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凡大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古文觀止》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

古文觀止

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

〔清〕惲敬

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

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

故並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

庚辰,?星子,因往游焉。

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

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

月出後,循貫道溪,歷釣台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

松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

亭廢,道險甚。

求李氏出房遺址,不可得。

登含鄱嶺,大風嘯於嶺背,由隧來。

風止,攀太乙峰。

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

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

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

於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窺玉淵潭,憩棲賢寺。

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

返,宿於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裡所,即見瀑布在天中。

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於龍井。

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

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

旋至寺,觀右軍墨池。

西行,尋栗裡臥醉石。

石大於屋,當澗水。

途中訪簡寂觀,未往。

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

遂同上黃巖,側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一注,盡其變。

叩黃巖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逕絕而止。

復返宿秀峰寺。

蘭雪往瞻雲,一微頭陀往九一江一 。

是夜大雨。

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山沈沈蒼釅一色,巖谷如削平。

頃之,香爐峰下白雲一縷起,遂一團一 一團一 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一團一 一團一 然;復頃之,則相與為一。

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雲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洩也。

敬故於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後之好事者焉。

——選自《四部備要》本《大雲山房文稿》

【譯文】

廬山處於潯陽一江一 和鄱陽湖一交一 會的地方,圍繞著它的三面都是水。

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它的氣勢,讓它湧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鍾。

而一江一 和湖的水,吞吐進出,平穩寬闊,與海水不一樣。

所以靠海的山嶺大多顯得雄壯深沉,而廬山具有清逸動人的景致。

嘉慶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過鄱陽湖,泊船左蠡。

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縣境,於是便前去遊覽。

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過小三峽,停駐於獨對亭,打開鎖,在文會堂止息。

那裡有一棵桃樹,桃花正開;右邊有一株芭蕉,蕉葉才剛剛抽出。

月出以後,沿著貫道溪,經過釣台石、眠鹿場,轉向右走到後山。

成千上萬棵松樹和杉樹象屋上的桁梁那樣,橫貫在五老峰的山腳處。

十四日,經由三峽澗,登上歡喜亭。

亭子已經殘壞,道路非常危險。

尋求李氏山房的遺址,沒有能夠找到。

登上含鄱嶺,大風在嶺後面呼嘯著,沿著通道吹來。

風停後,爬上太乙峰。

向東南方遙望南昌城,斜北遠眺彭澤縣,都隔著鄱陽湖,湖水清亮亮地閃爍著波光。

過了一會兒,地面就像收卷蓆子那樣,由遠而近漸次隱沒;再過一會兒,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過一會兒,延伸到湖岸,然後連山腳都看不清了。

這才知道是雲朵遮蔽了天空,由遠而來。

這時候四周圍的山峰都一派雲氣騰湧的樣子,而大塊的浮雲不計其數,成群結隊,從山嶺後湧起,互相奔馳追逐,佈滿空中,看樣兒將要下雨。

這樣就沒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

觀看玉淵潭,在棲賢寺小歇。

回頭望五老峰,只見夕陽透過雲層的空隙照射下來,像是跟峰巒互相依靠著似的。

回來,在文會堂住宿過夜。

十五日,走過萬杉寺,在三分池喝茶。

離秀峰寺還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見瀑布懸掛在半空中間。

等進了寺門,於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峽,仔細地觀望香爐峰,在龍井洗手。

尋求李白的讀書堂,未能找見。

返回,在秀峰寺內過夜。

十六日,去瞻雲峰,迂迴取道繞行過白鶴觀。

隨即到了歸宗寺,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

再往西去,探訪栗裡的陶淵明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

途中尋訪簡寂觀,但沒有前去。

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見了一微頭陀。

十七日,吳蘭雪帶著廖雪鷺和小和尚朗園來,大聲喧笑著,推門直入。

於是大家一起上黃巖峰,側身踮著腳步越過文殊台,俯身欣賞瀑布飛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見為止。

登門求訪黃巖寺,踩著亂石去探尋瀑步的源頭,迎著漢陽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腳步。

重又返回宿於秀峰寺。

吳蘭雪去瞻雲峰,而一微頭陀去九一江一 。

這天夜裡下起了大雨。

算來在山中已經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

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為清楚。

山深沉沉的,一派濃郁的深青色,巖谷象用刀削過一般平直。

不一會兒,香爐峰下一縷白雲裊裊上升,於是成一團一 的白雲互相銜接著出現;又一會兒,滿山都見一團一 一團一 的雲朵;再一會兒,雲一團一 互相匯合成為一體。

山的半腰都被雲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從未見到過的。

雲,是水的象徵,是山的靈氣外洩的結果。

所以我對於這次遊覽所經過的地方,都只大體上記述一下,而唯獨對於雲,特地記下它像這樣地變幻奇巧,足以悅人心性、散和情興,以留給以後的感興趣者。

(史良昭)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 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 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 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 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 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 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 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 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原文·譯文·翻譯石碏諫寵州吁·原文·譯文·翻譯齊桓公伐楚·原文·譯文·翻譯子產不毀鄉校·原文·譯文·翻譯曹劌論戰·原文·譯文·翻譯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譯文·翻譯子魚論戰·原文·譯文·翻譯燭之武退秦師·原文·譯文·翻譯勾踐滅吳·原文·譯文·翻譯邵工諫厲王弭謗·原文·譯文·翻譯趙宣子論比與黨·原文·譯文·翻譯吳子使札來聘·原文·譯文·翻譯虞師晉師滅夏陽·原文·譯文·翻譯晉獻文子室成·原文·譯文·翻譯苛政猛於虎·原文·譯文·翻譯蘇秦以連橫說秦·原文·譯文·翻譯范雎說秦王·原文·譯文·翻譯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譯文·翻譯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譯文·翻譯觸龍說趙太后·原文·譯文·翻譯樂毅報燕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逍遙游·原文·譯文·翻譯庖丁解牛·原文·譯文·翻譯秋水(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勸學(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諫逐客書·原文·譯文·翻譯會稽刻石·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梁王書·原文·譯文·翻譯過秦論(上)·原文·譯文·翻譯治安策(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貴粟疏·原文·譯文·翻譯上書諫獵·原文·譯文·翻譯項羽本紀(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周亞夫軍細柳·原文·譯文·翻譯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譯文·翻譯屈原列傳·原文·譯文·翻譯滑稽列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太史公自序(節選)·原文·譯文·翻譯報任安書·原文·譯文·翻譯答蘇武書·原文·譯文·翻譯報孫會宗書·原文·譯文·翻譯蘇武傳·原文·譯文·翻譯霍光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論盛孝章書·原文·譯文·翻譯登樓賦·原文·譯文·翻譯讓縣自明本志令·原文·譯文·翻譯前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後出師表·原文·譯文·翻譯洛神賦·原文·譯文·翻譯與山巨源絕交書·原文·譯文·翻譯陳情表·原文·譯文·翻譯蘭亭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歸去來兮辭·原文·譯文·翻譯桃花源記·原文·譯文·翻譯五柳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班超傳(節選)·原文·譯文·翻譯獄中與諸甥侄書·原文·譯文·翻譯蕪城賦·原文·譯文·翻譯登大雷岸與妹書·原文·譯文·翻譯別 賦北山移文·原文·譯文·翻譯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翻譯與陳伯之書·原文·譯文·翻譯與宋元思書·原文·譯文·翻譯三 峽哀江南賦序·原文·譯文·翻譯諫太宗十思疏·原文·譯文·翻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原文·譯文·翻譯滕王閣序·原文·譯文·翻譯與韓荊州書·原文·譯文·翻譯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原文·譯文·翻譯弔古戰場文·原文·譯文·翻譯右溪記·原文·譯文·翻譯原道·原文·譯文·翻譯原毀·原文·譯文·翻譯雜說(四)·原文·譯文·翻譯師說·原文·譯文·翻譯進學解·原文·譯文·翻譯諱辯·原文·譯文·翻譯送孟東野序·原文·譯文·翻譯送李願歸盤谷序·原文·譯文·翻譯送董邵南序·原文·譯文·翻譯張中丞傳後敘·原文·譯文·翻譯藍田縣丞廳壁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十二郎文·原文·譯文·翻譯祭鱷魚文·原文·譯文·翻譯柳子厚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陋室銘·原文·譯文·翻譯駁復仇議·原文·譯文·翻譯桐葉封弟辨·原文·譯文·翻譯段太尉逸事狀·原文·譯文·翻譯捕蛇者說·原文·譯文·翻譯種樹郭橐駝傳·原文·譯文·翻譯憎王孫文·原文·譯文·翻譯三戒(並序)·原文·譯文·翻譯愚溪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鈷鉧潭西小丘記·原文·譯文·翻譯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原文·譯文·翻譯小石城山記·原文·譯文·翻譯阿房宮賦·原文·譯文·翻譯書褒城驛壁·原文·譯文·翻譯英雄之言·原文·譯文·翻譯待漏院記·原文·譯文·翻譯黃岡竹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岳陽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朋黨論·原文·譯文·翻譯釋秘演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梅聖俞詩集序·原文·譯文·翻譯醉翁亭記·原文·譯文·翻譯秋聲賦·原文·譯文·翻譯與高司諫書·原文·譯文·翻譯袁州州學記·原文·譯文·翻譯辨奸論·原文·譯文·翻譯心術·原文·譯文·翻譯張益州畫像記·原文·譯文·翻譯愛蓮說·原文·譯文·翻譯寄歐陽舍人書·原文·譯文·翻譯墨池記·原文·譯文·翻譯諫院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讀孟嘗君傳·原文·譯文·翻譯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譯文·翻譯游褒禪山記·原文·譯文·翻譯傷仲永·原文·譯文·翻譯答司馬諫議書·原文·譯文·翻譯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原文·譯文·翻譯留侯論·原文·譯文·翻譯賈誼論·原文·譯文·翻譯喜雨亭記·原文·譯文·翻譯超然台記·原文·譯文·翻譯石鍾山記·原文·譯文·翻譯方山子傳·原文·譯文·翻譯日喻說·原文·譯文·翻譯答謝民師書·原文·譯文·翻譯潮州韓文公廟碑·原文·譯文·翻譯前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後赤壁賦·原文·譯文·翻譯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譯文·翻譯六國論·原文·譯文·翻譯黃州快哉亭記·原文·譯文·翻譯書洛陽名園記後·原文·譯文·翻譯金石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指南錄後序·原文·譯文·翻譯登西台慟哭記·原文·譯文·翻譯送秦中諸人引·原文·譯文·翻譯送何太虛北遊序·原文·譯文·翻譯大龍湫記·原文·譯文·翻譯閱江樓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譯文·翻譯大言(又名尊盧沙)·原文·譯文·翻譯賣柑者言·原文·譯文·翻譯司馬季主論卜·原文·譯文·翻譯書博雞者事·原文·譯文·翻譯越巫·原文·譯文·翻譯吳士·原文·譯文·翻譯移樹說·原文·譯文·翻譯醫戒·原文·譯文·翻譯裡婦寓言·原文·譯文·翻譯稽山書院尊經閣記·原文·譯文·翻譯瘞旅文·原文·譯文·翻譯送宗伯喬白巖序·原文·譯文·翻譯說琴·原文·譯文·翻譯滄浪亭記·原文·譯文·翻譯項脊軒志·原文·譯文·翻譯寒花葬志·原文·譯文·翻譯答茅鹿門知縣二·原文·譯文·翻譯任光祿竹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朱碧潭詩序·原文·譯文·翻譯青霞先生文集序·原文·譯文·翻譯葉子肅詩序·原文·譯文·翻譯豁然堂記·原文·譯文·翻譯報劉一丈書·原文·譯文·翻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譯文·翻譯又與焦弱侯·原文·譯文·翻譯贊劉諧·原文·譯文·翻譯牡丹亭記題詞·原文·譯文·翻譯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徐文長傳·原文·譯文·翻譯虎丘·原文·譯文·翻譯浣花溪記·原文·譯文·翻譯游黃山日記(後)·原文·譯文·翻譯核舟記·原文·譯文·翻譯陶庵夢憶序·原文·譯文·翻譯西湖七月半·原文·譯文·翻譯柳麻子說書·原文·譯文·翻譯五人墓碑記·原文·譯文·翻譯獄中上母書·原文·譯文·翻譯張南垣傳·原文·譯文·翻譯九牛壩觀觝戲記·原文·譯文·翻譯原君·原文·譯文·翻譯廉恥·原文·譯文·翻譯與友人論門人書·原文·譯文·翻譯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譯文·翻譯李姬傳·原文·譯文·翻譯吾廬記·原文·譯文·翻譯大鐵椎傳·原文·譯文·翻譯傳是樓記·原文·譯文·翻譯江天一傳·原文·譯文·翻譯口技·原文·譯文·翻譯閻典史傳·原文·譯文·翻譯書左忠毅公逸事·原文·譯文·翻譯獄中雜記·原文·譯文·翻譯游萬柳堂記·原文·譯文·翻譯梅花嶺記·原文·譯文·翻譯祭妹文·原文·譯文·翻譯書魯亮儕·原文·譯文·翻譯萬斯同先生傳·原文·譯文·翻譯登泰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袁隨園君墓誌銘·原文·譯文·翻譯哀鹽船文·原文·譯文·翻譯出關與畢侍郎箋·原文·譯文·翻譯游廬山記·原文·譯文·翻譯謝南岡小傳·原文·譯文·翻譯閒情記趣(節選)·原文·譯文·翻譯記棚民事·原文·譯文·翻譯游小盤谷記·原文·譯文·翻譯病梅館記·原文·譯文·翻譯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原文·譯文·翻譯觀巴黎油畫記·原文·譯文·翻譯記超山梅花·原文·譯文·翻譯湖之魚·原文·譯文·翻譯鄒容傳·原文·譯文·翻譯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原文·譯文·翻譯少年中國說·原文·譯文·翻譯讀書筆記讀後感「精編簡版」中國古文史讀後感一封牆外青年的家書讀後感我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