們,不敢不獻。

趙王送璧時,齋戒了五天。

現在大王您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設九賓大禮,我才敢獻上寶璧。」

秦王估計這事,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

安置相如住在廣成賓館。

相如預料秦王雖然齋戒了,必定不守信用,不願把城給趙國。

於是就派他的一個隨從穿著粗布便衣,懷揣著那塊璧,從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以後,就在大殿上設下九賓大禮,招請趙國的使臣藺相如。

相如到來,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二十多位國君,未曾有過堅守信約的。

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國,所以叫人把璧送回去了。

如今抄小路已到趙國了。

好在秦國強而趙國弱,大王只要派一個小小使者到趙國,趙國立刻就會把璧送來。

現在憑秦國這樣的強大,要是先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該受懲罰,我請求受湯鑊之刑。

只是希望大王您和各位大臣仔細考慮這件事!」

秦王和群臣們聽後,面面相覷,「嘻」地都發出驚怪聲。

左右侍衛有的想把相如拉出去處死,秦王忙說:「現在殺了相如,終究得不到寶璧,卻斷絕了秦國和趙國的友好關係。

倒不如趁此機會好好款待他,讓他回趙國去。

趙王難道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欺騙秦國嗎?」

終於在朝廷上接見了相如,儀式完畢之後就送他回了趙國。

相如回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奉命出使不受諸侯國的欺侮,就任命他作上大夫。

結果秦國也沒割城給趙國,趙國也始終沒有把璧給秦國。

在這以後,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

第二年,又攻打趙國,殺了二萬人。

秦王派遣使臣告訴趙王,想同趙王和好,約他在黃河以西的澠池相會。

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

廉頗、藺相如商議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就顯得趙國太軟弱而膽怯了。」

趙王於是決定赴會。

由藺相如隨從。

廉頗送到邊境,與趙王拜別說:「大王此行,估計全部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到回來,不過三十天。

三十天不回來,那就請允許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王要挾的念頭。」

趙王答應了他。

於是和秦王在澠池相會。

秦王喝酒喝到暢快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彈彈瑟吧。」

趙王只好為他彈瑟。

秦國的史官上前記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相會飲酒,令趙王彈瑟。」

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說:「我們趙王也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秦國樂曲,請允許我獻上瓦盆給秦王敲,以此相互娛樂。」

秦王大怒,不答應。

於是相如上前獻上瓦盆,接著跪下請求秦王。

秦王不肯敲瓦盆。

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請讓我把頭頸裡的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左右侍衛要殺相如,相如瞪著眼怒視他們,侍從都被嚇退了。

於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盆。

相如回頭召呼趙國的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給趙王敲瓦盆。」

秦國的大臣們說:「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福。」

藺相如也反擊道:「請用秦國的國都咸陽為趙王祝福。」

秦王直到酒宴完畢,始終沒有在趙國頭上佔到上風。

趙國這期間也大規模地部置軍隊來防備秦國進攻,秦國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之會結束後,趙王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封他為上卿,位次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身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僅憑著口舌立了點功,位次卻在我之上。

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微賤之人。

我感到羞恥,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並公開揚言說:「我見了藺相如,定要羞辱他。」

相如聽說了這話,不肯和他見面。

相如每逢上朝時,常常推托有病,不願跟廉頗爭位次的先後,後來相如出門,望見廉頗,他就調轉車繞道迴避。

於是,相如的門客們都勸相如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眷家人來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

現在您和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公然說一些無禮的話,您卻害怕而躲避他,恐懼得太過分了。

平常的人對此尚且會感到羞恥,何況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用,請讓我們走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諸位看廉將軍的威風比秦王怎麼樣?」

門客們回答說:「自然不如秦王。」

相如說:「憑著秦王那樣的威風,可是我藺相如公開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們。

我雖然無能,難道會單怕廉將軍嗎?但我想到,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施加武力,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

假如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同存。

我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把國家的急難放在前頭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後頭啊。」

後來廉頗聽到這話,就光著膀子背上荊條,由門客引導著到相如府上賠罪,說:「我這粗野鄙賤的人,不知道將軍您竟寬容我到了這種地步啊!」

兩人終於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蓋國梁)

【註釋】

(1)趙惠文王:趙武靈王的兒子,趙國第七個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前298前266)。

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

(2)陽晉:齊邑,在今山東省菏澤縣西北四十七里。

別本多作晉陽,誤。

晉陽在今山西省,原屬趙國,非從齊國攻取得來。

(3)拜:授官。

卿:周天子及諸侯所屬高級官職的通稱,分上、中、下三級。

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4)以勇氣:《後漢書》李賢注引《戰國策》:「廉頗為人,勇鷙而愛士。」

(5)藺(lin吝):姓。

(6)宦者令:宦官的首領。

繆(miao妙)賢:宦者令的姓名。

舍人:派有職事的門客。

(7)和氏璧:楚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玉璞(含有玉的石塊),獻給楚厲王。

厲王派玉工鑒別,說是石。

厲王以為他詐騙,截去他左足。

武王立,他又去獻玉璞,玉工仍說是石,再截去他的右足。

文王立,卞和抱著玉璞在山中號哭。

文王知道後,派玉工剖璞,果得寶玉,因稱曰:「和氏璧」。

事載《韓非子·和氏篇》。

和氏璧具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變彩特徵,據今地質專家考實,其產地在神農架海拔三千米高處的板倉坪、陰峪海地帶。

今月光石與其相吻合。

(8)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306前251)。

(9)遺(wei畏):送。

(10)易:一交一 換。

(11)徒:白白地。

見欺:被欺。

(12)使報:出使答覆。

(13)竊計:暗中打算。

亡走燕:逃到燕國去。

亡,逃。

走,跑。

(14)止:勸阻。

(15)會境上:在趙燕兩國的邊境上相會。

(16)幸:得一寵一 。

(17)亡趙走燕:逃離趙國,投奔燕國。

(18)束君歸趙:捆一綁您送回趙國。

(19)肉袒(tǎn坦):解衣露體。

斧質:腰斬犯人的刑具。

質,同鑕。

承斧的砧板。

《漢書·項籍傳》顏師古註:「質,謂砧也。

古者斬人,加於砧上而斫之也。」

(20)幸:幸而。

得脫:得到赦免。

(21)寡人:寡德的人,舊時君主自稱的謙詞。

不(fǒu否):通否。

(22)曲:理虧。

(23)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兩個計策。

均,同鈞,權衡。

(24)負秦曲:使秦擔負理虧的責任。

(25)必:確實。

(26)奉:同捧。

(27)章台:秦離宮中的台觀之一,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縣故城西南角的渭水邊。

(28)奏:進獻。

(29)瑕:小班點。

(30)卻立:倒退幾步站立。

(31)怒發上衝冠:頭髮因怒豎起,頂起帽子。

形容極其憤怒。

(32)發書:發信。

(33)悉:全,都。

(34)負:憑仗。

(35)布衣之一交一 :百姓之間的交往。

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為衣,故稱。

(36)逆:拂逆,觸犯。

(37)齋戒:一種禮節,古人在舉行典禮或祭祀之前,須先沐浴更衣,不茹葷酒,靜居戒欲,以示虔誠莊敬,稱齋戒。

(38)書:國書。

庭:通「廷」,朝廷。

(39)嚴:尊重。

修敬:表示敬慕。

此謂齋戒、拜送、修敬、皆是臨時設辭,以斥責秦王之倨。

(40)列觀(guan貫):一般的台觀。

此指章台。

秦對趙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見。

(41)倨(ju劇):傲慢。

(42)急:逼十迫。

(43)睨(ni膩):斜視。

(44)辭謝:婉言道歉。

固請:堅決請求。

(45)有司:官吏的通稱。

古時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此指專管國家疆域圖的官吏。

案圖:查明地圖。

(46)都:城。

(47)度(duo奪):忖度,推測。

特:只,只是。

詐:詭計。

佯為:假裝作。

(48)共傳:公認。

(49)設九賓:古時外一交一 上最隆重的禮儀。

《史記集解》引韋昭曰:「九賓則《周禮》九儀。」

索隱:「《周禮》大行人別九賓,謂九服之賓客也。」

朝會大典由儐相九人依次傳呼接迎賓客上殿。

賓,同儐。

儐相即贊禮官。

(50)捨:安置,留宿。

廣成:賓館名。

傳(zhuan篆):賓館。

(51)決負約:必然違背信約。

(52)衣(yi藝)褐(he曷):穿上粗麻布短衣。

謂裝作平民。

(53)徑道:小路。

(54)繆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

秦從繆公起開始強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

(55)堅明約束:堅守信約。

(56)間(jian件):間行,秘密離去。

(57)一介之使:一個小小的使臣。

(58)就:承受。

湯鑊(huo或):煮湯的大鍋。

就湯鑊,意謂願受烹刑。

(59)唯:希望。

熟:仔細、再三之意。

(60)嘻:驚怪之一聲 。

(61)因:就此,順勢。

(62)廷見:在朝廷上正式接見。

(63)歸之:使之歸,送相如回去。

(64)大夫:官名,分上、中、下三等。

相如奉命使秦,按照當時外一交一 上的通例,當已取得大夫之銜。

(65)此上寫完璧歸趙。

(66)石城:趙國地名,在今河南省林縣西南八十五里。

拔石城,時在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

(67)使使者:派遣使者。

(68)為好:結好。

(69)西河:黃河以西,指今陝西省渭南地區黃河以西之地。

澠(miǎn免)池:戰國時韓邑,後屬秦,即今河南澠池縣。

故治與澠池水發源處南北相對,澠池在西河之南,就趙國的方位而稱「外」。

澠池之會,時在趙惠王二十年(前279)。

(70)欲毋行:想不去。

(71)計:商議。

(72)訣:辭別,告別。

(73)道裡:行程。

會遇之禮:相見會談的儀式。

(74)絕秦望:斷絕秦國的奢望。

(75)好(hao浩)音:愛好音樂。

(76)瑟:同琴相似的一種樂器,通常有二十五弦。

(77)鼓:彈奏。

(78)御史:戰國時史官之稱,專管圖籍、記載國家大事。

(79)秦聲:秦國鄉土樂曲。

(80)盆缻(fǒu否):均瓦器。

缻,同缶。

《史記集解》引《風俗通義》:「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也。」

李斯《諫逐客書》:「夫擊甕叩缻,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一聲 也。」

(81)五步之內:言距離近。

請得:請求許可。

本是委婉之辭,此處表示態度強硬。

以頸血濺大王:拿頭頸的血濺在大王身上。

意謂跟秦王拚命。

(82)刃:刀鋒,此意為殺。

(83)靡:倒退,嚇倒。

(84)怪(yi亦):高興。

(85)顧:回頭。

(86)壽:祝福。

(87)咸陽:秦國都,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東。

(88)竟酒:酒宴完畢。

(89)加勝:施以取勝之計。

(90)此上寫澠池之會,藺相如折服秦王,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91)既罷:會晤已經結束。

(92)右:古代席位以左為尊,職位以右為尊。

(93)徒以口舌為勞:只不過因為能說會道立了功勞。

(94)賤人:指相如出身微賤。

(95)宣言:對外揚言。

(96)爭列:爭位次的上下。

(97)己而:不久,過些時。

(98)相與:共同,一起。

諫:下對上的勸告。

(99)去:離開。

(100)同列:指二人同為上卿。

(101)不肖:不賢,不才。

(102)固止之:一再勸阻他們。

(103)公:敬稱對方之詞。

孰與秦王:比秦王怎樣。

孰與,意為「何如」。

(104)駑:劣馬,比喻庸碌無能。

(105)顧:但是。

(106)不俱生:謂必有一死。

(107)負荊:背著荊條,表示願受鞭打。

(108)因賓客:通過自家的賓客引導。

(109)鄙賤之人:鄙陋卑賤的人。

自責之詞。

將軍:當時上卿職兼將相,故藺相如也可稱將軍。

(110)卒:終於。

刎頸之一交一 :即生死之一交一 。

以上寫廉藺釋嫌一交一 歡的始末。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